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行政訴訟法能夠作為被告的是

行政訴訟法能夠作為被告的是

發布時間: 2020-12-29 19:12:23

⑴ 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及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不能作為行政訴訟被告的是

國務院
BC有
D獲得了國務院有關條例的有效授權,為被授權的行政回主體,有獨立的行政訴訟被告資格,可以去看一下答田勇訴北京科技大學案
A的話通過排除法可以得到答案,國務院下屬部委們可以作為獨立的行政訴訟被告,國務院的話…似乎連個對應管轄的法院都沒有🌚🌚🌚

⑵ 行政訴訟被告可以是

B不作為行政訴訟對來象,源這個是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沒有為什麼。第二十五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由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該組織是被告。由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行政機關被撤銷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更多公考資訊請查看安徽人才信息網http://www.ahrcw.com

⑶ 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及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不能作為行政訴訟被告的是

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及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不能作為行政訴訟被告的是國專務院 。

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屬訟法》

第二章受案范圍
第十二條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提起的訴訟:
(一)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
(二)行政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制定、發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
(三)行政機關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
(四)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

⑷ 行政訴訟的被告主體可以是那些

《行政訴訟法》
第二十五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作出原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具體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 由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該組織是被告,由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行政機關被撤銷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二十條行政機關組建並賦予行政管理職能但不具有獨立承擔法律責任能力的機構,以自己的名義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組建該機構的行政機關為被告。
行政機關的內設機構或者派出機構在沒有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授權的情況下,以自己的名義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該行政機關為被告。
法律、法規或者規章授權行使行政職權的行政機關內設機構、派出機構或者其他組織,超出法定授權范圍實施行政行為,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實施該行為的機構或者組織為被告。
第二十一條行政機關在沒有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的情況下,授權其內設機構、派出機構或者其他組織行使行政職權的,應當視為委託。當事人不服提起訴訟的,應當以該行政機關為被告。

⑸ 哪些機關能作為行政訴訟的被告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25條規定,一般的提起行政訴訟的被告都是作出回具體行政行為的機答關,只有一種情形復議機關會作為被告,那就是,經過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做出的復議決定改變了原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如果復議機關維持了原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那就是做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機關做被告。

⑹ 為什麼說行政機關只能成為行政訴訟的被告而不可以成為行政訴訟的原告

依據我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可以作為原告提起行政訴訟的是公民、法人內或者其他組織、而容行政機關一般作為行政訴訟的被告參加訴訟。但是,行政機關具有雙重身份:一重身份是作為國家行政權的行使者,對社會進行全方面的管理;另一重身份是機關法人,作為平等的民事主體參與各種法律關系,接受其他行政機關的管理。我們在判斷行政機關是否具有原告資格時,要注意區分該行政機關是以哪一重身份出現的。行政機關如果是作為行政權的行使者身份出現的,則行政機關不具備行政訴訟原告資格;如果行政機關作為普通的機關法人,接受其他行政機關管理,對該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和為不服的,可以作為原告提起行政訴訟。這是因為行政機關只能在各自的職權范圍內行使職權,對該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可以作為原告提起行政訴訟。這是因為行政機關只能在各自的職權范圍內行使職權,對自身職權范圍之外的事項,仍要接受其他行政機關的管理,其合法權益也可能受其他行政機關的侵害,此時,也應賦予其原告資格。

⑺ 國務院可以作為行政訴訟的被告人和行政復議的被申請人嗎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11條和第12條,人民法院僅受理公民、法人、和其它版組織對具體行政行為權不服提起的訴訟。因而,對於國務院制定、發布的行政法規和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等抽象行政行為,人民法院無受理權,國務院也就不可能成為這些案件的被告。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12條、《行政復議法》第14條,對國務院部門或省級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應向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國務院部門或省級人民政府提起行政復議,對復議決定仍不服的,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也可以向國務院申請裁決。如果選擇後者,國務院作出的決定即是最終裁決,當事人不得對國務院的最終裁決提起行政訴訟。這里,國務院已依法規避,不會成為該類行政訴訟案件的被告。

⑻ 行政訴訟法規定哪些機關可成為被告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六條的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內民法院提起訴容訟的,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經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決定維持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復議機關是共同被告;復議機關改變原行政行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復議機關在法定期限內未作出復議決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起訴原行政行為的,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告;起訴復議機關不作為的,復議機關是被告。
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作出同一行政行為的,共同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共同被告。
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所作的行政行為,委託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行政機關被撤銷或者職權變更的,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是被告。

⑼ 行政訴訟法中的被告必須是什麼

來行政訴訟的被告源只能是行政管理中的管理方,即作為行政主體的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
行政訴訟的原告只能是行政管理中的相對方,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行政訴訟的當事人雙方的訴訟地位是恆定的,不允許行政主體作為原告起訴行政管理相對方。這個特點與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不同。民事訴訟中訴訟雙方當事人均為平等的民事主體,原被告不具有恆定性,允許被告反訴;而刑事訴訟,也存在著自訴案件中允許被告人作為被害人所訴自訴人。

