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村民公約與行政法

村民公約與行政法

發布時間: 2021-12-23 16:48:20

㈠ 怎樣制定村規民約

由村民會議制定,報鄉、鎮人民政府備案。村民會議由本村十八周歲以上的村民組成。村民會議由村民委員會召集。召開村民會議,應當有本村十八周歲以上村民的過半數,或者本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戶的代表參加,村民會議所作決定應當經到會人員的過半數通過。

村規民約是村民群眾在村民自治的起始階段,依據黨的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結合本村實際,為維護本村的社會秩序、社會公共道德、村風民俗、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制定的約束規范村民行為的一種規章制度。它屬於公約的一種形式,一般由名稱、正文、結尾三部分組成。它的名稱應為「××村村民公約」;它的結構基本上是「條款式」,即第一條、第二條、第三條……但也有的採用數碼順序自然排列,即一、二、三……;它的結尾部分,主要是規定何時通過、何時生效。

  • 概念

    村規民約的內容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規定村民的行為,應該怎麼做,另一方面則是規定村民違反和破壞規章制度的處罰條款,主要有進行教育、給予批評、作出書面檢查等內容。

    法律效應

    村規民約的法律性質

    村規民約的法律性質村民自治應當「依法而治」。這里的「法」,首先是指國家的憲法、法律、法規,以及國家的政策。所謂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規民約,就是村民自己的「小憲法」,是村民共同認可的「公約」,是村民實施村民自治的基本依據。它是村民基於法律的授權,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依照村民集體的意願,經過民主程序而制定的規章制度。

    村規民約的法律效力

    村規民約是村民會議基於《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授權而制定的,因此,只要其遵循了法定程序且內容合法,就具有法律效力,換句話說,村民都應當受其約束。村規民約,不僅是村民自治的依據,也是村民會議或村民委員會對當地農村進行管理的依據,因此,那些駐在農村的機關、團體、部隊、全民所有制企業、事業單位的人員,以及不屬於村辦的集體所有制單位的人員,雖然不參加村民委員會組織,也應當遵守有關的村規民約,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

    村規民約的法律效力並不是無限的,而是受到限制的,並不是規約中的任何內容均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村規民約是基於法律授權而制定的,是用來填補法律空白的,而不是用來替代法律的,更不能與已有的法律相沖突。因此,村規民約中的內容,凡是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或與現行法律相沖突的,均不具有法律效力,不能夠用來約束村民。

    村規民約是否可隨意設定處罰權

    村規民約,雖然是村民通過村民會議自主制定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村民們願意怎麼制定就怎麼制定。「合法性」是對村規民約最基本的要求,這就意味著章程或規約不得含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等合法權利的內容。如果規約中含有侵犯村民權利的條款,即使已經過村民會議的多數同意,在法律上也是無效的。

    處罰權的設定,直接影響到村民的人身權和財產權,因此,只能由法定機關依照法定程序來制定,我國的《立法法》和《行政處罰法》對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執行規定了非常嚴格的程序。村民會議,並非國家機關,作為村民自治組織,無權擅自設定處罰權。

    村民的賭博、打架斗毆等行為如果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法》,村民委員會可將其扭送當地公安機關,由公安機關對其行為依法進行行政處罰。[1]

㈡ 村規民約條款中有罰款條約,就對村民可以進行罰款嗎

如果這個村規民約是履行合法的程序產生的,又經過鄉鎮黨委政府的審核把關,那麼,這就屬於村民自治的規定之一,就是合法的。
村委會享有法律賦予的村民自治權,在不違反法律的前提下,有權對違反村規民約的村民進行相應處罰。

㈢ 憲法有哪些法律法規

在我國,按照憲法和立法法規定的立法體制,法律位階共分六級,它們從高到低依次是:根本法律、基本法律、普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

1、根本法律

由於最高權威的創制主體制定的、調整社會生活中最重要事項的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位階,處於該位階的法律是國家的根本法。在我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我國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事項是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利益關系,即國家權力的歸屬及其縱向和橫向的分工配置(國家權力的組織規范)、公民人權的尊重與保障(公民人權規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配置國家權力、保障公民人權的法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作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是唯一有權制定和修改憲法的機關。為保持憲法的最高權威性和穩定性,憲法的修改需要按照特別的程序來進行,比修改普通法律更加嚴格。憲法的修改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或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提議,並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全體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數通過(通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人民代表在數量上近3000人)。憲法作為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位階,其他任何法律淵源均不能與憲法相抵觸。

