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刑事訴訟法
A. 無罪推定原則在我國刑事訴訟法中的體現
無罪推定原則是刑事訴訟法原則中的一項重要原則。《刑訴法》較好地把握了無罪推定原則的涵義和特徵,確認了它在刑事訴訟法律體系中的地位,理順了與其他構成要素之間的關系。
第一,在立法原則上確認了無罪推定,原則的科學、合理部分。在《刑訴法》中以顯性方式將這一原則的主要精髓載入刑事訴訟法典中。12條明確規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這就把無罪推定原則與其他相關的刑事訴訟原則以法條的形式在立法原則中明確表述出來。這一刑事訴訟原則的確認,對我國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必然產生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二,將無罪推定原則蘊涵到具體訴訟法律規則中,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客觀強制性。例如,對原刑訴法中的「被告人」根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的原則精神,公訴案件在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到人民法院之前,統稱為「犯罪嫌疑人」只有起訴到人民法院後才稱為「被告人」;為防止濫捕濫押及其他非法侵犯人身權利的情況出現,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強制措施的機關、程序、期限作了明確規定,對刑事訴訟各階段的訴訟時間重新作了規定,對退補偵查的次數也作了限制性規定;為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和訴訟民主化,提前了律師介入刑事訴訟的時間,並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律師在各個刑事訴訟階段的權利作了明確規定。同時,本著「疑罪從輕」精神,規定了存疑不起訴,「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等等。
第三,與其他相關的刑事訴訟原則,訴訟制度相匹配,貫穿於刑事訴訟始終。刑事訴訟原則的主要功能是指導和保障國家機關及公民正確的開展刑事訴訟活動,而各訴訟原則之間又具有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特徵,只有將各項刑事訴訟原則在立法中相融合,相配套,相制約,才能綜合發揮作用,保障刑事訴訟圍繞著「懲罰犯罪」與「保護人權」的目的運轉。無罪推定原則是我國刑事訴訟法立法確認的諸原則中的一項,被確認為我國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同時,又與我國刑訴法中沒有明文表述,而是通過隱性手段將確立的原則內涵分配到立法的具體規則、制度、程序中去的其他刑事訴訟原則(如國家起訴原則不告不理原則等)相關聯。由於無罪推定原則與刑事訴訟制度的許多方面具有極其密切的聯系,因此,無罪推定原則必然與其他的相關的刑事訴訟原則及這些原則所決定和派生的刑事訴訟制度相匹配,相融合,相制約。例如,無罪推定原則要求刑事訴訟中應保障被告人的辯護權為中心的各項訴訟權利,而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則,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訴訟權利原則中的:「公民」和「訴訟參與人」也包括被告人,也要求被告人「在適用法律上平等」和依法享有訴訟權利,這兩項原則的內涵也要求保障被告人的辯護權為中心的各項訴訟權利,這是刑事訴訟原則、訴訟制度相匹配,相融合,相作用的一面,反之,也有相互制約的一面。例如,新刑訴法明確了被害人的訴訟地位,在公訴案件中確認了被害人具有訴訟當事人的主體身份,規定了被害人有申請迴避的權利;可以委託訴訟代理人參加刑事訴訟,在一審判決後被害人有權申請人民檢察院抗訴;對檢察機關不起訴決定不服的可以向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請,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同時,還規定對有證據證明其人身權利或財產權利受到侵害,公安機關、檢察機關不受理的案件,被害人有權直接起訴到法院。這樣,在保障被告人訴訟權利的同時,也根據這幾項原則,在刑事訴訟立法上通過對被害人的救濟程序,依法保護被害人的訴訟權利。也就是說在尋求被告人權益保障和被害人權益保障均衡的同時,也尋求兩者之間的制衡。
第四,貫穿於刑事訴訟程序之中,與其他刑事訴訟原則相銜接,相互作用,使訴訟程序更為嚴謹。無罪推定原則按照刑事訴訟原則的分類與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原則、不告不理原則、一事不再理原則等,同屬於正當程序主義原則,它們的共同特徵是有利於正當法律程序的維持,有利於刑事訴訟按照訴訟軌道運行,有利於刑事訴訟中的人權保障。因此,無罪推定原則在刑事訴訟程序設計上必須與上述有關刑事訴訟原則相銜接,相互作用,形成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關系。例如,按照無罪推定原則,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應當通過客觀公正的司法程序,而我國的原刑訴法規定卻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法院在開庭前應當對案件進行審查,對犯罪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的,才開庭審理,混淆了庭前審查與開庭審理的界限,易使法官先人出示物證,宣讀證人證言,混淆了控訴與審判職能,不利於法官客觀公正地聽取控辯雙方的意見;有些案件由於法院內部事先請示、溝通、協調,形成先定後審,上定下審,審者不判,判者不審,使開庭審理走過場。這就從程序上造成了實踐中的「先定(判)後審」。為改變這種狀況,避免法官先入為主的缺陷,新刑訴法第150條規定:「人民法院對提起公訴的案件進行審查後,對於起訴書中有明確的指控犯罪事實並且附有證據目錄、證人名單和主要證據復印件或者照片的,應當決定開庭審判。」至於證據是否確實,不需要在開庭前進行審查,到法庭上由控、辯雙方質證,進行核實,這就改變了法院開庭前從程序到實體上進行全面審查的傳統訴訟結構,切斷了法官易先入為主從有罪推定形成預斷的缺陷。同時,也體現了審判機關的審判權到檢察機關公訴權的限制,即未經起訴不得啟動審判程序,審判不及公訴以外之人,審判不及公訴以外之事。第157條規定:「公訴人、辯護人應當向法庭出示物證,讓當事人辨認,對未到庭的證人的證言筆錄、鑒定人的鑒定結論、勘驗筆錄和其他作為證據的文書,應當當庭宣讀。審判人員應當聽取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訴訟代理人的意見。」這樣,明確了由公訴人、辯護人向法庭出示證據,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可以對證據和案情發表意見,互相質證、辯論,充分發揮公訴人、辯護人在庭審中的作用,符合控審分離原則,保障被告人免受不合理處境,有利於法官客觀公正地聽取控辯雙方的意見,作出正確裁判。第149條規定:「合議庭開庭審理並且評議後應當作出判決。對於疑難、復雜、重大的案件,合議庭認為難以做出決定的,由合議庭提請院長決定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審判委員會決定的,合議庭應當執行。」這一規定,發揮了合議庭在審判中的決定作用。第153條規定凡是公訴案件,除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審判的以外,檢察機關應當派員出庭支持公訴。上述這些規定,在程序設計上解決了公訴審查(開庭前審查)代替開庭審判的弊端,體現了審判程序公正性,確定了被告人、被害人及其他訴訟參加人的平等地位,尋求了懲罰犯罪與保護無辜之間的平衡,體現了客觀公正的司法程序。也使無罪推定原則與其他正當程序主義原則在刑事訴訟程序中得以體現。
B.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主要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三條 職權原則嚴格遵守法定程序原則