⑽ 行政訴訟法規定哪些機關可成為被告 詳細

行政訴訟法規定哪些機關可成為被告? 當下制度的設計:行政主體理論與行政訴訟被告資格的對應 1.行政主體概念以及我國的法律規定 自從行政主體理論在上世紀80 年代末提出以來,經過十多年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形成了現在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對促進和推動行政法治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我國社會結構的變遷,社會主體多元化,行政主體理論中主體范圍過窄、不利於相對人訴訟等弊端不斷顯現,已經落後於甚至阻礙了司法實踐的發展。因此,我們要對現在的行政主體理論的價值、功能進行重新定位,通過對行政主體概念的新的理解來重新構建行政主體理論。關於行政主體的概念,學者們的表述雖然各不相同,但是大同小異,基本一致。(5)有的學者認為行政主體特指能以自己的名義實施國家行政權(表現為行政管理活動),並對行為效果承擔責任的組織。有的學者認為行政主體是享有實施行政活動的權力,能以自己的名義從事行政活動,並因此而承擔實施行政活動所產生責任的組織。人們普遍認可的說法是:行政主體是指享有行政職權,能作出影響行政相對人權利義務的行政行為,並能由其本身對外承擔行政法律責任的組織。由以上定義,可以看出我國行政主體具有以下四個特徵:第一,行政主體只能是組織,而不是個人。盡管行政主體的各種行政管理活動都是由公務員做出的,但公務員是以行政主體的名義行使職權,公務員本身並不是行政主體。公務員以自己名義實施的活動屬於個人行為。第二,行政主體是實施國家行政權的組織。不是社會中的所有組織都可以成為行政主體,只有那些享有行政職權的組織才能成為行政主體。第三,行政主體是能夠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職權的組織。「以自己的名義」的外在表現形式就是能夠在做出行政決定的法律文書上署名。行政機關的某些內設機構、派出機構和臨時機構以及受委託的組織雖然也能做出具體行政行為,但他們不能以自己的名義進行,不是行政主體。根據上述特徵,在我國,只有國家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予某種特定行政職權的組織,才能成為行政主體。 2、當下行政訴訟被告資格的法律規定 而關於我國行政訴訟被告資格的法律規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五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九條至第二十二條的規定,可以看出我國行政訴訟被告包括兩種,即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6)從理論上來看,有關行政訴訟被告條件的說法雖然不少,但實質條件有三:1、必須是行政行為主體;2、必須是行政職權主體;3、必須是責任主體。按照行政法的理論,行政主體的法律資格要件一般有三:1、主體必須是享有行政職權的組織;2、主體必須是能夠以自己名義實施行政活動的組織;3、主體必須是能夠獨立承擔行政責任的組織。所以,筆者認為行政主體是指享有國家權力,能夠以自己的名義從事行政管理活動並能獨立地承擔由此產生的法律責任的組織。這是對行政訴訟主體最基本的概括,也是比較確切的一個定義。我國行政主體理論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確認行政訴訟被告,二者聯系的紐帶就是責任承擔問題。因為根據現在的行政主體理論,必須是能夠對自己的行政行為獨立承擔責任的組織才能成為行政主體,而「獨立承擔責任」的表現就是可以成為行政訴訟的被告,也就是說行政主體承擔的是形式上的責任。二者聯系太過緊密又直接造成兩個弊病:一是不便於相對人訴訟。我國的行政組織系統龐雜,哪些是行政機關,哪些是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還有行政機關的各種內設機構、派出機構、臨時機構以及受委託的組織,甚至連專業人士也往往理不清頭緒,普通的相對人很難或者根本不可能辨清誰具有行政主體資格,因此當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連應當起訴誰都無從知道。二是為法官討好政府,明哲保身提供了口實。行政系統一般是實行首長負責制,出於他們政績著想,官員們是非常不希望自己成為行政訴訟被告的,因此當他們受到起訴時,往往會通過各種渠道給法官實行壓力。由於我國司法組織體制的不健全,法官甚至法院的命運一般掌握在當地政府手裡,法官們迫於各種壓力和為了自己前途,就會抓住被訴機關不是行政主體,不能成為行政訴訟被告這根「救命稻草」,對相關案件不予受理。這是我國行政訴訟受到很大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熱點內容
刑法19條 發布:2025-10-11 02:14:14 瀏覽:759
經濟法有必要聽網課嗎 發布:2025-10-11 01:58:54 瀏覽:795
法律援助離婚和好 發布:2025-10-11 01:52:30 瀏覽:842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條 發布:2025-10-11 01:43:30 瀏覽:211
陝西法治片 發布:2025-10-11 01:41:20 瀏覽:51
公司不按勞動法給產假怎麼辦 發布:2025-10-11 01:35:16 瀏覽:498
刑法5年 發布:2025-10-11 01:26:34 瀏覽:240
選擇與道德 發布:2025-10-11 01:26:00 瀏覽:99
上海交大法律碩士就業 發布:2025-10-11 00:56:11 瀏覽:418
法官高潔27 發布:2025-10-11 00:45:19 瀏覽: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