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擔保
❶ 勞動法有規定單位不能收取員工保證金(押金)嗎
1、《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有明確規定,單位不能收取員工保證金或押金。
第九條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不得扣押勞動者的居民身份證和其他證件,不得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或者以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
2、單憑收取員工保證金,這個單位就已經構成違反勞動合同法,協議應屬無效,可以向要求單位退還保證金,建議可以向當地的勞動仲裁部門反映一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相關規定:
第八十四條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扣押勞動者居民身份證等證件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退還勞動者本人,並依照有關法律規定給予處罰。
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以擔保或者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退還勞動者本人,並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標准處以罰款;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1)勞動法擔保擴展閱讀:
1、保證金的作用是用於保證雙方或幾方中的其中一方履行某種義務。
在法律對於保證金缺乏明確規范的背景下,探討保證金的類型,對於備用金類型的保證金、預付款類型的保證金、租賃保證金、裝修保證金、定金類型的保證金、保有返還請求權的保證金、無雙倍返還效力的保證金分別界定,確定各自的法律效力,十分必要。
2、押金,是一方當事人將一定費用存放在對方處保證自己的行為不會對對方利益造成損害,如果造成損害的可以以此費用據實支付或另行賠償。在雙方法律關系不存在且無其他糾紛後,則押金應予以退還。在違約時將會被扣除。
押金具有替代性,一般是在一方已為另一方遞交實質性的標的物,為保證已交付的標的物能返還,要求另一方交付相當金額的保證金,在合同不能履行時,以沒收押金作為解決合同的方式,體現保護非交付押金一方的利益。
押金,實務中也稱保證金,風險抵押金等。是指當事人雙方約定,債務人或第三人向債權人給付一定的金額作為其履行債務的擔保,債務履行時,返還押金或予抵扣;債務不履行時,債權人得就該款項優先受償。給付押金的人,稱出押人,一般就是債務人或第三人。受領押金的人,稱受押人,他是債權人。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❷ 勞動法第九條,用人單位不得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或者以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
絕對不合法,即便是變相的押金也是勞動法所不允許的,他就是想用押金束縛你的手腳,使你在三個月內不能辭職,這正是勞動法所要打擊的行為,可以舉報,可以申請勞動仲裁,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❸ 按勞動法規定,是不是企業錄用員工不允許進行擔保
《勞動法》中沒有此項規定。有的地方性《勞動合同條例》規定:用人單位不回得強制勞答動者集資、入股,不得向勞動者收取財物作擔保,不得扣押勞動者的證件,不得收取培訓費、工裝費等其他費用。但是並沒有說不允許進行擔保。比如,用人單位對於特殊崗位可以要求員工提供第三方擔保,這就迴避以上規定的制約。另外,用人單位還可以就一些特殊崗位員工向財產保險公司購買「雇員忠誠保證保險」來防範風險,如果員工不誠實,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用人單位可以向保險公司索賠。多數財產保險公司都經營該項業務。
❹ 急求解答:勞動合同法必須要簽擔保人嗎
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按照《勞動合同法》簽訂勞動合同,用人單位不得要求勞內動者提供擔容保或者以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勞動者不需要簽擔保人。
《勞動合同法》
第九條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不得扣押勞動者的居民身份證和其他證件,不得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或者以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
第八十四條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扣押勞動者居民身份證等證件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退還勞動者本人,並依照有關法律規定給予處罰。
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以擔保或者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退還勞動者本人,並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標准處以罰款;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勞動者依法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扣押勞動者檔案或者其他物品的,依照前款規定處罰。
❺ 我覺得法律中有很多專業性的術語,勞動法中「不得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是什麼意思具體一點的回答謝謝。
很簡單,就是不得要求勞動者提供人以及物力等方面的擔保,也就是說,單位要你上班,你不用給他們錢、證件抵押以及熟人等的擔保程序,如果要求可以拒絕,這是無理的,也是違法的。
❻ 勞動法 保證金
我國勞動法不允許在簽訂勞動合同時收取保證金,因此保證金肯定應該退還的,而內且相關單位還應該依法受到相容關處罰。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八十四條規定:「 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以擔保或者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退還勞動者本人,並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標准處以罰款;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❼ 工作擔保書是合法的么
不符合,詳見《勞動合同法》第九條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不得扣押勞動者的居民身份證和其他證件,不得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或者以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
縱橫法律網 李梅勝律師
❽ 勞動法 擔保
<勞動合同法>第九條 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不得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或者以其他名版義向勞動者收取權財物,不得扣押勞動者的居民身份證或者其他證件。
根據原勞動部1995年《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二十四條的規定,用人單位在與勞動者訂立勞動合同時,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勞動者收取定金、保證金(物)或抵押金(物)。對違反規定的,由公安部門和勞動行政部門責令用人單位立即退還給勞動者本人。本法第八十三條也規定了向勞動者收取財物或者扣押勞動者證件的法律責任,即: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扣押勞動者身份證等證件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退還勞動者本人;依照有關法律規定給予處罰。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向勞動者收取財物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限期退還勞動者本人,按每一名勞動者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標准處以罰款;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用人單位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❾ 勞動合同中擔保是否有效
我國勞動法沒有禁止在建立勞動合同時設立擔保人,因此,你和單位的約定是有效的; 用人單位在招聘諸如出納,收銀,倉管等直接經手財物崗位的勞動者時,特別這名勞動者是外地人時,用人單位常常會要求勞動者提供一名當地人作為擔保人(這里我不想討論是否有地域歧視的問題).這種現象很普遍.法律已經明確禁止用人單位在簽訂勞動合同時要求勞動者提供抵押,押金或者扣壓勞動者證件等行為,有效地保護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使用人單位不能利用自己在簽訂勞動合同時強勢地位迫使勞動者接受不公平的合同.但是,在用工中,用人單位一些合理的要求的確也應該給予考慮.對於一些特殊崗位,由於對勞動者的誠信要求很高,而在簽訂勞動合同時用人單位往往無法對勞動者在這方面作出有效的考核.所以,實踐中,這種擔保方式就自然被很多用人單位為採用了. 這個問題在勞動法領域里也是見仁見智,我個人認為,這種擔保主要應該是對勞動者在品格和誠信上的擔保,而非對勞動者的勞動技能的擔保.因此,只要不違反法律規定,且雙方自願,是真實意思的表現,就應該具有法律效力. 如一公司為另一公司能按期支付貨款提供擔保,實際也是保證人對被保證人信用的擔保,是合法的,因此,不宜簡單地從勞動關系涉及人身關系就得出在勞動法領域內擔保是無效的結論.當然,如果一方濫用這種權利除外.
❿ 員工入職找本地人做擔保的行為符合勞動法規定嗎
勞動就業簽訂勞動合同,不需要擔保,只要雙方協商一致就可以了。勞動法沒有規定需要擔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