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宗旨
『壹』 民法基本原則的功能有哪些
民法基本原則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功能:
(1)立法准則的功能
民法基本原則的立法准則功能,是指民法基本原則在民事立法中的指導作用和約束力。民事立法必須在一定的原則指導下進行,沒有一定的原則指導,民事立法就難以准確體現立法的宗旨,也難以達到立法的目的。民法基本原則在民事立法的過程中,就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如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實信用原則、公序良俗原則等基本原則的確立,就對我國的民事立法起著指導作用。這種作用無論是在制定民事基本法上,還是在制定民事單行法或民事特別法上都有所體現。具體而言,在民法的基本原則確立後,所有的民事立法都應在這些原則的指導下進行,具體的民法規范也要受其約束而不能與其相抵觸。
(2)行為准則和審判准則的功能
民法的行為准則功能和審判准則功能,是指民法基本原則在民事活動和民事審判中的指導作用和約束力。民法基本原則雖然具有非規范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但它卻體現了民法的精神實質和價值取向,對整個民事法律制度有著統帥作用。在我國目前民事立法尚不完善,存在著諸多缺陷的情況下,民法基本原則對民事活動和民事審判就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首先,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如果遇到法無明文規定的情況,就可依據民法基本原則的精神實施自己的行為,而且可以合理地預期只要自己的行為符合民法基本原則的精神,就可得到法律的確認和保護。其次,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時,如果尋找不到相應的法律規范來適用,而且又不能以法無規定不處理時,則可直接依照民法基本原則的精神對案件作出適當的處理。甚至有學者認為,在現行法對某一現象已有規定但該規定違背民法基本原則,其適用會導致顯失公正時,法院可以不適用該具體規定而直接適用民法的基本原則。不過,在這種情形下應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參見梁慧星:《誠實信用原則與漏洞補充》,載梁慧星主編《民商法論叢》(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70-71頁。
(3)彌補民事法律規范缺陷的功能
彌補民事法律規范缺陷的功能,是指民法基本原則在民事法律規范存在缺陷的情形下,可起到彌補其缺陷的作用。事實上,民法基本原則在立法上的確定,正是克服成文法局限性的產物。由於立法者不可避免地存在認識上的局限,立法時不可能窮盡一切可能出現的社會現象,同時由於受法律本身穩定性的限制,不能朝令夕改,因此,現行民事法律規范往往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有些民事法律規范甚至成為阻礙社會經濟發展的桎梏。在此情形下,民事主體就可以直接依據民法基本原則進行民事活動,人民法院也可直接適用民法基本原則處理有關案件。從這個意義上理解,民法基本原則實質上就是原則性民法規范,是具體民法規范的補充。
『貳』 民事訴訟法里的禁制令在多少條里
《民事訴訟法》沒有禁制令,有相似的禁止令。
第一百條 人民法院對於可能因回當事人一方的答行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決難以執行或者造成當事人其他損害的案件,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可以裁定對其財產進行保全、責令其作出一定行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為;當事人沒有提出申請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時也可以裁定採取保全措施。
人民法院採取保全措施,可以責令申請人提供擔保,申請人不提供擔保的,裁定駁回申請。
人民法院接受申請後,對情況緊急的,必須在四十八小時內作出裁定;裁定採取保全措施的,應當立即開始執行。
『叄』 民事訴訟法律師責權第五十九條
四、申請再審不具有中止執行的效力
再審程序立法宗旨在於平衡好保障當事人申請再審權利和維護生效裁判既判力和穩定性之間的關系,共同維護司法公正。申請再審是當事人行使再審訴權的表現形式,只要當事人提出的再審申請符合法定形式條件,人民法院即應受理。但是,當事人申請再審所依據的再審事由是否成立,是否應當啟動再審程序,需要經過人民法院審查後才能確定。申請再審權雖具有訴權的性質,但因申請再審並不必然導致生效裁判進入再審程序,因而在再審審查階段不應輕易限制生效裁判的執行力。若賦予申請再審具有中止執行的效力,可能引發敗訴當事人為逃避執行,拖延時間而濫用申請再審權利的問題。因此,本條從當事人申請再審審查階段性特點出發,為維護生效裁判效力,規定申請再審不具有中止裁判執行的效力。但實踐中,對處於上一級法院再審審查過程中的案件,執行法院擔心一旦啟動再審將難以執行回轉,因而以案件正由上級法院審查為由暫緩執行。這一做法與本條規定的精神不符。對於有可能再審的案件,為避免出現啟動再審改判後執行回轉困難的情況,可以要求申請執行人提供擔保後繼續執行,或者要求被執行人提供擔保後暫緩執行。
『肆』 民事訴訟法的特徵
民事訴訟法有如下特徵:
(1)民事訴訟法是部門法。它調整的是民事訴訟關系和民事訴訟活動,這種調整對象是特寫的,是其他部門法無法調整的。
(2)民事訴訟法是民事訴訟的程序法。民事訴訟法是關於民事訴訟活動時應遵守的法律規定。主要內容是民事訴訟主體的訴訟權利和訴訟義務,以及保障民事訴訟主體訴訟權利和落實訴訟義務的規定。
(3)民事訴訟法具有廣義性。民事訴訟法的廣義性是與民事訴訟的廣泛性相適應的。由於民事訴訟廣泛適用於民事、經濟、勞動爭議、專利、商標、海事、債務催償和法律規定的其他特殊類型的案件。因此民事訴訟法也就廣泛地適用於民事訴訟范圍的各類案件的訴訟。
(4)處分原則和調解原則的特有性。處分原則和調解原則是民事訴訟法的特有原則,這是由民事活動本身所決定的,這也是與其他訴訟法律相比較的最明顯的特徵。
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特點
一、民事訴訟法律關系是以人民法院為主導的法律關系
與其他法律關系相比 ,民事訴訟法律關系的最顯著特徵是它以特定主體-人民法院為主導。這集中體現於:各種訴訟法律關系都表現為人民法院同其他一切訴訟參與人之間的關系。盡管當事人同其他訴訟參與人都在同一訴訟中行為和活動,但彼此間並不發生訴訟法律關系,訴訟參與人只能同人民法院之間形成這種關系。因此,訴訟法律關系如同一個扇面,它由人民法院與各訴訟參與人分別發生的多個具體的訴訟法律關系組合而成的。
同一訴訟中若干個訴訟法律關系是有主次的 。一般說 ,法院與原告、法院與被 告之間的訴訟法律關系是主要的 ,是其他訴訟法律關系發生的前提,是貫穿於整個訴訟過程中的一條紅線。當這一法律關系消滅後,其他法律關系也不復存在。這也表明,同一訴訟中的若干個法律關系並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統一、協調存在的,共同服務於正確、及時、合法解決民事糾紛這一宗旨。
