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刑事訴訟法格式五

刑事訴訟法格式五

發布時間: 2021-01-15 07:57:15

A. 急需刑事訴訟法陳偉東第四版的PDF格式,txt格式或者讀書筆記

書名=刑事訴訟法 第3版
作者=陳衛東著
頁碼=406

ISBN=978-7-300-16094-8
出版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2012.07

附件已經上傳

B. 民事訴訟的立案條件有哪些

民事訴訟的立案條件:

1、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回織。

2、有明確的答被告。

3、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4、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5、起訴狀格式數量符合規定。(每增加一名被告,增加一份)

原告要解決的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多管他人閑事,知道要告誰,要求要具體(比如不光說要賠償還得提出來想要多少),要明確某年某月某日發生過什麼事,為什麼要告別人,這件事得歸法院管,還有就是到有管轄權的法院告,不要找錯對方告。

(2)刑事訴訟法格式五擴展閱讀:

屬於人民法院的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指提起的是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財產關系或者人身關系的訴訟。

屬於受訴人民法院管轄,是指受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對該案有審判權。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應當向對糾紛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人民法院在收到起訴狀或者口頭起訴後,應當審查原告的起訴是否符合民事訴訟法規定的起訴條件,認為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7日內立案,並通知當事人。

認為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7日內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對不受理的裁定不服的,可 以提起上訴。

C. 刑事法律文書與行政法律文書的格式使用有什麼不同

法律文書
以寫作和表達方法的不同,可分為文字敘述式文書、填空式文書、表格式文書和筆錄式文書;
按文種的不同,可分為報告類文書、通知類文書、判決類文書、裁定類文書、決定類文書等。

1、兩種行為的性質不同。公安行政行為是行政執法行為,有的是基於違反公安行政管理法規的違法行為而作出,有的是為防範各種危害治安的因素不致發生危害而作出,重在管理刑事偵查行為是刑事執法行為,基於對觸犯法律的犯罪行為而作出,重在打擊。刑事偵查行為與有些公安行政行為雖然都具有制裁性,但其程度不同,公安行政行為是一種較輕的法律制裁,追究違法者的行政責任,而刑事偵查行為則是一種最嚴厲的法律制裁,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責任。

2、兩種行為作出的法律依據不同。公安行政行為的依據是公安行政法律規范,包括公安行政法律、公安行政法規、地方性公安法規、公安部規章、省級和省會市、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市的地方人民政府規章,民族自治條例、及上級公安機關、人民政府的規范性文件。可見,公安行政行為的法律依據具有多層次性和廣泛性。刑事偵查行為的法律依據刑事法律規范,主要有《刑法》、《刑事訴訟法》、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有關刑事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司法解釋、公安部制定的《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刑事案件立案標准等有關刑事偵查工作的規定。刑事偵查行為的法律依據則具有高層性和集中性的特點。

3、兩種行為的結案結果和決定機關不同。公安行政行為只在公安機關內部操作,最終由公安機關決定結案。結案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對違法行為人給予行政拘留、沒收財物、罰款、責令停產停業整頓、吊銷(扣)執照(許可證)等公安行政處罰;一種是對人身採取更嚴厲的強制措施,如對賣淫嫖娼人員收容教育、對吸毒成癮者強制戒毒、對不夠刑事處罰的人員勞動教養等。刑事偵查只是刑事訴訟的一個環節,刑事案件一般要經過公安、檢察、法院三道工序,最後以法院的判決結案:①公安機關經過偵查,對沒有犯罪事實的,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犯罪已過追訴日限期限的,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犯罪嫌疑人死亡的,以及其他依法不追究刑事責任的幾種情形的案件,依照《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條和公安部《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一百六十八條的規定,由公安機關決定撤銷案件結案。②檢察機關對經過兩次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仍然認為證據不足,不符合起訴條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對具有《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規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檢察院應當作出不起訴的決定;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檢察機關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

