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法對盲聾啞人的規定

行政法對盲聾啞人的規定

發布時間: 2021-03-16 02:56:23

1. 關於盲道的法律規定

《道路交通安全來法》自第三十四條規定:學校、幼兒園、醫院、養老院門前的道路沒有行人過街設施的,應當施劃人行橫道線,設置提示標志。
盲道是一個城市人文關懷的體現,也是法律關懷殘疾人的體現,同時也是衡量一個城市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標准。

城市主要道路的人行道,應當按照規劃設置盲道。盲道的設置應當符合國家標准。

行人在參與道路交通活動中,往往是道路交通事故的受害者,尤其是學齡前兒童、學生、病人和老人,他們往往更容易受到傷害,保護道路交通活動中的弱者也是為了方便群眾,維護交通秩序,提高通行效率,保障交通安全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學校、幼兒園、醫院、養老院門前最好設置行人過街設施,沒條件的必須施劃人行橫道,以保障兒童、學生、病人、老人的生命和健康安全;《殘疾人保障法》規定,國家和社會逐步創造良好的環境,改善殘疾人參與社會生活的條件,城市主要道路的人行道規劃盲道就是為了保障盲人的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體現國家對殘疾人的關懷。

2. 法律對聾啞人犯罪有特殊規定嗎

為此,啞巴張某抄懷狠在心,有一襲天晚上趁人不備,在劉祥家的麥垛邊上放了一把火,燒毀了劉祥的麥子,劉祥准備訴諸法律解決,可是有人卻說,你告到法院也是白搭,聾啞人犯罪,法律不追究刑事責任。請問,難道真是這樣嗎? 讀者:劉永太 劉永太同志: 我國憲法第33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啞巴也是一樣的,如果他的基本權利受到他人侵害而遭受損失時,有依照法律規定獲得保護或者得到賠償損失的權利。如果他以自己有生理缺陷而無視法律,嚴重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權利和民主權利,同樣也要依照法律追究其刑事責任。聾啞人和盲人不屬於無責任能力的人,因為他們並沒有喪失辨別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但是,由於他們在生理上有某些缺陷,智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畢竟比正常人要差一些,從而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對周圍事物的了解,甚至作出錯誤的判斷。因此,我國《刑法》第19條規定:「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這一規定首先明確無誤的指出,聾啞人犯罪同樣是要依法懲處的。 律師李文成

3. 根據我國刑法規定,對於聾啞人、盲人犯罪可以()處罰。

b、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刑法》第十九條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4. 聾啞人或者盲人因生理缺陷違反治安管理,怎麼處罰

第十四條 盲人或者又聾又啞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可以從輕、減輕或者不予處罰。
[釋 解]本條是關於盲人或者聾啞人違反治安管理的法律責任的規定。
本條規定共有以下兩層涵義:
一是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違反治安管理的,應當負法律責任。
又聾又啞的人,簡稱聾啞人,是指喪失聽覺能力和口頭語言能力的人。因為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雖然其生理有嚴重缺陷,但並未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不同於無法律責任能力人,實踐中也曾發生過有的又聾又啞的人非法製造槍支的治安案件。
二是對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違反治安管理的,可以從輕、減輕或者不予處罰。
因為這類人具有聾啞或者雙目失明的生理缺陷,接受教育,了解事物,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影響,其辨認事物的能力和控制行為的能力一般均低於正常人,對其處罰—般也應輕於正常人。需要指出的是,這里規定的是「可以」從輕、減輕或者不予處罰,而不是「應當」從輕、減輕或者不予處罰。在治安管理處罰實踐中,要根據行為人的生理缺陷狀況和其實施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情節等具體情況,決定對其處罰的輕重程度。這里的「不予處罰」,主要是指盲人或者又聾又啞的人因生理原因違反治安管理的,應當不予處罰。
也就是說,盲人和聾啞人觸犯本法,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沒有絕對免除其法律責任。但從刑事立法和治安管理處罰實踐中,對於殘疾人違法犯罪一貫有著「重罪輕判」的原則。同樣的違法犯罪行為,正常人犯罪可能會被判刑十年,而殘疾人犯罪只會被判七年;正常人可能被拘留十天,而殘疾人可能只被罰款五百元。當然,從理論上講,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不是無責任能力的人,他們實施了違法犯罪行為,就應當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或者治安法律責任。但是因為他們生理上有缺陷,在智力、體力等方面比不上正常人,同時,也出於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的考慮,所以不宜處罰過重。又聾又啞是指聾、啞兩者皆具的人。只聾不啞或者只啞不聾的人,不適用這一條文的規定。這種生理缺陷既包括先天的,也包括後天的。在具體處理時,要考慮其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智力發展水平等情況。
實踐中,盲人和聾啞人本是弱勢群體,應當得到全社會的關心和幫助。但對已經違法犯罪的殘疾人,單憑司法機關應當給予從輕或減輕處罰,僅此是不夠的。這需要我們社會各界齊抓共管,採取有效措施,防止這些殘疾人誤入歧途。作為弱勢群體,社會還是需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和幫助,要立足於教育挽救,單位、社區、居委會、村委會、殘聯會和基
層派出所建立幫教組織,對這些重點人進行幫教,同時對殘疾人犯罪不能以同情代替法律,放任不管,追究刑事責任的必須予以追究。對於盲人、聾啞人違法犯罪這樣—個比較特殊的社會現象,懲治處罰只是作為一種手段,教育和預防才是最終目的。除了家庭、學校對他們的親情感化教育外,政府和社會要建立保障體系和關愛環境,保證聾啞人的就業率,讓聾啞人享受正常人所能獲得的社會保障福利,形成全社會關心、理解、尊重、幫助殘疾人的良好風尚。