二、各民事訴訟法律關系既是分立的,又是統一的
在同一訴訟中 ,人民法院與各訴訟參與人之間訴訟法律關系有主有次,彼此分立。人民法院與當事人之間的訴訟法律關系是主要的,其目的是為了解決當事人之間實體權益之爭。人民法院與其他訴訟參與人之間的訴訟法律關系雖處於次要地位,但也是為解決當事人之間的實體權益之爭服務的。因此,彼此分立的訴訟法律關系又是統一的。
『伍』 民事訴訟中哪些情況下法院有釋明義務
民事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規定的釋明情形有10種:
1、關於不予受理的釋明。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規定,當事人訴訟符合七種情形之一的,以及符合民訴法解釋第三百三十八條第二款情形的,法院釋明不予受理。
2、關於訴訟主體的釋明。民事訴訟法當事人章節對必要共同訴訟進行了原則性規定,民訴法解釋在訴訟參加人章節對存在共同訴訟主體的情形作了詳細規定。
3、關於對當事人訴訟權利義務的釋明,按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六條的規定告知當事人。
4、關於反訴的釋明。依據民訴法解釋第二百三十三條的規定處理。
5、關於訴訟程序適用的釋明。依據民訴法解釋第二百五十七條、第二百五十八條、第二百六十條、第二百六十三條的規定處理。
6、關於被執行人提起執行異議之訴的釋明,依據民訴法解釋第三百零九條的規定處理。
7、關於二審程序中新增請求或反訴的釋明,依據民訴法解釋第三百二十八條的規定處理。
8、關於離婚財產分割申請再審的釋明,依據民訴法解釋第三百八十二條的規定處理。
9、關於再審請求超出原審請求的釋明,依據民訴法解釋第四百零五條的規定處理。
10、關於涉外訴訟的有關釋明。
(5)民事訴訟法宗旨擴展閱讀:
法官釋明的特點:
一、釋明是法官的一種訴訟行為。釋明的主體是法官,並且是法官的一項職責和職權,其貫穿於訴訟的全過程。
二、法官的釋明行為是在特定情形下做出的。法官的釋明行為只有在因為當事人訴訟能力欠缺可能影響案件的實體處理結果時才主動做出的。
三、釋明行為的外在表現方式為法官對當事人的發問、提醒或啟發。
四、釋明的目的是為了促使當事人將訴訟主張和事實陳述補充完整,將不當主張予以排除,將不充分的證據補足。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法院網—民事訴訟中法官釋明存在的問題及破解路徑
『陸』 寫一份民事起訴狀和原告代理詞
民事起訴狀
原告:齊某,女,出生於某年某月某日,民族,工作單位(沒有的可以不寫),職業,住址,聯系方式(盡量寫常用的號碼)
(如原告有訴訟代理人的要寫明訴訟代理人的基本情況)
被告:某某商場,商場的地址,聯系方式
法定代表人:姓名,職務
訴訟請求:1.請求判被告某某商場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醫療費,誤工費,交通費,(要寫明具體數額);
2.本案訴訟費有被告承擔。
事實與理由
(寫明起訴或提出主張的事實依據和法律依據,包括證據情況和證人姓名及聯系地址)。
此致
Xxxxxx人民法院
具狀人:齊某的簽名或蓋章
年 月 日
附:1.本訴狀副本×份(按被告人數確定);
2.證據××份;(復印件數和原件要寫清楚)
3.其他材料××份。
民事答辯狀
答辯人:
因齊某訴我公司民事賠償一案,先作答辯如下: 應當寫明答辯的事實依據和法律依據,針對被答辯人提出起訴、上訴和申訴所依據的事實和法律所提出的主張,論述上述主張不能成立的理由
此致
Xxxxxx人民法院
答辯人:某某
代書人:某某
年 月 日
附:本答辯狀副本×份
至於原被告的代理詞是具有變動性的,是根據對反的提出的證據來進行辯論的,你可以參考一下下面這個案例:
書記員:(注意:書記員應站著念)
(一)查點當事人及其訴訟參加人到庭情況並請入席(不用讀)
(二)現在宣布法庭紀律:
1、到庭所有人員應聽從審判長統一指揮,一律關閉通訊工具,遵守法庭秩序,不準吸煙。
2、旁聽人員必須保持肅靜,不得喧嘩、鼓掌、插話,不得進入審判區,有意見可以在閉庭後提出。
3、當事人及其訴訟參與人不得中途退庭,如擅自退庭,是原告的作撤訴處理;是被告的則依法缺席判決。
4、審判人員或法警有權制止違反法庭紀律,妨礙民事訴訟活動的行為,對不聽制止的,可依法予以訓誡、責令退出法庭或者予以罰款、拘留;對情節嚴重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三)全體起立,請審判長、審判員入庭。
(四)報告審判員,當事人均已到庭,請開庭。
審判長:謝謝書記員,請坐。
審判長:現在開庭,首先核對當事人身份。由原告向法庭報告你的姓名、年齡、民族、出生年月日、工作單位、職務及家庭住址
原告:我叫黃令軍,男,1960年6月5日出生,漢族,農民,現住康定縣姑咱鎮黑日村
審判長:由原告委託代理人分別向法庭報告你們的姓名,說明你們的工作單位、職務及代理許可權。
原告委託代理人1: 我叫李某某,康定縣公僕律師事務所律師。代理許可權:一般代理。
2:我叫張某某,康定縣公僕律師事務所律師。代理許可權:一般代理。
審判長:由被告向法庭報告你的姓名、年齡、民族、出生年月日、工作單位、職務及家庭住址
被告:我叫黃小巧,女,1980年7月21日出生,漢族,農民,現住康定縣姑咱鎮黑日村
審判長:由被告委託代理人分別向法庭報告你們的姓名,說明你們的工作單位、職務及代理許可權。
被告委託代理人1:我叫曾某某,康定縣新城律師事務所律師,代理許可權:一般代理
2:我叫蕭某某,康定縣新城律師事務所律師,代理許可權:一般代理
審判長:原告,你對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身份有無異議?
原告:沒的
審判長:被告,你對原告及其訴訟代理人身份有無異議?
被告:沒的異議
審判長:經過審查,上述當事人及訴訟代理人的身份及委託許可權與庭審前辦理的手續一致,當事人之間未提出異議,出庭資格有效,准許參加訴訟,現在開庭。(敲法槌)
陪審1: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40條第1款、第120條的規定,甘孜州康定縣人民法院今天依法公開開庭審理原告黃令軍與被告黃小巧合同糾紛案。下面宣布合議庭組成人員,本案由張小偉擔任審判長,何某某擔任審判員,張某擔任人民陪審員,共同組成合議庭,書記員甘薇擔任法庭記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45、46條的規定,當事人有申請迴避的權利。審判人員有以下三種情況,可能影響案件公正審理的,當事人有權口頭或書面申請他們迴避:1、是本案當事人或者是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近親屬;2、與本案有利害關系;3、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的公正審理的。提出迴避申請應當在開庭前提出;在開庭過程中得知需要迴避事項的應當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並且向法庭說明正當理由。
審判長:原告,對於本合議庭組成人員及書記員是否提出迴避請求?
