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就業歧視勞動法

就業歧視勞動法

發布時間: 2022-03-01 11:39:24

A. 實行就業歧視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按相關法律規定,對於就業歧視的情形,勞動者可以向勞動行政部門投版訴,由勞動行政部門依法權進行處理。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十二條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
第一百零五條違反本法規定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其他法律、法規已規定處罰的,依照該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處罰。

B. 勞動法中有無提到反歧視

《勞動法》來
第十二條
勞動自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
第十三條
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在錄用職工時,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准。
第十四條
殘疾人、少數民族人員、退出現役的軍人的就業,法律、法規有特別規定的,從其規定。

C. 勞動法里有關就業歧視問題有沒有什麼具體規定

這不屬於就業歧視的范圍 更多的是行政管理問題 可以提起行政訴訟

D. 就業歧視的界定

(一)、國際條約對就業歧視的界定 為實現反歧視的目的,在各國家、地區、國際組織的共同努力下,一系列的國際條約得以訂立,力圖為在國家和地區內反歧視設定最低的標准和範例。這包括:反種族歧視方面的《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性別歧視方面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勞動權利方面的1951年國際勞工組織第100號公約《對男女工人同等價值的工作付予同等報酬公約》,就業方面的國際勞工組織第111號《勞動和職業歧視公約》等。 在這些公約里都對具體的歧視作了某種界定,雖然每個公約都限於其所旨在消除的具體歧視類型,但這些定義對於人們在法律上清楚界定就業歧視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比如《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第一條規定「……對婦女的歧視一詞指基於性別而做的任何區別、排除或者限制,其作用是為了妨礙或者破壞婦女基於男女平等、無論已婚還是未婚……享有的人權和基本自由」;而國際勞工組織第111號《勞動和職業歧視公約》認為歧視是基於種族、膚色、性別、宗教、政治見解、民族血統或社會出身所做出的,後果是取消或損害勞動或職業機會均等或待遇平等的任何區別、排斥或者優待。但是,對於一項特定工作基於其內在需要的任何區別、排斥或者優待不構成歧視。「勞動」和「職業」包括獲得業務培訓、獲得工作和特別職業,以及勞動條款和條件。111號公約所提供的定義從歧視的原因、存在的領域、侵害的權利三個角度對就業歧視進行了比較完善全面的界定。同時又排除了正當的不平等對待。這種定義方式尤為值得人們學習和借鑒。
不過,在借鑒國際公約對於歧視的界定時,人們不能忽略另外一個被視作是歧視的例外的相關概念,即積極行為(有時又稱為平權行動)。積極行為(affirmative action,positive action)是指為了糾正已經存在的歧視行為,法律強制或者用人單位自願給予某些法定人群優惠的行為。積極行為是實現事實上平等的工具。聯合國秘書長採取暫行特別措施將聯合國各級女性官員的男女比例提高到50/50的行政指示就是典型的例證。《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第1條第4款規定了這樣的特別措施「專為使若干必須予以必要保護的種族或民族團體或個人獲得充分發展而採取的特別措施,以確保此等團體或個人同等享受或行使人權或基本自由的,不得視為種族歧視」。
(二)、其他地區和國家對反就業歧視的界定
1、歐盟
在介紹歐盟關於就業歧視的界定時,人們首先要注意,歐盟在進行成文法化之前,判例法已經預先對於歧視的含義作了限定。歐盟的判例法清楚地闡明,並非任何區別對待都等於被禁止的歧視,只有那些沒有客觀或者合理理由的區別對待,即非追求合理目的或者手段和目的不相稱的區別對待才是被禁止的歧視。以此為前提,適用於歐盟成員國的《保護人權與基本自由公約》的《第12議定書》規定,「鑒於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並有權受法律平等保護的基本原則」,「任何依法享有的權利應當得到保障,而不因任何諸如性別、種族、膚色、語言、增交、政治、或其他見解、民族、或社會出身、同少數民族的聯系、財產、出生或者其他身份等理由而受到歧視」。 需要注意的是,根據對《議定書》的解釋報告,這一界定是一種非窮盡的列舉。之所以沒有將其他的類型,比如身體或者精神殘疾、性趨向以及年齡也加以列舉的原因,是為了同《保護人權與基本自由公約》第14條保持一致性,以免使成員國誤以為不被列舉就不屬於保護的范圍。 而歐盟《建立勞動和職業平等待遇基本框架》指令 的第一條對就業歧視做出了更具體的規定。在該指令中,就業歧視包括直接歧視和間接歧視。該指令先規定了歧視的類型限於宗教、或信仰、殘障、年齡或者性趨向。接著指出,直接歧視是指因前述的原因對於相似條件給予另外一人較差的待遇。而間接歧視指因為所屬群體不同而在適用表面中性的條件、標准或者實踐將導致某一類群體處於不利境況時的情形,但是如果有合法目的,並且為實現該目的所必需和恰當的情況除外。
