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第214條
⑴ 民事訴訟、行政訴訟中的錯判是否承擔賠償責任
國家對於在民事訴訟、行政訴訟中的錯判不負賠償責任。
對民事訴訟中的錯判,國家不承擔賠償責任《國家賠償法》對民事訴訟中的錯判和對刑事訴訟中的錯判採取了不同的態度,對後者承擔賠償責任。而對前者不承擔賠償責任。
民事訴訟中的證據制度使錯判的責任人往往不是審判人員,而是當事人自己。
在刑事訴訟中,是由公訴人提供證據。法院根據公訴人提供的證據作出的錯判,無論是事實根據不足還是法院適用法律錯誤,根本上都是司法工作人員的責任而不是當事人的責任,國家賠償責任因此而無法避免。但民事訴訟的情況則不同。《民事訴訟法》第64條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法院只在當事人及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證據或者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時候,才有調查收集證據的義務。如果當事人沒有客觀原因但也提供不了證據,而且法院也無從調查收集,這時,錯判的責任人就不是法院,而是當事人。
民事訴訟的執行回轉制度使錯判另有救濟途徑。
在民事訴訟中對財產關系的錯判,往往無需國家賠償。刑事審判中因錙判而形成的冤獄,並沒有因此而得到利益的人,對無罪而喪失了自由權、則產權的公民,除了國家賠償外,別無它法可使其獲得救濟。但民事審判就不同了,對財產關系的錯判,在多數情況下則必定有因此而獲得不應當得到則產的人,表面上看,似乎審判人員是侵權人,但實際上侵權的是佔有了他人財產的當事人,如果不讓他承擔責任,則就縱容了不當得利。而對此補救的。辦法就是執行回轉,即法院令其返還,在其不返還時,強制執行,國家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不負責賠償了。所以,《民事訴訟法》第214條規定:「執行完畢後,據已執行的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確有錯誤,被人民法院撤銷的,對已經執行的財產,人民法院應當作出裁定,責令取得財產的人返還,拒不返還的,強制執行。」
此外,對人身糾紛案件的判決,在很多情況下,難以認定判決是錯誤的。如在離婚案件中,由於對《婚姻法》第35條規定的離婚條件「感情確已破裂」的認定,審判人員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因此,已經判決解除婚姻關系的案件,實在難分對錯。特別是在判決後一方已再婚,糾錯也於事無補。故《民事訴訟法》第181條規定,對離婚判決不得提起再審,也無所謂糾正。因此,對這類案件也就難以存在審判人員侵權和國家承擔賠償責任的問題了。
但是,上述特點並不能完全否定民事訴訟中的其他賠償問題。根據我國的審判實踐,在違法採取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財產保全措施等方面,由於存在很難存在得益的第三人。國家還是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的。
國家對行政訴訟中的錯判不承擔司法賠償責任在行政訴訟中的錯判,經再審程序改判後,有兩種情況:
原判行政機關勝訴,改判為敗訴。這時,如果原告的財產權、人身權遭到損害,可以由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承擔賠償義務,而不由法院承擔。如,法院原判維持了行政機關吊銷營業執照的決定,在再審改判撤銷了該決定後,可以由被告行政機關發回營業執照,並賠償原告因此而遭受的損害。賠償義務機關是被告行政機關而不是法院,因此是行政賠償,而不是司法賠償。
原判原告勝訴,改判敗訴。這時,應當執行原判,也無需司法賠償。所以,不存在對行政訴訟中錯判的司法賠償。
但這也不能全盤否定國家在行政訴訟方面的賠償責任,對審判人員違法採取妨害訴訟的強制措施、財產保全措施等造成的損害,國家仍應承擔賠償責任。
⑵ 民事訴訟簡易程序與刑事訴訟簡易程序的審限有何區別
只有時間長短的區別,具體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六十一內條 人民法院適用簡容易程序審理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三個月內審結。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二百二十條 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在受理後二十日以內審結;對可能判處的有期徒刑超過三年的,可以延長至一個半月。
(2)民事訴訟法第214條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簡易程序和刑事訴訟簡易程序的使用范圍: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五十七條 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簡單的民事案件,適用本章規定。
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前款規定以外的民事案件,當事人雙方也可以約定適用簡易程序。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二百一十四條 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符合下列條件的,可以適用簡易程序審判:
(一)案件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的;
(二)被告人承認自己所犯罪行,對指控的犯罪事實沒有異議的;
(三)被告人對適用簡易程序沒有異議的。
