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公定力
『壹』 行政行為既然有公定力,為什麼還要行政復議
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人是這樣,政府行為也是這樣。在政府機關,專公務員的素質參差屬不齊,再加之個別公務員辦事不公,貪腐思想嚴重,極有可能將自已經辦的政府行政行為歪曲化或人為復雜化。因此,採取行政訴訟或行政復議方式,既有利於政府改正錯誤,又有利於行政行為的相對人通過訴訟或復議的方式,維護自已的合法權益。公定力主要是指總體,而不包括個別或特殊。
『貳』 行政行為公定力與確定力的區別!
公定力,指具體行政行為一經成立,不論是否合法,既具有被推定為合法而要求所有機關、組織或者個人表示尊重的一種法律效力。
確定力分為形式確定力和實質確定力,形式上的確定力是指行政行為作出後,在法定的救濟期間過後即不得再提起復議或訴訟尋求救濟,又稱為不可爭力。實質上的確定力是指行政行為作出後,經過法定救濟期間後,其內容非依法定程序不能再變動,就行政機關而言,不能對同一違法行為,依同一事實和同一法律依據再作出另一行政行為;就被當事人來說,也不能就同一事項請求變更,又稱為不可變更力。
公定力是行政行為作出之後即具有的,不需要行政行為生效,也不考慮行政行為有效與否,而確定力是在行政行為生效之後才具有的。
『叄』 行政行為具有公定力 是行政法多少條
公定力,只是學理上的分析定性,我國沒有統一行政法典,沒有你想要的多少條。
『肆』 行政行為的確定力和公定力分別如何定義
確定力:既一旦做出不得隨意變更,以確保不會出現朝令夕改。
執行力:既行政行為做出的行政主體有法律依據執行此行政行為。
約束力:既行政行為其內容對有關人員或組織產生法律上的約束力,有關人員或組織必須遵守、服從。
公定力:不論合法還是違法,都推定為合法有效,相關的當事人都應當先加以遵守或服從。
對於行政主體來說,非依法定理由和程序,不得隨意改變其行為內容,或就同一事項重新作出行為;對於行政相對方來說,不得否認行政行為的內容或隨意改變行為內容,非依法也不得請求改變行政行為。
行政機關的具體行為都是有確定力、拘束力,但不一定都有執行力。執行力產生的條件是:相對人負有作為的義務卻不作為。
行政行為的這三種效力是行政法上諸多規則產生的基礎,比如在行政法上,對於生效的行政行為一般採取不停止執行的原則,即使相對人有異議,或在申請行政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期間,也不能停止行政行為的執行。只有在例外的情形下,才可以暫停行政行為的執行。
(4)行政法公定力擴展閱讀:
一、行政行為,行政主體作出的能夠產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為。行政行為的概念包括以下幾層含義:
1、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所為的行為。
2、行政行為是行使行政職權,進行行政管理的行為。
3、行政行為是行政主體實施的能夠產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為。
二、特徵
1、行政行為是執行法律的行為,任何行政行為均須有法律根據,具有從屬法律性,沒有法律的明確規定或授權,行政主體不得作出任何行政行為。
2、行政行為具有一定的裁量性,這是由立法技術本身的局限性和行政管理的廣泛性、變動性、應變性所決定的。
3、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行為時具有單方意志性,不必與行政相對方協商或徵得其同意,即可依法自主作出。即使是在行政合同行為中,在行政合同的締結、變更、解除與履行等諸方面,行政主體均具有與民事合同不同的單方意志性。
4、行政行為是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帶有強制性,行政相對方必須服從並配合行政行為。否則,行政主體將予以制裁或強制執行。這種強制性與單方意志性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沒有行政行為的強制性,就無法實現行政行為的單方意志性。
5、行政行為以無償為原則,以有償為例外。行政主體所追求的是國際和社會公共利益,其對公共利益的集合、維護和分配,應當是無償的。當特定行政相對人承擔了特別公共負擔,或者分享了特殊公共利益時,則應該有償的,這就是公平負擔和利益負擔的問題。
『伍』 行政行為的公定力和拘束力有什麼區別
行政行為的公定力是指行政行為一經成立,不管合法與否,若非無回效行政行為,就產生一種答拘束所有機關、組織或個人的效力,在未經有權機關撤銷或有其他理由影響其效力之前,都 推定其為合法有效。
行政行為的拘束力是指行政行為成立後,其內容對有關人員或組織所產生的法律上的約束效,有關人員和組織必須遵守、服從。
綜上,行政行為的公定力在前,拘束力在後,公定力側重的是不管行政行為合法與否,推定其有效,拘束力側重的是行政行為成立生效後要遵守、尊重和服從。
『陸』 關於具體行政行為公定力問題
具體行政行為的公定力在理論上分為三種,即確定力、拘束力、執行力。
確定力是指內具體行政行為一旦做出即不容可隨意更改,旨在保護行政性相對人及相關人的信賴利益和政府的自身形象。
拘束力,是指具體行政行為一經做出,即假定有效,一切個人與組織都要尊重。
執行力是指,具體行政行為一旦做出,行政性對人必須履行相關義務,否則便引發行政強制。
『柒』 名詞解釋:行政行為的公定力
行政行為一經做出,除自始無效外,即獲得有效性推定,在未經有權機關依法撤銷之前,要求任何國家機關、社會組織或公民個人對其給予承認、尊重和服從並不得根據自己的判斷對其無視、否定或抵抗的效力
『捌』 行政行為的效力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確定力。二是拘束力。三是執行力。 A. 錯誤 B. 正確
錯誤。包括四個方面,還有一個公定力。
『玖』 公定力有什麼制度表現
公定力是行政行為的效力的一種。
行政行為的效力,是指行政行為在法律上所發生的效果及對版行政相對人權的影響。包括公定力、確定力、拘束力、執行力。
1、公定力,是指行政行為一經做出即具有被推定為合法、有效的法律效力,未經法定程序變更或撤銷前,公民和組織不得否認行政行為的效力。公定力又被稱為效力先定。
確定力,是指行政行為生效後不可隨意變更、撤銷。
拘束力,是指行政行為生效後,對有關人員產生法律上的約束力。
執行力,是指權利主體有權要求義務主體履行義務的法律效力。
2、公定力的表現:
(1)公定力是行政行為效力的基礎。確定力、拘束力、執行力均來源於行政行為的公定力。
(2)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期間及申訴期間行政行為一般不停止執行。因為行政行為一經做出就被推定為合法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