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的全面修改與檢察監督

民事訴訟法的全面修改與檢察監督

發布時間: 2021-12-01 06:30:12

『壹』 民事訴訟法的修改後如何開展民事抗訴工作

作為人民檢察院職能部門,如何盡快適應修訂後的民事訴訟法,准確把握民事檢察抗訴工作新的抗訴切入點,充分發揮憲法賦予的職能,進一步加強民事審判監督,促進司法公正具有螢要的現實意義。本文著重從以下四個方面就本次民事訴訟法的修改對民事抗訴工作的影響作簡要論述。 1.修改後的民訴法將再審事由和抗訴條件進行了統一。將影響民事抗訴的案源。 修改前的民訴法對再審事由和檢察機關抗訴條件的規定是不一致的。修改前的民訴法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事人申請再審的理由有5項,而檢察機關抗訴的理由在修改前的民訴法第一百八十五條中只規定了4項,其中當事人申請的理由中多了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這一規定,也就是說在出現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情況時,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再審,但不允許檢察機關抗訴。再審事由和抗訴條件的不一致不僅導致和加劇rr 檢法兩家之間的沖突,而且造成當事人申請再審權難以實現,產生了申訴難的問題。這次民訴法修改將再審事由和抗訴條件進行了統一,應當是一大亮點,一大進步。但是當事人申請法院再審和申請檢察院抗訴是解決申訴案件的兩種主渠道。由於修改後的民訴法細化了再審事由、明確再審審級與時限等,再審的門檻降低。當事人申清法院再審的信心會有所增加,再則,不管是因當事人申請法院提起再審程序還是檢察機關抗訴引起再審程序,糾紛的最終解決權在於法院,從申訴案件解決的便利性、及時性和終局性來說,申訴人的第一選擇肯定是向法院申請再審。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就短期而言,檢察機關將面臨申訴案源減少的局面,而從長期來看,在法院辦案機制和辦案力量不作大的調整的情況下。檢察機關的申訴案源只會增加而不會減少。 2.修改後的民訴法為民事檢察抗訴提供了新的抗訴點,增強了檢察監督的職能。 本次民訴法的修改細化了再審事由,這就為檢察機關民事檢察抗訴提供了新抗點。這些新抗點的出現將進一步增強民事檢察監督的職能,有利於促進司法公正,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 1) 檢察機關抗訴條件與當事人申請再審,法院啟動再審程序的條件已完全統一。修改前的民事訴訟法規定了人民法院應當再審的五種情形和人民檢察院應當提出抗訴的四種情形。法院決定再審的五種情形中,除第一項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外,其他四項與抗訴條件完全相同。這次民事訴訟法修正案改變了這種差別化做法,實行檢察機關抗訴理由與法院再審理由的完全統一,這就意味著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將成為檢察機關抗訴新的抗點。( 2)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成為檢察院抗訴理由。之前,最高法和最高檢多個司法解釋都載有的未經開庭審理而作出判決裁定的為再審申訴和檢察院抗訴理由。未經開庭審理肯定是剝奪當事人的辯論權利的,此次修改使其外延更大。就是說雖然開庭審理。但不允許當事人辯論的,也應依法再審。從這一點上講,修改後的民訴法擴大了檢察機關的抗訴范圍,成為檢察機關抗訴的新抗點。( 3) 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成為檢察機關辦理不服按簡易程序審理申訴案件的新抗點。修改後的民訴法的條文中把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的限制刪除了,我們認為,這樣更加合理。因為簡易程序是與普通程序相對應的,只存在於一審程序,這樣就限制了檢察機關對按簡易程序審理中出現該情形提出抗訴,因此說。修改後的民訴法的規定事實上擴大了檢察機關的監督范圍,為按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出現該情形提出抗訴提供了法律依據,成為檢察機關辦理不服按簡易程序審理所作出的裁判申訴案件的新抗點。 3.將再審事由或抗訴條件進行了更為具體、明確的規定,增加了民事抗訴的可操作性。 修改前的民訴法對再審事由的規定過於籠統模糊,容易產生理解上差異,當事人對裁判不滿時總能從中找到申請再審或申訴的理由。法院如果控制較嚴,不僅法無依據。而且會給當事人和社會造成申訴難的實際感受,甚至演變成一個政治問題;如果控制較松,則會造成再審過多,乃至再審泛濫。因此。只有細化再審事由並將再審事由和抗訴條件統一,當事作者簡介:尹立忠,黑龍江省正林區人民檢察院。 人申請再審的權利邊界才能清晰,檢察院抗訴的案件范圍和法院受理的標准才能確定。此次再審事由的修改,將再審事由由原來的5項改為13項及一款特別規定,這種思路是應當肯定的,也使之成為民訴法修改的又一大亮點。再審事由的變化不僅僅表現為量的增加,還表現為在判斷上更容易了。如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違反法律規定,管轄錯誤的、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等。由此可見,再審事由的具體化、明確化,恰當地平衡了當事人再審訴權的保障需求和限制再審訴權濫用需求之間的張弛關系,再審程序的合理構建由此成為可能,增強了其可操作性。 4.將再審審級和再審期間進行了明確規定,有助於提高民事檢察抗訴的效力和權威。 再審的主要功能在於糾錯,訴訟糾錯的一個根本特徵在於它始終與審判監督權聯系在一起,而通常不寄希望於裁判者的自我糾錯機制。因此,當事人申請再審就應當向終審法院的上一級法院提出,而原則上不得向終審法院本身提出。否則的話,其在訴訟制度上便類似於復議程序,而與監督性的訴訟程序相異。有鑒於此,修改後的民訴法第一百七十八條規定: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改變了修改前的民訴法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或者七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的規定。這一修改既順從了實踐的需要,又符合理性的邏輯,是審判監督程序修改的一個重要特徵。另外,修改後的民訴法還從三個方面規定或完善了再審程序的期間制度。一是規定了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期間。修改後的民訴法第一百八十四條規定: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二年內提出;二年後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以及發現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i個月內提出。這一規定較之修改前的民訴法更顯進步。 二是規定了法院對再審申請的審查期間。在修改前的民訴法中,對於人民法院應該在什麼時間范圍內對再審申請審查完畢並給當事人一個能否進入再審程序的答復,並沒有加以規定。這對當事人再審訴權的保障是極為不利的,有許多再審申請的案件就這樣被一拖再拖、不了了之的。這次修法將法院審查的期問規定為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i 個月。三是對人民檢察院提出的抗訴再審做出了裁定啟動再審程序的時間規定。修改後的民訴法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抗訴書之日起i 十日內作出再審的裁定,與當事人申請再審相比,法院對檢察院的抗訴再審做出的裁定的規定有兩點不同,一是時間縮短了,為乏十日,而非氣個月;二是內容只能是同意再審,而不得駁回再審抗訴。這些規定對保障檢察機關正確行使抗訴權,理順檢察監督與法院審判的關系,提高民事抗訴的效力,維護檢察監督的權威具有重要的意義。 民事訴訟法的修改對民事檢察工作的影響可謂重大,勢必為民事檢察工作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意義重大,隨著司法改革的深入,本次民事訴訟法的修改對民事檢察丁作的重大影響必將有利於促進司法公正、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證。

