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申請專家
『壹』 申請民事訴訟,法院6個月不開庭,專家來,謝謝
按相關法律規定,民事訴訟一審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審結,但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六個月;還需要延長的,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批准。如果當事人對一審的審理期限不服的,在一審判決上訴期內提起上訴,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經過審理,認為一審法院違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四十九條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六個月;還需要延長的,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批准。
第一百六十四條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裁定的,有權在裁定書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第一百七十條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經過審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以判決、裁定方式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裁定;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錯誤或者適用法律錯誤的,以判決、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銷或者變更;
(三)原判決認定基本事實不清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或者查清事實後改判;
(四)原判決遺漏當事人或者違法缺席判決等嚴重違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
原審人民法院對發回重審的案件作出判決後,當事人提起上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不得再次發回重審。
『貳』 參考與民訴法起草的有哪些人
江偉曾經有個介紹,供你參考:
一、江偉其人
我國當代著名法學家和法學教育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法學會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江是我國民事訴訟法草創時期的奠基人之一,國內外公認的中國民事訴訟法學的泰斗。從1982年的民事訴訟法試行,一直到1991年的民事訴訟法修改,一直到現在,都全面地、深入地、主要地參加了其中,可以說是我國民事訴訟法發展的重要見證人。
社會兼職:河北省人大常委會法律咨詢委員會委員等職。最高人民檢察院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司法部公證律師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等學術職務和西南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湘潭大學法學院、海南大學法學院、中央政法管理幹部學院、浙江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等多所高等院校兼職教授。
二、江偉的介紹:
民事訴訟法的起草與修訂,實際上應該是一本書,但由於自己年紀比較大了,精神也較為有限,這本書遲遲沒有寫出來。由於時間限制,今天就不能講得那麼詳細了,我們只能將這個過程給大家講一講。
首先,我要講一下民事訴訟法的起草,民事訴訟法的起草很有特色,因為當年在1979年人大常委會法制委員會下面專門成立了民事訴訟法起草小組,過去法律起草沒有這個。其採用了三結合的安排,一共由三部分人組成,一部分人為民事訴訟法的起草學者,一部分為在職的法官,第三種人就是領導了,所以稱為三結合,這個班子一直延續了三年多之久,1979到1982年,這個小組一直存在,起草很慎重,用了三年時間才起草了一個《民事訴訟法(試行)》,但是在當時他也是正式的法律,寫「試行」只是為了慎重,這是簡單的過程。
