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程序性違法
㈠ 要兩個法律案例,一個憲法,一個行政法。還要案例分析。分析要結合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分析字數要多,
依法治國當然比以法治國好,因為後者只是把法律當作統治百姓的工具,但是它僅僅停留回在法家的水平上,答因為它還沒有解決法律本身合法性的問題
對此,兩千年的黃老道家提出了「道生法」主張,不但為道家治世開辟了道路,還說明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來源,正如黃老道家代表人物慎到所說:「法非從天下,非從地出,發於人間,合乎人心而已。」
據此,法律還可分為有道之法和無道之法,有道之法天下大治,無道之法「法令滋彰盜賊蜂起」(老子語)
㈡ 論述行政法的程序性基本原則
行政法基本原則是在行政法調控行政權的歷史長時期中形成,並由行政法學者所概括歸納的。概括、歸納的方法不同,對基本原則的表述也不相同。選擇各國行政法基本原則中形成歷史較長久、適用較普遍、為人們較廣泛認同的若干原則,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行政法的實體性基本原則,包括依法行政原則、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越權無效原則、信賴保護原則、比例原則;另一類是行政法的程序性基本原則,包括正當法律程序原則、行政公開原則、行政公正原則、行政公平原則。
依法行政原則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要求政府在法律范圍內活動,依法辦事;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員如果違反法律,超越法律活動,即要承擔法律責任。這里所說的「法」,包括憲法、法律、法規、規章。
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既是憲法基本原則,也是行政法基本原則。作為法治政府應該尊重和保障人權,切實維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使之不受侵犯,不能以自己的行為侵犯公民人權,損害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越權無效原則是指行政機關必須在法定許可權范圍內行動,一切超越法定許可權的行為無效,不具有公定力、確定力、拘束力和執行力。我國對越權做了明確規定:1)無許可權;2)級別越權;3)事務越權;4)地域越權。
信賴保護原則是指政府對自己作出的行為或承諾應守信用,不得隨意變更,不得反復無常。
比例原則是指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行為應兼顧行政目標的實現和保護相對人的權益,如為實現行政目標可能對相對人權益造成某種不利影響時,應使這種不利影響限制在盡可能小的范圍和限度內,保持二者處於適度的比例。
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即:1)自己不做自己的法官;2)說明理由;3)聽取陳述和申辯。
行政公開原則即:1)行政立法和行政政策公開;2)行政執法行為公開;3)行政裁決和行政復議公開;4)行政信息、情報公開。
行政公正原則即:1)依法辦事,不偏私;2)合理考慮相關因素,不專斷;3)自己不做自己的法官;4)不單方接觸;5)不在事先未通知和聽取相對人陳述、申辯意見的情況下作出對相對人不利的行政行為。
行政公平原則要求平等對待相對人,不歧視。
㈢ 法律有哪些種類
刑事責任,是依據國家刑事法律規定,對犯罪分子依照刑事法律的規定追究的法專律責任。屬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類型:1、管制。管制是刑法規定的一種相對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罰,刑罰中最輕的一種。2、拘役。拘役是一種短時間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罰,由法院根據刑法對犯罪情節與危害後果較輕的人判處的刑罰判決,公安機關就近執行,一般為拘役所執行。3、有期徒刑。有期徒刑是刑法規定的一種對大部分犯罪人普遍適用的、高度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罰,刑期為六個月以上,十五年以下。4、無期徒刑。無期徒刑也即沒有期限的徒刑,是對罪行較重的人終身監禁的刑罰。5、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對罪行特別嚴重犯罪人的罪行依法判處了死刑,但又不是必須立即執行的犯罪分子,宣告緩期兩年執行的刑罰。6、死刑。對罪大惡極,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犯罪判處剝奪生命的極刑;一般採取注射、電擊、槍斃的方法執行,家屬可以收屍。死刑的執行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㈣ 交通行為中,違法跟違規、違章的區別