『貳』 民事訴訟法的修改情況

第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憲法為根據,結合我國民事審判工作的經驗和實際情況制定。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
第三條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
第四條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進行民事訴訟,必須遵守本法。
第五條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企業和組織在人民法院起訴、應訴,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同等的訴訟權利義務。
外國法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加以限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對該國公民、企業和組織的民事訴訟權利,實行對等原則。
第六條民事案件的審判權由人民法院行使。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對民事案件獨立進行審判,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七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第八條民事訴訟當事人有平等的訴訟權利。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保障和便利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對當事人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第九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應當根據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及時判決。
第十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第十一條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民事訴訟的權利。
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人民法院應當用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進行審理和發布法律文書。
人民法院應當對不通曉當地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
第十二條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時,當事人有權進行辯論。
第十三條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
第十四條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審判活動實行法律監督。
第十五條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對損害國家、集體或者個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可以支持受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十六條人民調解委員會是在基層人民政府和基層人民法院指導下,調解民間糾紛的群眾性組織。
人民調解委員會依照法律規定,根據自願原則進行調解。當事人對調解達成的協議應當履行;不願調解、調解不成或者反悔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如有違背法律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糾正。
第十七條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憲法和本法的原則,結合當地民族的具體情況,可以制定變通或者補充的規定。自治區的規定,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自治州、自治縣的規定,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叄』 論述題 如何改善民行檢察抗訴案件結構。 請結合民訴法解讀基層民事訴訟監督工作 如何開展執行監督工作