我主要想講的是我們的起草不是隨便進行的,現在有人批評我們這個法律是超職權的法律,而且批得很厲害,有一段甚至認為我們中國的這個民事訴訟法給人家一個很不好的印象,完全講職權主義,不講當事人主義,對當事人的地位予以漠視。實際上這個看法是錯誤的,他們主要是抓住了《民事訴訟法(試行)》的56條,因為這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對自己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進行證明,第二款規定人民法院應當全面地、客觀地收集、調查證據,最主要就是攻擊這一款,認為這叫超職權主義。為什麼說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我們民事訴訟法的起草工作是建立在對中國的國情、尤其是對中國司法實踐的狀況徹底了解的基礎之上,也包括剛才所說的56條的條文,舉個例子,在我們動手起草這個法律之前,我們用了十天左右的時間專門聽取了全國各級法院領導介紹他們民事訴訟的運作過程和存在的問題,包括安徽、河北等等。不僅如此,我們起草小組有四名是來自法院的一些實踐部門的同志,其中包括上海、天津、北京、遼寧,四個省法院的領導,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聽取了來自全國各地法院法官的介紹,還專門聽取了我們起草小組內部實踐部門同志的介紹,所以說我們對司法實踐是做了比較深入的了解,之後我們才起草了條文,因此應當說我們198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法律,而且事實證明我們民事訴訟法確立的原則、制度和程序基本上是符合國情得、是正確的,絕不是所謂的超職權主義。
這里要強調一點,因為中國歷來法官在審理案件時都是處於主動的地位,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幾個法官,包拯、海瑞、狄仁傑,你們都看過他們的電視,他們這些人主要辦的就是刑事案件,當時民事案件不太受重視,清代將民事案件稱為「細故」,這些大清官辦案都是到現場去調查,這一點很重要,這是中國根深蒂固的做法,因為中國與西方不同,有比較完備的律師強制代理制度,我們一般當事人力量都比較弱,如果要讓當事人在訴訟中起主導一切的作用,實際上當事人的權利是得不到保障的,所以我們的法官要關心當事人,甚至幫助當事人,現在西方國家提出來比如絕對的中立,當事人主張什麼就審什麼,沒提出來的就不要管,那麼你們看看包公辦案,當事人沒有提出來的也要管,所以我們要顧及歷代的傳統,我們並不是要發明一個什麼東西,這就是中國固有的國情,我們只不過是要在法律上將其明確化,因此我們1982年已經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後來1991年第一次大的修改,我當時有一篇文章,最早發表在《法學評論》1991年第3期,叫做《新民事訴訟法的重大突破》,當時我一共寫了十二個大問題,也就是說我們1991年修改主要針對十二個大問題,但只是處於修改和補充的性質,並沒有對我們的原則、制度和程序做重大改變。比如,當時第一個大問題,民事訴訟法的任務,就是強調這個法律能夠保證法院正確、合法、及時地審理案件,但沒有提出保證當事人的訴訟權益,這是一個比較大的缺陷,所以1991年增加了一條,第一句話是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然後才是保障、保證法院正確、合法、及時地審理民事案件,也就是說我們的民事訴訟法的任務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保障當事人能正確行使自己的訴訟權利,其次就是給法院審理案件提供一個制度或者程序的保證,這樣就比較全面了,這是修改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就是民事訴訟法的調整范圍,這些問題都是根據當年各地所談的情況制定的。我們當時中國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法院不立案,要有介紹信、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證明,沒有這些就拒絕受理,因此我們這里必須明確一個問題,就是法院到底要按照民事訴訟法規定審理哪些問題?如果不加以規定,各地法院就會自定政策,無法統一,我們規定的審理范圍就是按照民法的原則,平等主體間發生地財產或者人身的問題,這個都化為民事訴訟法的調整范圍,但這個調整范圍問題也不小,太過於原則,但這個原則畢竟有一個標准,所以這是我們第二個修改的地方。
第三個問題就是基本原則,基本原則是當時一個爭議很大的問題。我們中國歷來地在民事審判方面奉行一個基本方針,「就是依靠群眾,調查研究,調解為主,就地解決」的十六字方針,這是在戰爭年代,解放區根據地一直實行的原則方針,在建國後即1949年建立新中國以後仍然奉行這個方針,那麼現在制定這個法律的時候是不是還把這個十六字方針原本內容一字不動地放在民事訴訟法中?這是一個很大問題,在當時爭議也很大。我當時的態度是:精神可以保留,但要用法律的語言來表達。後來經過大論戰,把調解為主,改為著重調解,至於「就地解決」並不是一個方針性地問題,我們在有些地方規定便利群眾、審理地點就行了。這就是原則的問題。
因為這十二個問題我不能一一都講,我就講其中幾個大的問題。……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1991年法律確定的,美國不是搞集團訴訟嗎,我們中國的現實情況是也有大量地群體性訴訟發生,因此我們1991年的法律明確規定了「代表人訴訟制度」,因此就當事人的問題我們有所突破。……
