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公開的事務應當什麼
⑴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登記、批準的合同,自什麼時候生效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登記、批準的合同,自手續完備時生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44條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生效的,依照其規定。
第47條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後,該合同有效,但純獲利益的合同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而訂立的合同,不必經法定代理人追認。
⑵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有哪些
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八條的規定,行政處罰的種類有:
(一)警告;
(二)罰款;
(三)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
(四)責令停產停業;
(五)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
(六)行政拘留;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二、根據《行政處罰法》和其他法律、法規的規定,中國的行政處罰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一)人身罰
人身罰也稱自由罰,是指特定行政主體限制和剝奪違法行為人的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這是最嚴厲的行政處罰。人身罰主要是指行政拘留和勞動教養。
1.行政拘留。也稱治安拘留,是特定的行政主體依法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公民,在短期內剝奪或限制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
2.勞動教養。是指行政機關對違法或有輕微犯罪行為,尚不夠刑事處罰且又具有勞動能力的人所實施的一種處罰改造措施。
2013年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廢止勞動教養制度。
2013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於廢止有關勞動教養法律規定的決定,這意味著已實施50多年的勞教制度被依法廢止。決定規定,勞教廢止前依法作出的勞教決定有效;勞教廢止後,對正在被依法執行勞動教養的人員,解除勞動教養,剩餘期限不再執行。
2013年12月底,北京市所有勞教所均已摘牌,所有勞教人員也均已被釋放。
(二)行為罰
行為罰又稱能力罰,是指行政主體限制或剝奪違法行為人特定的行為能力的制裁形式。它是僅次於人身罰的一種較為嚴厲的行政處罰措施。
1.責令停產、停業。這是行政主體對從事生產經營者所實施的違法行為而給予的行政處罰措施。它直接剝奪生產經營者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權利。只適用於違法行為嚴重的行政相對方。
2.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和營業執照。這是指行政主體依法收回或暫時扣留違法者已經獲得的從事某種活動的權利或資格的證書。目的在於取消或暫時中止被處罰人的一定資格、剝奪或限制某種特許的權利。
(三)財產罰
財產罰是指行政主體依法對違法行為人給予的剝奪財產權的處罰形式。它是運用最廣泛的一種行政處罰。
1.罰款。指行政主體強制違法者承擔一定金錢給付義務,要求違法者在一定期限內交納一定數量貨幣的處罰。
2.沒收財物(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等)。是指行政主體依法將違法行為人的部分或全部違法所得、非法財物包括違禁品或實施違法行為的工具收歸國有的處罰方式。
(四)申誡罰
申誡罰又稱精神罰、聲譽罰,是指行政主體對違反行政法律規范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譴責和警戒。它是對違法者的名譽、榮譽、信譽或精神上的利益造成一定損害的處罰方式。
1.警告。指行政主體對違法者提出告誡或譴責。
2.通報批評。是對違法者在榮譽上或信譽上的懲戒措施。通報批評必須以書面形式作出,並在一定范圍內公開。
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和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吊銷許可證、執照,拘留。昆明刑事辯護律師網頁鏈接
⑶ 關於證券法規定的證券公開發行中的3)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發行行為.
公開發行即公募發行,是指發行人向不特定的社會公眾投資者發售證券的發版行方式。
在公權募發行的情況下,任何合法的投資者都可以認購。採用公募發行的有利之處在於:首先,以眾多投資者為發行對象,證券發行的數量多籌集資金的潛力大;其次,投資者范圍大,可避免發行的證券過於集中或被少數人操縱;再次,只有公開發行的證券可申請在證券交易所上市,公開發行可增強證券的流動性,有利於提高發行人的社會信譽。公募發行的不足之處在於發行程序比較復雜,登記核準的時間較長,發行費用較高。為了保障投資者的利益,一般對公募發行的要求比較嚴格,只有具有較高信用、經營狀況良好並經證券主管部門核准發行人才能進行公募發行。
⑷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公證的事項有哪些