交通行為中,違法跟違規、違章的區別:
1、嚴重程度不同:交通違法是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相關交通管理規章的行為;交通違章是違反交通管理的行為;交通違規是指違反了達成的規定。
2、懲罰不同:交通違法行為採取記分辦法進行處罰,依據違法行為的嚴重程度;交通違章採取200元(不含本數)以上罰款、暫扣或者吊銷駕駛證、對單位處以罰款;交通違規取決於造成的損失程度懲罰的。
(4)行政法程序性違法擴展閱讀:
機動車駕駛人有下列違法行為之一,一次記12分:
1、駕駛與准駕車型不符的機動車的;
2、飲酒後駕駛機動車的;
3、駕駛營運客車(不包括公共汽車)、校車載人超過核定人數20%以上的;
4、造成交通事故後逃逸,尚不構成犯罪的;
5、上道路行駛的機動車未懸掛機動車號牌的,或者故意遮擋、污損、不按規定安裝機動車號牌的;
6、使用偽造、變造的機動車號牌、行駛證、駕駛證、校車標牌或者使用其他機動車號牌、行駛證的;
7、駕駛機動車在高速公路上倒車、逆行、穿越中央分隔帶掉頭的;
8、駕駛營運客車在高速公路車道內停車的;
9、駕駛中型以上載客載貨汽車、校車、危險物品運輸車輛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上行駛超過規定時速20%以上或者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以外的道路上行駛超過規定時速50%以上,以及駕駛其他機動車行駛超過規定時速50%以上的;
10、連續駕駛中型以上載客汽車、危險物品運輸車輛超過4小時未停車休息或者停車休息時間少於20分鍾的;
11、未取得校車駕駛資格駕駛校車的。
參考資料:網路_交通違章處罰網路網路_交通違法網路_交通違章網路_違規
㈤ 行政法法律作業
一、填空題(每空1分,共20分)
評析:填空題第7題,是一審法院審查受理的期限。要注意和原告直接起訴的期限一般為三個月以及在二審時,第一、二審法院相互移交、報送上訴狀等案卷材料的5日期限相區別。
1.把復議作為行政訴訟的必經階段,即_復議前置_原則,是一些國家行政訴訟的一項基本原則。
2.特殊地域管轄又可分為_專屬管轄_和_共同管轄_。
3.行政訴訟參加人包括_當事人_和_訴訟代理人_。
4、當事人在不同的訴訟程序中有不同的稱謂。在第二審程序中,稱_上訴人_和_被上訴人_。
5.可定案證據的特徵是:_客觀性_、_相關性_和_合法性。
6.起訴應以書面方式,即向人民法院遞交_起訴狀_,並按被告人數提出_副本_。
7.經審查,人民法院認為起訴符合法定條件的應當在_7_日內立案,並通知原告。
8.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時,不得以調解為必經審理程序、及結案方式。但是,_行政賠償_訴訟可以適用調解。
9.第二審人民法院上訴案件,有_開庭_審理和_書面_審理兩種方式。
10.行政案件的執行程序必須按一定的方式提起。提起的方式有:_申請執行_和_移送執行_兩種方式。
11.行政判決分為_一審判決_和_二審判決_兩種。
二、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0分,每小題至少有一項答案正確,請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括弧內)
1.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公務員,因其是以所在國家行政機關的名義進行的,(C)。
A.故是行政訴訟的被告 B.故是行政訴訟的原告
C.故不能同為行政訴訟的被告 D.故可能成為行政訴訟的被告
評析:公務員與國家行政機關是一種職務上的委託關系,公務員一般代錶行政機關行使職權,公務員的行為由行政主體負責,故不能同為行政訴訟的被告。
2.在我國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只限於(A)
A.就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發生的爭議
B.就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合理性所發生的爭議
C.就行政機關的抽象行政行為發生的爭議
D.就行政機關的普遍行政行為所發生的爭議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經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於1989年4月4日公布,自(D)起施行。
A.1989年4月4日 B.1989年10月1日.