第二次大修改就是2007年,這次修改就與以前不一樣了。以前都是由起草小組來進行的,1991年的修改也有1982年起草小組成員的間接參與,而2007年的修改則不同了,它是由最高法院牽頭,重點是修訂了一個再審問題、一個執行問題,當然也不限於這兩個問題。實際上2007年的修改也是一個大的修訂,它不僅僅是重點放在再審和執行兩個程序,而且對強制措施在法人方面增加到30萬,另外刪掉了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因為破產法已經制定,包含了這個問題,一切以破產法為准,民訴法再規定則沒有必要了。當年規定的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實際上補充破產法的規定,當時我國破產法實際上是很狹窄的,規定就叫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民所有制企業破產法》,它只限於全民所有制企業,這個制定法本身就很有問題,在實踐中我還特意進行了調查,實際處理的全民所有制企業破產案件就一個、兩個,實踐中較多的是集體所有制企業的破產案件還有私營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的破產案件,那麼這類案件則無法可依,所以民事訴訟法只能拾遺補缺了,所以說2007年的修改還是一個比較大的修訂。比如再審增加了許多再審事由,另外再審的法院升一級,另外執行上也做了許多重要的規定。
因此我給大家回顧一下,我們起草這個法律的時候就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法律,我們的修訂是在基本原則、制度和程序基礎上的完善和補充,從來沒有過顛覆我們這個原則、制度和程序的修訂之舉,兩次大的修訂都秉承這一原則,我們現在面臨第三次大修訂,加上原來的起草,相當於第四次大修訂,這也是一個很大的修訂,而且法工委現在態度也很誠懇,陸續召開許多會議,而且委託最高法院今年年初在房山召開了一次大型修改民事訴訟法研討會,法工委連續幾次來討論修改的問題,那麼我們今天應該抱著什麼樣的態度來修訂呢?所以我剛才定了一個原則,我們現在並不是說把我們現在的民事訴訟法給顛覆了,什麼問題都提,難道說我們現在的法律到了破落不堪、不堪收拾的地步,要重頭再來,我們的態度是修訂和完善,而不是全部破掉,這一點要不明確很容易走偏方向,就像當年民事訴訟法頒布,有很多人對這個法律進行指責,其中有一個很不好的地方,就是拿著外國的法律來指責中國的法律,這是很不對的,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因此不能拿外國法律的眼光來看待中國的法律,這一點必須要正確對待。當然我們並不否定要借鑒,但是借鑒是借鑒,主體還是我們自己的國情和問題,而不能以外國的標准來看待我們的法律。……
下面我再給大家介紹一下,現在法工委在修改民事訴訟法時廣泛吸取意見,……我這次去上海是一個私人問題,我的親戚朋友都不懂法律,但是他們對於彭宇案意見還是很大的,怎麼能弄成這種好人卻成了侵權的人,這正好是我們這個學科應當回答的問題,這就與剛才說的「真偽不明」有很大的聯系,這個案件也有所不同,他就是想把案件弄一個真偽分明,但是他用了一個反道德的原則來針對一個道德的行為,這個推定是反道德的,首先應該肯定人家將老太太扶了送到醫院去,應該給予肯定,否則以後就沒人去做了。現在有人提要設立一個基金會,專門對這種被人誣賴的行為予以負責,損失由基金會來負責。所以我們現在討論民事訴訟法的修改也是一個學習、分析民事訴訟法理論問題的機會。
另外還有一個關於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的問題。人民調解委員會做出的調解協議如果要是經過人民法院確認的話就具有強制執行力,這個確認程序究竟是什麼程序呢?對此法工委認為是一個特別程序。如果不說是特別程序是什麼程序?我可以表一個態度,說是特別程序怎麼都不對。中國說的「特別程序」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與普通程序不一樣的就是特別程序,這是一個籠統說法;另外一個特別程序又分為兩種,一種就是非訟程序,另外一個就是特別類型案件的特殊程序,比如勞動爭議案件的特別程序、知識產權案件的特別程序,還有就是已經有了的海事特別程序,這種特別程序意思就是說原則上還是適用普通程序,但是因為案件本身的特點又應當有一些特別的規定,我看就像日本的票據訴訟規定的一些特色,另外像我們現在規定涉外民事訴訟為什麼要有特別程序?涉外民事訴訟也要適用普通程序,但是也要就特色的地方設置特別程序,因此有這幾種理解。那麼能說法院對人民調解協議的確認稱為特別程序嗎?尤其司法確認是在什麼階段來進行的,實際上是在訴前,人家只需要法院確認一下並非要法院解決問題,是起訴以前,因此不能稱為特別程序。將來法律上規定了可以,但是規定了以後我們也必須要搞清楚,這究竟算是什麼程序?我這里有一個命題,多元化的裁判程序可以包羅多一些,有些是進入訴訟以後的,有些沒有進入訴訟也可以算。
另外一個就是執行程序,最高法院執行局強烈呼籲要單獨制定「強制執行法」,現在也做了很多論證,最高法院也搞了許多項目來論證。但現在法工委表態贊成單獨制定「強制執行法」,但是怎樣制定,要先修訂民事訴訟法,修訂後再說。許多學者聽了以後比較灰心,認為什麼時候再定就難了。實際上法工委這一說法也很有道理,要麼就在修改民事訴訟法時對執行部分也一起修訂,之後制定「強制執行法」時廢止這一部分就行了。但最高法院不同意,認為既然要單獨制定「強制執行法」,我們現在就不需要修改了,以防單獨制定被擱置,只需要在修改時加入一條,人民檢察院有權對民事執行活動進行法律監督,現在的問題是將來還是做點實際的,就是論證一下。要說「強制執行法」已經有學者論證了好幾稿了,將來還要進一步論證,執行程序依我的看法,在修改的時候還不如將強制執行單獨作為一編為好,現在這種相互對抗並沒什麼好處。