3、如何開展執行監督工作
答:新修訂的民訴法明確規定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執行活動實行法律監督。
檢察機關開展執行監督工作,應從以下方面做起:
1、加強對幹警的培訓。讓民行幹警對法院民事執行方面的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進行系統的學習,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才能有效的監督法院。
2、加強宣傳。一要宣傳新民訴法,使群眾了解民行部門的新職能,拓展案源;二要宣傳執行監督的新案例和經驗,讓群眾看到實效。
3、監督方式要靈活,注重效率。新民訴法對執行監督規定的不細,正好發揮民行部門的開拓和創新精神。法院怠於執行時,檢察院可以督促法院執行;檢察院對擬提出抗訴的案件,認為法院繼續執行可能造成執行回轉困難或不能執行回轉的,可以建議法院暫緩對被執行財產的處分;檢察院進行監督時,可以向法院查閱、復制執行材料或者執行卷宗,必要時可以進行調查;檢察院可以現場監督法院執行的涉及國家、集體、社會公共利益或有重大社會影響的案件;檢察院在審查民事行政申訴案件中,發現執行人員有怠於執行行為的,可以建議法院更換辦案人。
下午考試,我剛自己總結的,不知道對不對
1、請結合民事訴訟法,解讀基層民事訴訟監督工作。
答:新《民事訴訟法》實行給基層民事行政檢察部門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一) 民事行政檢察部門面臨的機遇。修改後的民訴法將檢察機關的抗訴范圍擴大為民事判決、裁定和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調解案件的監督。民事執行案件的監督,及對法院違法行為的監督。范圍極大的拓展了監督空間。對於辦案期限的嚴格規定,增強了當事人到檢察機關申訴的信心。
(二) 民事行政檢察部門面臨的挑戰
基層院接受申訴案件將越來越多, 種類越來越多,隊伍能力、素質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正確把握民事訴訟法修改後的職能定位和主要任務,准確把握法律監督定位是做好民事檢察工作之根本
檢察機關作為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在民事訴訟中重點是對公權力進行監督,監督方式應當是多元化的。
(一)擴大了民事抗訴的范圍。修改後民訴法首次將調解納入了抗訴范圍。(二)規定了檢察機關在辦理抗訴案件中具有調查權。(三)改變了單一的抗訴監督模式。改變為糾正違法的檢察建議、再審檢察建議和抗訴方式並重。
三、適應民訴法修改牢固樹立正確的監督理念,多措並舉加強規范民事檢察工作
(一)轉變觀念,將監督延伸到民事訴訟活動的各個環節。(二)提高素質,穩定隊伍。
(三)加強調查研究工作,尋找最佳對策。針對新民訴法實施後檢察機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積極開展調查研究,找出解決的方法,以促進民行工作持續深入發展,為維護司法公正,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奠定堅實的基礎。
總之,基層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部門要自覺更新和轉變執法理念,牢固樹立正確的監督理念;遵循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和平等原則,尊重當事人在法律范圍內的處分權;正確處理加強法律監督與維護裁判穩定性的關系,堅持抗訴與息訴並重,監督與支持並舉,爭取各方面的重視、關心和支持,及時解決人、財、物等方面的實際困難,為修改後民訴法順利實施創造良好條件。

『肆』 民事訴訟的檢查監督原則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4條的規定,我國民事訴訟中的檢察監督原則有以下兩個含
義:
1.檢察監督的對象是法院的審判活動,不包括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活動。
2.檢察監督的方式為事後監督。即法律文書生效後,如果檢察院認為確有錯誤,可以依法提出抗訴,要求法院通過再審程序予以糾正。

『伍』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與檢察院的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 ,在民事抗訴案中以哪個為准