2、基本法律

處於第二位階的基本法律的創制權屬於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它制定或系統修改必須經全國人大代表過半數通過才能達成,這是基本法律區別於憲法(根本法律)的重要特徵之一(如前所述憲法的創制或者修改須經全國人大體體代表三分之二以上多數通過才能通過)。基本法律的局部修改和解釋權屬於全國人大常委會,基本法律的修改、解釋不能突破該法的基本原則。基本法律的適用和執行主體是國家司法機關和法律授予權力的行政機關。基本法律的調整事項是社會生活中重要的利益歸屬和配置。

我國的基本法律包括民事基本法、行政基本法和刑事基本法以及訴訟法等。

3、普通法律

在根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位階之下的法律是普通法律。普通法律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委員通常約為150人左右)。根據立法法的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普通法律的創制依據是作為根本法律的憲法和憲法之下的基本法律。普通法律所調整的事項包容於基本法律調整事項之下,其內容為普通的社會關系中的利益問題。

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同憲法和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有權撤銷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有權撤銷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的違背憲法和立法法規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4、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的創制主體是中央人民政府即國務院。根據立法法的規定,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一是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二是憲法第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規,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

5、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省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

6、行政規章

行政規章在法律體系中處於最低的位階,行政規章區分為部門規章和地方規章兩種。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部門規章。部門規章規定的事項應當屬於執行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

㈣ 居民公約的內容不得與什麼相抵觸

為創建文明和諧的社區,促進城市基層穩定,把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經居民會議討論,特製定以下公約,望全體居民遵守執行。
一、 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積極響應政府號召,認真履行公民各種義務,團結一心為構建和諧社區作貢獻。
二、自覺遵守文明道德守則,大力倡導「講文明、守公約、除陋習、樹新風、提素質」,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
三、鄰里和睦,相互尊重,團結友愛,敬老愛幼;遵紀守法,禮貌待人,講文明語言,行文明禮儀,養成文明習慣。
四、愛護公共衛生,生活垃圾及時分類入箱,做到不吐痰,不亂扔垃圾,不毀壞綠地,不在公共場所吸煙,不說粗話臟話,不亂塗亂貼,不隨地大小便,愛護社區環境。
五、不在住宅周圍亂搭亂建,樓道內不亂堆亂放,保護樓道干凈整潔。
六、學法、知法、守法,自覺維護社會治安和公共秩序,見義勇為,同一切壞人壞事和不良行為作斗爭。
七、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開展文明健康的文娛活動,不看淫穢書刊、錄像等,不參與賭博、吸毒,不做違法犯罪的事。
八、移風易俗,反對封建迷信,城鎮居民做到紅白喜事不大操大辦,勤儉節約,反對鋪展浪費,除紅白喜事外不操辦其餘酒宴。
九、自覺遵守公共秩序,搞好公共衛生,自覺維護社會和公眾利益,為凈化、美化綠化社區作貢獻。
十、提倡晚婚、晚育,自覺實行計劃生育。反對男尊女卑思想觀念,樹立女兒也是傳後人的新型的婚育觀。
十一、扶貧助困,為下崗職工、無業居民、計生困難戶幫扶服務,送溫暖、獻愛心。
十二、團結互助,搞好鄰里關系,爭做「五好文明家庭」,共建文明社區,人人爭取在單位做個好職工,在家裡做個好家長,在學校做個好學生,在社區做個好居民。
十三、尊老愛幼,在社區內努力創造老有所養、少有所學、幼有所託、貧有所濟、殘有所助、病有所醫、難有所幫的社區環境。
居民自治公約
公約是指各個國家、部門、人員之間的一個共同遵守的約定,一般是大家就有關國家、部門、人員之間的利益問題進行公開討論達成一致的意見,並且同意遵守的一個規定。
居民自治公約
,是組織、社團經特定的程序制定的關於組織規程和辦事規則的法規文書,是一種根本性的規章制度.
:機關、團體或街道居民內部擬定的供共同遵守的章程。

