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151條
㈠ 民事上訴案件如何審理
我國《民事訴訟法》對民事上訴案件的審理有明確的規定:
第一百六十四條當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審判決的,有權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第一百六十七條原審人民法院收到上訴狀,應當在五日內將上訴狀副本送達對方當事人,對方當事人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副本送達上訴人。對方當事人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原審人民法院收到上訴狀、答辯狀,應當在五日內連同全部案卷和證據,報送第二審人民法院。
第一百六十九條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對沒有提出新的事實、證據或者理由,合議庭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可以不開庭審理。
第一百七十條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經過審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以判決、裁定方式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裁定;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錯誤或者適用法律錯誤的,以判決、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銷或者變更;
(三)原判決認定基本事實不清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或者查清事實後改判;
(四)原判決遺漏當事人或者違法缺席判決等嚴重違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
原審人民法院對發回重審的案件作出判決後,當事人提起上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不得再次發回重審。
㈡ 民事訴訟中原告因病死亡了怎麼辦
先終止訴訟,假如原告死亡,沒有繼承人,或者繼承人放棄訴訟權利的,就中止訴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五十五條規定:「在訴訟中,一方當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繼承人表明是否參加訴訟的,裁定中止訴訟。人民法院應當及時通知繼承人作為當事人承擔訴訟,被繼承人已經進行的訴訟行為對承擔訴訟的繼承人有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訴訟:
(一)一方當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繼承人表明是否參加訴訟的;
(二)一方當事人喪失訴訟行為能力,尚未確定法定代理人的;
(三)作為一方當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尚未確定權利義務承受人的;
(四)一方當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參加訴訟的;
(五)本案必須以另一案的審理結果為依據,而另一案尚未審結的;
(六)其他應當中止訴訟的情形。
中止訴訟的原因消除後,恢復訴訟。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七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終結訴訟:
(一)原告死亡,沒有繼承人,或者繼承人放棄訴訟權利的;
(二)被告死亡,沒有遺產,也沒有應當承擔義務的人的;
(三)離婚案件一方當事人死亡的;
(四)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以及解除收養關系案件的一方當事人死亡的。
申請執行的期限,雙方或者一方當事人是公民的為一年,雙方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為六個月。
(2)民事訴訟法151條擴展閱讀
同時,一方當事人死亡的,還會引起執行終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中止執行:
(一)申請人表示可以延期執行的;
(二)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確有理由的異議的;
(三)作為一方當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繼承人繼承權利或者承擔義務的;
(四)作為一方當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尚未確定權利義務承受人的;
(五)人民法院認為應當中止執行的其他情形。
中止的情形消失後,恢復執行。
㈢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七條第六項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七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裁定內終結執行:
(一)申請人撤銷申容請的;
(二)據以執行的法律文書被撤銷的;
(三)作為被執行人的公民死亡,無遺產可供執行,又無義務承擔人的;
(四)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案件的權利人死亡的;
(五)作為被執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難無力償還借款,無收入來源,又喪失勞動能力的;
(六)人民法院認為應當終結執行的其他情形。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㈣ 根據民訴司法解釋151條的規定,調解協議具有法律效力,如若債務人不履行,是否可以申請強制執行
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五十一條 規定回:根答據民事訴訟法第九十八條第一款第四項規定,當事人各方同意在調解協議上簽名或者蓋章後即發生法律效力的,經人民法院審查確認後,應當記入筆錄或者將調解協議附卷,並由當事人、審判人員、書記員簽名或者蓋章後即具有法律效力。
前款規定情形,當事人請求製作調解書的,人民法院審查確認後可以製作調解書送交當事人。當事人拒收調解書的,不影響調解協議的效力。
2、這條規定的意思就是,當事人各方同意在調解協議上簽名或者蓋章後即發生法律效力的,這份調解協議才有法律效力。怎麼體現雙方同意?就是法院製作調解協議時,在調解協議的最後一段,都有一段話:雙方當事人一致同意在調解協議上簽名或者蓋章後即發生法律效力。如果調解協議上有這段話,這份調解協議就是有效的,如果沒有這段話,這份調解協議就是無效的。
㈤ 民事訴訟法解釋439條
法釋〔2015〕5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專的解釋》已於2014年12月18日由最屬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36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5年2月4日起施行。