C.1990年1月1日 D.1990年10月1日
4.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訴訟,由(A B)人民法院管轄。
A.被告所在地B.原告所在地C.公安機關所在地D.原告選擇
5.法定代理人的代理權是基於親權或者監護權而產生的,因而其在訴訟中居於(B)的訴訟地位。
A.與被告相類似 B.與原告相類似 C.核心 D.主導
評析:在行政訴訟中,被告只能是行政主體。因此只有原告才存在法定代理問題。
6.行政訴訟當事人包括(A B D)。
A.原告 B.被告 C.代理人 D.第三人
7.行政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主要有(A B)
A.人民法院 B.訴訟參加人 C.訴訟參與人 D.人民檢察院
評析:如果說行政訴訟法律關系的主體,以上4項都屬於,但由於訴訟參與人范圍大於訴訟參加人,如果說主體主要有,只能為AB兩項。
8.第二審人民法院審理上訴行政案件後,根據不同的情況,可以作出(C D)類型的判決。
A.確認判決 B.變更判決 C.維持原判 D.依法改判
9.決定一經送達即發生法律效力。( A )
A.當事人對人民法院的決定一律不準上訴
B.當事人不服時,有權在接到決定之日起10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C.當事人不服時,有權在接到決定之日起7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D.當事人不服時,有權在接到決定之日起5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10.人民法院在處理涉外行政案件時,應嚴格遵守我國締結或者參加的有關國際條約的規定,除我國聲明保留的條款以外,行政訴訟法與國際條約相抵觸的,( C )。
A.互相協商解決 B.適用我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
C.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 D.適用第三國法律的規定
三、問答題(每小題5分,共40分)
評析:作業3問答題,除了在答題時要展開有關內容答全面外,第2題要按《行政訴訟法》表述答題,並要注意把最高法司法解釋第2條列舉的排除在人民法院受案范圍的5種行為,第7題要把參照規章的情況都寫入答案。
1.行政訴訟的構成要件是什麼?
答:在我國,行政訴訟由以下五要件構成:(1)原告是認為行政機關及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2)被告是行使國家行政管理權的行政機關及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3)原告提起行政訴訟必須是在法律、法規規定屬於人民法院受案范圍內的行政爭議,以及屬於受訴人民法院管轄。(4)原告提起行政訴訟必須是在法定期限之內。(5)法律、法規規定必須經過行政復議的,已經經過行政復議;自行選擇行政復議的,復議機關已作出復議決定或者逾期未作出復議決定。
2.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行政案件有哪些?
答:《行政訴訟法》第12條規定了司法審查的排除條款,即明確規定某些事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1)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提供的訴訟。(2)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提起的訴訟。(3)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就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提起的訴訟。(4)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的訴訟。
此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還列舉了排除在人民法院受案范圍的幾種行為,即:(1)公安、國家安全等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明確規定授權實施的行為;(2)調解行為及法律規定的仲裁行為;(3)不具有強制力的行政指導行為;(4)駁回當事人對行政行為提起申訴的重復處理行為;(5)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
3.行政訴訟的被告有哪些特徵?
答:具有以下特徵:(1)被告只能是行使行政管理權、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2)其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被原告指控侵害合法權益。(3)以自己的名義應訴,並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
4.行政訴訟第三人的特徵是什麼?
答:具有以下特徵:(1)與提起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有利害關系」是指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存在法律上的直接權利義務關系。(2)相對於原告、被告而言,是與被訴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3)在訴訟期間參加訴訟。(4)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
5,法院不能採用的證據有哪些?
答:法院不能採用下列證據:(1)被告及其訴訟代理人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後自行收集的證據;(2)被告嚴重違反法律程序收集的其他證據;(3)未經法庭質證的證據;(4)復議機關在復議過程中收集和補充的證據,不能作為人民法院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根據;(5)被告在二審過程中向法庭提交在一審過程中沒有提交的證據,不能作為二審法院撤銷或變更一審裁判的依據。
6.審判監督程序與二審程序的區別是什麼?
答:兩者的區別在於:(1)提前的主體不同。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主體必須是法律明文規定的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和上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以及各級人民檢察院。而有權提起上訴的,則是享有上訴權的當事人,並且當事人的上訴必然引起第二審程序的發生。(2)提起的條件不同。只有發現已經發生的判決、裁定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才能提起審判監督程序;而只要當事人不服一審未生效的判決、裁定,不論判決、裁定是否違反法律、法規,即可在法定期限內提起第二審程序。(3)有無期限限制不同。適用審判監督程序不受時間限制、判決、裁定生效後的任何時間內都可提起;而上訴只能在法定的上訴期提出。(4)審理的主體不同。適用審判監督程序的行政案件,既可由原審人民法院審理也可由原審人民法院的上級人民法院審理;而適用二審程序的行政案件,只能由第一審人民法院的上一級人民法院審理。(5)審理的對象不同。適用審判監督程序審理的是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而適用二審程序審理則是尚未生效的第一審判決、裁定。(6)程序的性質不同。審判監督程序是為了糾正人民法院生效判決、裁定的錯誤而設定的一種特殊程序,不具有審級性質,而第二審程序是按照兩審終審的司法原則設置的,是對第一審行政案件的繼續審理。
7.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的實體法依據有哪些?