㈤ 村規民約內容有哪些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有關規定:村規民約指是村民群眾在村民自治的起始階段,依據黨的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結合本村實際,為維護本村的社會秩序、社會公共道德、村風民俗、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制定的約束規范村民行為的一種規章制度。它屬於公約的一種形式,一般由名稱、正文、結尾三部分組成。它的名稱應為「××村村民公約」;它的結構基本上是「條款式」,即第一條、第二條、第三條……但也有的採用數碼順序自然排列,即一、二、三……;它的結尾部分,主要是規定何時通過、何時生效。
村規民約的內容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規定村民的行為,應該怎幺做,另一方面則是規定村民違反和破壞規章制度的處罰條款,主要有進行教育、給予批評、作出書面檢查等內容。
編輯本段村規民約的法律效應村規民約的法律性質村規民約的法律性質村民自治應當「依法而治」。這里的「法」,首先是指國家的憲法、法律、法規,以及國家的政策。所謂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規民約,就是村民自己的「小憲法」,是村民共同認可的「公約」,是村民實施村民自治的基本依據。它是村民基於法律的授權,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依照村民集體的意願,經過民主程序而制定的規章制度。村規民約的法律效力村規民約是村民會議基於《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授權而制定的,因此,只要其遵循了法定程序且內容合法,就具有法律效力,換句話說,村民都應當受其約束。村規民約,不僅是村民自治的依據,也是村民會議或村民委員會對當地農村進行管理的依據,因此,那些駐在農村的機關、團體、部隊、全民所有制企業、事業單位的人員,以及不屬於村辦的集體所有制單位的人員,雖然不參加村民委員會組織,也應當遵守有關的村規民約,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
村規民約的法律效力並不是無限的,而是受到限制的,並不是規約中的任何內容均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村規民約是基於法律授權而制定的,是用來填補法律空白的,而不是用來替代法律的,更不能與已有的法律相沖突。因此,村規民約中的內容,凡是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或與現行法律相沖突的,均不具有法律效力,不能夠用來約束村民。村規民約是否可隨意設定處罰權村規民約,雖然是村民通過村民會議自主制定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村民們願意怎麼制定就怎麼制定。「合法性」是對村規民約最基本的要求,這就意味著章程或規約不得含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等合法權利的內容。如果規約中含有侵犯村民權利的條款,即使已經過村民會議的多數同意,在法律上也是無效的。
處罰權的設定,直接影響到村民的人身權和財產權,因此,只能由法定機關依照法定程序來制定,我國的《立法法》和《行政處罰法》對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執行規定了非常嚴格的程序。村民會議,並非國家機關,作為村民自治組織,無權擅自設定處罰權。
村民的賭博、打架斗毆等行為如果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法》,村民委員會可將其扭送當地公安機關,由公安機關對其行為依法進行行政處罰。

㈥ 法律規定利害關系人包括哪些人

《行政許可法》中確立利害關系人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相鄰權關系中的利害關系人:這是產生利害關系人的主要情形。如:經許可設立的加工型生產企業、資源開發型企業或個體工商戶,在經營活動中可能產生噪音、污水、廢氣、粉塵,對鄰人的生產、生活環境帶來直接影響。

2、競爭關系中的利害關系人:某些行政許可依法律、法規或慣例規定有明確數量限制(如舊機動車回收,按照國務院規定一個縣只設立一家。),如果實施許可突破了原有的數量規定,那麼勢必會影響已經獲得許可的經營者的利益,因而構成利害關系人。

3、知識產權關系中的利害關系人:行政許可事項可能對他人知識產權完整性、獨占性產生侵害的,如企業名稱核准中,與他人商標、專利上使用的名稱重復,易讓公眾產生誤認誤導的,構成重大利害關系。

4、契約關系中的利害關系人:契約一方當事人為行政許可申請人,行政許可將改變其契約關系,則他方當事人為利害關系人。如村民公約有明確的規定,在本村范圍內不得興辦某類企業,某村民欲取得該類企業的營業許可,則其他村民為利害關系人。