原告:不申請。
審判長:被告是否申請迴避?
被告:不申請。
審判長:之前本院的立案流程機構已經向當事人送達了開庭須知,須知中已經載明了法庭審理過程中當事人享有的訴訟權利和必須履行的訴訟義務。對此,原告方是否已經明確?
原告:已經明確
審判長:被告是否已經明確?
被告:明確了
陪審2:庭審分四個階段進行:法庭調查、法庭辯論、法庭調解、評議與宣判。下面進行法庭事實調查,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反駁對方的主張應當說明理由。首先由原告陳述事實、訴訟請求及理由。
原告訴訟代理人:訴訟請求:一、判令原、被告簽訂的協議無效;二、判令被告承擔律師調查費用及本案的訴訟費用。
事實及理由 : 原、被告系父女關系,被告系原告長女。2001年4月20日,原、被告經協商簽訂了一份「宅基地調換協議書」。 內容為:「一、大渡河劉店門口住處(原告現住處)由小黃小巧(指被告)居住,我同意給長女黃小巧,任何人不得干涉。二、老家一處由黃令軍居住,到百年之後,有三個兒女分配,屬於關宅子。三、今後不得以任何理由更改、變動 ,同意調換, 在4月20號到5月5號內進行調換,調換雙方當事人黃令軍(由黃長松飾)(指印) 黃小巧 (指印)2001年4月20號。」協議簽訂時雙方未去相關部門進行土地變更登記申請,且協議簽訂後雙方也未實際調換履行。「大渡河店門口」房屋一直由原告(黃令軍)居住,「老家一處宅基」也一直由被告(黃小巧)管理使用,在2012年初,被告將舊房扒掉,蓋上了新房。2012年4月份時,被告讓他人通知原告,要求原告搬出,引發糾紛,使原告的合法權益受到了損害。
根據《合同法》第四十四條、《土地管理法》第十二條、《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六條、《國土資源部的土地調整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原告請求法院: 一、判令原、被告簽訂的協議無效;二、判令被告承擔律師調查費用及本案的訴訟費用。
審判長:原告對起訴內容還有無補充?
原告:有,我要求確認2001年4月20日我和黃小巧簽訂的宅基地調換協議無效。訴訟費用全部由被告承擔。(自己發揮)
審判長:下面由被告針對原告的起訴發表你們的答辯意見。
答辯人:審判長、兩位陪審員好,下面由我代表我的當事人提出答辯意見如下:按照《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才為無效。這里突出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當時雙方簽訂《宅基地調換位置協議書》都是在基於自己雙方的真實合理的意思表示上的,並且原告與被告都是適格的當事人,所以該協議應該是有效的。事實上,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 ,村民之間互換宅基地,發揮村民自主調劑居住環境,是有利於社會的發展。原告作為被告生父,對被告本應關心照顧,卻不顧父女情份,起訴被告,請求駁回其訴訟請求。
審判長:被告對答辯意見有無補充?
被告:我堅持自己的訴訟主張,請求駁回原告訴訟請求
審判長:下面就案件事實進行證據審查,由於在庭審前本院的立案的流程機構已經組織雙方當事人進行了證據交換,並且送達了證據清單,因此在質證的過程中,雙方當事人應當按照庭前所提交的證據清單的載明的序號說明證據的名稱以及證據所要證明的對象,其他訴訟參與人在發表質證意見的時候,應當圍繞證據的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有無證據效力以及證明效力大小發表。首先由本案的原告出示證據。
原告訴訟代理人:我方主要有三組證據要向法庭提交。我們第一組證據是康定縣公僕律師事務所律師李麗霞、張蘭英對證人李某某的調查筆錄一份。(請法警將證據遞於被告)
審判長:被告對證人是否到庭?
原告代理人:是
審判長:傳證人李某某到庭
審判長:證人請向法庭報告你的姓名,性別,民族,年齡,出生年月日,工作單位及家庭住址。
鄭秋霞:我叫李某某,女,漢族,1978年10月30日出生,現住康定縣姑咱鎮黑日村。
審判長:你與原被告什麼關系?
李某某:原告、被告和我是一個村的。
審判長:證人對被告的身份有無異議?
李某某:沒得異議。
審判長:根據民事訴訟法第70條,第102條的規定,凡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證人要如實向法庭陳述案件事實,不得作虛假陳述,否則要負法律責任。證人聽清楚了嗎?
李某某:聽清楚了。
審判長:現在請被告及訴訟代理人想證人提問
被告代理人:請問你認識我的當事人黃小巧嗎?
證人:認識,我們是一個村的,她就住在我隔壁
被告代理人:那你和黃小巧平時走得近嗎?
證人:怎麼說呢?我們就是平常愛聚攏一推擺龍門陣耍,看到打哈招呼,關系算一般嘛。
被告代理人:那你知道他們黃令軍和黃小巧簽訂的房屋調換協議嗎?
證人(李):這個我曉得點,我和黃小巧擺龍門陣的時候,聽她說過
被告代理人:那你知道具體的內容是什麼嗎?
證人(李):只是聽她說要和她爸爸調換房子,還簽了個協議,具體的內容就沒聽她說過了
被告代理人:你的意思是說具體的內容你也不清楚?
證人(李):嗯
被告代理人:報告審判長,我沒有問題了
審判長:原告及原告代理人是否有問題要問?
原告:有,請問證人,你和黃小巧家距離有多遠?
證人(李):他家就在我隔壁子,只有幾米遠
原告代理人:意思說黃小巧家裡只要有什麼大的響動,(比如說搬家)你應該很清楚嘍?
證人(李):嗯,是的
原告代理人:那你有沒有看到黃小巧搬過家,或者看到黃令軍搬過來住在黃小巧的家裡?
證人(李):這到沒看到過,只是看到黃令軍偶爾會去他女兒那裡,而且待得時間也不長,大概就一兩天左右吧。
原告代理人:你怎麼如此確定黃令軍在黃小巧那裡待的時間呢?
證人(李):因為黃令軍在她女兒那裡無聊的時候,會來找我們幾個鄰居一起打牌耍,他不來找我們打牌的時候,就曉得他就已經回自己的家了。
原告代理人:審判長,我的問題問完了
審判長:請原告繼續舉證
原告代理人:我們的第二組證據是原被告雙方簽訂的協議,那份協議在之前我們已經上交法庭,我們以此來證明雙方協議調換的房屋是大渡河店門口的一處原告黃令軍居住,但是雙方並未進行土地變更登記,且未實際調換過,所以此份協議是無效的;
審判長:被告對原告方所出示的證據有無異議?