5. 我國《刑法》規定,聾,啞,盲人是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對還是錯

錯。但是如果是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的,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刑法》第十九條【又聾又啞的人或盲人犯罪的刑事責任】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6. 國家規定聾啞人如何評級的屬幾級殘疾

聽力殘疾分為一級二級三級四級,殘疾程度不同有不同的級別,一級是最重的一種了。殘疾級別不是隨口說了算的,要到當地殘聯申請殘疾鑒定,到指定醫院進行檢測後由相關機構認定。如果村裡沒有殘聯的下屬機構,你可以到鄉鎮去找殘聯申請鑒定。

7. 我國法律規定盲聾啞人犯罪可以從輕處罰,這是保護弱者的。但我國法律為什麼不規定女性犯罪從輕處罰女性

因為女人有手有腳不殘疾,不是真正的弱者

8. 為什麼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我國刑法第十九條規定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此規定說的非常明確了,然而在實踐中,當事人有時還是會出現一些理解上的錯誤。所謂又聾又啞是指不但耳聾而且是啞巴。耳聾和啞巴必須同時存在,集於一身。如果僅僅是耳聾或者僅僅是啞巴,那麼犯罪就與平常人一樣對待。該負什麼責任就負什麼責任,根本不存在從輕減輕的問題。同時耳聾和啞巴也必須達到幾乎完全失聰和幾乎完全不能說話的程度,如果僅僅是有些聽力上的障礙,或者語言表達能力極差,但都不能說是「聾和啞」。按照規定,只要行為人屬於盲人,那麼對他的犯罪行為就可以從輕或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只要具備了盲的條件既可,無需再具備其他的殘疾條件,但我們也要注意,所謂盲人是指完全喪失了視力,如果只是眼睛有些疾病,實力模糊,或者說是一隻眼盲另一隻眼正常,或者一隻眼盲,另一隻眼有些疾病,視物不清,都不屬於盲人犯罪的情形。
對於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對其實施的處罰按照法律規定屬於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的情形而不是應當。既然不是應當,也就是說不是必須。既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但也可以視具體情況部予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如果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認為由於自己的身體缺陷的存在在犯罪量刑時肯定會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是完全錯誤的。

9. 聾啞人辦案規定

現行《刑法》第19條規定,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聾啞人犯罪,應當和健全人一樣依照法律對自己的犯罪行為予以正視,但從人道主義的精神出發,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這並不等於必須或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在訊問、開庭時,相應機關應當提供翻譯。屬於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的對象。

熱點內容
商業法律與法規內容 發布:2025-09-20 20:36:39 瀏覽:24
分宜法院網 發布:2025-09-20 20:34:47 瀏覽:532
法學博士工資 發布:2025-09-20 20:33:27 瀏覽:88
暨南大學法律碩士考研群 發布:2025-09-20 20:32:12 瀏覽:485
刑法第十二條 發布:2025-09-20 20:26:49 瀏覽:21
司法考試累 發布:2025-09-20 19:35:27 瀏覽:743
舉例說明什麼是行政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20 19:27:45 瀏覽:618
司法李帥 發布:2025-09-20 19:13:36 瀏覽:569
流產公司按勞動法可以休假幾天有工資嗎 發布:2025-09-20 19:02:05 瀏覽:530
2019婚姻法形成性考核3 發布:2025-09-20 19:02:02 瀏覽: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