5、人格權、身份權關系中的利害關系人:如工商廣告登記審查中,對可能涉及侵害他人隱私權、肖像權、名譽權和影響企業商譽的許可事項,可能受侵害者應視為利害關系人。

拓展資料:

利害關系人,是指對於訴訟標的有直接或間接利害關系的人。直接利害關系人有權向法院起訴或可能被提起訴訟。間接的利害關系人對當事人之間的訴訟標的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但當事人一方的敗訴可能使自己遭受不利後果時,可以參加到訴訟中輔助一方當事人進行訴訟。

「法律上利害關系」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與行政行為之間存在的一種因果關系,所以,從合法權益、行政行為及其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這三個維度來探討「法律上利害關系」的構成是較合乎邏輯的研究進路。

㈦ 違反本村《村規民約》的村民有何制約措施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有關規定:村規民約指是村民群眾在村民自治的起始階段,依據黨的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結合本村實際,為維護本村的社會秩序、社會公共道德、村風民俗、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制定的約束規范村民行為的一種規章制度。它屬於公約的一種形式,一般由名稱、正文、結尾三部分組成。它的名稱應為「××村村民公約」;它的結構基本上是「條款式」,即第一條、第二條、第三條……但也有的採用數碼順序自然排列,即一、二、三……;它的結尾部分,主要是規定何時通過、何時生效。

村規民約的內容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規定村民的行為,應該怎幺做,另一方面則是規定村民違反和破壞規章制度的處罰條款,主要有進行教育、給予批評、作出書面檢查等內容。
編輯本段村規民約的法律效應村規民約的法律性質村規民約的法律性質村民自治應當「依法而治」。這里的「法」,首先是指國家的憲法、法律、法規,以及國家的政策。所謂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規民約,就是村民自己的「小憲法」,是村民共同認可的「公約」,是村民實施村民自治的基本依據。它是村民基於法律的授權,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依照村民集體的意願,經過民主程序而制定的規章制度。村規民約的法律效力村規民約是村民會議基於《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授權而制定的,因此,只要其遵循了法定程序且內容合法,就具有法律效力,換句話說,村民都應當受其約束。村規民約,不僅是村民自治的依據,也是村民會議或村民委員會對當地農村進行管理的依據,因此,那些駐在農村的機關、團體、部隊、全民所有制企業、事業單位的人員,以及不屬於村辦的集體所有制單位的人員,雖然不參加村民委員會組織,也應當遵守有關的村規民約,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
村規民約的法律效力並不是無限的,而是受到限制的,並不是規約中的任何內容均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村規民約是基於法律授權而制定的,是用來填補法律空白的,而不是用來替代法律的,更不能與已有的法律相沖突。因此,村規民約中的內容,凡是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或與現行法律相沖突的,均不具有法律效力,不能夠用來約束村民。村規民約是否可隨意設定處罰權村規民約,雖然是村民通過村民會議自主制定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村民們願意怎麼制定就怎麼制定。「合法性」是對村規民約最基本的要求,這就意味著章程或規約不得含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等合法權利的內容。如果規約中含有侵犯村民權利的條款,即使已經過村民會議的多數同意,在法律上也是無效的。
處罰權的設定,直接影響到村民的人身權和財產權,因此,只能由法定機關依照法定程序來制定,我國的《立法法》和《行政處罰法》對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執行規定了非常嚴格的程序。村民會議,並非國家機關,作為村民自治組織,無權擅自設定處罰權。
村民的賭博、打架斗毆等行為如果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法》,村民委員會可將其扭送當地公安機關,由公安機關對其行為依法進行行政處罰。

㈧ 關於文明言行的公約

(-)文明市民公約

一要愛國守法,不要違法亂紀;
二要愛惜市容,不要亂設攤棚;
三要講究衛生,不要亂貼亂扔;
四要維護交通,不要亂行亂停;
五要愛護花木,不要毀草傷林;
六要移風易俗,不要鋪張迷信;
七要言行有利,不要粗痞鬥狠;
八要敬業守信,不要失職失誠;
九要團結互助,不要冷漠無情。