第四百三十九條 人民法院作出終結督促程序或者駁回異議裁定前,債務人請求撤回異議的,應當裁定準許。
債務人對撤回異議反悔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㈥ "先刑後民「在法律規定的第幾條
先刑後民原則是指在一個案件中,出現可能同時違反刑事法律規范和民事法律規范的情況時,應當優先審理刑事法律關系。
因不同的法律事實,分別涉及經濟糾紛和經濟犯罪嫌疑,而且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又相互關聯,即適用「先刑後民」原則。1985年8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及時查處在經濟糾紛案件中發現的經濟犯罪的通知》就對先刑後民原則有了規定:「各級人民法院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如發現有經濟犯罪問題,應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執行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案件管轄范圍的通知》,將經濟犯罪的有關材料分別移送給有管轄權的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偵查、起訴……」
1987年3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在《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發現經濟犯罪必須及時移送的通知》,又對這原則進一步規定:「人民法院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發現經濟犯罪時,一般應將經濟犯罪與經濟糾紛全案移送,依照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三條和第五十四條的規定辦理;如果經濟糾紛與經濟犯罪必須分案處理的,或者是經濟糾紛經審結後又發現有經濟犯罪的,可只移送經濟犯罪部分。對於經公安、檢察機關偵察,犯罪事實搞清楚後,仍需分案審理的,經濟糾紛部分退回人民法院繼續審理。」至此,我國經濟審判工作中的「先刑後民」原則已十分明確。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不斷變革,經濟糾紛和經濟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趨勢,相當多的已經立案的經濟糾紛案件同時也涉嫌經濟犯罪或與涉嫌經濟犯罪的案件交織在一起,對這些案件應如何處理,最高人民法院又於1998年4月21日頒布了《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確立了以下原則。最高人民法院(1998)7號司法解釋第10條規定:「人民法院作為經濟糾紛案件受理的案件,經審理認為不屬於經濟糾紛而有經濟犯罪嫌疑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
在涉及民刑交叉案件中,規定民刑配合的法律依據主要如下:
(1)《民事訴訟法》第151條第1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中止訴訟:……(五)本案必須以另一案的審理結果為依據,而另一案尚未審結的;」
(2)具體規范性文件:
A第一個規范性文件,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於1985年8 月19日聯合發布的《關於及時查處在經濟糾紛案件中發現的經濟犯罪的通知》;
B第二個規范性文件,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於1987年3 月11日聯合發布的《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發現經濟犯罪必須及時移送的通知》;
C第三個規范性文件是最高人民法院於1997年12月13日頒布的《關於審理存單糾紛案件的若干規定》;
D第四個規范性文件是最高人民法院於1998年4月9日頒布的《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該規定是在總結原有法律規范基礎上,對刑民交叉問題作出的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規定,並正式提出了經濟糾紛與經濟犯罪可以分開審理的基本原則。《若干規定》第十條強調:「人民法院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發現與本案有牽連,但與本案不是同一法律關系的經濟犯罪嫌疑線索、材料,應將犯罪嫌疑線索、材料移送有關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查處,經濟糾紛案件繼續審理。」第十一條規定:「人民法院作為經濟糾紛受理的案件,經審理認為不屬經濟糾紛而有經濟犯罪嫌疑的,應當裁定駁回起訴,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第十二條規定:「人民法院已立案審理的經濟糾紛案件,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認為有經濟犯罪嫌疑,並說明理由附有關材料函告受理該案的人民法院的,有關人民法院應當認真審查。經過審查,認為確有經濟犯罪嫌疑的,應當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並書面通知當事人,退還案件受理費;如認為確屬經濟糾紛案件的,應當依法繼續審理,並將結果函告有關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可以說,《若干規定》第十至十二條部分內容明確體現了「先刑後民」的處理方式,但同時也賦予了法院主動審查權,以根據案件具體情況進行處理。
㈦ 原告在訴訟中死亡.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一條項規
對於原告在抄訴訟中死亡的情形,如果沒有繼承人,或者繼承人放棄訴訟權利的,經人民法院依法查明屬實,人民法院依法終結訴訟。具體情況,請自行根據實際情況及相關法律規定進行核實確定。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五十一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終結訴訟:
(一)原告死亡,沒有繼承人,或者繼承人放棄訴訟權利的;
(二)被告死亡,沒有遺產,也沒有應當承擔義務的人的;
(三)離婚案件一方當事人死亡的;
(四)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以及解除收養關系案件的一方當事人死亡的。
㈧ 民事訴訟法第151條、第64條第一款、地215條第一款解析
第一百五十來一條 第二源審人民法院應當對上訴請求的有關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查。
意思是指第二審人民法院的工作重點是放在對第一審人民法院的判決中所涉及的法律條款是否適用於所審理的案件
第六十四條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
除我國法律規定的舉證責任倒置中的情形外,大部分需要由當事人自己提供證據,舉證責任倒置是指由一方提供證明自己主張的證據以及反駁對方主張的證據,例如一般的醫療糾紛就是由醫院方提供全部證據