在民事訴訟案中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為准。

『陸』 論民事訴訟檢察監督

民事檢察制度是檢察機關履行法律監督職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是依法治國的一個重要環節和保障。現行民事訴訟法檢察監督制度存在的問題很多, 不僅涉及面很廣而且紛繁復雜, 對民事訴訟法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檢察監督問題從理論上進行研討, 分析成因、解決問題, 為民事訴訟法的修改提供理性的指導和建議, 是每一位理論工作者一項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為此, 在修改民事訴訟法檢察監督的具體條款之前, 有必要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上, 就民事訴訟檢察監督中存在的問題和應制定出的相應對策做一研究。
一、存在的問題
目前民事檢察監督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監督范圍狹窄, 僅限於事後監督, 使檢察機關難以全面履行法律監督職責
關於民事檢察監督的許可權范圍問題在理論界存在爭議, 主要有三種觀點。有的學者認為, 檢查機關的監督僅限於對法院判決生效後的監督, 其根據是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85 條所規定的檢查機關對人民法院已生效的判決和裁定的正確與否, 通過抗訴實行監督。有的人認為, 檢查機關對民事訴訟的監督, 不僅限於對判決生效後的監督, 還應包括對民事審判過程的各項活動的監督, 其根據是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4 條所規定的「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審判活動實行法律監督」。還有的學者認為,從我國憲法體制設定的檢察監督權的地位和《民事訴訟法》總則中對檢察監督權所規定的立法精神來看, 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 這種監督應包括對民事訴訟的提起、審理、宣判以及判決的執行等整個民事訴訟過程的監督。實踐中, 不少法院的審判人員往往依據《民事訴訟法》第185 條的規定,以檢察院沒有法律依據為由, 將檢查機關對生效裁判進行抗訴之外的監督拒之門外, 導致檢查機關的監督權僅限於「事後」監督。但是, 這種監督只能是一種補救措施, 因為司法腐敗和司法不公現象可能產生於訴訟的任何環節, 事後監督不利於防患於未然。
2. 監督方法過於單一, 導致監督效果不佳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85 條之規定, 民事檢察監督只限於對已生效的判決和裁定提起抗訴, 但法律對檢察機關抗訴的民事案件應當在多長期限內做出再審與否的決定以及具體程序未作明確規定。實踐中, 檢察機關抗訴後, 法院對之可以任意拖延, 即使法院決定對案件進行再審, 在具體程序中, 檢察機關有時也完全聽憑法院安排。
3. 監督權不具體、不明確, 導致監督流於形式
民事檢察監督權最有利的表現形式是民事抗訴權, 如何行使抗訴權在微觀上缺乏細化, 從而很難實現民事檢察監督的目的。在實踐中, 一些法院對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消極拖延、長期不開庭審理、拒絕檢察院查閱案卷, 更有甚者竟駁回檢察院的抗訴。
二、相應的對策
1. 轉變觀念
觀念問題是造成當前中國民事檢察監督不力的一個重要因素。長期以來, 我國檢察監督受「重打擊、輕監督」以及傳統的「官本位」思想的影響, 導致了檢察機關在民事檢察監督程序中的地位、職能、功能無法明確的混亂現象。為此, 必須轉變觀念, 從根本上加強對民事檢察監督重要性的認識。只有這樣, 民事檢察監督只能適應市場經濟體制下對司法公正的保障。
2. 完善立法
考察當前民事訴訟檢察監督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立法上的疏漏也是造成檢察機關監督職能很難落到實處的直接原因, 因此, 不僅有必要建立系統的、多元化的民事檢察監督體系, 而且也有必要在微觀上對檢察機關的抗訴權進行系統化、明確化。
(1) 賦予檢察機關一定范圍內的起訴權
鑒於民事糾紛的私權性和當事人處分原則, 原則上不允許檢察機關提起民事訴訟。但是,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大量涉及公共利益的民事糾紛, 其典型形態是環境污染案件、消費者權益案件、國有資產流失案件、僱工案件等。此類案件因種種原因無人或不敢提起訴訟, 使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得不到保護, 嚴重影響了司法公正, 敗壞了黨和政府的形象, 引起群眾的不滿。所有這些問題的存在, 客觀上要求作為國家根本利益代表者的檢察機關, 有必要通過行使國家起訴權, 以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賦予檢察機關一定范圍內的起訴權, 不僅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而且也符合世界立法潮流, 在美國, 檢察官是政府的代表, 代表政府行使訴訟權利, 對涉及政府利益的案件和公共利益的案件, 提起訴訟, 參加訴訟, 出席法庭, 保護政府和公眾的利益。1976 年《法蘭西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典》第421 條規定: 「檢察機關可以作為主要當事人起訴, 或者作為聯合當事人參加訴訟。檢察機關在法律規定的案件中, 代表其他人。」由此可見, 檢察機關對涉及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案件有提起訴訟的權利已是國際通例。
(2) 賦予檢察機關參與民事訴訟的權利
我國現行的檢察監督制度, 對法院民事審判活動監督的力度遠遠不夠, 應當加強。事後監督排除了檢察機關提起訴訟和訴訟過程中參與訴訟的可能性, 這種封閉性的系統, 使法院的審判行為在很大范圍失去制約。對法院的審判活動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實施監督。從我國憲法和民事訴訟法總則的規定中可以看出, 人民檢察院對民事審判的全過程進行監督是立法的本意, 只是民事訴訟法第185 條有關抗訴權的規定有失合理, 可以在以後民事訴訟法修改中加以明確和完善。
(3) 完善檢察機關對生效裁判的抗訴權
要發揮檢察機關抗訴監督的作用, 就必需在立法上對檢察機關抗訴權加以細化。
首先, 應該賦予檢察機關完整的抗訴權。由於民事訴訟法只規定了檢察機關享有民事抗訴權, 並未明確規定與抗訴權相關的具體權力, 因而在實際操作中無法實現民事訴訟檢察監督的目的。為此,立法中應明確規定檢察機關享有調卷權、否決權、摘錄權、復制權、出席庭審權、偵查權、調查取證權、列席合議庭和審判委員會會議權等。
其次, 應明確檢察機關的抗訴時間, 為解決現行立法所規定的抗訴無期限造成的弊端, 根據既判力原則, 法院應明確規定檢察機關提起抗訴的起止時間。這樣既有利於裁判權威、程序安定和訴訟效力, 也有利於社會關系的穩定。
再次, 應明確檢察機關在訴訟中的地位, 檢察機關提起或參與的民事訴訟限定在涉及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民事案件范圍內, 因此, 檢察機關在訴訟中的正確稱謂, 應該是「民事公訴人」, 檢察機關在民事公訴中, 具有國家法律監督者和國家公益代表人的性質而成為國家的代表, 代表國家行使訴權, 享有國家的民事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
3. 建立檢察人員和審判人員輪換機制
在我國檢察機關中, 絕大多數檢察人員終生從事檢察工作, 並且終生在某一檢察機關任職, 檢察人員和審判人員由於工作性質的單一性和差異性,互相對對方的工作不理解, 甚至存在異樣的看法,形成了工作中不配合等問題。因此, 可設想建立檢察官和法官定期或不定期的職務輪換機制, 使得雙方都能了解審判工作和檢察工作的性質和職能, 從而增加相互之間的親和力, 減少因職業差異而引起的沖突。
注釋:
[1]楊立新. 民事行政訴訟檢察監督與司法公正[J ]. 法學研究, 2002, (4).
[2]黃松有. 檢察監督與審判獨立[J ]. 法學研究, 2000,(4).