4、兩種行為所適用的程序不同。公安行政行為適用的是公安行政執法程序,由各種公安行政執法程序所組成,如治安管理處罰程序、道路交通管理處罰程序、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消防管理處罰程序、出入境管理處罰程序、邊防管理處罰程序、勞動教養案件辦理程序、公安證照辦理程序等,適應公安機關內部行政管理職能的分工,各個程序相對應的公安行政管理實體法不同。公安行政執法程序的這種多樣化、分散化特點,是公安行政管理事項的多樣性、分散性決定的。刑事偵查行為適用的是刑事訴訟程序,是刑事訴訟法和公安部為貫徹實施刑事訴訟法制定的《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規定的,體現高度集中、統一的特點。公安行政執法程序的另一特點是執法行為所需的環節少,簡單、快捷,時間要求短,適應對治安問題快速、高效處理,與此相比較,刑事偵查程序則要復雜、繁慢得多,時間也相對較長,適應對犯罪案件質量的更高、更嚴的要求。公安行政行為與刑事偵查行為所使用的法律文書也是完全不同的,前者使用的是公安行政法律文書,後者使用的是刑事法律文書,這些文書在名稱、格式、所載內容上均截然不同。

5、在同一案件、同一事件中需要同時實施兩種行為的,它們的地位,作用不同。在些種情況下,刑事偵查行為一般處於中心、主導、支配地位,公安行政行為則處於從屬、次要地位,起支持、配合、服務於刑事偵查工作的作用,公安行政行為在此往往根據刑事偵查工作的需要而作出,作為一種偵查策略而使用。在有多名違法犯罪人員的同一案件中,有的人的行為構成犯罪,有的人的行為只構成違法,公安機關對犯罪行為實施刑事偵查行為,對違法行為實施公安行政行為,在這種情況下,兩種行為則是各自獨立的,沒有主次輕重之分。

