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制研究所
『壹』 什麼是司法研究所
司法研究所通常是指司法部司法鑒定科學技術研究所,它建立於 1951年,它的前身是1932年成立的司法行政部法醫研究所,迄今已有近80年歷史。
職能
司法鑒定科學技術研究所執行國家科技部、司法部賦予的「研究司法鑒定科學技術;培養司法鑒定高端人才;承擔全國重大疑難案件的司法鑒定;履行司法鑒定行業技術指導;提供行業科技信息服務」等職能。現有職工163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佔65%左右,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占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50%。享受國家特殊津貼的有11人。儀器裝備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研究專業
研究所設有法醫臨床學、法醫病理學、司法精神病學、法醫物證學、法醫毒物化學、微量物證學、文件鑒定學、聲像鑒定學、痕跡鑒定學、電子數據鑒定、道路交通事故技術鑒定及司法鑒定製度與法規等專業。辦有《中國司法鑒定》和《法醫學雜志》兩本學術刊物,《中國司法鑒定》雜志創立了「中國司法鑒定論壇」。
重要意義
研究所也是我國司法鑒定領域對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平台。根據對應對等原則,多次受命代表中國司法鑒定組織參加多邊專業活動;組織有中國、美國、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瑞士等國參加國際司法鑒定教育合作計劃等;與俄羅斯、荷蘭、美國、英國、烏茲別克等國家的司法部司法鑒定中心簽署了合作協議,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
『貳』 行政法學界四大金剛有哪些
芮沐,中國法學「第一翁」
(1908年—)
我國經濟法學和國際經濟法學的創始人,以百歲高齡被尊為中國法學「第一翁」。1954年後到北京大學法律系工作,曾任北京大學經濟法國際經濟法研究所所長等職。他執教近70年,親自指導了12屆博士研究生,著有《民法法律行為理論之全部》等。
韓德培,中國環境法學的開拓者
(1911-2009年)
我國國際法學一代宗師,也是中國環境法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1979年開創建立了中國高校第一個國際法研究所;1981年推動組建了中國第一個、也是亞洲第一個環境法研究所。他著作等身,其中《國際私法》是我國高等院校第一部統編教材,《環境保護法教程》是我國第一本環境保護法的教材。
王鐵崖,中國國際法學界的一面旗幟
(1913-2003年)
北京大學國際法研究所創始人,國際法研究院士,是中國國際法學界的一面旗幟。新中國成立初,參與了《共同綱領》的起草;1984年、1990年,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參與基本法起草。著有《戰爭與條約》、《中國舊約章匯編》等,譯作《奧本海國際法》。
王名揚,「行政法學界四大金剛」之首
(1916—2008年)
當代著名行政法學家。1946年考取最後一批國民黨政府的公派留學生,前往法國巴黎大學法學院攻讀博士,1958年學成回國。他參加了我國第一部行政法統編教材《行政法概要》的編寫工作。著有《英國行政法》、《美國行政法》等。福布斯網站將其列為「行政法學界四大金剛」之首。
『叄』 蘇州大學法學專業怎麼樣
蘇州大學前身是著名的東吳大學(Soochow University)。本世紀上半葉,她以法學教育享譽海內外,時有"南東吳、北朝陽"、"法官出朝陽,律師出東吳"之稱。東吳大學特別是她的法學院,曾培養出一批傑出的政治、法律學者或知名人士,如費孝通、雷潔瓊、孫起孟、董寅初、趙朴初、談家偵、王宏惠、董康、楊鐵梁、王紹堉、倪征×、梅汝璈、吳德熊、李浩培、呂光、桂裕、丘漢平、梁鋆立、張志讓、查良鑒、查良鏞(金庸)、盛振為、何世禎、馬漢寶、姚淇清、陳霆悅等,堪稱一時之盛。1952年院系調整時,東吳大學改名為江蘇師范學院;1982年改名為蘇州大學。1982年復設法律系,1986年擴建為法學院。
法學院分別於1992年和1998年獲得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是華東地區最早獲得法學博士點的單位,學科建設起步較早。法學院現設有法學和知識產權兩個本科專業,擁有法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及法學一級學科博士點,目前在法學理論、法律史、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刑法學、民商法學、知識產權法學、訴訟法學、經濟法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國際法學十個二級學科碩士點招收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在法學理論、法律史、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刑法學、民商法學、訴訟法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國際法學八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招收博士研究生。學院擁有法學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同時,王健法學院也是我國較早開展法律碩士教育的單位,招收全日製法律碩士(法學)、全日製法律碩士(非法學)及在職法律碩士等各種類法律碩士專業學位學生,目前在校學生兩千餘人。