『柒』 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的內容

民事訴訟法修正對比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於1991年4月9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年4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44號公布施行。現根據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修正。 一、目錄 1、修正後的訴訟法刪除了第十九章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其他未改動。 二、審判監督程序 2、第一百七十八條 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但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3、第一百七十九條 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一)有新的證據,足以[非法詞被屏蔽]原判決、裁定的;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主要證據不足的; (三)原判決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四) 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 人民法院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 (五)對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 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六)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七)違反法律規定,管轄錯誤的; (八)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 (九)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 (十)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 (十一)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 (十二)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 (十三)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對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情形,或者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人民法院對不符合前款規定的申請,予以駁回。 名師雲集,助你一次通過08司考的輔導方案 /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 為便於掌握《民事訴訟法修正案》對原條文的修改情況,特整理出來與大家共同學習: 一、第一百零三條第二款修改為:「人民法院對有前款規定的行為之一的單位,可以對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對仍不履行協助義務的,可以予以拘留;並可以向監察機關或者有關機關提出予以紀律處分的司法建議。」 原條文:「人民法院對有前款規定的行為之一的單位,可以對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還可以向監察機關或者有關機關提出予以紀律處分的司法建議。」 二、第一百零四條第一款修改為:「對個人的罰款金額,為人民幣一萬元以下。對單位的罰款金額,為人民幣一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 原條文:「對個人的罰款金額,為人民幣一千元以下。對單位的罰款金額, 為人民幣一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 三、第一百七十八條修改為:「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但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原條文:「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但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四、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改為第一百七十九條,修改為:「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一)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 「(五)對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 「(六)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七)違反法律規定,管轄錯誤的; 「(八)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 「(九)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 「(十)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 「(十一)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 「(十二)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 「(十三)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對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情形,或者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原條文共兩款,為:「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一)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的; (三)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四)人民法院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 (五)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人民法院對不符合前款規定的申請,予以駁回。」 五、增加一條,作為第一百八十條:「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應當提交再審申請書等材料。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五日內將再審申請書副本發送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提交書面意見;不提交書面意見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查。人民法院可以要求申請人和對方當事人補充有關材料,詢問有關事項。」 本條為新增加。 六、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二款改為第一百八十一條,修改為:「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三個月內審查,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情形之一的,裁定再審;不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的,裁定駁回申請。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 「因當事人申請裁定再審的案件由中級人民法院以上的人民法院審理。最高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裁定再審的案件,由本院再審或者交其他人民法院再審,也可以交原審人民法院再審。」 原條文為:「人民法院對不符合前款規定的申請,予以駁回。」 七、第一百八十二條改為第一百八十四條,修改為:「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二年內提出;二年後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以及發現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 原條文為:「第一百八十二條 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二年內提出。」 八、第一百八十五條改為第一百八十七條,修改為:「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應當提出抗訴。 「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應當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原條文為:「第一百八十五條 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 (一)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不足的; (二)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三)人民法院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 (四)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前款規定情形之一的,應當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出抗訴。」 九、第一百八十六條改為第一百八十八條,修改為:「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抗訴書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再審的裁定;有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第(一)項至第(五)項規定情形之一的,可以交下一級人民法院再審。」

『捌』 民事訴訟法修改了哪些條款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

(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

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決定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作如下修改:

一、第一百零三條第二款修改為:「人民法院對有前款規定的行為之一的單位,可以對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對仍不履行協助義務的,可以予以拘留;並可以向監察機關或者有關機關提出予以紀律處分的司法建議。」

二、第一百零四條第一款修改為:「對個人的罰款金額,為人民幣一萬元以下。對單位的罰款金額,為人民幣一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

三、第一百七十八條修改為:「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但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四、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改為第一百七十九條,修改為:「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一)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

「(五)對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

「(六)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七)違反法律規定,管轄錯誤的;

「(八)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

「(九)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

「(十)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

「(十一)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

「(十二)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

「(十三)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對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情形,或者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五、增加一條,作為第一百八十條:「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應當提交再審申請書等材料。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五日內將再審申請書副本發送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提交書面意見;不提交書面意見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查。人民法院可以要求申請人和對方當事人補充有關材料,詢問有關事項。」

六、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二款改為第一百八十一條,修改為:「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三個月內審查,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情形之一的,裁定再審;不符合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的,裁定駁回申請。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

「因當事人申請裁定再審的案件由中級人民法院以上的人民法院審理。最高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裁定再審的案件,由本院再審或者交其他人民法院再審,也可以交原審人民法院再審。」

七、第一百八十二條改為第一百八十四條,修改為:「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二年內提出;二年後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以及發現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

八、第一百八十五條改為第一百八十七條,修改為:「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檢察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應當提出抗訴。

「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對同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有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情形之一的,應當提請上級人民檢察院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

九、第一百八十六條改為第一百八十八條,修改為:「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抗訴書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再審的裁定;有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第(一)項至第(五)項規定情形之一的,可以交下一級人民法院再審。」

十、第二百零七條改為第二百零一條,第一款修改為:「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以及刑事判決、裁定中的財產部分,由第一審人民法院或者與第一審人民法院同級的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