D. 刑事案件分析的格式

刑事案件分析方法第一節 刑事訴訟概述
掌握:刑事訴訟的概念和特徵
一、刑事訴訟的概念
刑事訴訟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在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解決被追訴者刑事責任問題的活動。
廣義:包括立案、偵查、起訴、審判、執行各個訴訟階段;
狹義:僅僅指起訴至審判期間的訴訟程序,即審判階段。
二、刑事訴訟的特徵
1、刑事訴訟是國家機關行使刑罰權的活動。
2、刑事訴訟中國家權力形式具有主動性、普遍性和深刻性的特點。
3、刑事訴訟是在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採用訴訟的方式進行的活動。
4、刑事訴訟必須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進行。
第二節 刑事案件的特徵(p181)
掌握:刑事案件的特徵
刑事案件的特徵:
1、適用的法律具有特定性:刑法和刑事訴訟法
2、分析主體的多元化:偵查機關、檢察機關、法院(審判機關)、辯護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
3、訴訟焦點明確: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犯罪、是否要承擔刑事責任。
第三節 刑事訴訟職能
一、控訴職能
控訴職能是指向法院揭露、證實犯罪並要求法院對被告人確定刑罰的職能。
控訴職能的實現:在我國刑事訴訟中,公訴案件的控訴職能由人民檢察院承擔,公安機關通過偵查為檢察院履行控訴職能提供必要的准備,但偵查本身不是一種可以獨立於控訴職能而存在的職能;公訴案件被害人作為當事人對檢察院控訴職能的執行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執行控訴職能的主體:國家專門機關;自訴案件中:被害人或者法定代理人
二、辯護職能
辯護職能是指針對犯罪嫌疑或指控進行反駁,說明犯罪嫌疑或指控不存在、不成立要求宣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或者從輕、減輕、免除刑罰處罰的職能。
辯護職能的實現:是通過訴訟主體行使辯護權的方式實現。
執行辯護職能的主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人(律師)對辯護職能實現的重要性
三、審判職能
審判職能是指通過審理確定被告人是否犯有被指控的罪行和應否處以刑罰以及處以何種刑罰的職能。
審判職能由法院承擔,法院是世界各國公認的行使審判權的唯一主體。
四、訴訟職能的相互關系
訴訟職能之間不是隨意地、雜亂無章地組合在一起,而是根據為實現一定訴訟目的的訴訟結構的整體需要來安排和組織的
1、控訴職能是刑事訴訟程序的啟動者
2、辯護職能是對控訴職能的制約和促進
3、審判職能是建立在控訴職能和辯護職能的基礎上,是控辯兩種只能在維護各自利益、完成各自刑事訴訟目標的基礎上,獲得統一,從而使社會利益的沖突通過訴訟的方式得以解決。第四節 刑事訴訟程序的啟動與結束
(此節內容與學習過的訴訟原理和訴訟實務的內容重合,不再累述)
第五節 刑事案件分析目的(自學、了解)
第六節 刑事案件分析的原則
要求:掌握刑事案件分析的原則
一、原則概述
二、罪刑法定原則
簡單概括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內容就是:「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三、司法職權原則
職權原則就是追究犯罪、懲罰犯罪的權力由國家專門機關專屬行使的原則。
具體內容規定在《刑事訴訟法》第3條:「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有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四層含義:
1、法律的特別規定以外,只有公、檢、法三機關有權行使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
2、公、檢、法三機關分別行使偵查、檢察、審判職權,不受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一致的約束,任何公民個人和有關機關、團體及企事業都無權拒絕。
3、公、檢、法三機關職能分別行使各自的職權,不能混淆和相互取代。
4、公、檢、法三機關必須依法行使職權,嚴格遵守法定程序。
理論基礎:國家權力在刑事訴訟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權力合理分工,建立彼此之間的制約關系。
四、公訴為主、自訴為輔原則
區分起訴法定主義與起訴便宜主義
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公訴為主、自訴為輔
五、證明責任分配原則
在刑事訴訟中,由控訴方承擔證明責任。辯護方,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承擔證明自己無罪的責任。
六、疑難案件的處理原則
根據無罪推定原則這個基本原理,在案件事實真為不明的情況下,應當作出有利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解釋,即:疑罪從無
七、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原則
在訴訟活動中,保障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訴訟權利需要切實做到以下兩點:
(一)司法人員應當告知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訴訟權利
(二)司法機關應當為訴訟參與人刑事訴訟權利提供必要的方便、設施和條件