(二)公務員行為規范

政治堅定,忠於國家;
勤政為民,依法行政;
務實創新,清正廉潔;
團結協作,品行端正。

(三)乘客文明守則

排隊乘車(船)購票,自覺遵守規程;
司乘互相尊重,老弱人人關心;
講究社會公德,言行舉止文明;
愛護公共設施,保持車(站)內衛生。

(四)遊客文明守則

購票入館入園,游覽有序有情;
愛護文物生物,遵守園館章程;
保持環境整潔,不要亂吐亂扔;
聽從管理指揮,娛樂安全文明;

(五)顧客文明守則

購物認真有序,貨款當面點清;
維權依規依法,舉止禮貌文明;
尊重員工勞動,愛護店貌店容;
不帶危險物品,共保店堂安寧。

(六)觀眾文明守則

憑票入場就座,遵守場院規程;
衣冠大方整潔,舉止禮貌文明。
適時鼓掌唱彩,營造愉悅氣氛;
自覺維護秩序,確保安靜衛生。

(七)機動車駕駛員文明守則

車況車容良好,車技精益求精;
遵守交通規則,絕不亂行亂停;
關心老弱婦幼,行車禮貌文明;
服從交警指揮,安全正點運行。

(八)社區居民文明守則

愛護花草樹木,搞好環境衛生;
家庭團結和睦,鄰里互助關心;
遵守規章公約,生活健康文明;
關愛公共設施,共保社區安寧。

(九)村民文明守則

愛國守法愛村,保護田上山林;
家庭互尊互愛,鄰里團結關心;
辦事移風易俗,生活健康文明;
遵守村規民約,爭當納稅明星;
勤勞科學致富,共創農村繁榮。

㈨ 村民公約內容是什麼

村民公約也叫村規民約。

村規民約的內容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規定村民的行為,應該怎麼做,另一方面則是規定村民違反和破壞規章制度的處罰條款,主要有進行教育、給予批評、作出書面檢查等內容。

村規民約,雖然是村民通過村民會議自主制定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村民們願意怎麼制定就怎麼制定。「合法性」是對村規民約最基本的要求,這就意味著章程或規約不得含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等合法權利的內容。如果規約中含有侵犯村民權利的條款,即使已經過村民會議的多數同意,在法律上也是無效的。

處罰權的設定,直接影響到村民的人身權和財產權,因此,只能由法定機關依照法定程序來制定,我國的《立法法》和《行政處罰法》對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執行規定了非常嚴格的程序。村民會議,並非國家機關,作為村民自治組織,無權擅自設定處罰權。

村民的賭博、打架斗毆等行為如果違反了《治安管理處罰法》,村民委員會可將其扭送當地公安機關,由公安機關對其行為依法進行行政處罰。

(9)村民公約與行政法擴展閱讀:

村規民約是村民群眾在村民自治的起始階段,依據黨的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結合本村實際,為維護本村的社會秩序、社會公共道德、村風民俗、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制定的約束規范村民行為的一種規章制度。

它屬於公約的一種形式,一般由名稱、正文、結尾三部分組成。它的名稱應為「××村村民公約」;它的結構基本上是「條款式」,即第一條、第二條、第三條……但也有的採用數碼順序自然排列,即一、二、三……;它的結尾部分,主要是規定何時通過、何時生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村規民約

㈩ 什麼叫鄉規民約,自然村能不能立村規民約

鄉規民約、村規民約,簡單說,就是農村村集體自己制定的規章制度。
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規定,各村的鄉規民約(村規民約)都是有本村制定。一般應該通過本村的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通過。

熱點內容
從法律效力等級的角度 發布:2025-09-14 03:58:40 瀏覽:280
地區立法機關 發布:2025-09-14 03:49:20 瀏覽:935
2002年2013年司法考試行政法真題 發布:2025-09-14 03:39:05 瀏覽:111
法律顧問進出口公司 發布:2025-09-14 03:37:41 瀏覽:961
行政訴訟法撤銷房產證 發布:2025-09-14 03:28:25 瀏覽:906
行政主體必須是行政法主體 發布:2025-09-14 03:28:25 瀏覽:319
禁毒禁賭條例全文 發布:2025-09-14 03:12:42 瀏覽:187
國際經濟法的特點 發布:2025-09-14 02:48:01 瀏覽:183
立法現狀分析 發布:2025-09-14 02:39:17 瀏覽:681
小區監控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4 02:38:01 瀏覽: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