十一、增加一條,作為第二百零二條:「當事人、利害關系人認為執行行為違反法律規定的,可以向負責執行的人民法院提出書面異議。當事人、利害關系人提出書面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書面異議之日起十五日內審查,理由成立的,裁定撤銷或者改正;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當事人、利害關系人對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

十二、增加一條,作為第二百零三條:「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請執行書之日起超過六個月未執行的,申請執行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上一級人民法院經審查,可以責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內執行,也可以決定由本院執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執行。」

十三、第二百零八條改為第二百零四條,修改為:「執行過程中,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書面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書面異議之日起十五日內審查,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對該標的的執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案外人、當事人對裁定不服,認為原判決、裁定錯誤的,依照審判監督程序辦理;與原判決、裁定無關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十四、第二百零九條改為第二百零五條,第三款修改為:「人民法院根據需要可以設立執行機構。」

十五、第二百一十九條改為第二百一十五條,修改為:「申請執行的期間為二年。申請執行時效的中止、中斷,適用法律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的規定。

「前款規定的期間,從法律文書規定履行期間的最後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規定分期履行的,從規定的每次履行期間的最後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未規定履行期間的,從法律文書生效之日起計算。」

十六、第二百二十條改為第二百一十六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並有可能隱匿、轉移財產的,執行員可以立即採取強制執行措施。」

十七、增加一條,作為第二百一十七條:「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應當報告當前以及收到執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財產情況。被執行人拒絕報告或者虛假報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對被執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關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拘留。」

十八、增加一條,作為第二百三十一條:「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可以對其採取或者通知有關單位協助採取限制出境,在徵信系統記錄、通過媒體公布不履行義務信息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措施。」

十九、刪去第十九章「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

本決定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

『玖』 高分懸賞!!簡述最新施行的《民事訴訟法》在結構和內容上與原來文本有哪些大的變動

亮點一:細化再審事項明確權利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了5項可以申請再審的事由,《決定》將其具體化為13項,包括: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對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法院調查收集,法院未調查收集的;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違反法律規定,管轄錯誤的;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此外還增加一款,「對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情形,或者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亮點二:提高法院審級減少質疑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申訴可以有兩種選擇:向原審法院或上一級法院提起。而《決定》明確規定當事人申訴只有一種選擇:向原審法院的上一級法院提起。

亮點三:明確相關期限減輕訟累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對於再審的一些期限如審查時間等並沒有規定,而《決定》明確規定,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三個月內審查,作出再審或駁回申請的裁定。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須由本院院長批准。
此外還規定,法院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之日起五日內將再審申請書副本發送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應當自收到再審申請書副本之日起十五日內提交書面意見。

亮點四:延長申訴期限著力糾錯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二年內提出。《決定》在此基礎上又做了一個例外規定,即「二年後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以及發現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

【解讀】

應該說,對於當事人而言,用二年的時間去發現一個案件的錯誤,在時間上應該足夠了。但是在司法實踐中,有的再審事由確實是在二年之後發現或出現的,如果拘泥於「二年內」的規定,就不能申請再審,這不利於保護當事人的權利,因此需要針對一些特殊情況作出例外規定以適當延長申請再審的期間。
《決定》正是拋棄了原有規定一刀切的做法,作出了兩類情況的例外規定:一是二年後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二是二年後發現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這兩種例外都是合情合理的:就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變更而言,首先,這不是當事人所能掌控或預料的;其次,在此期間,當事人也不存在怠於行使申訴權利的情形,所以不能以期限規定來懲罰或督促當事人;再次,既然法律文書都已經被撤銷或變更了,說明原來的判決或裁定是有問題的,如果還不允許當事人申訴,不合情理。
就法官在審理中的有違公正或廉潔的行為而言,主要是因為這些行為大都具有一定的隱蔽性,有的可能在幾年之後才會被發現,因此在發現後理應賦予當事人申訴權。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兩種例外情形也是有時間限制的,即當事人必須「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否則視為棄權。

亮點五:完善檢察監督加強救濟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了檢察院應當提起抗訴的4種情形,《決定》將其修改的與當事人可以申請再審的事由一致,即將4種情形細化為13種情形,並加上另外一款規定。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對於檢察院抗訴後法院多長時間內裁定再審沒有規定,《決定》明確規定,「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抗訴書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再審的裁定」。

舉措一 協助執行單位負責人拒不協助可拘留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對於有義務協助調查、執行但拒不履行義務的單位,可以對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還可以向監察機關或者有關機關提出予以紀律處分的司法建議。《決定》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一條強制措施,即法院可以對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拘留。

【解讀】

執行難不是法院一家的問題,僅靠法院單打獨斗是不行的,需要其他部門的配合與協助。比方說,查詢、凍結或劃撥被執行人的賬戶資金就需要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配合。但是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對於協助執行單位不履行協助義務的情況,僅僅規定法院可以對單位及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進行罰款,強制措施單一,震懾力度不夠,致使司法實踐中屢屢出現協助單位拒絕協助的情況。而《決定》增加了拘留這一強制措施,相比於單純的罰款,從對身外之物的處罰轉到了對人身自由的拘束,震懾和控制力度更大,從而有利於促使有關單位積極履行協助執行義務。