八、辯護原則
(一)辯護原則的含義
辯護是指在刑事訴訟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從事實上和法律上反駁指控,提出有利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材料和意見,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無罪、罪輕或者應當減輕、免除刑事責任的訴訟活動。
辯護原則是指在法律上確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辯護權,並在刑事訴訟過程中體現和保障這一權利的訴訟原則。
(二)辯護原則的基本要求
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整個訴訟過程中享有辯解和自我辯護的權利
2、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享有獲得律師幫助的權利。
3、國家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權的充分行使
九、罪從判定
其實質是「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不得確定有罪原則」——這是部分吸收了無罪推定原則的內容
無罪推定的含義
無罪推定是指任何人在沒有經過法定司法程序最終卻認為有罪之前,在法律上把它看作是無罪的人。
最早比較完整闡述無罪推定思想的,是義大利的啟蒙法學家切薩雷·貝卡利亞
「在法官判決之前,一個人是不能被稱為罪犯的。只要還不能斷定他已侵犯了給與他公共保護的契約,社會就不能取消對他的公共保護」
內容:
1、控告方負舉證責任。而且必須達到非常高(排除合理懷疑)的程度。
2、被告人成為訴訟主體,被告有沉默權。享有國家和社會對其保護的權利,與控方的訴訟地位是平等的。
3、「罪疑從無」。
4、嚴禁刑訊逼供。
第八章 刑事案件常規分析思路
第一節 罪與非罪的分析思路
一、罪與非罪的概念
二、分析時應注意的問題
1、掌握犯罪的概念和特徵、正確區分罪與非罪的界限
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應受懲罰性——任何犯罪必須完全具備以上三個特徵,不具備或不完全具備上述三個特徵,則不能認定為犯罪。
2、必須對照刑法分則規定的具體罪名、罪狀。
3、正確理解犯罪行為和違法行為之間的界限,區分罪與非罪
違法行為的外延要大於犯罪行為的外延,犯罪行為肯定是違法行為,但違法行為不一定是犯罪行為,違法行為只有達到觸犯刑法的程度才是犯罪行為。
第二節 對起訴書認定的犯罪事實的分析思路(自學、了解)
第三節 對案件情節的分析思路
一、案件情節的概念及分類
(一)犯罪構成要件情節
「情節嚴重」
(二)犯罪情節
1、犯罪動機
2、犯罪手段
3、犯罪當時的環境和條件
4、犯罪的時間、地點
5、犯罪造成的危害結果
6、犯罪對象的情況
(三)量刑情節
區分法定量刑情節和酌定量刑情節,掌握哪些是法定量刑情節,哪些是酌定量刑情節。
二、對法定和酌定從輕、減輕、免刑情節的分析
(一)法定從輕、減輕、免刑情節
掌握法定從輕、減輕、免刑情節有哪些?
(二)從酌定從輕、減輕、免刑情節
雖然法律沒有強行規定酌定情節必須從輕、減輕、免除刑罰,但在案件分析的過程中,特別是作為辯護方,可以以此為犯罪嫌疑人進行辯護,酌定從輕、減輕、免刑情節主要有以下一些情節:
1、犯罪動機
2、犯罪造成的損害結果
3、犯罪人的一貫表現
4、犯罪後的態度
5、有沒有立功表現
6、犯罪情節輕微
三、分析時應當注意的問題
「應當」與「可以」
第四節 對犯罪構成的分析思路
一、犯罪構成的概念
(刑法學學習過的內容,不再累述)
二、分析時應當注意的問題
(一)認真弄清犯罪客體
弄清犯罪客體,能夠幫助正確的認定罪名。我國刑法分則所規定的十章,就是以犯罪客體為基礎對罪名進行的類化
(二)分清犯罪客觀方面
犯罪的客觀方面是指危害社會的行為以及由行為所產生的後果。
(三)查清犯罪主體
1、分清自然人犯罪主體和單位犯罪主體
2、自然人犯罪中,要注意行為人是否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從而判定其能否成為刑法意義上的犯罪主體
3、自然人犯罪主體可以分為一般主體和特殊主體
(四)正確判定犯罪的主觀方面
主觀方面:故意還是過失,這對罪名的認定具有重要意義。
第五節 犯罪行為與結果分析思路
一、犯罪行為與結果概念及分析價值
(見教材內容)
二、分析時應注意的問題
(一)對犯罪行為的分析
犯罪行為包括:1、實行行為;2、非實行行為,如:教唆犯
(二)對犯罪結果的分析
(見教材p215中的5點)
(三)對因果關系的分析
犯罪行為與犯罪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是使行為人承擔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
第六節 犯罪時間、地點分析思路
第七節 犯罪方法(手段)、工具分析思路
(自學、了解)
第八節 刑事責任年齡分析思路
刑事責任年齡的概念
(刑法學學習過的內容,不再累述)
二、對刑事責任年齡內容的分析
(一)我國刑法關於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
1、無刑事責任能力
不滿14周歲
2、相對刑事責任能力
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該年齡段只對刑法明確規定的8種罪承擔刑事責任
3、完全刑事責任年齡
已滿16周歲,但是,法律規定,對於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而且未滿18周歲不能判處死刑。
第九節 刑事責任能力分析思路
一、刑事責任能力概念
二、刑事責任能力分類
1、完全刑事責任能力
2、限制刑事責任能力
3、無刑事責任能力
三、分析時應當注意的問題
(一)對精神病人的分析