被告:我們對該協議的內容無異議。但我認為原告證明的觀點有異議,認為該協議是有效協議,協議只有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時才是無效的,我們認為本協議不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當時雙方簽訂《宅基地調換位置協議書》都是在基於自己雙方的真實合理的意思表示上的,並且原告與被告都是適格的當事人,雖然雙方未進行土地變更登記,但協議上約定經雙方蓋章後生效,協議上都有雙方的指印為雙方約定的生效條件,因此我們認為此協議是有效的。
審判長:請原告繼續出示其他證據?
原告代理人2:下面我們出示一組照片,用以證明從2001年4月20日後被告用於調換的房屋又被其本人扒掉,並重新蓋了其他房子,而原告的一處也是一直由原告居住並做生意用了,這既是說雙方已經默認不再交換房屋,所以說之前簽訂的合同是無效的。(請法警將證據遞於被告)
審判長:被告方對此項證據有無異議?
被告代理人:對證據無異議。
審判長:請原告繼續出示證據。
審判長:原告是否還有其他證據需要出示
原告代理人:沒有了
審判長:現在請被告方向法庭出示證據
被告:我們主要由三組證據,第一組證據是:1、2011年5月24日,康定縣新城律師事務所律師曾秋霞、蕭朱對鄭XX調查筆錄一份,地點:康定縣新城律師事務所,內容為:在今年4月份,當時有我、王XX、肖XX三人去找黃令軍,通知叫他把東西15日內搬走,黃令軍不同意搬走。2、2011年5月24日康定縣新城律師事務所律師曾秋霞、蕭朱對肖XX調查筆錄一份,地點:康定縣新城律師事務所,內容為:在今年4月份,黃小巧叫我去找黃令軍,當時有我和王XX、鄭XX三個人,通知黃令軍15天內把所有東西搬走,黃令軍說,我死都不搬走。這兩份調查筆錄就說明了我方當事人並未默認雙方不再履行簽訂的協議,而是原告沒有按照協議規定履行自己的義務。
審判長:證人是否到庭?
被告代理人:沒有到庭
審判長:原告及其代理人對被告方所出示的證據有無異議?
原告代理人:有,根據法律規定,證人應當到庭接受質證,但是被告提供的證人未到庭接受質詢,不符合證據規定要求,請求法院認定證據不可信。
審判長:被告請繼續出示其他證據?
被告:我們的第二組證據是人民法院報案例一篇,其內容為:「三十年前(即1982年)互換地 ,今天欲反悔被駁回。」以上證據證明原、被告雙方互換宅基地的行為應為有效,從穩定方面考慮,維持現狀會更有利於穩定。
審判長:原告對以上證據是否有異議
原告:有,認為此證據無效力。
審判長:被告請繼續出示其他證據
被告代理人:下面出示照片二張,以此證明原告現仍然住在大渡河店口處,並開了一家飯館。
審判長:請法警將證據呈給原告
審判長:原告對此證據有無異議
原告方:有異議。我們認為該照片與本案件無關,我們案件審查的是協議效力問題
審判長:被告方是否還有其他證據提交
被告:沒有。
審判長:原、被告在事實方面有無補充?
原告:沒有。
被告:沒有。
審判長:經過剛才的法庭調查,各方已經對爭議的事實發表了充分的意見,各方當事人是否還有新的證據向法庭提供?
原告:沒有
被告:沒有
審判長:經過法庭調查,本庭對以下事實給予認定:雙方對宅基地互換協議本身無異議,對該協議的真實性本院予以確認。被告提交的證人證言,證人未出庭接受當事人質詢,無法核實其真實性,不能證明被告方觀點成立,被告所舉案例發生在1982年,當時土地管理法並未頒布實施,不適合本案。
審判長:法庭調查結束,下面進入法庭辯論階段。根據雙方向法庭提交的起訴狀、答辯狀以及相關的證據材料,基於對事實的認定,本庭認為本案的爭議焦點主要有一:即原被告雙方簽訂的協議是否有效
原告對本庭歸納的爭議焦點有無異議?
原告:沒有異議
審判長:被告對本庭歸納的爭議焦點有無異議?
被告:沒有異議。
審判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27條的規定,現在進行法庭辯論。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應圍繞本案爭議焦點,結合法庭調查的具體情況以及適用法律方面進行綜合性發言。辯論中應當實事求是,在法律范圍內尊重客觀事實,以理服人,不應涉及與本案無關的問題和進行人身攻擊,不得重復發表意見,包括不再重復事實、不再重復證據以及質證意見。
審判長:下面進行法庭辯論,首先由原告及其訴訟代理人針對爭議焦點發表辯論意見。
原告代理人:我方將主要從以下兩點進行辯論,第一,雙方雖簽訂協議,但未實際履行,且雙方都有不履行的意思表示,因此之前制定的協議應視為無效。第二,根據《合同法》第四十四條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生效的,依照其規定。《土地管理法》第十二條 依法改變土地權屬和用途的,應當辦理土地變更登記手續。《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六條 依法改變土地所有權、使用權的,因依法轉讓地上建築物、構築物等附著物導致土地使用權轉移的,必須向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土地變更登記申請,由原土地登記機關依法進行土地所有權、使用權變更登記。土地所有權、使用權的變更,自變更登記之日起生效。而且法律及行政法規明確規定,農村村民對宅基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不能將宅基地非法轉讓,且宅基地的調換需到相關部門進行變更登記申請,但雙方未進行土地變更登記申請,因此該協議是無效的。報告審判長,我的發言完畢。
審判長:被告及其代理人是否有辯護意見需要發表?
被告代理人:按照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才為無效。這里突出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事實上,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 ,村民之間互換宅基地,發揮村民自主調劑居住環境,是有利於社會的發展。原告作為被告生父,對被告本應關心照顧,卻不顧父女情份,起訴被告,請求駁回其訴訟請求。報告審判長,我的意見暫時發表到此。
審判長:原告還有無意見發表?
原告代理人:有的,請對方想想,是被告黃小巧將我方當事人強行趕出,搶占房屋,是黃小巧不顧父女情分,當初制定該協議的初衷是為了讓起彼此之間能夠有更好的生活,但是其被告一方將原房子翻新。其實際上意義不是想換房子,其將原告趕走的行為更加表明其翻新房子的行為並不是真正為了給他父親一個更好的生活,被告在翻新房屋後,與我當事人協商的真正的目的是霸佔我當事人的房屋,我的當事人於是才不願搬出,而被告卻採取強行措施,實屬不合法行為,由此可見,被告翻新房子是對協議的一種根本的違約,違反協議的主要義務,因此我方要求協議無效。報告審判長,我的第二輪意見發表完畢。
審判長:被告有無辯護意見?