人民檢察院在提起公訴的時候,可以建議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
⑶ 法院執行財產,事後再審又執行回轉,請問能還車,房嗎
一、執行回轉概念及構成要件 執行回轉又稱再執行,是指在案件執行完畢後,為糾正由於執行根據不當造成的損害,由執行人員採取措施,將當事人間利益關系恢復到執行程序開始前的一種制度。執行回轉制度是針對執行發生的錯誤而採取的一種補救措施。我國民事訴訟法第214條(現為民訴法210條)對此作了原則性的規定,一般認為執行回轉應當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第一,執行依據被依法撤銷是其前提條件。根據民訴法的規定,只有當據以執行的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確有錯誤,被人民法院撤銷的,才發生執行回轉。因為正確的執行根據在執行完畢後,是不會產生執行回轉的,而一旦執行根據有錯誤,依法定程序被撤銷,執行根據中所確定的權利義務即失去了其合法根據,那麼法院就應當依法保護合法當事人的權益,讓原來的被執行人的利益回復到原有狀態。這里,人民法院撤銷的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只限於人民法院製作的法律文書,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執行的其他法律文書執行完畢後,該法律文書被有關機關依法撤銷,經當事人申請,也可適用執行回轉。 第二,新的執行依據是其必備條件。因為執行程序的發生以有執行根據為前提,再執行也不例外。法院要責成原債權人返還財產,應根據執行回轉裁定進行。所以,根據民訴法規定,應當由人民法院裁定執行回轉,再以此裁定為新的執行依據,責令取得財產的原申請人返還財產或強制執行。 第三,執行程序已經完畢是其形式要件。因為只有原法律文書為人民法院執行終結,才發生執行回轉的問題。如果執行程序尚未終結,被執行的財產尚未轉移,據以執行的法律文書被撤銷,那麼只應當中止或終結執行程序,不發生執行回轉的問題。 二、執行回轉法律依據1、《民事訴訟法》
第210條(原214條) 執行完畢後,據以執行的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確有錯誤,被人民法院撤銷的,對已被執行的財產,人民法院應當作出裁定,責令取得財產的人返還;拒不返還的,強制執行。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
275、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執行的其他法律文書執行完畢後,該法律文書被有關機關依法撤銷的,經當事人申請,適用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四條的規定。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
109.在執行中或執行完畢後,據以執行的法律文書被人民法院或其他有關機關撤銷或變更的,原執行機構應當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四條的規定,依當事人申請或依職權,按照新的生效法律文書,作出執行回轉的裁定,責令原申請執行人返還已取得的財產及其孳息。拒不返還的,強制執行。
執行回轉應重新立案,適用執行程序的有關規定。
110.執行回轉時,已執行的標的物系特定物的,應當退還原物。不能退還原物的,可以折價抵償。 三、期限問題現行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實踐中法院可能會在執行回轉裁定書指明期限,如果沒有,可以參照民事訴訟法中的執行期限六個月。 四、執行回轉與執行錯誤賠償的區別 首先,執行回轉與執行錯誤賠償的概念及產生的原因不同。執行回轉,是指在執行程序終結後,據以執行的法律文書被撤銷,取得利益的一方將所得利益返還給被執行人,使執行標的恢復到原來的狀態。適用執行回轉的情形概括起來基本上有兩種,即:(一)人民法院製作的判決書、裁定書、調解書執行完畢後,發現確有錯誤,被人民法院依法撤銷;(二)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執行的其他法律文書,如仲裁機關裁決書、公證機關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法律文書等被撤銷的。而執行錯誤賠償,是執行沒有發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法院沒有按照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支付令、仲裁裁決、具有強制執行效力的公證債權文書以及行政處罰、處理決定等執行,導致了執行上的錯誤而產生的賠償。執行錯誤賠償,由於是沒有按照發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書去執行,所以執行錯誤賠償的情形僅限於:(一)執行尚未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民事制裁決定等法律文書;(二)違反法律規定先予執行的;(三)違法執行案外人財產且無法執行回轉的;(四)明顯超過生效法律文書確認的數額、范圍無法執行回轉的; (五)在執行過程中,對查封、扣押的財產不履行監管職責,嚴重不負責任,造成財產毀損、滅失的;(六)在執行過程中,變賣財物未經合法評估機構估價,或者應當拍賣而末拍賣,強行將財物變賣他人的;(七)違反法律規定的其他情形。這里,執行回轉產生的原因,是據以執行的法律文書被撤銷,即原生效法律文書錯誤,被依法撤銷而引起執行回轉。而執行錯誤產生的原因,則是沒有按照生效法律文書去執行。 其次,適用的法律不同。執行回轉與執行錯誤賠償,由於概念、情形和產生的原因不同,因而,除個別情形外,在適用法律上也有著明顯的不同。