蘇州大學法學學科為江蘇省高等學校品牌專業和江蘇省一級重點學科。「憲法學與行政法學」為江蘇省重點學
科,「法理學」為國家精品課程,「法學理論」為省級優秀課程群,「公法研究中心」為江蘇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並建有江蘇省知識產權(蘇州大學)培訓基地,東吳公法與比較法研究所為蘇州大學校級科研機構。學院內部還設有比較法研究所、英美法研究中心、人權研究中心、政府法制研究中心等十餘個院級研究機構。法學院教師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積極為法治國家建設獻計獻策。新世紀以來,先後承擔了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在內的國家級科研項目20餘項,省部級項目60餘項,發表各類學術論文上千篇。根據中國法學創新網統計,王健法學院教師2011年度發表的法學類核心刊物(CSSLI)他發數數量位居全國法學類院(系、校)第12位。
現設法律、經濟法、國際經濟法、律師四系,並設比較法研究所和東吳律師事務所。現有憲法與行政法學博士點1個,法理學、行政法學、國際經濟法學碩士點3個。行政法學專業為省級重點學科,受省政府專項經費資助。現有正副教授18人,講師20作人,其中有碩士以上學歷或正在攻讀博士學位者占近50%。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已列入法律碩士專業學位試辦單位。現每年招收全日制本科生200餘人,專科生30-50人,並開設了法律專業大專函授班、專業證書班、本科進修班、碩士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等多種形式的成人教育項目。自1982年以來,已為社會培養碩士生、本科生、專科生等各類專門法律人才近5000人。
長期以來,本院教師兢兢業業、努力耕耘,在教學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先後獲國家級教學獎、科研獎等3人次,獲省級教學獎、科研獎等12人次,獲評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次,獲評省級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2人次,7人被評為蘇州大學優秀青年骨幹教師。先後承擔(主持)國家級社科研究項目5項,省級研究項目20餘項,出版各類專著、教科書、譯著等60餘種,發表學術論文1000餘篇(其中包括在海外學術刊物及國內權威刊物發表的論文50餘篇)。
近年來,本院對外學術交流也有重大發展。先後有25人次赴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日本等地進修、講學、參加學術會議、訪問,邀請外籍及台港澳專家講學70人次。行政法重點學科還與上海市人民政府行政法制研究所等實際部門開展了合作研究。
蘇州大學已進入國家"211"工程,我院"現代政府法律管理"科研項目也已被列入"211"重點資助項目。
『肆』 行政法哪個大學好
中國政法大學。
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伍』 政府信息公開,哪些是必須,哪些是例外
如何理解「以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核心是要釐清哪些是不公開的「例外」情形。依據《條例》,我們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來解讀。
第一個層次,便是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信息屬於不予公開的范圍。這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從制度設計的完整性、和諧性來說,政府信息公開制度應當與國家秘密保護、個人隱私保護和商業秘密保護三方面的立法相協調、同步。
如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以後,既制定了《信息自由法》,規范政府的信息公開行為,又制定了《隱私權法》和《貿易秘密法》,明確政府在公開信息時,不得不正當地侵犯個人的隱私權和企業的商業利益。
日本在《日本行政機關擁有信息公開法》之外有《行政機關擁有個人信息保護法》,明確在政府信息公開時,對個人信息的公開僅限於兩種情形:一種是公開後對個人不造成不利影響的信息,如獲得榮譽稱號、受到表彰等;另一種是不公開對公共利益會造成危害的信息。
但中國的立法現狀,顯然還未實現完整性與和諧性:
一是已有計劃但還未制定出台《個人信息保護法》;
二是尚無制定《商業秘密保護法》的立法計劃;
三是政府信息公開還只是行政法規,未上升為法律,與其他幾部法律之間的法律位階不對等,影響其法的效力。
我國實踐中,上述不予公開的例外情形還遇到下列實施難點:
一是國家秘密與工作秘密的關系。因為國家秘密在《國家秘密保護法》中有明確界定,而在地方工作中,還涉及不屬於國家秘密但屬於工作秘密的情形,是否也適用政府信息公開的例外情形,沒有明確規定。在《條例》制定過程中,曾考慮明確工作秘密也列為不予公開的范圍,但又擔心在實踐中會被濫用,最後未作表述,讓地方參照國家秘密執行,具體操作難免法律風險。
二是商業秘密的界定問題。因為商業秘密的界定主要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里的表述:「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並經權利人採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這屬於經濟法調整范疇,已超出了行政法的范疇,不少行政機關認為超出了其業務能力,客觀上影響了該不予公開情形的實施。
三是個人隱私的界定問題。個人隱私更是個民法概念,也超出了行政法的范疇,行政機關普遍認為,由其來認定個人隱私,不僅超出了其能力范疇,且法律風險很大。
根據上海市行政法制研究所編寫的《通往法治政府之路(2010—2012年研究報告集)》,2012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有30.7%的被調查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機構的人員認為,個人隱私、商業秘密缺乏明確的界定標准,導致應由誰來認定及如何認定難以把握,是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困惑。
對此,筆者認為,可以借鑒日本和英美等國政府信息公開中的做法,即不以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為不予公開的標准,而是對可能涉及商業秘密、可能涉及個人隱私的信息都列入不予公開的范圍。
日本《行政機關擁有信息公開法》將個人信息、團體信息列入不公開信息的范圍,朱芒教授研究指出,「與個人相關的信息」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可包括個人的思想、信念、身份、地位、健康狀況以及其他一切與該個人有關的信息。美國《信息自由法》中豁免公開的信息包括「個人信息、醫療信息與類似的信息」,個人信息與醫療信息的含義比較清晰,但「類似的信息」含義較為模糊。
1982年之前,對「類似的信息」的解釋比較狹窄。在1982年「美國國務院訴《華盛頓郵報》」一案中,聯邦最高法院採取從寬解釋,認為所有「適用於特定個人」的信息都適用於本類例外。英國《信息公開法》也將「與個人信息有關的信息」列入不公開的范圍。
筆者因此建議,立法修改時,將政府信息不予公開的情形,表述為:
「 屬於商業秘密或者可能不當影響其市場競爭力的其他財務信息、商業信息;屬於個人隱私或者可能涉及個人隱私而信息主體不願公開的政府信息,避免因需要對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作出認定而帶來的實施難題。
第二個層次,有兩種情形是國際上普遍列入不公開的范圍,而我國卻沒有排除的:一是正在形成、研究中的過程性政府信息;二是公開可能影響執法和司法公正的政府信息。
上海市於2004年頒布實施的《上海市政府信息公開規定》是將上述兩種情形列為免於公開情形的。這是在研究借鑒國際上普遍做法的基礎上確定的。
如日本《行政機關擁有信息公開法》把「國家機關和地方公共團體內部或相互之間有關審議、討論或協議的信息」作為不予公開情形,因為「公開可能對坦率的意見交換、意思決定的中立性造成不當損害、可能產生國民間的混亂、可能不當地給予特定的人利益或不利益。」
英國的《信息自由法》規定了25種不予公開的信息,其中涉及過程性信息內容的有三類:損害大不列顛聯合王國內部關系的信息,與政府政策的制定有關的信息,與國王、王室成員及其家族的通信有關的信息。
美國《信息自由法》規定,在行政機關作為一方當事人的訴訟中,不得向非行政機關當事人公開機關之間或機關內部的備忘錄或信件。該規定中包含著討論程序特權的內容,行政機關可以依法享有不公開的豁免特權。
事實上,過程性信息的公開在我國實踐中的爭議很大,產生的爭議案件也最多。在《條例》實施後,面對的訴訟案,首先就是這類過程性信息公開的爭議,《條例》實施後的全國第一案就是過程性信息的公開問題。
最後,為解決實踐中面臨的困境,國務院辦公廳於2010年11月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做好政府信息依申請公開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0]5號),其中明確:行政機關「處於討論、研究或者審查中的過程性信息,一般不屬於《條例》所指應公開的政府信息」。與行政機關內部人事、財務管理信息相類似,為實踐中解決這類難題提供了依據。
其實,將過程性信息認定為不屬於政府信息的范疇,在法理上仍是值得探討的,應當以認定其是政府信息,但屬於不予公開范圍為宜。筆者所要提出的相關立法建議是,
「 在修訂《條例》或者將《條例》上升為法律時,應當將國際上普遍列為免予公開的兩種情形:過程性信息和公開可能影響執法和司法公正的政府信息,也和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一樣列為不予公開的范圍。
第三個層次,屬於我國特有的政府信息不予公開的兩種情形,即「三安全一穩定」和「三需要」。
關於「三安全一穩定」即《條例》第8條規定:「行政機關公開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此條款從一開始就產生爭議。