答: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的實體不依據有:(1)法律。包括全國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基本法律以外的的其他法律。(2)行政法規。即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其名稱有條例、規定、辦法。(3)地方性法規。地方性法規僅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內發生的行政案件。被訴行政機關與受理法院不在同一地區,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適用地方性法規時,應當以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依法所適用的地方性法規為依據。(4)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民族自治地方(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根據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特點,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作為法院審理發生在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案件的依據。
此外,《行政訴訟法》第53條第一款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參照國務院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制定、發布的規章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制定、發布的規章」。
8.涉外行政訴訟的一般原則是什麼?
答:主要有以下五項原則:(1)適用行政訴訟法原則。《行政訴訟法》第70條規定:「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進行行政訴訟適用本法。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2)同等原則。同等原則又稱國民待遇原則,是指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在我國進行行政訴訟享有與我國公民同等的訴訟權利和負有同等的訴訟義務。(3)對等原則。對等原則又稱相互原則,是指國家之間在對待對方公民、組織的訴訟地位和訴訟權利時相互對等。(4)適用有關國際條約原則。人民法院在處理涉外行政案件中,應嚴格遵守我國締結或者參加的有關國際條約的規定,除我國聲明保留的條款外,行政訴訟法與國際條約相抵觸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
四、案例分析題(20分)
案情:1994年9月,原告田永考入北京科技大學下屬的應用科學學院物理化學系,取得本科生學籍。1996年2月29日,田永在參加電磁學課程補考過程中,隨身攜帶寫有電磁學公式的紙條,中途去廁所時,紙條掉出,被監考教師發現。監考教師雖未發現田永有偷看紙條的行為,但還是按照紀律,當即停止了田永的考試。北京科技大學於同年3月5日按照「068號通知」第三條第五項關於「夾帶者,包括寫在手上等作弊行為者」的規定,認定田永的行為是考試作弊,根據第一條「凡考試作弊者,一律按退學處理」的規定,決定對田永按退學處理,4月10日填發了學籍變動通知。但是,北京科技大學沒有直接向田永宣布處分決定和送達變更學籍通知,也未給田永辦理退學手續。田永繼續在該校以在校大學生的身份參加正常學習及學校組織的活動。
1996年3月,原告田永的學生證丟失,未進行1995-1996學年第二學期的注冊。同年9月,被告北京科技大學為田永補辦了學生證。其後,北京科技大學每學年均收田永交納的教育費,並為田永進行注冊、發放大學生補助津貼,還安排田永參加了大學生畢業實習設計,並由論文指導教師領取了學校發放的畢業設計結業費。田永還以該校大學生的名義參加了考試,先後取得了大學英語四級、計算機應用水平測試BASIC語言合格證書。田永在該校學習的4年中,成績全部合格,通過畢業實習、設計及論文答辯,獲得優秀畢業論文及畢業總成績全班第9名。北京科技大學對以上事實沒有爭議。
1998年6月,被告北京科技大學的有關部門以原告田永不具有學籍為由,拒絕為其頒發畢業證,進而也未向教育行政部門呈報畢業派遣資格表。田永所在的應用學院及物理化學系認為,田永符合大學畢業和授予學士學位的條件,由於學院正在與學校交涉田永的學籍問題,故在向學校報送田永所在班級的授予學士學位表時,暫未給田永簽字,准備等田永的學籍問題解決後再簽,學校也因此沒有將田永列入授予學士學位名單內交本校的學位評定委員會審核。請求判令被告:(1)為田永頒發畢業證、學位證;(2)及時有效地為田永辦理畢業派遣手續;(3)賠償田永經濟損失3000元;(4)在校報上公開向田永賠禮道歉,為其恢復名譽;承擔本案訴訟費。被告北京科技大學為此案向法院提交的證據有:
(1)原告田永於1996年2月29日寫下的書面檢查和兩位監考教師的書面證言,這些證據能夠證明田永在考試中隨身攜帶了寫有與考試科目有關內容的紙條,但沒有發現其偷看的事實;(2)原國家教委《關於加強考試管理的緊急通知》、校長(94)第068號《關於嚴格考試管理的緊急通知》、原國家教委有關領導的講話;(3)北京科技大學教務處關於田永等三人考試過程中作弊按退學處理的決定,但不能證明該決定已經直接送達給田永,也不能證明該決定已經實際執行;(4)原國家教委高校學生司函、北京科技大學以田永考試作弊一事復查結果的報告,這些書證能夠證明北京科技大學部分教師、原國家教委高校學生司對田永處分一事的意見,以及北京科技大學在得知這兩方面的意見後的態度;(5)北京科技大學的《關於給予北京科技大學學生田永勒令退學處分的決定》一份、《期未考試工作簡報》一份,以上書證與本案沒有必然關系,不能成為本案的證據。(6)北京科技大學在訴訟期間,未經法院同意自行調取了唐有蘭等教師的證言、考試成績單、1998屆學生畢業資格和學士學位審批表、學生登記卡、學生檔案登記單、學校保衛處戶口辦公室書證、學籍變動通知單第四聯和第五聯、無機94班人數統計單等書證交給法院。請問:
(1)本案的被告是否適合?為什麼?
(2)被告提供的證據之(2)中的三份材料,是否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53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時可以參照的規章范疇?
(3)被告提供的證據之(6)是否有瑕疵?能否作為認定本案事實的根據?為什麼?
答:(1)本案的被告適合。因為行政訴訟的被告必須為行政主體,包括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北京科技大學作為高等院校,雖然不是法律意義上的行政機關,但是其對受教育者頒發畢業證書、學位證書以及管理的權力是國家法律法規《教育法》和《學位條例》授予的,而且其在教育活動中的管理行為是單方作出的,屬於《行政訴訟法》規定的可以提起行政訴訟的具體行政行為。雖然對原告田永的退學處理、拒頒畢業證和未授予學位等行為是由北京科技大學一個系或內部某一部門負責行使的,但是都是以北京科技大學的名義作出,因此,北京科技大學作為被告適合。
(2)被告提供的證據材料之(2)三份材料,不屬於《行政訴訟法》第53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可以參照的規章范疇。
(3)被告提供的證據材料之(6)有瑕疵。不能作為認定本案事實的根據。因為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三十三條規定:「在訴訟過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證人收集證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第三十條第一項規定:「被告及訴訟代理人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後自行收集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合法的依據」。而本案中被告提供的證據(6)是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後,在訴訟過程中,未經人民法院同意的情況下,自行收集的證據,因此法院在審理過程中不能採用。
評析:本案例題看似內容多,但事實上答題的落腳點就在三個問題中。第1個問題主要根據行政訴訟被告的特徵進行答題。第2個問題主要考慮三份材料屬不屬於規章,這就要結合第十章行政立法的內容進行分析,規章制定有嚴格的程序要求,而顯然這三份材料中,前2份只屬於一般規范性文件。後一份是一般的講話材料,都不屬於規章范疇。第3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先取證,後決定」是依法行政原則對行政程序的最基本要求。因此被告在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之後,在訴訟過程中未經人民法院同意自行收集的證據無法律效力
㈥ 描述行政法基本原則與民法,刑法基本原則的異同
刑法、民法、行政法原則比較
一、刑法原則:
1. 罪刑法定: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刑法第3條: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2. 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指犯多大的罪,便應當承擔多大的刑事責任,就判處輕重相當的刑罰,重罪重罰,輕罪輕罰,罪刑相稱,罰當其罪法。
3.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指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法。 1、定罪平等;2、 量刑平等 ;3、 行刑平等
二、民法原則:
1. 平等原則:民法中的平等,是指主體的身份平等。
《民法通則》第3條: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地位平等。任何自然人、法人在民事法律關系中平等地享有權利,其權利平等地受到保護。
2. 自願原則:在民事活動中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即當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去從事民事活動,國家一般不幹預當事人的自由意志,充分尊重當事人的選擇。 《民法通則》第4條: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
3. 公平原則:指民事主體應依據社會公認的公平觀念從事民事活動,以維持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均衡。、
《民法通則》第4條: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的原則。
4. 誠信原則:
《民法通則》第4條: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5. 守法原則:
《民法通則》第6條: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
6. 公序良俗原則:
《民法通則》第7條: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7. 禁止權利濫用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活動中必須正確行使民事權利,如果行使權利損害同樣受到保護的他人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時,即構成權利濫用。
三、行政法原則:
1、行政法的實體性原則:
1) 依法行政原則.