執行回轉適用的法律《民事訴訟法》和相關訴訟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而執行錯誤賠償除個別情形適用上述法律外,其適用的法律主要是《國家賠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民事訴訟法》第114條規定:「執行完畢後,據以執行的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確有錯誤,被人民法院撤銷的,對已被執行的財產,人民法院應當作出裁定,責令取得財產的人返還;拒不返還的,強制執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275條規定:「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執行的其他法律文書執行完畢後,該法律文書被有關機關依法撤銷的,經當事人申請,適用《民事訴訟法》第 214條的規定。」上述規定,就是執行回轉的法律依據。而執行錯誤賠償的法律規定則是我國《國家賠償法》第2條關於「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賠償請求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和第31條規定:「人民法院在民事訴訟、行政訴訟過程中…….或者對判決、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書執行錯誤,造成損害的,賠償請求人要求賠償的程序,適用本法刑事賠償程序的規定。」同時,還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行政訴訟中有關司法賠償若干問題的解釋》中相關規定。 五、執行回轉的財產范圍 執行回轉財產的范圍執行回轉不僅僅是回轉原標的物,依據錯誤執行根據取得財產的一方應依法返還原財產,並且賠償對方因此遭受的財產損失。有時候執行回轉的權利人常常提出既要返還財產和賠償直接損失,又要賠償因此造成的間接損失的請求。執行回轉如何賠償直接和間接損失,是司法實踐中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關於這點筆者有以下看法。第一,關於直接損失的賠償。處理執行回轉案件,原財產存在的,一般是簡單的返還原物;財產滅失或損壞的,按原價賠償損失。根據民事訴訟法申請再審時限為兩年的規定和客觀存在的超審限審判的因素,執行回轉往往是在法院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二年內或更長時間後才發生的,原財產存在的可能性很小,絕大部分已處置、毀損或滅失,因此,支付賠償金是承擔執行回轉經濟責任的主要方式。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物價經常波動,原財產也隨之發生貶值或升值情況,這就要求處理執行回轉案件時,對原財產價值作出比較後合理的評價。原財產在執行回轉時升值,返還財產即可。原財產雖然存在,但在執行回轉時已貶值,除返還財產外,還應賠償財產在原執行時的價格與回轉時價格的差價損失。原財產已經消耗或損壞的,應賠償因此產生的直接損失。原財產價格下跌,按原執行時的價格賠償;價格上漲,按全國同類財產的同期價格賠償。第二,關於間接損失的賠償。在執行回轉中,間接損失往往超出了執行回轉的范圍,加之無標准計算,實際上一般不予執行。筆者到認為對賠償間接損失不能一概而論,對於某些執行回轉案件,應考慮賠償間接損失。主要依據有:一是法律和司法解釋有關規定。合同法第一百三十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收益,但不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所能預見的范圍。二是間接損失屬於執行回轉的財產范圍。權益人的財產整體利益包括原財產本身的價值和利用原物獲取的經濟利益,即間接收益。但由於財產被錯誤執行,所產生的間接收益也就為錯誤佔有者所有。但是,間接損失的賠償應限於什麼范圍?我國現行法律規定的賠償間接損失的范圍較窄,存在形式有:利用財產獲取間接收益的。在原財產執行的前時間原權利人利用財產具有連續營利的行為,執行回轉時應當計算間接損失。但是,如果原執行的權利人佔有財產閉置,使本可取得的收益並未取得,應不應該考慮賠償間接損失?依筆者之見,上述原權利人未獲得間接收益,是其過錯造成的,即使沒有履行能力,用於執行回轉存在著司法賠償因素,也不能免除間接損失的賠償責任,但可以減少賠償數額。這樣才能對司法錯誤實行有效的監督矯正。原物有法定利息,自然孽息。如貨款被錯誤佔用造成的利息損失,果樹自然長出的果實被所有人收益,在執行回轉時應當考慮間接損失的賠償。從財產性能,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在一定條件下,通過正常利用明顯可以取得間接收益,在執行回轉時可考慮間接損失的賠償。另一類是不明顯或不一定帶來間接利益的財產,可不考慮賠償間接損失。間接損失賠多少,以原執行前後時間計,雙方當事人分別利用財產上賺取純利數額作為參考。法院確認回轉義務人的收益時間,實際是侵權時間,根據民法規定,應當始於原財產執行之日至財產回轉之日上。
⑷ 民事訴訟原告撤訴後可以再起訴嗎
可以再次抄起訴。有新理由的可在六個月內重新起訴,沒有新理由則要在六個月之後重新起訴。
最高法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214條
1、原告撤訴或者人民法院按撤訴處理後,原告以同一訴訟請求再次起訴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2、原告撤訴或者按撤訴處理的離婚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六個月內又起訴的,比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第七項的規定不予受理。