第二百一十五條 申請執行的期間為二年。申請執行時效的中止、中斷,適用法律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的規定。
這個不用解釋了吧
㈨ 民事訴訟法規定不同情況如何裁判
上訴案件的審理,從基本過程來看,與第一審案件的審理大致相同,一般要經過審理前的准備和開庭審理等訴訟階段,其中開庭審理又包括開庭准備、法庭調查、法庭辯論、合議庭評議與宣判等過程。為了避免沒有必要的重復,民事訴訟法在規范第二審程序時,在立法技術上採取了准用的方法,即《民事訴訟法》第157條規定的「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除依照本章規定外,適用第一審普通程序」。因此,關於上訴案件的審理,僅介紹和討論審理程序中的特別規定。
一、上訴案件的審理范圍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51條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對上訴請求的有關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查。」這表明我國上訴案件的審理范圍的特點是:第一,第二審人民法院既要對案件的事實進行審理,又要對案件的法律適用進行審理。簡言之,第二審既是事實審又是法律審。第二,第二審人民法院只對與上訴請求有關的事實與法律適用進行審理,即只審理關繫到上訴請求是否成立的事實與法律適用,對於上訴人沒有提出上訴、第一審裁判認定的事實與適用的法律,第二審人民法院原則上不予審理。其中,就審理的事實來說,既包括上訴人在第一審程序中已經提出但不服第一審裁判認定的事實,也包括上訴人在上訴請求中提出的新事實;就審理的法律適用來說,既包括第一審裁判適用的實體法,也包括第一審裁判適用的程序法。此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經濟審判方式改革問題的若干規定》第36條規定,被上訴人在答辯中要求變更或者補充第一審判決內容的,第二審人民法院可以不予審查。總之,民事上訴案件的審理范圍受上訴人上訴請求范圍的限制,我國法律關於第二審審理范圍的規定基本上屬於續審模式。
但是,上訴案件的審理范圍受上訴請求范圍的限制並不是絕對的,我國實行不完全的續審制。根據最高法院《民訴法適用意見》第180條的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人上訴請求的有關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查時,如果發現在上訴請求以外原判確有錯誤的,也應當予以糾正。最高法院《關於民事經濟審判方式改革問題的若干規定》第35條規定,第一審裁判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侵害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的,即使上訴人沒有提出上訴請求,第二審人民法院也應當予以糾正。
二、上訴案件的審理方式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52條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有兩種方式,即開庭審理和逕行裁判,而且在具體適用上,應當以開庭審理為原則,以逕行裁判為例外。
(一)開庭審理
開庭審理是上訴案件審理的基本方式,其要求同時傳喚各方當事人並通知其他訴訟參與人到庭,通過法庭調查、法庭辯論、合議庭評議、宣判等環節,對原裁判認定的事實、適用的法律以及當事人提出的新事實進行審查和口頭辯論,經合議庭評議後作出新的裁判。開庭審理是實現直接言詞原則、辯論原則的基本要求,能夠有效地維護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有利於增強當事人對裁判結果的信服感和確保司法公正。
(二)逕行裁判
逕行裁判也稱為不開庭審理,就是不同時傳喚當事人、不通知其他訴訟參與人到庭進行法庭調查和辯論,合議庭經過閱卷和調查、詢問當事人,在事實核對清楚後,直接對案件作出裁判。關於逕行裁判,有以下幾點應當注意。
1.逕行裁判必須組成合議庭。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52條第1款的規定,無論採取何種審理方式,第二審程序都必須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不能由一名審判員獨任審判。第二審程序實行逕行裁判的,同樣必須組成合議庭,不能由一名審判員獨任審判。
2.逕行裁判不同於書面審理。書面審理就是在不開庭、不調查、不詢問當事人的情況下,經過對當事人提供的書面材料以及第一審案卷材料進行審查就作出裁判。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逕行裁判盡管不開庭,但除了閱卷之外,還必須開展調查,詢問當事人,聽取當事人陳述,這些遠遠超出了書面審理的范圍。
3.逕行裁判的適用范圍受到嚴格限制。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52條第1款規定,只有經過閱卷和調查,詢問當事人,在事實核對清楚後,合議庭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才可以適用逕行裁判,逕行裁判只是上訴案件審理的補充方式。經閱卷和調查、詢問當事人之後,事實仍然不清的,還必須開庭審理。根據最高法院《民訴法適用意見》第188條規定,下列案件可以逕行裁判:一是一審就不予受理、駁回起訴和管轄權異議作出裁定的案件;二是當事人提出的上訴請求明顯不能成立的案件;三是原審裁判認定事實清楚,但適用法律錯誤的案件;四是原判決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需要發回重審的案件。
雖然《民事訴訟法》第152條第1款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上訴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並以開庭審理為基本方式,但是在實踐中,許多上訴審法院都以人手緊張等為由,僅由一名承辦人負責「審理」上訴案件,且大部分上訴案件都得不到開庭審理,這種做法既不符合合議制度,也違反了上訴審案件裁判的程序制度,應當堅決予以糾正。
㈩ 二審對沒有上訴當事人的訴訟請求不予審理有否法律依據
二審對沒有上訴當事人的訴訟請求不予審理是有法律依據的,依據如下:
民事專訴訟是屬於不屬告不理的原則,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不提起就不受理,對於上訴也是一樣;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八條規定,「 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對上訴請求的有關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查」,因此沒有上訴的請求就不能審理,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的第180點中有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人上訴請求的有關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查時,如果發現在上訴請求以外原判確有錯誤的,也應予以糾正,該規定也是指上訴人的請求之外的情況,而不是上訴當事人之外的人的請求,即審理的是與上訴人有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