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大學生為什麼不受勞動法保護

大學生為什麼不受勞動法保護

發布時間: 2021-01-15 02:33:39

A. 我是一名在校大學生,受勞動法保護嗎

以下回答由「濟南商律師」提供,如需轉述請註明出處:

勞動關系和是否簽內合同是無容關的,也就是說,雖然你們沒有簽訂合同,但是並不妨礙你們之間已經形成了勞動關系。你可以要求單位跟你簽訂勞動合同。
根據我國的勞動合同法,單位必須在一個月內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簽訂的,你可以主張雙倍的工資。你可以通過勞動爭議仲裁來獲得自己應得的利益。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B. 緊急,現在大學生寒暑假打工,受不受法律保護,監察局說不受法律保護!

主要是,口頭協議,又是勞務關系你很難證明合同約定內容,如果能證明就可以內受法律保容護,不得以任何名義拖欠勞動者工資,但是如果是勞動關系,只要能證明工作事實、約定工資(或同崗位工資水平)、工作時間這三點,就可以申請勞動仲裁,依勞動合同法規定超過一個月不簽訂勞動合同的需按二倍工資支付。

C. 大學生在兼職時是勞動者嗎受勞動法保護嗎

兼職人員也屬於勞抄動者,受襲到法律保護,兼職屬於勞動合同法中的特別規定范圍。
根據《勞動合同法》
第六十八條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時計酬為主,勞動者在同一用人單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小時,每周工作時間累計不超過二十四小時的用工形式。
第六十九條非全日制用工雙方當事人可以訂立口頭協議。
從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勞動者可以與一個或者一個以上用人單位訂立勞動合同;但是,後訂立的勞動合同不得影響先訂立的勞動合同的履行。
第七十條非全日制用工雙方當事人不得約定試用期。
第七十一條非全日制用工雙方當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隨時通知對方終止用工。終止用工,用人單位不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第七十二條非全日制用工小時計酬標准不得低於用人單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規定的最低小時工資標准。
非全日制用工勞動報酬結算支付周期最長不得超過十五日。

D. 哪位律師告訴小弟,在校大學生不受勞動法保護嗎如果不保護,那暑假兼職的工資去哪裡討謝謝了。

一,公民個人如不與用有單位形成勞動關系,就不會受勞動法調整。在校大學生內也一樣,無論在校期間還是容放假在家或在社會,只要不與用人單位形成勞動關系,也就不受勞動法調整的。如大學生無論在什麼時期,如與用人單位形成勞動關系或事實上的勞動關系,如大學生為用人單位提供勞動(暑假兼職),用人單位為大學生支付勞動報酬,應該受勞動法的保護。用人單位未支付工資的,完全可以到用人單位所在的勞動仲裁部門申請仲裁。二,要注意的是,大學生與非單位之間如與個人之間形成像兼職老師之類的工作,雙方之間就不受勞動法的調整,之間屬於僱傭關系,而非勞動關系,如形成服務報酬糾紛,勞動仲裁部門是不受理的,應由人民法院受理。

E. 大學生兼職,受不受法律的保護

大學生兼職是否在勞動法保護范疇內,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其本身不算是正常勞動者,其仍屬於學校統一管理,不具有出賣人力資源換取報酬的資格,其兼職主要是為了增加社會實踐經驗,一般而言是不簽訂勞動合同的,只簽訂實踐用工協議或實習協議、勤工儉學協議什麼的,這是屬於勞務合同的一種,不屬於勞動法調整的范疇。對此,原勞動部頒發的《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中第12條規定:「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
勞務合同與勞動合同在形式及內容、性質上有本質的區別,且對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法律關系。
第一,主體資格不同。勞動合同的主體只能一方是法人或組織,即用人單位,另一方必須是勞動者個人即自然人,勞動合同的主體不能都是自然人;勞務合同的主體雙方當事人可以同時都是法人、組織、公民,也可以是公民與法人、組織。
第二,主體性質及其關系不同。勞動合同的雙方主體間不僅存在財產關系即經濟關系,而且勞動合同雙方在合同簽訂後存在隸屬關系,即人身關系,勞動者需服從單位的管理和支配,勞動力的支配權,歸掌握生產資料的用人單位行使,雙方形成管理與被管理者的隸屬關系;勞務合同雙方是平等的民事主體關系,雙方主體之間只存在財產關系,即經濟關系,勞動力的支配權是由勞務提供方自行組織和指揮勞動過程,沒有隸屬關系。
第三,主體的待遇不同。勞動關系中的勞動者除獲得工資報酬外,還有保險、福利待遇等;而勞務關系中的自然人,一般只獲得勞動報酬。
第四,報酬的性質不同。因勞動合同的履行而產生的勞動報酬,具有分配性質,體現按勞分配的原則,不完全和不直接隨市場供求情況變動,其支付形式往往特化為一種持續、定期的工資支付;因勞務合同而取得的勞動報酬,按等價有償的市場原則支付,完全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是商品價格的一次性支付,商品價格是與市場的變化直接聯系的。
第五,用人單位的義務不同。《勞動法》給用人單位強制性地規定了許多義務,如必須為勞動者交納社會保險、用人單位支付勞動者的工資不得低於政府規定的當地最低工資標准等。勞務合同的僱主一般沒有上述義務,當然雙方可以約定上述內容,也可以不約定上述內容。