被告代理人:並非我方事先將房子翻新,而是由於原告一方一直居住房子並以此經營,我方認為此種行為實際已經有不履行此協議的意思表示,但是我方依然是以履行合同為宗旨,為原告一方以後更好的生活環境,才進行了房子的翻新;其次我方並不是將原告強行趕走,而是事先委託他人於原告方進行協商,在協商過程中,始終並沒有達成協議,為了確保協議的正常履行,才採取強制措施。我的第二輪辯護意見暫時發表到此。
審判長:原告是否還有其他補充意見?
原告代理人說:原告黃令軍雖然在簽訂協議時並不知情此協議非法法律規定,但是法律尊重的是客觀事實,更不能因為他不知法而認定期協議有效,民法通則第八十條規定,土地不得買賣出租,抵押,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宅基地屬於集體所有,更不能以任何理由轉讓。所以該協議時無效的。報告審判長,我的意見發表完畢。
審判長:被告對此有無辯護意見?
被告代理人:法律設定的目的就是為了保障和服務人民,自然人之間在相互轉讓住所,有利於人民的生產生活。有利於弘揚主權在民,村民自治的作風。房屋調換協議有效。我的意見暫時發表到此。
審判長:被告是否還有其他補充意見?
被告代理人:前邊舉證我們已經提到過,人民法院報案例一篇,內容為:「三十年前互換地 今天欲反悔被駁回。」這也因該證明此協議有效,法院應該支持被告的訴訟請求。
審判長:原告對此有無意見?
原告代理人:有,請被告方注意,你們說的法院報上的三十年換地,根據國土資源部 土地調整辦法 實際調整20年的應為有效,而本案只有10年,且為實際調換,不適應該規定及案例。
被告代理人:我們現在請求實際履行,但是原告方不履行,所以請求法院支持我方請求。
原告代理人:不履行的一方不僅僅使我們,被告一直沒有履行協,更甚者,將用於條換的房屋扒掉,蓋上新房,這分明是不想履行協議。此外結合法律規定,宅基地禁止轉讓這一法律規定,我方堅持認為,本協議無效。請法院予以採納。
審判長:被告有無新的辯論意見?重復的不用再說。
被告:沒有。
審判長:原告有無新的辯論意見?
原告:沒有。
審判長:圍繞爭議焦點,雙方當事人進行了充分的法庭辯論,雙方無新的辯論,法庭辯論階段結束。現在由雙方當事人進行最後陳述,在最後陳述階段雙方當事人可以簡單明確的表明對於本案的處理意見和各自是否堅持訴訟主張的意願。首先,請原告方作最後陳述。
原告:請法院支持我的訴訟請求(可以自己加點)
審判長:請被告方作最後陳述。
被告:請求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審判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128條之規定,判決前能夠調解的可以進行調解。原告,是否同意調解?
原告:不同意,堅決不同意
審判長:由於原告不同意調解,本庭不再組織調解,合議庭需要對本案休庭五分鍾進行評議。
審判長:下面宣布休庭,由合議庭進行評議,評議後繼續開庭(敲擊法槌)。
書記員:全體起立,請合議庭退庭。(合議庭下)
(五分鍾後)
書記員:休庭時間到,請全體起立,請審判長、審判員入庭。
審判長(坐定後):坐下。
審判長:(敲擊法槌後宣布)現在繼續開庭。
依據有效證據及當事人陳述,本院確認以下案件事實:
原、被告系父女關系,被告系原告長女。2001年4月20日,原、被告簽訂了「宅基協議書」一份。內容為:「一、大渡河劉店門口住處(原告現住處)由小黃小巧(指被告)居住,我同意給小女黃小巧,任何人不得干涉。二、老家一處由黃令軍居住,到百年之後,有三個兒女分配,屬於關宅子。三、今後不得以任何理由更改、變動 ,在4月20號到5月5號內調換房屋,雙方當事人 黃令軍(由黃長松飾)(指印) 黃小巧 (指印) 康定縣姑咱司法所(印章) 2001年4月20號。」協議簽訂後雙方並未實際調換履行。「大渡河店門口」房屋一直由原告居住,「老家一處宅基」也一直由被告管理使用,被告在2012年,將舊房扒掉,蓋上新房。2010年4月份,被告讓他人通知原告,要求原告搬出,引發糾紛。原告訴至本院。
本院經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認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三條、第六十二條規定,依法登記的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農村村民住宅用地,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四川省農村宅基地用地管理辦法第四條規定,農村居民對宅基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宅基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民法通則》第八十條規定,土地不得買賣、出租、抵押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第五十八條規定,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行為無效,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原、被告雙方雖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簽訂了宅基互換協議,但雙方一直未按協議內容履行換房行為,原、被告的宅基互換行為違反了有關法律規定,應為無效協議。故原告要求確認雙方的宅基地互換協議無效的訴訟請求,本院予以支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一條、第十三條、第六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第一款第(五)項、第二款、第八十條第三款之規定,判決如下:
現在進行宣判:
書記員:(全體起立)
判決如下:
1、原告黃令軍與被告黃小巧於2001年4月20日訂立的「宅基調換協議書」無效。
2、案件受理費50元,由被告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並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於四川省康定縣人民法院。
審 判 長:張小偉 審 判 員:何某某 人民陪審員: 張某 書記員:甘某
二O一二年四月二十六日
審判長:坐下。
『柒』 行政訴訟法與民事訴訟法的關系是什麼
1、民事訴訟法與行政訴訟法起訴和審理期限不同
《民法通則》規定 ;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二年。 」特殊訴訟時效期間為一年或二十年。《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九條規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 , 應當在知道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三個月內提出 , 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