『叄』 20|3年|月1日起施行的民事訴訟法第七十八條第七十九的規定
你好,這兩條是關於鑒定人出庭與專家證人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內法2013
第七十八條當事人對容鑒定意見有異議或者人民法院認為鑒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鑒定人應當出庭作證。經人民法院通知,鑒定人拒不出庭作證的,鑒定意見不得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支付鑒定費用的當事人可以要求返還鑒定費用。
第七十九條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通知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就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或者專業問題提出意見。
『肆』 如何申請專家輔助人出庭
向法院遞交申請書
『伍』 專家輔助人在民訴和刑訴區別
專家輔助人是當事人所聘請,通過自己的質證意見,使得法官對鑒定意見產生懷疑從而不予採納的某方面專業或經驗豐富的人。無論是在民訴還是刑訴中,專家輔助人都不是客觀中立的,其訴訟地位就相當於一方當事人的證人。
專家輔助人又稱「具有專門知識的人」,指在某一專業領域方面具有專門的知識或經驗,為了充分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依據自身的專業知識,就訴訟中涉及到的專業性問題作出自己的判斷,發表自己的見解,幫助審判者對案件事實進行准確認定的人員。
就訴訟地位而言,「專家輔助人」是訴訟參與人的一種,他們都不是客觀中立的,其訴訟地位就相當於一方當事人的證人。在我國當前的刑事法律體系中,只有偵查機關和法院有權決定是否聘請鑒定人對案件中涉及的專業問題進行鑒定,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無權決定是否聘請鑒定人,只能申請補充鑒定或重復鑒定。但對於是否聘請 「專家輔助人」,可以由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自行決定並申請法庭通知其出庭。在我國當前的民事法律體系中,對於鑒定意見等具有專業問題存在質疑時,可以向法庭提出申請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在法庭上提出的專業意見,視為當事人陳述。
專家輔助人的訴訟作用,集中體現在出庭質證的過程中。它應當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為維護聘請方當事人的法益,就對方提出的涉及鑒定意見或專業知識方面的問題或質詢,作出說明或對質;二是協助聘請方對鑒定人或對方聘請的「專家輔助人」進行詢問,並對案件涉及的鑒定意見加以質證。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2012年3月14日修訂)第一百九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可以申請法庭通知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就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提出意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2012年8月31日修訂)第七十九條規定:「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通知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就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或者專業問題提出意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2019年修正)第八十三條:「當事人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七十九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二十二條的規定,申請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的,申請書中應當載明有專門知識的人的基本情況和申請的目的。
人民法院准許當事人申請的,應當通知雙方當事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2019年修正)第八十四條:「審判人員可以對有專門知識的人進行詢問。經法庭准許,當事人可以對有專門知識的人進行詢問,當事人各自申請的有專門知識的人可以就案件中的有關問題進行對質。