拓展資料
民事訴訟法中的起訴,是指民事法律關系主體因自己的或依法受其管理、支配的民事權益受到侵犯,或者與他人發生爭議,以自己的名義請求法院予以審判保護的訴訟行為。
刑事訴訟中的起訴,指享有控訴權的國家機關和公民,依法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法院對指控的內容進行審判,以確定被告人刑事責任並依法予以刑事制裁的訴訟活動。人民法院審理的各種案件,是以公訴機關或者當事人的起訴為前提,如果沒有人起訴,法院對任何案件都不主動審理。法院如果接受起訴,同意進行審理,稱為受理。起訴的成立,標志訴訟中審判程序開始。
⑸ 民事訴訟法第214條內容是什麼
第二百一十四條 對公證機關依法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的,版對方當事人可權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執行,受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執行。
公證債權文書確有錯誤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執行,並將裁定書送達雙方當事人和公證機關。
【關聯法規】
《公證法》第37條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關於公證機關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執行有關問題的聯合通知》
⑹ 民事訴訟法中的各種時效
《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回的訴訟時效期間答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第一百八十九條規定,當事人約定同一債務分期履行的,訴訟時效期間自最後一期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第一百九十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對其法定代理人的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該法定代理終止之日起計算。第一百九十一條規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第一百九十二條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的,義務人可以提出不履行義務的抗辯。第一百九十三條規定,人民法院不得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⑺ 被撤訴了,該怎麼辦,重新起訴,還是上訴
一、民事訴訟撤訴後再起訴
最高法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214條
1、原告撤訴或者人民法院按撤訴處理後,原告以同一訴訟請求再次起訴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2、原告撤訴或者按撤訴處理的離婚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六個月內又起訴的,比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第七項的規定不予受理。
二、撤訴後不得起訴的情況
《民事訴訟法》第124條,:人民法院對下列起訴,分別情形,予以處理:
判決不準離婚和調解和好的離婚案件,判決、調解維持收養關系的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原告在六個月內又起訴的,不予受理。
三、民事訴訟撤訴的條件
1、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撤訴需要符合相應的條件才能得到法院的准許,否則將不能進行撤訴。
2、撤訴必須是原告或者上訴人,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類似於原告的地位,也可以申請撤訴;撤訴必須在人民法院受理之後,判決作出之前;撤訴必須自願、合法。
3、注意,人民法院可以允許撤訴,也可以不允許撤訴。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對於民事訴訟撤訴後還能再起訴嗎?這種問題要看具體的民事訴訟案件,一般情況下,民事訴訟撤訴後是可以再起訴的,但是離婚案件除外,離婚案件在撤訴的六個月之內,沒有新的理由和情況,法院是不會受理撤訴的,但是任何民事訴訟撤訴都要考慮清楚,因為都要考慮一定的法律後果。
⑻ 民事訴訟法第214條內容
第二百一十四條 對公證機關依法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一方當事人內不履行的,對容方當事人可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執行,受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執行。
公證債權文書確有錯誤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執行,並將裁定書送達雙方當事人和公證機關。
【關聯法規】
《公證法》第37條
《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關於公證機關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執行有關問題的聯合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