(一)合同; (二)繼承; (三)委託、聲明、贈與、遺囑; (四)財產分割; (五)招標投標、拍賣; (六)婚姻狀況、親屬關系、收養關系; (七)出生、生存、死亡、身份、經歷、學歷、學位、職務、職稱、有無違法犯罪記錄; (八)公司章程; (九)保全證據; (十)文書上的簽名、印鑒、日期,文書的副本、影印本與原本相符; (十一)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自願申請辦理的其他公證事項。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公證的事項,有關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應當向公證機構申請辦理公證。 追問: ?也就是說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必須公證的事項有哪些?如果當事人不申請辦理公證將無效的事項有哪些? 回答: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的規定,應該是自願原則為主,法定(強制)原則為輔。因為《公證法》第二條:公證是公證機構根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申請,依照法定程序對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的真實性、合法性予以證明的活動。
根據該條的規定,公證的原則是自願原則。然而該法第十一條第二款: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公證的事項,有關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應當向公證機構申請辦理公證。
這就說明凡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公證的事項,即使當事人不自願,也要辦理公證。但是問題在於,「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公證的事項」有哪些?最高法院並未出台相關的解釋。司法部、建設部聯合發布的《關於房產登記管理中加強公證聯合通知》中規定,以下幾種事項必須辦理公證:一是繼承房產,應當辦理「繼承權公證書」。 二是遺囑人為處分房產而設立的遺囑,應當辦理公證。在遺囑生效後其法定繼承人或遺囑受益人可根據遺囑內容協商簽訂遺產分割協議,經公證證明後到房地產管理機關辦理所有權轉移登記手續。三是贈與房產,應當辦理贈與人的「贈與公證書」和受贈人「接受贈與公證書」或雙方共同辦理「贈與合同公證書」。四是有關房產所有權轉移的涉外和涉港澳台的法律行為,必須辦理公證證明。
一般認為,法定公證事項應當限於公益性比較強的事項,如國家重大建設項目、政府采購項目的招投標、發行、銷毀債券、彩票等涉及社會公眾利益的活動必須公證,而對於非涉及公益的事項不宜作強制性規定,是否公證應由當事人自由決定。
⑸ 法律法規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指什麼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生效的,自批准、登記版時生效。也就是說,某些法律權、行政法規規定合同的生效要經過特別程序後才產生法律效力,這是合同生效的特別要件。例如,我國的中外合資經營法、中外合作經營法規定,中外合資經營合同、中外合作經營合同必須經過有關部門的審批後,才具有法律效力。
⑹ 法律,法規,行政規章規定有什麼區別
1、范圍不同法律法規、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這三個的范圍不一樣,法律法規范內圍最大,包含了行政法規容以及部門規章,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是單獨的。2、制定人不同法律法規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行政法規則是國務院制定,而部門規章是適用於國務院各部門、各委員會、審計署等這些部門自己發布的。3、適用對象不同法律法規適用於所有人,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民眾;行政法規是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制定的,不適用普通民眾;部門規章同樣不適用普通民眾,是國務院各部門、各委員會、審計署自己調整內部范圍內的行政管理關系的。
⑺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公開關於拿刀砍人怎麼追究法律責任的事項應當
法律,行政規定公開關於砍人事件追究發的信息的人。
⑻ 法律,法規或者國家有關規定要求公開的是國家秘密嗎
1政務公開制度指行政機關向行政管理相對人和社會大眾公開履行行政職能的標內准、要求、程序的機關效能監察容制度。2各單位依據行政管理相對人事方便、行政要求公開透明、行政行為接受監督的基本原則實行政務公開。3各單位崗位工作人員(包括借調人員)應遵守本制度。4公開制度的基本內容和形式:一、機關工作人員的相片、名字、部門、職務、職責;二、機構設置、行政職能、位置分布;三、事程序、事許可權、事時限;四、土地、礦產業務情況及受理科室、進度、結果;五、土地、礦產業務收費依據和標准;六、其它公開內容。以上公開內容可根據通常做法用牆上懸掛、桌上擺放、佩帶身份牌、編印事服務指南、公示欄張貼、上網路公示、電子觸摸屏或滾動屏幕以及其它公眾媒體公開等形式。5效能監察領導小組每季度一次和每月不定期檢查各部門、有關單位公示制度的執行情況。6凡應該公示而沒有公示以及公示內容不規范、不標準的,效能監察領導小組書面責成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給予通報批評。7政務公開制度的執行情況作為單位、部門、個人的年終考核考評的一項內容,並由效能監察領導小組負責組織檢查並提出獎懲建議。
⑼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進行審查的廣告有哪些
對於葯品、醫療器械、農葯、獸葯等商品的廣告應當進行審查。
《廣告回法》第三答十四條規定:"利用廣播、電影、電視、報紙、期刊以及其他媒介發布葯品;醫療器械;農葯、獸葯等商品的廣告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進行審查的其他廣告,必須在發布前依照相關法律、行政法規由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對廣告內容 進行審查,未經審查;不得發布.」
⑽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有哪些
因為現實生活中案情復雜多變,法律不可能一一作出規定,這屬於兜底條款,屬於立法技巧!便於以後出現新情況時出台新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