2、民事訴訟法與行政訴訟法中訴訟權利不同
在民事訴訟中由於主體的可變動性雙方當事人都有起訴、反訴和撤訴的權利,在處分權上,民事訴訟的主體享有很強的自由性, 這體現在起訴的不同階段當事人都可以按照自由意願變更或者調解自己的訴訟請求,這在民事訴訟法中的可調解也可體現。
在行政訴訟中由於主體的確定性,即只能是做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主體因此起訴、撤訴的權利只存在與原告,同樣被告也無反訴權。在處分方面被告也無權任意變更其之前所作的行政行為,同樣,行政訴訟中不允許調解也是訴訟權利不同的體現。
3、民事訴訟法與行政訴訟法舉證責任不同
在民事訴訟法中舉證責任歸屬於提出主張的當事人,即誰主張誰舉證。而行政訴訟法中規定被告應付證明責任。
4、民事訴訟法與行政訴訟法的性質與任務不同
民事訴訟是指人民法院在雙方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 , 審理和解決民事案件、經濟糾紛案件等的活動 , 以及在這些活動中產生的訴訟關系。民事訴訟是解決平等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主要解決的是私權利之間的糾紛。
行政訴訟則是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當事人的基本權益,依照訴訟法規定,向法院提起訴訟。行政訴訟法的任務也不是單純解決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糾紛,同時,通過行政相對人的行政訴訟也可以起到監督與完善行政立法與執法的後果。
(7)民事訴訟法宗旨擴展閱讀:
行政訴訟和行政復議的區別:
1、二者受理的機關不同。行政訴訟由法院受理;行政復議由行政機關受理。一般由原行政機關的上級機關受理,特殊情況下,由本級行政機關受理。
2、二者解決爭議的性質不同。人民法院處理行政訴訟案件屬於司法行為,適用行政訴訟法;行政機關處理行政爭議屬於行政行為的范圍,應當適用行政復議法。
3、二者適用的程序不同。行政復議適用行政復議程序,而行政訴訟適用行政訴訟程序。行政復議程序簡便、迅速、廉價,但公正性有限;行政訴訟程序復雜且需要更多的成本,但公正的可靠性大。行政復議實行一裁終局制度;而行政訴訟實行二審終審制度等。
4、二者的審查強度不同。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原則上法院只能對行政主體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而根據《行政復議法》的規定,行政復議機關可以對行政主體行為的合法性和適當性進行審查。
5、二者的受理和審查范圍不同。《行政訴訟法》和《行政復議法》對於受理范圍均做了比較詳細的規定。從列舉事項來看,《行政復議法》的受案范圍要廣於《行政訴訟法》。
此外,《行政復議法》還規定對國務院的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的規定、鄉鎮人民政府的規定等規范性文件可以一並向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審查申請。
行政復議與行政訴訟是兩種不同性質的監督,且各有所長,不能互相取代。因此,現代國家一般都同時創設這兩種制度。在具體的制度設計上,或將行政復議作為行政訴訟的前置階段;或由當事人選擇救濟途徑,或在當事人選擇復議救濟途徑之後,仍允許其提起行政訴訟。
『捌』 民事訴訟法的知識框架
1991 年我國頒行的《民事訴訟法》在總結司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 為解決群體性糾紛,吸收借鑒美國的集團訴訟和日本的選定當事人訴訟的立法經驗,確立了我國群體訴訟的制度———代表人訴訟制度。1992 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適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若干問題的意見》對該制度進一步作了具體規范。
一、代表人訴訟制度對解決群體性糾紛的重要意義
群體性訴訟制度的主要功能是:
1. 解決主體眾多與訴訟程序空間容量有限的矛盾, 擴大司法解決糾紛的功能;
2. 保證訴訟標的相同或者屬於同一種類的糾紛能夠獲得相同的裁判, 避免法院做出矛盾的判決;
3. 增強單個受害者抗衡現代高技術企業或者行業等具有強大實力的組織的能力, 切實維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
4. 降低訴訟成本、提高訴訟效率。[1]
二、現階段我國代表人訴訟制度的局限性
(一)、從訴訟成本來看 [2]
有人認為訴訟成本是「生產正義的成本」, 包括國家負擔的「審理成本」和由當事人負擔的「訴訟成本」。[3] 從審理成本方面看
(1)法院立案審查工作繁重。法院需要對眾多當事人一方的訴訟標的是否相同或者屬於同一種類,訴訟請求或者抗辯方法是否相同,還要審查代表人是否適格等,極其繁雜。
(2) 受理人數不確定的案件後不僅需要進行不少於30日的公告, 而且還要對陸續前來的當事人進行審查和登記。
(3), 當事人如果不能推舉出合適的訴訟代表人, 法院還要與全體當事人商定或者遴選訴訟代表人。
(4)法院必須對代表人是否忠於職責進行監督。
(5), 案件審結後每當有當事人在訴訟時效期間內起訴的, 法院都要對其請求進行審查並作出裁判。
顯然, 在這種制度約束下, 代表人訴訟案件的當事人愈多, 法院的上述工作任務就愈重, 法官需要投入的時間、精力和法院的投入成本也愈大。
1、 從訴訟成本方面說
(1), 在提起訴訟之前, 意圖提起代表人訴訟的當事人必須與其他當事人聯絡, 徵求各個當事人提出訴訟的意向、其後要彼此商談具體的訴訟請求、推舉適當的訴訟代表人選, 收集相關證據材料、物色滿意的代理律師等;
(2) 在提起訴訟後, 舉凡訴訟請求變更或者放棄、承認對方的訴訟請求、進行
和解和撤訴等訴訟事項發生, 都必須在所有的當事人之間征詢意見並達成共識, 才能做出相應的訴訟對策, 而涉及訴訟代表人變更的, 又必須重新確定代表人。
(3) 交通費、律師代理費等等訴訟費用。代表人訴訟涉及的受害人愈多, 搜尋有關信息和達成訴訟合意就越困難, 當事人需要付出的交易成本也就越大。
過高的訴訟成本為糾紛當事人提起代表人訴訟設置了難以跨越的門檻。
(二)、從當事人適格的角度來看