2、其他國家和地區
其他國家和地區對歧視的法律調控機制比較分散,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具有完善的平等法律制度的國家。在這些國家都有法律明文規定禁止直接和間接歧視、建立了獨立的機構協助被歧視人、並規定了積極行為來保障平等的實現。在這一目錄下的典型國家包括荷蘭、愛爾蘭、義大利、比利時、英國和瑞典。而其他國家則分散在多個法律中,且往往沒有健全的體制來保障個人訴訟。在此,僅以愛爾蘭為例介紹第一類國家的規定。
1998年愛爾蘭頒布了就業平等法,該法於1999年10月18日正式實施。 其第6條規定,在同勞動關系相關的任何方面禁止根據性別、婚姻狀態、家庭狀態、性趨向、宗教信仰、年齡、殘疾、種族、以及國別進行直接和間接歧視。此外,在職場根據以上原因對職員進行騷擾也是被禁止的。而僱主有義務採取合理措施避免出現職場騷擾現象。該法既適用於公共機構也適用於私人部門,包括貿易協會、專業協會、以及職業介紹機構。至於積極行為,在愛爾蘭只被允許針對性別、超過50歲的人、殘疾人以及外國人採取。為了確保平等勞動權的實現,愛爾蘭設立了兩個機構分別處理個人投訴以及開展促進平等的活動,即平等事務調查處(Office of the Director of Equality Investigations)和平等事務局(Equality Authority)。前者擁有調查權,並可以做出有約束力的裁決,其對歧視的補償裁決可以達到兩年的工資總額。而後者實際負責平權行動和起草相關法案。
(三)國內學者對於就業歧視含義的界定
由於對於就業歧視研究的匱乏,國內學者對於就業歧視的含義都有著不同的觀點。概括來看,國內學者對於就業歧視的定義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將就業歧視限定於狹義的就業過程或就業機會歧視
有學者緊緊圍繞勞動法的規定指出,「就業歧視是對平等就業權的侵害,所謂平等就業權是指具有勞動能力,達到法定年齡的勞動者能夠在勞動力市場上選擇用人單位從而平等地獲得參加社會勞動的機會,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年齡、膚色、國籍、個人身體素質等不同而遭受歧視的權利。」 也有學者給出了類似的定義,認為就業歧視是指「條件相近的求職者在求職過程中,由於某些與個人能力無關因素的影響,自己不能夠享有與他人平等的就業機會,從而使其平等就業權受到侵害的現象。」
2、採取列舉歧視表現的方法進行界定
有學者採取列舉方式表述了普通觀念中對就業歧視的理解,指出,勞動力就業中的歧視包含三種不同的意義:一是表現為心理上的不喜歡,這是以招聘考官的個人喜好而定的;二是不公平對待,即對應聘者以不同的方式對持;三是不公平待遇,這種不平等的待遇主要是指勞動者的就業權利、社會地位、工資、福利等方面,它使勞動者在進入市場時就處於一種不平等的地位。
3、根據歧視的類型進行界定
有學者根據歧視存在的不同類型,比如是基於性別還是年齡等,對就業歧視做出了如下的定義:「就業歧視是一種復雜的社會和經濟過程,其根源在於社會習俗,並被那些剝奪弱勢群體的較好的教育與工作機會的體制所強化。它主要是指因種族、性別、年齡、地域、所受教育狀況等方面的不同而給予的不平等待遇。根據造成這種不平等的原因的不同,可以將其分為絕對不平等和相對不平等。」
4、中國現行法律對就業歧視的界定
中國現行法律體系中,針對就業歧視的法律規定主要由以下法律規范構成:
第一,憲法的規定。《憲法》第33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它為平等就業奠定了原則和精神基礎。《憲法》第42條規定,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憲法》第4條、第36(條、第48條規定了少數民族有宗教信仰的人、婦女的平等地位及法治原則等,包含了平等就業的含義。
第二,中國批準的國際條約。中國批準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6條和第7條也規定了工作權。
第三,法律規定。《勞動法》第12條規定「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第13條特別強調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在錄用職工時,除國家規定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准。其它單行法律如《婦女權益保障法》也包含著平等工作權的規范。