2) 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
3) 越權無效原則.
4) 信賴保護原則.
5) 比例原則.
2、行政法的程序性原則:
1) 正當法律程序原則.
2) 行政公開原則.
3) 行政公正原則.
4) 行政公平原則.
3.、行政法的六大基本原則 :
2004年國務院10號文件《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中是作為依法行政的六大基本要求的角度提出的
1) 合法行政原則
2) 合理行政原則
3) 程序正當原則
4) 高效便民原則
5) 誠實守信原則
6) 權責統一原則:
分為兩個子原則:第一是行政效能原則;第二是責任行政原則
㈦ 行政立法有哪些類型
行政立法的基本原則也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則
行政法基本原則是指導和規范內行政法的立法、執法以及指導容規范行政行為的實施和行政爭議的處理的基礎性法則,是貫穿於行政法具體規范之中,同時又高於行政法具體規范體現行政法基本價值觀念的准則。
行政法的實體性原則:
1.依法行政原則.
2.尊重和保障人權原則.
3.越權無效原則.
4.信賴保護原則.
5.比例原則.
行政法的程序性原則:
1.正當法律程序原則.
2.行政公開原則.
3.行政公正原則.
4.行政公平原則.
合法行政、合理行政、高效便民、誠實信用、程序正當、權責統一
㈧ 實體行政法和程序程序法是以行政的什麼為標准進行劃分的
實體行政法與程抄序行政法相對,規定的是行政機關和當事人所享有的具體權利和義務(程序性權利和義務除外)。程序行政法主要指的是行政程序法和在其他各法律文件中的程序性規定。
(8)行政法程序性違法擴展閱讀:
特徵:
(1)行政法尚沒有統一完整的實體行政法典,這是因為行政法涉及的社會領域十分廣泛,內容紛繁豐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難以制定一部全面而又完整的統一法典。
行政法散見於層次不同、名目繁多、種類不一、數量可觀的各類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之中。凡是涉及行政權力的規范性文件,均存在行政法規范。
重要的綜合性行政法律在我國和國外主要有:行政組織法、國家公務員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強製法、行政許可法、行政程序法、行政公開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等。
(2)行政法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內容十分豐富:由於現代行政權力的急劇膨脹,其活動領域已不限於外交如國防、治安、稅收等領域,而是擴展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這就決定了各個領域所發生的社會關系均需要行政法調整,現代行政法適用的領域更加廣泛,內容也更加豐富。
㈨ 行政法律行為和行政事實行為的區別
行政法律行為和行政事實行為的區別:
1、行政法律行為是行政主體行使行政權力,產生法版律效果以實現權國家行政管理目的的行為,比如行政處罰行為;
行政事實行為是行政行為不以實現某種特定的法律效果為目的,而以影響或者改變事實狀態為目的實施的行為;
行政機關公開政府信息,為依法提供資訊或者情報信息的行為,即屬於典型的行政事實行為。
2、行政事實行為表現為一種客觀狀態。
行政事實行為一經做出,即表現為一種客觀存在,行為的後果是實際存在的,不能恢復到行為前的狀態;
這種行為不能象具體行政法律行為那樣被有權機關撤銷或變更,也不存在生效的問題。
3、行政法律行為簡稱行政行為,與民事法律行為相對稱。是指行使行政權力,產生法律效果以實現國家行政管理目的的行為。
行政事實行為直接表現為主體的動作,並以該種行動對外界產生直接作用,引起物理或生理變化,諸如房屋的拆除、人身的拘束、財物的銷毀等
參考資料:中國憲治網-論行政事實行為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