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漢代的行政法規
A. 簡述漢代的司法制度
漢代的司法制度主要以 約法三章 為基礎的。
公元前2o6年,劉邦攻入咸陽,宣布廢秦苛法專與百屬姓「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這是西漢立法的開端「約法三章」。
建立西漢王朝以後,面對新的形勢,劉邦感到「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於是命丞相蕭何參照秦律制定漢律.蕭何在秦六律的基礎上增加《戶律》、《興律》、《廄律》三章,合為九章,稱《九章律》。《九章律》是漢朝的一部重要法典,是整個漢律的核心和主幹部分.
B. 漢代行政法律制度與現代行政法的異同和借鑒
(一)行政來與行政法現代漢自語詞典中對行政的解釋是:「行使國家權力的(活動),機關、企業、團體等內部的管理工作。」行政大體上可以做「管理、執行」解釋。博登海默認為:「行政乃是為實現某個私人目的或公共目的而在具體情形中對權力的行使。」作為一種管理活動,行政有「公共行政和私人行政之分,其中公共行政又可以包括國家行政和社會行政」。行政的歷史極為久遠,幾乎是和人類社會同時產生,只要有組織的存在就必然會有行政管理活動,有關公共事務的管理均可歸為行政活動。
(二)中國古代行政法流變有關行政管理的法規,中國古代即已產生。但是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立法、司法、行政不分,處罰手段以刑罰為主,法典編纂上也因循「諸法合體,以刑為主」的體例結構,因此行政法與其他法規混同。
C. 簡述行政法規的基本特徵
(1)行政法沒有統一、完整的法典;(2)行政法規范是以多種多樣的專法律形式表現出來的屬,是由多種不同效力等級的行為規范組成的統一體;(3)行政法規范的數量多,內容廣泛;(4)行政法規范具有明顯的易變性;(5)行政程序性規范是行政法特有的一類行為規范,與行政實體性規范通常交織在一起,共存於同一個法律文件之中。
D. 簡述漢代主要法律形式,並說明其相互關系
1、律:關於釐定犯罪和規定相應刑罰的法典
2、令:關於國家行政的各類事宜的一般規制
3、科:關於特別犯罪的刑事處罰規定
4、比:可以引據斷罪的判例
5、法律章句:漢代儒生對注釋經典的方式對律文的注釋
6、故事:前人留下的關於特定政事的先例或慣例
7、章程:獨立的法律形式,高祖令張蒼制定《章程》
8、漢儀:叔孫通編訂禮義,應當視為法律
9、經義
E. 簡述漢代的法律形式
兩漢時期,以律、令、科、比為基本的法律形式。
律:是漢代的基本法律形式,包括以刑事法律規范為主的具有普遍性和穩定性的成文法典
令:皇帝所發布的詔令
科:是律以外關於規定犯罪與刑罰的一種單行禁條
比:又稱決事比,是指在律無正條規定時,比照最接近的律令條文,或者同類典型判例處段
F. 行政法規有哪些
(一)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內"(《中華人民共和國常用容法律大全》第14頁)
由此可見,行政法規是指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的調整國家行政管理關系的,並不得與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律規范。如國務院發布的《宗教活動場所管理條例》、《國務院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實施細則》等
G. 漢代主要法律形式及其相互關系
唐朝法律形式主要為律、令、格、式四種:律是唐朝關於定罪量刑的基本法典;令是國家政權組織制度與行政管理活動的法規,其涉及的范圍較為廣泛;格是用以「禁違止邪」的「永為法則」,即皇帝針對「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臨時頒發的各種敕令,經過匯編編錄之後上升為法律,稱為「永格」;式是國家機關的公文程式,具有行政法規性質。
律、令、格、式彼此聯系,又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對復雜的唐朝社會關系發揮了綜合調整的重要作用。其中,令、格、式是從積極方面規定國家機關和官民人等應當遵行的制度、准則和規范,律則是從消極方面規定違反令、格、式以及其他一切犯罪的刑罰制裁,即所謂「一斷於律」。幾種法律形式的並用,構成唐朝法律的多樣性,法律的運用既有相對穩定性,又有一定靈活性,形成一個周密的法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