爭議之一是該條款的自由裁量權太大,缺乏有效的制約。當年上海邀請德國一位參與起草德國政府信息公開法的議員來作學術交流,其在研究了我國的《條例》後,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條例》第8條關於「三安全一穩定」的規定過於放權,難以約束。對此,上海在制定實施性政府規章時,增設了程序約束,即公開部門認為屬於「三安全一穩定」的情形,決定不予公開的,要向上級行政部門報告,以便上級部門進行審核把關,對認定錯誤的予以糾正。
爭議之二是該條款能否直接執行?在《條例》實施之初,許多地方的人大、法院以及法學專家都認為此條款不能直接引用和執行;理由是,其安排在總則部分,按照立法常理,總則部分一般不直接作為執法依據引用,若需要執行的話,應當在後面的分則部分明確條件和禁止行為。
為此,國務院在有關解釋中專門明確此條可以直接作為執行的依據。從立法本意來看,此條就是為了解決以往行政管理或行政執法中因為不夠規范而讓相對人糾纏於歷史遺留問題不放的現象。所以,從本質上來說,本條是「法不溯及既往」原則的另一種表達。
『陸』 中國行政法方向有哪些有名的教授
林鴻潮:現任抄中國政襲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教師,中國政法大學應急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行政法學研究》編輯,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行政法研究所兼職研究員。
季宏: 萬國重點學科班
王鍇:中國人民大學法學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憲法學、行政法學。曾獲中國人民王鍇大學研究生學術新星一等獎。在《中國法學》、《比較法研究》、《法學家》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十餘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轉載八篇.
『柒』 上海市行政法制研究所怎麼樣
簡介:上海市行政法制研究所成立於1994年10月11日,繫上海市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下屬事業單位,為全國省級政府法制系統中率先設立的以應用研究為主的行政法制研究機構。
注冊資本:45萬人民幣
『捌』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的領導信息
王起翔 主任
主持省政府法制辦全面工作。主管秘書處、人事處、機關黨委、行政執法幹部培訓學校,在紀檢組長配備前代管監察室。
時鵬遠 副主任
主管農林城建方面立法、行政執法監督、道路檢查管理和相對集中處罰權工作,分管農林城建立法處、行政執法監督處。
宋 偉 副主任
主管政法文衛方面立法、規范性文件審查工作。分管政法文衛立法處、規范性文件審查處,協助主任分管秘書處、人事處、省行政執法幹部培訓學校。
林維新 副主任
主管行政復議和行政應訴工作。分管行政復議案件受理處、行政復議案件審查和行政應訴處。
張 波 副巡視員
主管財經商貿方面立法、綜合調研培訓、行政審批(許可)制度改革、行政法制研究工作。分管財經商貿立法處、綜合調研培訓處、省行政法制研究所。
『玖』 七寶乘地鐵到普安路189號曙光大廈19樓行政法治研究所怎麼走
七寶到普安路189號曙光大廈
地鐵9號線 轉 地鐵8號線
48分鍾 | 16.9公里 | 步行750米
七寶
步行 10米
七寶站 上車
地鐵9號線 (曹路方向) 11站
陸家浜路站 下車 轉
地鐵8號線 (市光路方向) 1站
老西門站 (5口出) 下車
步行 740米
曙光大廈
『拾』 山東大學法學院的研究所
法學院設有來理論法自學研究所、憲法與行政法學研究所、刑法學研究所、民商法學研究所、國際法研究所、法史學研究所、經濟法學研究所、訴訟法學研究所以及法學研究所、知識產權與科技法研究中心、人權研究中心、歐盟法研究中心、美國法研究中心、刑事法律研究中心等多個研究機構,先後承擔中國法制史研究、人權研究、政府執法研究、司法改革研究、物權法研究、侵權法研究、擔保法研究、權力制約研究、中國立法問題研究、有組織犯罪研究、金融犯罪研究等50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研究課題。其中,中國法制史研究、人權與法治研究、司法改革研究、侵權法研究、比較法研究、民間法研究、法律解釋學等學術領域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
近幾年來,法學院教師在國家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500餘篇,在海外發表學術文章2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和高水平教材65部,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獎勵達60餘項。由法學院組織、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法理學文庫獲得法學界的高度評價。法學院知名教授主持的《人權研究》、《民間法》、《法律方法》等學術刊物在學界有著重要影響。2000年,山東省啟動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建設,法學研究基地設在山東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