F. 學生實習期間不受勞動法保護

就像民法中僱傭關系(如:保姆等)不受勞動法保護一樣,學生實習期間不受勞動法保護。法理上稱為主體不適格。

參考資料:《實習期間的權益如何保障》
http://www.fyee.net/info/62970-1.htm

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高校和用人單位都極其關注大學生的實習環節,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也在積極拓寬大學生實習渠道,許多公司、企業等單位成為部分高校的定點實習場所和實訓基地。為了積累經驗,增加求職砝碼,提高自己的就業競爭力,不少學生自己也在主動地聯系實習單位。

實習期間不成立勞動關系

不可否認,實習是一個大學生走向社會的階梯,如果實習好了,自然可以提高實踐能力,拓展就業機會,可一旦事與願違,在實習期間大學生的權益受到侵害,該如何尋求保護呢?

「大學生畢業實習的明顯特點是用人單位與實習人員之間不成立勞動關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勞動法專業博士范圍指出,「因為實習大學生與學校依然有教學關系,還處於沒有畢業的狀態,大學生的檔案等個人履歷文件也放在學校,單位根本無法與實習大學生建立勞動關系。而且這種實習本身的目的在於接觸社會,實踐自己在書本上學到的理論知識,而不是專業訓練,其根本目的在於教學。」

范圍指出,通常所說的實習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並不是嚴格法律意義上的實習。根據勞動法及其配套規定總結提煉,實習基本分兩種情況。一是實習人員與單位建立勞動關系,根據法律法規的要求在單位通過實踐進行一定的專業訓練,如《專利代理條例》中規定,初次從事專利代理工作的人員,實習滿一年後,專利代理機構方可發給《專利代理人工作證》。在這種實習中,實習人員必須與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目的在於增強從事這些專業工作的熟練度,以便將來能夠較為獨立地從事這樣的職業。存在類似情況的還有律師、醫師,等等。

另外一種是實習人員出於學習需要在單位進行社會實踐的行為,如上面所說的大學生的畢業實習。

實習期間不受勞動法保護

對於第二種情形的實習,法律上區別是否是實習的唯一標准就是學生的身份。范圍分析說,一般情況下在校學生在學校安排下或者利用課余時間到單位進行實習,因在此時全日制學生還是學生身份而不受勞動法調整和保護。由於學生不是勞動法調整的對象,學生和實習單位之間發生的爭議不能作為勞動爭議處理。

一旦學生在畢業後,繼續留在實習單位的,兩者間的關系將發生變化,將與用人單位形成勞動關系。畢業之後以失業或待業人員身份到其他用人單位的,因其已具備勞動者的身份,視為就業,則產生試用期、學徒期等概念。無論是在試用期還是學徒期,學徒期和試用期都應當成為勞動合同期的一部分。在法定工作時間內提供了正常勞動,其所在的用人單位應當支付不低於最低工資標準的勞動報酬。如在此期間不幸患病的,還享有法定的醫療期。

保障合法權益的對策與建議

由於實習生和用人單位之間不成立勞動關系,不受勞動法保護,那麼他們之間的關系如何界定呢?一旦發生侵權案件,維權又以何為法律依據呢?

范圍指出,現階段,國家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來保障大學生實習期間的合法權益,有關規定中對校外兼職和實習環節的約束太少,缺乏可操作性。實習過程中,如果學生和實習單位之間產生的勞務和人身傷害糾紛只能按照一般的民事糾紛處理,雙方有約定的按照約定處理。

由於沒有相關法律法規保障,實習期間大學生在與用人單位的交涉中處於劣勢,特別是在目前就業難的情況下,學生本人並不具備要求用人單位簽訂實習權益保障協議的主動權。據相關調查,用人單位也沒有與實習生簽訂保障協議的主動意識。一些學生自己通過關系找實習單位,雙方連基本的協議都沒有,使得一部分大學生在自身權利受到侵害後,不願通過合法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因此,有關專家指出,大學生實習期間的權益保護問題應當引起高度重視,積極探索與構建大學生實習期間合法權益的保障體系。

