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侵權
1. 侵權責任法與行政法的聯系
《侵權責任法》第5條作為該法的基本規范,是行政法對侵權責任認定產生專規范效應的連結屬點。藉助該連結點,行政規范的功能、價值與精神得以內化於侵權責任法中,實現行政法對侵權責任法的間接規范效應。對《侵權責任法》實施前後647件侵權案件及其中47個行政規范的實證研究發現,對民事侵權責任認定產生規范效應的行政規范,當為可以在平等主體間創設具體法律關系的裁判規范。同時,《侵權責任法》第5條和第58條准用性規范的出現,不僅彰顯了行政規范對侵權責任影響之規范效應,亦蘊涵了行政規范體系內生的以義務為中心的趨勢性立法要求。
2. 下列選項中屬於私法的是:()._ a. 憲法__ b. 行政法__ c. 刑法__ d. 侵權責
區分公法和私法的標准,要看法律調整的對象是平等主體關系還是不平等主體關系。我我國法律體系中,民商法屬於私法。
所以:下列選項中屬於私法的是:(d. 侵權責任法)
3. 一、單項選擇題 1. 侵權行為法是作為( )的一個相對獨立的法律。 A.民法 B.刑法 C.行政法 D.經濟法 2
單項選擇題答案
1. 侵權行為法是作為(A.民法 )的一個相對獨立的法律。
2. 侵權行為損害的對象是版( B.相對權權) 。
3. 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造成他人 損害的,由( A.所有人或管理人)承擔民事責任。
4. 過錯責任原則適用(D.事故責任 ) 。
5. 在共同責任輕重的過錯等級上,第二個等級是( D.間接故意) 。
6. 受害人責任的基礎行為是(B.受害人過錯 ) 。
7. 下面哪個是特別抗辯事由(C.自助行為 ) 。
8. 侵權行為的一般訴訟時效是( A.1 年) 。
9. 故意或過失侵害人身的侵權行為侵害客體不包括( D.名譽權) 。
10. 構成債權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前提條件是( A.有合法債權存在) 。
11. 承擔侵權民事責任的主要方式是(C.賠償損失 ) 。
12. 行為人預見自己的行為結果, 仍然希望它發生或放任它發生的主觀心理狀態是 (D.故意 )
13. 侵權責任的四要件不包括(D.應負責任 ) 。
14. 侵權行為與違約行為的區別是( A.承擔的法律責任不同) 。
4. 關於家庭暴力的法律有哪些
實施家庭暴力應負哪些法律責任
1、民事責任——根據新婚姻法的規定,家庭暴力是法定離婚理由之一,而且受害者可以要求家庭暴力實施者承擔損害賠償的民事責任。
2、行政法律責任——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對實施家庭暴力尚未構成犯罪的可處以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
3、刑事責任——嚴重的家庭暴力會構成刑法中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虐待罪、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侮辱罪等罪。
其中,家庭暴力實施者對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經常以打罵、捆綁、凍餓、強迫超體力勞動、限制自由等方式,從肉體、精神上摧殘、折磨,情節惡劣的,構成「虐待罪」,應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如果引起被害人重傷、死亡的,處2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家庭暴力實施者使用暴力公然貶低其他家庭成員人格,破壞其名譽,情節嚴重的,構成侮辱罪,應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管制或剝奪政治權利。家庭暴力實施者故意非法損害他人身體健康的,構成故意傷害罪,如果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或致人死亡的,按照刑法最高可判處死刑。
根據法律法規,家庭暴力實施者以暴力手段干涉家庭成員結婚和離婚自由的,同樣觸犯刑法,構成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
二、家庭暴力的定義
以下是國際社會學界對家庭暴力概念比較廣泛的定義:
家庭暴力是指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的暴力虐待行為。它包括對配偶(前夫、前妻、同居人或男女朋友等親密關系)、親子、手足或長者的身體虐待、言語虐待、心理虐待和性虐待。
1.身體虐待:推、甩、踢、揍、摑、抓、咬、拗扭肢體,甚至使用刀械槍枝等攻擊受害人。
2.言語虐待:企圖以字眼、聲調來控制或傷害另一個人。例如:吼叫、尖酸諷刺、威脅將對方或小孩殺害、揚言使用暴力、大罵對方愚蠢、侮辱、不實的控訴。
3.心理虐待:威脅自殺、不準對方使用電話和擁有金錢、逼問對方行蹤、質問孩子是誰的和錢怎麼花的?阻止對方探視其親人、嘲笑、侮辱對方的朋友、濫用葯物和酗酒、不實的指控對方有外遇、極度忌妒、無法保有一份工作、禁止對方上學或工作,跟蹤、監視、謊言操控人、批評對方的外表、責備、冷漠以對。
4.性虐待:強迫對方進行性行為、逼迫對方看色情影片或圖片、拒用保險套等等。
雖然我國法律對家庭暴力並沒有如此嚴格的界定,但最新的司法解釋對家庭暴力也有規定:指行為人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止人身自由,以及其他手段,給家庭人員身體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傷害後果的行為。
5. 政府實施行政管理時,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是指
合理行政。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行政法的精髓,貫穿於行政立法、行政執法、行政司法和行政法制監督之中,是指導行政法的制定、修改、廢除並指導行政法實施前基本准則。