傳統理論強調訴訟當事人必須與案件有直接的利害關系, 這樣的當事人才是適格當事人。傳統的民事訴訟主體適格理論在現代型訴訟中同樣受到了沖擊和挑戰。現代型訴訟的特點是: 「紛爭當事人一方常常是數量眾多且處於弱勢的受害者, 從而在人數和利益等方面具有集團性行業擴散性。」4[4] 作為現代型訴訟的集團訴訟也往往超越個人的利害關系, 其爭議因具有公共性而得以社會化和政治化, 即群體性糾紛的大量出現, 已經使單獨個人的私益問題, 變成了一個廣泛的公益問題。5[5] 而傳統的訴權理論及當事人適格問題則關閉了公共利益保護之門。一定程度上也關閉了個人權益保護之門。2000 年發生的日本「東芝」筆記本電腦、「三菱」汽車事件中,眾多中國消費者無法通過便利有效的群體訴訟機制來實現對其受損權利的救濟就是這樣一個典型事例。[6] 我國代表人訴訟中有關當事人適格的規定存在以下幾個問題。7[7]
(1)在人數不確定的代表人訴訟中,用以最終確定人數的權利登記制度存在負面作用。由於群體訴訟多為「小額多數」之訴,在信息不發達地區或權利意識不強烈的情況下,會出現許多受損者沒有機會或不願意進行權利登記的實際情況,這樣就會導致登記的賠償總額與違法者的非法所得之間出現較大的差異,從而放縱違法者。
(2)代表人的訴權需要經由其他成員的明示授予而獲得,對對私人利益的側重保護,導致群體訴訟的提起困難重重。由於群體糾紛涉及的利益主體范圍廣,規模大,要求代表人只有在獲得其他當事人一一授予的訴訟實施權的情況下才能以「集團」的名義提起訴訟,無疑是一項復雜又艱巨的工作,而且在某些群體糾紛中當事人並不是可以完全確定的情況下,要想獲得所有當事人的明示授權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3)代表人需要由經過權利登記的全體當事人明示授予其訴權與法院生效判決對那些未經權利登記的人具有「間接」拘束力存有制度上的矛盾,容易產生「搭便車」的懈怠訴訟心理。可能最終的結果可能是大家誰都不先提起訴訟,等著直接適用判決,個人私利得不到保障的同時,社會利益被破壞殆盡。
(三)、從訴訟代表人訴訟代表人產生及許可權角度
1、 訴訟代表人訴訟代表人產生:
我國訴訟代表人產生需要經被代表人的推薦、商定及授權。但群體訴訟人數眾多且不確定性以及分布的廣泛性, 就決定了充分的授權是不可能的, 而且取得意見一致的授權更是有很大難度。即使實現了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授權, 也僅僅是登記范圍內權利人的授權,因為代表人並不能代表那些受到侵害卻沒有登記的人們, 而他們及其受到的侵害卻是客觀存在著。可以說,這個制度設計的本身就是以犧牲權利人的部分訴權的行使為代價的。
2、 訴訟代表人訴訟代表人的許可權:
民事訴訟法規定:「代表人變更、放棄訴訟請求或者承認對方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進行和解,必須經被代表人同意。」使代表人在訴訟中處分實體權利困難重重,由於代表人訴訟中當事人人數中眾多,居住分散,處分實體權利要徵得全體當事人的同意,不僅代表人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人力和物力,造成訴訟拖延,增大了訴訟成本,而且當事人人數眾多,極易造成意見不統一,使得代表人無法行使代表權,最終導致代表人訴訟無法進行。具體來說:
(1)、訴訟代表人的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分離最終導致訴訟代表人的訴訟權利難以保障。訴訟代表人不享有實體處分權, 便無法根據自己的意志和判斷, 自主地行使權利, 維護己方合法權益。代表人的許可權權相當於委託訴訟代理中的一般代理,忽視了代表人的當事人身份。
(2)、訴訟代表人缺乏實體處分權, 不能對實體問題獨立做出讓步和諒解, 而要徵求被代表的當事人同意, 一旦有人執意反對, 調解結案便成泡影。.為調解結案設置了障礙。其訴訟權利充其量不過是被動地把各當事人意思表示收集後代為轉告而已。
(四)、從訴訟標的同一的角度 [8]
訴訟標的同一或屬於同一種類的這一訴訟要件,導致代表人訴訟的提起要受到十分嚴格的限制。我國《民事訴訟法》第54 條、第55 條規定,當事人人數確定的代表人訴訟,其訴訟標的為同一或同一種類的,當事人人數不確定的代表人訴訟,其訴訟標的為同一種類的。這兩條規定表明,我國代表人訴訟適用范圍是以訴訟標的同一或同一種類為前提,共同訴訟人之間不能因存在共同的「法律問題或事實問題」提起代表人訴訟。實踐中因同一事實造成眾多當事人損害時,不同的當事人依據不同的法律規定,可能有的用合同關系起訴,可能有的用侵權行為起訴,他們之間的權利義務並不同一,也不是同一種類的,這樣就導致造成眾多當事人損害的事實相同,訴訟標的並不同一或同種,在這種情況下依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盡管受害人眾多,也因不符合代表人訴訟的要件而不能提起代表人訴訟。
(五) 從判決效力具有間接擴張性角度 [9]
判決效力具有間接擴張性導致「搭便車」的心理普遍存在,從而使代表人訴訟提起困難重重。我國民事訴訟所講的判決效力間接擴張是指在人數不確定的代表人訴訟中,未參加登記的權利人在訴訟時效內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認定其請求成立的,裁定適用人民法院已作出的判決、裁定。這樣規定有利於維護同等情況得到同等對待這一司法統一的基本要求,也體現了訴訟經濟原則。但是,判決效力的間接擴張極易助長當事人「搭便車」的心態。參加訴訟的當事人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訴訟,而且他們還可能承擔敗訴的法律後果,而對於因同一事實遭受損害的未參加登記的當事人來講,在勝訴之後再行起訴,法院可直接裁定適用原裁判,這部分人以極小的代價獲得同等的利益,這樣做的後果會導致遭受損失的當事人都不先起訴,都等「搭便車」。從當事人的心態看,誰也不願意費力地帶頭到法院起訴,而讓他人坐享其成,分享利益。
(六)從上訴角度 [10]
當事人人數不確定的代表人訴訟,未參加登記的權利人在訴訟時效內提起訴訟,人民法院裁定適用已作出裁判不得上訴,這一規定與二審終審制度相沖突。依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允許當事人提起上訴的裁定有四種:不予受理的裁定,對管轄權異議的裁定,駁回起訴的裁定和駁回破產申請的裁定。據此,對代表人訴訟中未參加登記的權利人在訴訟時效內提起訴訟時,人民法院所作出的適用原裁判的裁定是不能上訴的,這種裁定是解決實體問題的,並且裁定所適用的案件均為民事權益爭議案件,並不屬於一裁終局的非民事權益爭議案件,不允許當事人上訴,這與二審終審制度是相沖突的。
(七)、從管轄角度:
級別管轄上由基層人民法院管轄,還是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如果二級人民法院都可管轄,應如何分工;地域管轄上,適用一般地域管轄的規定,還是適用特殊地域管轄的規定。代表人訴訟案件的管轄問題關於代表人訴訟案件的管轄,我國現行的民事訴訟法及相關解釋並沒有具體明確的規定,在實踐中,如果眾多的當事人已向同一法院起訴或者被同一原告向同一法院提起訴訟,且該法院有權進行管轄的,當然就不存在什麼管轄疑問。但現實的社會情況千差萬別,群體性糾紛案件的當事人人數眾多,往往可能會分散在許多法院管轄區之內,甚至跨縣、跨省,而不便於集中進行訴訟,直接套用傳統的民事訴訟管轄規則,對於代表人訴訟來說,就可能會顯得過於原則而缺乏應有的靈活性。如民事訴訟管轄規則對侵權行為引起的民事案件的管轄是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行使管轄權,這在侵權行為地較為分散的情況下仍優先適用,顯然不利於充分保障全體當事人的民事權利,也不利於人民法院集中調查取證、審理案件從而使案件得以全面合理有效地解決。
三、我國訴訟代表人制度的完善
(一) 適用范圍要擴大。
我國訴訟代表人適用范圍是訴訟標的同一或同類,而不涉及同一事實問題或法律問題。這就把訴訟代表人制度作為一種人數眾多的共同訴訟的特殊處理形式,限制了訴訟代表人制度的適用。而依通說,所謂的訴訟標的就是發生爭議並提請法院裁判的民事法律關系,即民事權利義務關系。這樣就產生了盡管有相同的事實問題,但當事人依不同的法律規定,比如有的依合同關系,有的依侵權行為而提起的訴訟,都不能適用訴訟代表人制度。這必然把訴訟代表人局限於狹窄的范圍。所以應從寬理解為有同一的事實或法律問題就允許適用訴訟代表人制度。
(二) 人數不確定的訴訟代表人制度在登記權利時,程序要件應有所放寬。
如上文所述,我國人數不確定的訴訟代表人制度適用時要經過權利登記使人數確定化,而對於未登記並且在訴訟時效期間內也不主張權利的人則根據不告不理的原則不加保護。而現行的美國集團訴訟制度則採取相反的作法,凡是沒有申報退出將自己的實體權利作出處分的權利人,一律視為當事人並加以保護或拘束。相形之下,我國現行的代表人訴訟登記程序與美國1938 年聯邦民事訴訟規則的「申報加入」相似,而該規則已被1966 年聯邦民事訴訟規則所拋棄。這種拋棄是講究實證的美國人利弊權衡的結果。採取登記或申報的做法各有利弊,登記之後雖然確定了當事人,但是對於沒有登記的權利人不但沒有保護,而且會使侵權人因此而獲得非法利益。而申報退出的做法雖然有嫌於忽略當事人的實體處分的權利,但是相對於集團訴訟對於公益特殊的保護和預防功能,前者應該讓位於後者。
(三)、擴大訴訟代表人訴訟權利
1、在對訴訟代表人的資格予以規范的前提下,可以考慮賦予其更為廣泛的訴訟權利,在訴訟中留給其更為廣泛的活動空間。在我國現有的代表人訴訟制度框架下,訴訟代表人在訴訟活動中的訴訟行為所受的限制比較大。其中最集中的體現就是代表人在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的處分方面沒有自主權。從立法者的考慮來看,是為了防止因訴訟代表人的惡意行為而給其他當事人造成損失這一情況的發生。但是,從根本上說,這種安排是不符合群體訴訟制度自身的內在機理及其宗旨的。這是因為,群體訴訟制度的目的本來就是為解決大規模糾紛而設立的,而且群體訴訟制度的價值所在就是其效率性和經濟性。訴訟代表人可以看成是被「濃縮」的當事人,要保證整個訴訟活動真正富有意義,就必須賦予其充分而全面的訴訟權利,其中就包括處分權,尤其是實體處分權。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出訴訟代表人的「代表」作用。倘若對代表人的行為做出較大的限制,不給予他充分的意志自由,無疑會束縛其手腳,不利於其能動作用的全面發揮。更為重要的是,關鍵時刻要求代表人徵求被代表人同意或授權的做法勢必造成訴訟的延誤,同時也造成不必要的程序耗費,和設立群體訴訟制度的初衷相悖。尤其是在當事人一方人數特別多,分布特別廣的情況下此種做法更是行不通,或者成本相當大。因此,我們有必要借鑒美國集團訴訟的某些處理方式,賦予代表人在法院的監督下行使處分權(尤其是實體處分權)的權利,從而使我國代表人訴訟制度徹底從共同訴訟的框架中走出來,成為適應現代社會需求、名副其實的大規模群體糾紛解決機制 [11] 2、加強對代表人資格的審查和監督
不斷擴大代表人訴訟權利尤其是實體性處分權利,要求訴訟代表人能夠本著被代表人利益行為。因此,對於訴訟代表人的訴訟資格、訴訟能力以及必要的責任意識等問題有待
在我國民事訴訟法中進一步予以明確和具體化,法院在這方面的積極作用有待增強。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沒有對訴訟代表人的條件做出明確規定,顯然不利於對代表人實施有效的監督和制約。作為合格訴訟代表人,尤其在前述擴大其訴訟權利的基礎上,應該具備起碼的條件,才能為被代表當事人利益不受侵害提供保障。包括:1.訴訟代表人與其他成員應具有共同的利益;2.具有訴訟行為能力;3.能公正善意的維護所代表全體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另外,「當代表人沒有很好履行代表職責時,被代表的當事人應有權向人民法院申請更換代表人;同時人民法院對此也應承擔必要的監督職責,在審理中發現訴訟代表人不適格的,也有權通知當事人更換代表人。」 [12] 此外,對於訴訟代表人的失職或者與對方當事人串通損害被代表人利益的惡意行為,必須要有相應的、及時的救濟措施,比如人民法院可以宣布其惡意的訴訟行為無效。在訴訟代表人的產生問題上,應該更為充分的尊重當事人意志。當出現推選或者商討不出訴訟代表人的情形時,人民法院不應強行指定,而應告知這些當事人可以分別進行訴訟。
(四) 賦予某些團體以訴權
現代社會尊重個人權利, 但個人權利的實現往往須通過其所在的社會組織或團體實現,所有團體的行為最終可歸結為組成團體的個人的行為 [13] 。所以可借鑒德國的做法, 按照私法自治的原則, 尊重當事人的選擇, 在某些領域設立團體訴訟, 基於團體章程以公益事業為目的直接起訴。如果當事人不能或無法選擇訴訟擔當人, 則可以由法律或法規規定的某個機構作為其訴訟擔當人 [14]。可優先賦予消費者保護團體和環境保護團體以訴權, 賦予其直接提起侵權之訴或不作為之訴(停止侵害) 救濟的權利 [15]。在證券集團訴訟中, 可仿照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協會的做法, 專門成立一個「投資者權益保護協會」機構 [16] 。直接代表股東的利益, 代表股東從事訴訟活動。
(五)對民事訴訟法立法空白問題的構想
1. 管轄問題。
以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為原則,案情簡單、訴訟主體較少、訴訟標的不大的案件,由基層人民法院管轄,主體特別多、標的額巨大,有重大影響的案件由高級人民法院管轄。地域管轄適用民事訴訟法一般規定
2. 上擴問題。一審判決後,部分代表人上訴,部分放棄上訴的,部分上訴訴訟代表人的上訴行為對全體成員發生效力,上訴法院應當通知放棄訴訟的其他訴訟代表人參加上訴審,如其不願參加,可以上訴的部分代表人作為上訴審的訴訟代表人,二審判決的效力及於全體;一審判決的,全體訴訟代表人放棄上擴,群體中部分當事人不服原判,部分當事人無上訴權。[17]
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