注意精神病人實施犯罪是否處於不能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狀態
(二)對智障人的分析
根據其智力障礙的程度,判斷期的刑事責任能力狀況
(三)對聾啞人、盲人的分析
聾啞人、盲人犯罪原則上應當承擔刑事責任,但我國刑法明確規定: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四)醉酒人
我國刑法把醉酒人視為完全刑事責任能力人
第十節 犯罪特殊主體的分析思路
犯罪特殊主體的概念
犯罪特殊主體,是指我國刑法分則規定某些犯罪除需要具備犯罪一般主體的條件之外,還要求具備特定的身份等條件。
二、我國法律規定的幾種特殊犯罪主體
1、擔任特定職務的主體
2、從事特定職業的主體
3、具有特定法律地位或負有特定法律義務的主體
4、具有某種特殊地位或狀態的主體
5、具有某種身份,才屬於從重處罰的主體
三、分析時應當注意的問題
(一)不具有特定職務的人,不構成特定職務的犯罪主體
如:貪污犯的主體
(二)不從事特定職業的人,不構成特定職業的犯罪主體
如:重大醫療事故罪
第十一節 主觀犯意的分析思路
一、故意、過失犯罪與意外事件的概念及分析價值
P223-224
二、故意犯罪、過失犯罪與意外事件的特徵分析(p224)
(一)故意犯罪的特徵
(二)過失犯罪的特徵
(三)意外事件的特徵
(四)故意犯罪、過失犯罪、意外事件的區別
三、分析時注意的問題
(一)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的區別
(二)故意犯罪、過失犯罪的區別
認識因素
意志因素
(三)意外事件與疏忽大意過失之間的區別
主要區別點在於認識因素方面:意外事件中行為人對損害結果不可預見,而後者是可以預見卻因為疏忽大意沒有預見。
第十二節 犯罪目的和動機分析思路
(自學、了解)
第十四節 正當防衛的分析思路
一、正當防衛的概述
(刑法學內容,不再累述)
二、正當防衛的構成要件(五個方面)
1、防衛起因
2、防衛對象
3、防衛時間
4、防衛對象
5、防衛限度
五個條件共同滿足才構成正當防衛
三、近似正當防衛的行為分析
(一)防衛過當
不符合防衛限度條件
(二)假想防衛
不符合防衛起因條件,不存在現實的不法侵害
(三)防衛不適時
不符合防衛時間條件,是侵害沒有發生或者侵害已經停止後實施的行為。
(四)防衛挑撥
其實質是犯罪,是為了侵害他人,故意挑逗、尋釁,從而激怒對方,引誘其向自己實施侵害。
(五)互相鬥毆
又稱為互毆,雙方都屬於不法侵害行為,而不是正當防衛。
(六)執行職務的正當行為
第十五節 緊急避險分析思路
(自學,與正當防衛的分析思路有共同之處)
第十六節 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分析思路
分析前提:只有故意犯罪中才存在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的問題
一、犯罪預備分析
(一)犯罪預備的概念
(二)正確分析認定犯罪預備
1、分清犯罪預備與犯罪預備階段
2、分清犯罪預備和犯意表示
二、犯罪未遂分析
(一)犯罪未遂的概念
犯罪未遂的構成條件:
1、已經「著手」實施犯罪
2、犯罪沒有得逞
3、犯罪沒有得逞是由於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二)分清犯罪未遂的種類
1、實行終了的未遂和未實行終了的未遂
2、能犯的未遂和不能犯的未遂
三、犯罪中止分析思路
(一)犯罪中止的概念
普通犯罪中止的構成條件
1、及時性
2、自動性
3、徹底性
(二)特殊犯罪中止
(三)對中止犯的量刑
刑法規定:「對於中止犯,應當免除或者減輕處罰」
第十七節 共同犯罪的分析思路
一、共同犯罪概念
共同犯罪是指兩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注意:只有在故意犯罪中才存在共同犯罪
二、分析共同犯罪的形式
(一)共同犯罪的類型(p246-247)
(二)分析時應注意的問題
犯罪集團與一般共同犯罪的區別
三、主犯、從犯、協從犯、教唆犯
注意量刑上的區別
第九章 刑事指控分析思路
第一節 控訴職能概述
(前面已有介紹,不做累述)
第二節 刑事指控的種類及特徵
一、刑事指控
(p251)
二、刑事指控的種類
公訴
自訴
三、刑事指控的特點
四、刑事指控的意義(了解)
五、公訴的特點
六、自訴的特點
掌握提起自訴的條件和自訴案件的范圍
第三節 刑事指控分析思路
一、事實審查分析
1、事實總體審查
2、事實要素審查
二、證據審查
(一)質的審查
從證據的構成要件幾個方面進行審查
1、客觀性
2、合法性
3、關聯性
(二)量的審查
三、法律審查
第十章 刑事辯護分析基本方法
第一節 概述
辯護職能是指針對犯罪嫌疑或指控進行反駁,說明犯罪嫌疑或指控不存在、不成立要求宣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或者從輕、減輕、免除刑罰處罰的職能。
其產生和發展是多種價值理念結合起來,相互作用、相互補充的結果:人權、民主思想,程序公正觀念、無罪推定原則、律師制度的蓬勃發展等等。
辯護職能的實現:是通過訴訟主體行使辯護權的方式實現。辯護是一種權利,(比較;控訴和審判是一種職權。)而非一種義務,可以以任何合法方式行使,也可以自由放棄。所以,辯護職能的實現與否,主要取決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作的決定,但是訴訟程序的民主化程度以及國家法律援助制度是否完善也對辯護職能的實現產生影響。
第二節 刑事辯護分析基本方法
一、概念反駁法(p260-)
教材p260
二、直接反駁法
三、避虛就實法
四、擴大顯微法
洞察對方命題中的荒謬點,擴大其范圍,加深其程度,強調其性質,引申推演而使其荒謬之處暴露無遺。
五、以類相比法
六、仿照反駁法
七、因果互證法
八、示假隱真法
九、直言反駁法
十、假言反駁法
十一、歸納反駁法
十二、二難反駁法
十三、反駁論題法
十四、反駁論據法
十五、反駁論證法
(以上方法,我們在前面已經做過介紹,不再累述,請大家注意與刑事案件辯護相結合運用)