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第五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原則
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六條 依靠群眾原則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平等原則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依靠群眾,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對於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在法律面前,不允許有任何特權。
第九條 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原則
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於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 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雜居的地區,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訊,用當地通用的文字發布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件。
第十一條 審判公開原則保障辯護原則
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一律公開進行。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
第十四條 保障訴訟參與人訴訟權利原則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辯護權和其他訴訟權利。 訴訟參與人對於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和偵查人員侵犯公民訴訟權利和人身侮辱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
第十六條 依法不追訴原則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第十八條 刑事司法協助原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按照互惠原則,我國司法機關和外國司法機關可以相互請求刑事司法協助。
C. 刑事訴訟法中辯護的原則
《刑事訴訟法》第11條規定:「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內。」憲法第125條規容定:「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因此辯護原則不僅是一項刑事訴訟原則,而且還是一條憲法原則。
一)被告人依法享有辯護權
我國法律規定被告人享有辯護權,是不附有任何先決條件的,沒有「但書」規定的限制。這就表明:
D. 刑事訴訟法中的原審法院和原審地法院有什麼不同
原審法院是特定的,一般就是第一次審理的基層法院;
原審地法院可能是原審地的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不一定是第一次審理的基層法院。
E. 刑事訴訟法中辯論的原則
刑事訴訟的辯論原則從民事訴訟移植而來。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的英國,首先實行辯論式訴訟,即雙方當事人地位平等,各方提出證據以支持本方的主張,就有爭議的問題作有利於自己一方的陳述和辯論;法官只負責主持法庭辯論,不主動調查證據,在陪審團作出有罪裁決後,法官負責適用法律判處刑罰。英國從1836年起,還取消了對辯護的限制,案件的預審和審判,被告人都可聘請辯護律師,採取辯論方式。美國獨立以後,聯邦和大多數的州也採用辯論原則。
大陸法系國家吸收了辯論原則,但又有別於英美法系國家,最主要的區別是,法官不象英美法系只是一個「消極仲裁人」,而是指揮整個審判,主動訊問訴訟當事人,主動收集調查證據,不受雙方當事人所提出傳喚的證人和證據的限制。法國1808年《刑事訴訟法典》、德國1877年《刑事訴訟法》、日本1890年《刑事訴訟法》,大致上都是這樣規定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於1948年全面修訂《刑事訴訟法》,在很大程度上引進了英美法系的原則和制度,規定被告人或被疑人,可以隨時選任辯護人,並且強調訴訟雙方的辯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118條規定:「法庭調查後,應當由公訴人發言,被害人發言,然後由被告人陳述和辯護,辯護人進行辯護,並且可以互相辯論。審判長在宣布辯論終結後,被告人有最後陳述的權利。」但沒有把法庭辯論規定為辯論原則。
F.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中,公檢法三家的關系
公安局是案件的偵破機關,負責對刑事案件的立案、偵查、抓捕以及預審、初審專,如果有證據確定犯罪嫌屬疑人有罪,應將其移送至檢察機關(檢察院)進行公訴。同時,公安局還要負責同級管轄區域的人口登記、出入境管理、特種經營行業管理、網路安全管理等等。
法院是法律審判機關,一般分刑事審判、民事審判、行政審判等
還要負責對審判結果的執行(主要是民事執行)。
檢察院是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負責對所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依法行政行為進行監督,當然也可以監督同級法院的審判(對審判結果可以進行抗訴),檢察院可以直接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職務犯罪進行偵查,(注意:這類案件由檢察院偵查而不是由公安局偵查)另外檢察院還有權對公安局提交的逮捕申請進行批准。
G. 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刑事訴訟法的特有原則:(1)公、檢、法三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回原則;(2)審理刑事案件實行專答門機關與群眾相結合的原則;(3)刑事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的原則;(4)保障刑事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訴訟權利的原則;(5)刑事審判實行陪審制度。
H. 刑事訴訟有哪些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
1.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原則;
2.依靠群眾原則[刑事訴訟法第版6條/第43條/第63條/第84條];
3.以事權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原則[刑事訴訟法第6條];
4.對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則[刑事訴訟法第6條];
5.各民族公民有權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原則: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刑事訴訟法第9條]。
6.審判公開原則[審判公開制度]: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一律公開進行[刑事訴訟法第11條]。
7.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原則。
I. 刑事訴訟法的立法原則有哪些
刑事訴訴訟法的立法原則有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內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容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刑事訴訟法》規定:
第一條 為了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