舉措二 「老賴」被罰額度提高至10倍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對個人的罰款金額,為人民幣一千元以下。對單位的罰款金額,為人民幣一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決定》將金額提高了十倍,即對個人的罰款金額,為人民幣一萬元以下。對單位的罰款金額,為人民幣一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

【解讀】

罰款作為被執行人不履行義務的違法成本,對於執行程序的順利進行無疑有著重大的意義。但問題是原有的罰款額度是在16年前制定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罰款額度過低難以發揮有效作用的缺點逐漸暴露,使得司法實踐中不少被執行人寧願被罰款也要轉移、隱匿財產以逃避債務拒絕履行。《決定》將罰款額度提高10倍,既考慮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也考慮了對被執行人的震懾力度,加大了賴賬行為的違法成本,可以使罰款的效果得到充分發揮。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罰款額度對於協助執行人同樣適用。

舉措三 被執行財產所在地法院可管轄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以及刑事判決、裁定中的財產部分,由第一審人民法院執行。」《決定》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家執行法院,即與第一審人民法院同級的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

【解讀】

對於執行管轄,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僅僅規定了第一審法院有資格管轄,不是很符合效率和效益原則,因為有些案件(比方指定管轄的案件)中被執行人的財產或住所均不在第一審法院轄區內,這就需要到異地執行。而異地執行,尤其是跨省市執行,不僅會浪費大量的司法資源,往往還會受到地方保護主義的干擾,嚴重的還會遭遇暴力抗法。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了委託執行制度,但由於司法實踐中往往將委託執行的案件仍視為原執行法院的案件,致使被委託法院積極性不高,執行效果不佳。而《決定》增加的被執行財產所在地法院彌補了這一不足,通常情況下,就給付金錢或交付財產的案件而言,被執行財產所在地法院更方便採取執行措施,更容易掌握被執行人財產的變動情況,也更有利於節約執行成本。這樣一來,債權人就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執行法院,體現了一定的靈活性,將更有利於債權的實現。此外,《決定》明確了被執行財產所在地法院要與第一審法院同級,使得實際操作中更容易准確確定執行法院。

舉措四 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可提出執行異議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僅僅規定了案外人執行異議制度,《決定》不僅對案外人執行異議制度進行了完善,明確了相關期限,增加了一條處理方式,即「與原判決、裁定無關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還專門增加了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執行異議制度:「當事人、利害關系人認為執行行為違反法律規定的,可以向負責執行的人民法院提出書面異議。當事人、利害關系人提出書面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書面異議之日起十五日內審查,理由成立的,裁定撤銷或者改正;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當事人、利害關系人對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

【解讀】

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執行中難免會出現執行人員違法執行、不當執行、拖延執行、消極執行以及執行錯誤等現象,為此就需要提供程序上的執行救濟。
根據原有規定,只有案外人可以提出執行異議,當事人、利害關系人只能通過申訴等渠道向法院反映問題,由於缺乏明確的程序,法院對這些問題的處理有時顯得比較隨意,導致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難以及時、充分地得到救濟。
而《決定》明確賦予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對違法執行行為提出異議的權利,明確規定了異議的處理程序和期限,同時考慮到異議由原執行法院處理難免受到多種因素的干擾,還賦予了向上一級法院申請復議的權利。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填補了民事訴訟法中對違法執行進行程序救濟的法律空白,標志著我國執行救濟法律制度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同時,《決定》對案外人執行異議制度的完善也值得稱道,明確的期限規定使得司法實踐中更具有可操作性,而賦予案外人通過訴訟維護自己實體權益的權利也更具合理性。對案外人而言,與原判決、裁定無關的異議涉及自身的實體權利義務,另行提起訴訟可以更加積極主動地維護自己的權益;對法院而言,可以保障爭議雙方進行充分的言詞辯論以查明案情,而且由於訴訟不必與原來的案件糾纏在一起也可以更好地梳理矛盾,解決糾紛。

舉措五 六個月內未執行的可變更執行法院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對於當事人如何如應對法院拖延執行的情況缺乏規定,《決定》對此予以了規定,即「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請執行書之日起超過六個月未執行的,申請執行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上一級人民法院經審查,可以責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內執行,也可以決定由本院執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執行。」

【解讀】

當前執行難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就是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的干擾。特別是在對本地的被執行人比如企業等地方納稅或用工大戶進行執行時,地方黨委政府為了本地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或職工就業,難免會以批條子、打招呼等方式對法院執行工作進行干擾,而當前法院在人財物方面都受制於地方,再加上地緣關系形成的「熟人社會」,在面對這些情形時執行法院往往處於一個十分尷尬或無奈的境地,致使出現拖延執行、消極執行、變通執行、折扣執行等種種不合規定的情況。