E. 2013年勞動合同法中有關就業歧視的條規

您好,根據《勞動法》有關就業歧視的規定有如下:第十二條勞動者就業,不因回民族、答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第十三條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在錄用職工時,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准。

F. 違反勞動法法規定,實施就業歧視的,勞動者可以向哪裡起訴

首先申請勞動仲裁,對於仲裁不服可以向有管轄權的法院起訴。

G. 我國法律對於就業歧視有哪些規定

《勞來動法》第12條規定,勞動者就業自,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

《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規定:「凡適合婦女從事勞動的單位,不得拒絕招收女職工。」

H. 勞動法只禁止了七種就業歧視嘛

您好,關於禁止就業歧視的問題,勞動法主要有以下規定:
①禁止就業機會歧視,保障勞動者享有就業平等權和職業選擇權。《勞動法》第12條規定:「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第13條進一步指出,「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在錄用職工時,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准」。
②禁止就業待遇歧視,保障勞動者等量勞動獲取等量報酬的權利。《勞動法》第46條明確規定:「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第48條規定:「國家實行最低工資保障制度。最低工資的具體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報國務院備案。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③禁止就業服務、就業安全歧視,保障勞動者享有參加職業培訓、簽訂有效勞動合同和參加社會保險的權利。《勞動法》第八章對職業培訓作了專章規定,「國家通過各種途徑,採取各種措施,發展職業培訓事業,開發勞動者的職業技能,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強勞動者的就業能力和工作能力」。(第66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把發展職業培訓納入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劃,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和個人進行各種形式的職業培訓」。(第67條)「用人單位應當建立職業培訓制度,」「有計劃地對勞動者進行職業培訓」。(第68條)《勞動法》第三章對禁止就業運行過程的安全歧視進行規定,「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第16條)「訂立和變更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原則,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第17條)《勞動法》第九章用大部分章節對就業中斷過程的安全保障———社會保險加以規定,「國家……建立社會保險制度,設立社會保險基金,使勞動者在年老、患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獲得幫助和補償」。(第70條)

I. 勞動法中的七大歧視是指什麼

就業歧視是指沒有法律上的合法目的和原因而基於種族、膚色、宗教、政治見解、民族、社會出身、性別、戶籍、殘障或身體健康狀況、年齡、身高、語言等原因,採取區別對待、排斥或者給予優惠等任何違反平等權的措施侵害勞動者勞動權利的行為。

中國勞動者在就業的過程中碰到的主要歧視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城鄉戶籍就業歧視

在中國最為嚴重的歧視是現存的戶籍制度,因為它關系著群體化的利益。主要包括:①歧視農村戶口。農村勞動者在城市中就業廣受不平等待遇。農民往往被稱為「鄉下人」,被「城市戶口」拒之門外。②歧視外來人口。本城市的企業招工往往限定「本市戶口優先」,或者有的用人單位要求應聘者必須具有本地戶口。

2、 性別歧視

盡管目前在就業男女平等、保障婦女權益方面,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包括《勞動法》、《婦女權益保障法》、《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等等,都強調了婦女享有和男子平等的就業權利,但是就業領域內仍存在比較嚴重的性別歧視。