有專門知識的人不得參與對鑒定意見質證或者就專業問題發表意見之外的法庭審理活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2020)第一百二十二條 當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七十九條的規定,在舉證期限屆滿前申請一至二名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代表當事人對鑒定意見進行質證,或者對案件事實所涉及的專業問題提出意見。
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在法庭上就專業問題提出的意見,視為當事人的陳述。
人民法院准許當事人申請的,相關費用由提出申請的當事人負擔。
『陸』 民事訴訟法第149條裡面特殊情況,請問法律專家怎麼去理解有沒有專門的司法解釋對這個特殊情況進行說明
您好,《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九條人民法院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回應當在立案之答日起六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六個月;還需要延長的,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批准。
民事訴訟法這里的特殊情況指的是案件比較復雜,因為客觀因素導致無法六個月內審結的情況。
實踐這類情況較多,例如被告人提出反訴的,原告變更訴訟請求的,雙方多次協商無法達成一致以及其他各種合理的原因無法按時審結案件的,難以列舉完全,因為實踐中各類情形都有可能發生。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柒』 民事訴訟中的證人和專家輔助人的區別
首先,概念不同。證人是指知道案件情況並提供證言的人;專家輔助人是指在科版學、技術以及權其他專業知識方面具有特殊專門知識或者經驗的人員根據當事人的聘請並經人民法院准許,出庭輔助當事人對訴爭的案件事實所涉及的專門性問題進行說明或者發表意見和評論的人。
其次,法律地位不同。證人證言屬於民事訴訟法中一項單獨的證據種類,而專家輔助人的意見並非單獨的證據種類,而是被視為當事人陳述。(《民事訴訟法解釋》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
再次,出庭人數是否受限不同。證人出庭不受人數限制,凡是知道案件事實的人,都應當出庭作證;但專家輔助人出庭有人數限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當事人只能申請一至二名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
然後,舉證針對的對象不同。證人出庭作證,只能就其直接感知的事實提供證言,不得就其感知的事實發表意見或者作出推斷;而專家輔助人與證人恰好相反,只能針對鑒定意見進行質證湖綜合對案件事實所涉及的專業問題提出個人的意見。
最後,出庭作證啟動程序不同。出庭作證的證人,可以由當事人申請證人出庭,也可以依法院職權要求證人出庭;而專家輔助人只能依據一方當事人的申請並經法院同意才能出庭。
『捌』 民事訴訟法,第50,51,52條的具體規定是什麼
民事訴訟法,第50,51,52條的具體規定是:
第五十條 雙方當事人可以自行和解。
第五十一條 原告可以放棄或者變更訴訟請求。被告可以承認或者反駁訴訟請求,有權提起反訴。
第五十二條 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為二人以上,其訴訟標的是共同的,或者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並經當事人同意的,為共同訴訟。
共同訴訟的一方當事人對訴訟標的有共同權利義務的,其中一人的訴訟行為經其他共同訴訟人承認,對其他共同訴訟人發生效力;對訴訟標的沒有共同權利義務的,其中一人的訴訟行為對其他共同訴訟人不發生效力。
(8)民事訴訟法申請專家擴展閱讀:
2013年1月1日,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新《民事訴訟法》)正式生效,新法在民事訴訟證據方面作了較大的修改:
在原民事訴訟法規定的七類證據基礎上新增加了一類電子數據證據,以解決法律條文與司法實踐脫軌的問題;
「鑒定結論」的稱呼也被改變,成為「鑒定意見」,使之更符合證據的內在特性;
同時對原來的證據排列體系作了調整,把當事人陳述放在八種類證據之首,加強了當事人陳述的地位。
從這些修改的內容可以看出修法專家在證據方面的良苦用心,其對證據方面內容的修改所作的努力也值得認同。
『玖』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條
你申請是法定權利,對方律師可以抗辨。
但是財產保全並不是「其無轉移、毀損、隱匿財務的行為 法院不應對其進行財產保全」,對方律師的觀點沒有法理支持。
『拾』 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第八條的疑難,請專家指教
不是雙方,是被告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