E. 公安局的資料顯示:人員屬性:受害人,被盤查人員,涉警人員這是什麼意思難道干犯法的事了!

受害人是合法權益遭受不法行為直接侵害的人;被盤查人員是因為某件事被警察詢問,做筆錄的人;涉警人員意思是警務人員違法。

受害者是指受侵害的一方(包含人身財產等各方面的合法權益),現在在新聞與法律條律中較為多見,但還沒有較明確的定義。

「受害者」一詞雖常見於新聞與法律法條中,但並不專指構成刑事案件的侵害,任何合法權益受侵害的都可以稱之為「受害者」

(5)刑事訴訟法格式五擴展閱讀:

受害人的定義:

在公訴案件中,被害人是當事人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起證人的作用;如果他提起附帶民事訴訟,就成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享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在自訴案件中,被害人為自訴人,享有當事人的地位。

被害人與證人最主要的區別在於,被害人同案件的處理結果有直接的利害關系。其享有的訴訟權利包括:有權指控犯罪;有權參加法庭調查和辯論;遭受物質損失時,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對人民檢察院免予起訴、不起訴的決定如果不服,有權提出申訴等。同時,被害人有義務遵守法庭秩序,如實向司法機關反映案件情況,不得誇大犯罪行為或捏造事實、誣陷他人等。

被害人是指在刑事案件中合法權益遭受犯罪行為侵害的人。廣義上的被害人,既包括刑事訴訟中的自訴案件的被害人;也包括刑事訴訟中的公訴案件的被害人。狹義上的被害人,僅指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在刑事訴訟中,被害人屬於當事人之一,居於原告人地位。

受害人的法律規定:

「被害人」是《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規定的刑事訴訟「當事人」之一,存在於大多數刑事案件之中。《刑事訴訟法》沒有對「被害人」做出專門的定義,但是結合其他條款,

例如第一百一十條第二款「被害人對侵犯其人身、財產權利的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權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報案或者控告」等內容,被害人是指「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或其他合法權益受到犯罪行為侵害的人」。

在一些刑事案件中,犯罪行為給國家、集體的財產造成了損失,所以《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零一條第二款規定:「如果是國家財產、集體財產遭受損失的,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的時候,可以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這意味著,在某些刑事案件中,國家、集體也可能成為「被害人」。也有一些犯罪行為並未造成實際的人身或財產等損失,這類案件的當事人中就沒有明確、具體的「被害人」,例如未造成損害後果的危害公共安全類犯罪。

受害人的權利:

1、受害人有權向公,檢,法機關報案或控告;

2、對不立案的決定不服,有權申請復議;

3、有權依法對公安機關或人民檢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案件,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4、對不起訴的決定有權依法提出申訴[2];

5、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6、有權委託訴訟代理人;

7、有權參加法庭調查,辯論;

8、有權請求人民檢察院對第一審判決提出抗訴;

9、有權對已生效的判決提出申訴等。

熱點內容
搜狗五筆輸入法官方下載2014 發布:2025-10-06 00:13:52 瀏覽:876
下兩級法院 發布:2025-10-06 00:00:15 瀏覽:784
仁懷道德模範 發布:2025-10-06 00:00:06 瀏覽:252
國際經濟法封閉式保留 發布:2025-10-05 23:41:23 瀏覽:47
九江法院龔 發布:2025-10-05 23:26:33 瀏覽:844
行政法規對於虛假材料的規定 發布:2025-10-05 23:19:37 瀏覽:431
律師的職業形象 發布:2025-10-05 23:04:39 瀏覽:340
英國會計信息失真法律責任 發布:2025-10-05 23:03:08 瀏覽:513
司法法務是什麼 發布:2025-10-05 22:45:35 瀏覽:976
最後法院 發布:2025-10-05 22:44:11 瀏覽: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