對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國內外行政法學界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不同的概括和歸納。根據我國的行政法發展狀況,我們認為應當特別強調以下兩項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1)合法行政。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進行;沒有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行政機關不得作出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的決定。
(2)合理行政。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要平等對待行政管理相對人,不偏私、不歧視。行使自由裁量權應當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關因素的干擾;所採取的措施和手段應當必要、適當;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可以採用多種方式實現行政目的的,應當避免採用損害當事人權益的方式。
(3)程序正當。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除涉及國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護的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外,應當公開,注意聽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意見;要嚴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對人、利害關系人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救濟權。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履行職責,與行政管理相對人存在利害關系時,應當迴避。
(4)高效便民。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遵守法定時限,積極履行法定職責,提高辦事效率,提供優質服務,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5)誠實守信。行政機關公布的信息應當全面、准確、真實。非因法定事由並經法定程序,行政機關不得撤銷、變更已經生效的行政決定;因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變更行政決定的,應當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進行,並對行政管理相對人因此而受到的財產損失依法予以補償。
(6)權責統一。行政機關依法履行經濟、社會和文化事務管理職責,要由法律、法規賦予其相應的執法手段。行政機關違法或者不當行使職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實現權力和責任的統一。依法做到執法有保障、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須賠償。
(5)行政法侵權擴展閱讀:
依法行政具有以下特徵:
一是依法行政是對行政主體即行政機關及其公職人員的要求,而不是對行政相對人的要求。在我國,既不可將依法行政等同於行政機關的行政執法監督,也不能將依法行政等同於依法治國。
二是依法行政中的「行政」是行政法意義上的行政,即國家行政或公共行政,是指一定的國家組織行政機關為實現國家職能、維護公共利益,依照法律規定的職權和規范,對國家行政事務進行組織和管理的活動。其行政的領域,是只能由國家實施管理的社會公益事務。
三是依法行政中的「法」,首先必須是體現國家和人民整體意志,反映社會進步發展規律的法,而不是長官意志、個人意志、少數利益集團意志的反映;
其次,「法」應主要限定在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以及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法規。其他政策辦法不能作為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據;再次,從法律要素上看,依法行政之「法」不僅應包括法律法規,還應包括法律原則以及法律目的和法律條文背後所隱含的法律精神、法律價值。
四是依法行政中「行政」和「法」的關系是:法優先於行政,法高於行政;行政必須有法,無法律即無行政;行政必須服從於法。執行國家意志的功能為行政,行政作為國家意志的執行工具,主要功能就是執行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法律。
法律之所以能成為對行政權力進行控制的手段,不僅在於行政權力是由法律賦予和派生出來的,也不僅在於法律是衡量政府行政行為是否合法的尺度,更為重要的是在於立法權與行政權性質不同。法律獨具的至高無上的強制力和權威性,是約束行政權力任意專斷的最有效的手段。
五是依法行政在我國是一種積極保障有效行政與消極防範防止濫用行政權力的有機結合。依法行政的目的不僅在於對政府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依法進行規范,防止權力的濫用,並使受到不法行政行為侵害的公民權利及時得到補償,而且也在於保證國家行政管理的有效和效率,使其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6. 我國有哪些實體法律
實體法是相對於程抄序法而言襲的。也就是從法律分類上有實體法和程序法之分,從數量上講主要是實體法。
實體法規定的權利和義務直接來自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形成的相互關系的要求,如所有權、債權、政治權利義務,通常表現為民法、刑法、合同法等。程序法的主要內容是規定主體在訴訟活動中的權利和義務,也即主體在尋求國家機關對自己權利予以支持的過程中的行為方式,這種權利和義務是派生的,其作用在於保證主體在實際生活中享有的法律權利得以實現。程序法的作用是輔助實體法的正確公平實施,起著輔助的作用,有時又稱為輔助法。但輔助並不是就是次要,它應該和實體法並重,我國的法制在這方面有失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