3、 年齡歧視

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就業結構出現年輕化的趨勢,有的用人單位在招聘時規定了幾近苛刻的年齡界限,將一大批年齡較大的求職者排斥在外,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招聘員工時,將用人的年齡限定在35歲以下。

4、 身高歧視

身高是人為所不能控制的,多是由遺傳因素決定。但有的用人單位往往喜歡招聘公告上對求職者的身高做出硬性規定,沒有得到身高要求的,往往第一輪簡歷篩選就落選了。

而本案中存在的歧視則是地域歧視。地域歧視是指基於地域差異而對某個特定地域人群形成的一種「區別對待」的偏見心理。由於各個地域的文化千差萬別,加上各個地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有些人對某個地方的人和物存在特殊看法。

網路上這種地域歧視更是明顯,由於新媒體的發展,很多人基於某地發生的新聞事件,喜歡以偏概全,在新聞下面經常發生因為地域而引起的口水罵戰。這樣的觀念進而影響到了現實生活中,就產生了個人或用人單位的偏見和歧視。

實際上就業歧視遠遠不止上面陳訴到的,一個單位招聘一個員工最重要的應該是工作能力和自身素質,身高、性別、戶口等等因素對工作能力和個人素質有影響嗎?根本沒有。

《就業促進法》第三條明確規定了:「勞動者依法享有平等就業和自主擇業的權利。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視」。

在《勞動法》第十二條中也規定: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

從上訴規定可得知,用人單位在招用人員的時候,應當向勞動者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和公平的就業條件,不得實施就業歧視。在最高人民法院2018年印發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增加民事案件案由的通知》中增加了「平等就業權糾紛」案由。凡是遇到就業歧視的,勞動者都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維護自身權利。

小閆的這起案子是浙江首例就業歧視案,相信在實踐中,她絕不是第一個因為地域而求職被拒絕的人,也不會是最後一個。中國現行的法律對就業歧視採取的是原則性立法,沒有對就業歧視行為做出具體懲罰規定,在實體法和程序法的規定上都存在較大的欠缺。要想改善就業歧視的現狀,需要國家繼續完善就業促進相關法律法規,增強可行性、可操作性。

J. 中國勞動法中有年齡歧視一說嗎

中國勞動法復男女是平制等的。1、《婦女權益保障法》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保護婦女在社會生產勞動中得到平等的、合理合法的權利:該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國家保障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勞動權利。」第二十二條第一款規定:「單位在錄用職工時,除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准。」這里強調的是婦女有與男子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第二十三條規定:「實行男女同工同酬。在分配住房和享受福利待遇方面男女平等。」2、《勞動法》有關婦女平等就業權利的規定:第十二條規定:「勞動者就業,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第十三條規定:「婦女享有與男女平等的就業權利,在錄用職工時,除國家規定的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准。」3、男女同工同酬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四十六條規定:工資分配應當遵循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同工同酬」。同工同酬是指用人單位對於技術和勞動熟練程度相同的勞動者在從事同種工作時,不分性別、年齡、民族、區域等差別,只要提供相同的勞動量,就獲得相同的勞動報酬。

熱點內容
背法律知識的竅門 發布:2025-08-17 00:25:03 瀏覽:402
2016年能出台新的拆遷條例嗎 發布:2025-08-17 00:25:00 瀏覽:120
魔法學院之黑夜王女 發布:2025-08-17 00:12:54 瀏覽:786
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經濟法 發布:2025-08-17 00:02:53 瀏覽:845
北京大學法學百科全書 發布:2025-08-17 00:00:55 瀏覽:549
安徽高級人民法院是 發布:2025-08-16 23:37:57 瀏覽:269
勞動法關於員工離職工資結算的規定 發布:2025-08-16 23:34:56 瀏覽:80
依法治國的客體及其對象 發布:2025-08-16 23:29:51 瀏覽:92
輸變電分包管理條例 發布:2025-08-16 23:23:51 瀏覽:98
深圳市2017年勞動法年假 發布:2025-08-16 23:12:22 瀏覽: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