由於當前這種地方和部門保護主義以及「熟人社會」的大環境難以一時改變,因此擺脫當前執行困境的最好辦法就是變更執行法院以盡量減少或排除出這種大環境的干擾。雖然根據原規定,上級法院可以提級執行或指定執行,但是目前執行實踐中的提級執行或指定執行等做法,主要是由上級法院依職權決定,具有被動性和不敏感性,申請執行人雖然能通過申訴等渠道提出要求,但並不必然啟動相應程序,而且由於缺乏明確法律規定以及各種現實因素的影響,上級法院對一些受干擾的案件往往難以及時提級或指定執行。一般情況下,申請執行人對自己的權益最為關心,對案件的執行情況有最切身的體會,更具主動性和敏感性,因此在出現拖延執行等異常情況時,有必要賦予其申請變更執行法院的權利。而《決定》的修改顯然符合這一理念,不僅明確賦予申請執行人向上一級法院申請變更執行法院的權利,還詳細規定了申請變更執行法院的條件以及上一級法院的處理程序。(未完待續)

提要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對於有義務協助調查、執行但拒不履行義務的單位,可以對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決定》增加了拘留這一強制措施,相比於單純的罰款,震懾和控制力度更大。
■《決定》將罰款額度提高10倍,既考慮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也考慮了對被執行人的震懾力度,加大了賴賬行為的違法成本,可以使罰款的效果得到充分發揮。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以及刑事判決、裁定中的財產部分,由第一審人民法院執行」。《決定》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一家執行法院,即與第一審人民法院同級的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
■《決定》明確賦予當事人和利害關系人對違法執行行為提出異議的權利,明確規定了異議的處理程序和期限,同時考慮到異議由原執行法院處理難免受到多種因素的干擾,還賦予了向上一級法院申請復議的權利。
■《決定》不僅明確賦予申請執行人向上一級法院申請變更執行法院的權利,還詳細規定了申請變更執行法院的條件以及上一級法院的處理程序。

舉措六 兩級高院可設立執行機構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僅規定「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根據需要,可以設立執行機構。」而《決定》將其擴展為「人民法院根據需要可以設立執行機構」。
【解讀】
由於考慮到絕大部分執行案件都集中在基層法院和中級法院以及精簡機構的需要,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僅僅規定基層法院和中級法院可以設立執行機構。但是從現有情況看,高級法院和最高法院也擔負著一定的判決或裁定執行工作,另外高級法院和最高法院也負責著對下級法院執行工作的管理和監督,而在其中設立執行機構,有利於執行工作的指導、監督和協調,有利於執行工作的整體部署,有利於緩解「執行難」問題。
此外,就實際情況來看,高級法院和最高法院也大都根據中央的有關文件精神設立了執行機構,只是還沒有法律上的正式名分而已。因此,《決定》將設立執行機構的職權擴展到所有法院,不僅考慮到了高級法院和最高法院設立執行機構的現實必要性,也給已設的執行機構一個名正言順的法律名分,對於完善執行機構,加強執行工作和推進執行機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

舉措七 申請執行的期限延長為二年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申請執行的期限,雙方或者一方當事人是公民的為一年,雙方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為六個月」。而《決定》統一規定為「申請執行的期限為二年」,而且明確「申請執行時效的中止、中斷,適用法律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的規定」。

舉措八 特殊情況下可立即強制執行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執行員接到申請執行書或者移交執行書,應當向被執行人發出執行通知,責令其在指定的期間履行,逾期不履行的,強制執行」。《決定》在此基礎上增加了一個補充規定,即「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並有可能隱匿、轉移財產的,執行員可以立即採取強制執行措施」。

舉措九 未如期履行義務須報告個人財產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對於被執行人是否需要報告個人財產沒有規定,《決定》則增設了財產報告制度:「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應當報告當前以及收到執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財產情況。被執行人拒絕報告或者虛假報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對被執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關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拘留。」
舉措十 被執行人不履行義務可被曝光

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規定了一些促使當事人履行判決裁定的措施,如支付遲延履行金。《決定》在此基礎上又加大了對於被執行人不履行義務的威懾力度:「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人民法院可以對其採取或者通知有關單位協助採取限制出境,在徵信系統記錄、通過媒體公布不履行義務信息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措施。」

熱點內容
律師參與敲詐 發布:2025-09-18 01:30:22 瀏覽:391
道德經與女人 發布:2025-09-18 01:16:12 瀏覽:857
送達作出之日發生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18 01:15:57 瀏覽:723
民法216條 發布:2025-09-18 01:15:12 瀏覽:979
銀行司法金融 發布:2025-09-18 01:07:56 瀏覽:716
兩性道德發展的差異 發布:2025-09-18 01:07:55 瀏覽:928
法律碩士自主劃線嗎 發布:2025-09-18 01:01:29 瀏覽:24
重慶情蹤法律咨詢 發布:2025-09-18 00:55:28 瀏覽:357
我國勞動法生效的時間是 發布:2025-09-18 00:48:19 瀏覽:214
法院執行一般多久 發布:2025-09-18 00:30:45 瀏覽: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