其中,教育行政部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以及相關法律部門應該根據實際情況,盡快出台相關法律規章制度,使實習期間大學生的權益保障問題有法可依,把實習期間的大學生納入法律制度的調整范圍,或者出台更為明確的為實習期間大學生服務的法律,切實降低大學生因實習期間權益受損進行維權的成本,保障大學生合法權益。

此外,高校作為管理者,應該有針對性地制訂一些實習規范性文件,並盡可能和實習單位達成一致。大學生在自選實習單位時還應該注意,要慎重選擇實習單位,事先了解該單位的經營合法性和行業信譽;在對實習單位不甚了解的情況下,最好在實習前與之簽訂實習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拒絕實習單位收取抵押金或扣留身份證件的無理要求,等等。同時,在實習過程中,要多留意周圍的人和事,一旦權益受損發生爭議,才能找出有利於自己的證據或證人。

同時,政府應該加大監管力度,必要時把簽訂實習保障協議納入實習生進入市場實習的規則之中,制訂詳細的就業市場准入規則,不斷規范就業市場,相關職能部門也應該通過培訓或簽訂責任書等方式,督促部分單位遵守勞動法的相關規定,切實加強政府在該方面的調控與監管力度,為大學生的實習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G. 在校學生(大學生)與用人單位的勞動糾紛不受勞動法保護嗎為什麼

對的。因為大學生具有學籍,他是個學生,並沒有和企業有勞動關系。勞動法
第二條
在中內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容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和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適用本法。
也就是說大學生不可能與任何企業形成勞動關系,所以勞動法不保護大學生。

H. 實習生(大學生)受不受勞動法的保護,實習生在實習期間有沒有工資

實習生不受勞動法保護,但實習期間是有工資的。
實習生和用人單位簽訂的是三方協議內或者是實容習協議,由於實習協議不屬於勞動合同,那麼自然不屬於《勞動法》管理范疇。實習協議是勞務合同,屬於《民法》管理范疇,如果實習期間與用人單位發生爭議,不能以勞動爭議處理而是以民事糾紛處理。需要注意的是,必須保存好爭議的證據,學校要給予實習生一定的幫助,維護好實習生權益。
實習期按照實習協議,用人單位必須付給實習生工資,且不應低於地區最低薪資標准。如果用人單位違反協議,給學校或學生造成損失,按規定應予以相應的賠償。

I. 大學生打工是否受勞動法保護

大學生勤工來儉學不屬於勞動法調自整的對象.不構成勞動關系,而屬僱傭關系,實用合同法.
勞動部於1995年頒布的《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勞部發〔1995〕309號)第12條規定:「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儉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
勤工儉學要注意量力而行.

J. 大學生受勞動法保護嗎

1、大學生在校期間復,制選用課余時間參加工作,勤工助學的,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所以不是法律意義上的勞動者,不受勞動法的調整,如果上班,與公司建議的是勞務關系,是受《合同法》的調整;
2、如果學生頂崗實習期間,用人單位將其納入正式員工管理並支付一定的報酬,其間因工作發生的事故傷害可參照《工傷保險條例》的相關規定執行;
3、法律依據:《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12.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
《關於技校學生工傷認定有關問題的復函》
馬鞍山市勞動保障局:
你局《關於技校學生頂崗實習期間因工受傷能否認定工傷的請示》(馬勞社〔2008〕44號)收悉。經研究,現答復如下:
你市技師學院學生在某單位頂崗實習期間,用人單位將其納入正式員工管理並支付一定的報酬,其間因工作發生的事故傷害可參照《工傷保險條例》的相關規定執行。
此復。

二○○八年九月一日

抄送:各市勞動保障局

熱點內容
搜狗五筆輸入法官方下載2014 發布:2025-10-06 00:13:52 瀏覽:876
下兩級法院 發布:2025-10-06 00:00:15 瀏覽:784
仁懷道德模範 發布:2025-10-06 00:00:06 瀏覽:252
國際經濟法封閉式保留 發布:2025-10-05 23:41:23 瀏覽:47
九江法院龔 發布:2025-10-05 23:26:33 瀏覽:844
行政法規對於虛假材料的規定 發布:2025-10-05 23:19:37 瀏覽:431
律師的職業形象 發布:2025-10-05 23:04:39 瀏覽:340
英國會計信息失真法律責任 發布:2025-10-05 23:03:08 瀏覽:513
司法法務是什麼 發布:2025-10-05 22:45:35 瀏覽:976
最後法院 發布:2025-10-05 22:44:11 瀏覽: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