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行為違反兩個行政法規
⑴ 一種行為同時違反兩個以上法律,可否同時進行兩種處罰
一事不再罰原則。
一事不再罰,在理論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多種觀點。《行政回處罰法》第二答十四條的規定,雖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一事不再罰,但對我們理解和界定一事不再罰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據。根據這條規定和執法實踐,筆者認為,一事不再罰應有以下3個方面的涵義:①同一行政機關對行為人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及以上的處罰;②不同機關依據不同理由和法律規范對行為人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及以上同種類(如罰款)的行政處罰;③違法行為已受到刑罰後,除法律規定或特殊情況外,不得再給予行為人行政處罰。以上三個方面內容不能分割,互為前提,互為補充,缺一不可。
⑵ 一個主體違反多個行政法律如何處罰
一個主體是同一行為還是一個主體的多個行為?
1、如版果是同一個行為權,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
2、如果是同一主體的多個行為,則可以分別處罰;
一個主體同一行為違反多個行政法規的,行政處罰的原則是後法優於前法、特別法優於一般法、並且要在所應受到的不同處罰幅度的條款之間,擇一從重處理。
⑶ 違反同一部法律多個條款的行政違法行為如何處罰
根據理性制度的要求和立法精神,行政處罰應當遵循一事不再罰原則,我國行政法對一事不再罰原則明確的法律規定是《行政處罰法》第24條規定「對當事人的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按照通說觀點,對於行政法規不同條款的競合,一個違法行為同時觸犯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行政法律規范的不同條款。如果每個法律規范的行政處罰權均授予同一個行政機關,但所規定的行政處罰的種類不同,該行政機關可以依據不同的法律條款,從一加重處罰。若處罰的種類相同,但將行政處罰權授予不同的行政機關,有處罰權的行政機關只能給予一次行政處罰,給予兩次行政處罰的,最先作出的行政處罰是合法的,以後作出的行政處罰應認定為不合法
⑷ 同一違法行為同時違反兩個以上的法律規范,如果某一個處罰機關已對違法行為人給予了處罰,其他機關應視已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二十四條:「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
⑸ 兩個違法行為但是違反的是同一部行政法同一條不同款怎麼處罰
對特種行業的行政處罰有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的,也有依據國家或地方的行政法規的。如旅館業,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五十六條旅館業的工作人員對住宿的旅客不按規定登記姓名、身份證件種類和號碼的,或者明知住宿的旅客將危險物質帶入旅館,不予制止的,處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罰款。而依照《旅館業治安管理法》第十六條旅館工作人員違反本法第九條規定的,公安機關可以酌情給予警告或者處以二百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另,如安徽省於2014年9月26日發布《安徽省特種行業治安管理條例》,第二十九條經營特種行業的企業、事業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存在治安隱患的,公安機關應當責令限期整改,並處警告;逾期不整改,造成公民人身傷害、公私財產損失,或者嚴重威脅公民人身安全、公私財產安全或者公共安全的,對單位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對單位主要負責人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百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罰款;有關組織依法對單位主要負責人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未按照規定採集、上傳或者報送有關人員與物品信息的;(二)未按照規定安裝、使用視頻監控設備,以及刪改、傳播或者非法使用視頻監控錄像資料的;(三)未按照規定登記服務對象及相關物品信息的;(四)發現涉嫌違法犯罪行為、違禁物品未向公安機關報告的。經營特種行業的個體工商戶,有前款規定四項情形之一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處罰;法律、行政法規沒有規定的,由公安機關處兩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因此,有法律規定的依據法律規定,無法律規定的依照地方法規處罰。
⑹ 二人以上含二人共同違反行政法規如何處理
對共同違法行為如何施行行政處罰,現行相關的工商行政管理法規沒有專門作出規定,在實踐中做法也不一樣。有的參照《刑法》中共同犯罪的情形進行處理;有的對共同違法行為當事人各打五十大板;有的不分責任,直接對所有當事人進行共同處罰;有的對共同違法行為的主要責任人進行處罰。筆者認為:作為一種特殊形態的違法行為,在對共同違法行為施行行政處罰時,應區分違法行為人在共同違法行為中的作用、情節,分別作出行政處罰。
雖然《行政處罰法》、《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行政處罰程序暫行規定》均沒有對共同違法行為作出專門規定,但在一些行政法規、部門規章中有所體現。如《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十四條規定:兩人以上共同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條例》規定,根據情節輕重,分別給予行政處罰。《水上安全監督行政處罰規定》第八條規定:對有共同違法行為的當事人,應當分別給予行政處罰。國家工商總局《關於禁止串通招標投標行為的暫行規定》第六條規定:串通招標投標行為是共同違法行為,對參與串通招標投標的各個違法行為人,應當根據情節,分別按照本規定第五條規定的幅度予以行政處罰。
對於共同違法行為的行政處罰要把握好以下兩點:
一是不能對違法行為人各自立案、分別處理,而應合並立案、分別處理;二是在案件調查中,要對行為人在共同違法行為中所起的作用、具體的分工、參與的程度進行認定,在量罰時依據行為人在共同違法行為中的作用、情節、導致的後果作出綜合分析,正確使用裁量權,區別情節予以處罰,以符合「責任自負、過罰相當」的原則。
共同違法行為人是否應承擔履行行政處罰決定的連帶責任,在現行的行政立法中並沒有作出規定,但在行政執法實踐中卻是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對此問題,有人認為,基於「責任自負」的原則,不能要求共同違法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否則就是搞「株連」。筆者認為:共同違法行為人在承擔履行按份責任的同時,還應承擔連帶責任,這並不違反「責任自負」的原則。
連帶責任是責任認定的一項特殊原則,指各個責任基於同一發生原因而產生的具有同一給付內容的數個責任,各個連帶責任人不以自己的份額為限承擔責任,而是對全部共同責任負責,並不因其中之一的責任人履行而使全體責任人的共同責任歸於消失。在共同違法行為中,行為人盡管在共同違法行為中的作用、責任可能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行為之間也存在著必然聯系,有的還互為因果,在利益上存在著利害關系。因此,基於共同目標、共同利益、共同利害關系的共同行為導致的責任必然是連帶的。其次,共同行為人只有在全部履行了行政處罰決定後,才能使其因共同違法行為應承擔的行政責任消失。當部分行為人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時,共同違法行為人應承擔的行政違法責任仍然存在。再者,在司法實踐中,《民法通則》及相關的司法解釋都確認了基於共同行為應承擔連帶民事責任,這說明「責任自負」和連帶責任並不矛盾。《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四條規定:行政機關的同一具體行政行為涉及兩個以上利害關系人時,其中一部分利害關系人對具體行政行為不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通知沒有起訴的其他利害關系人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
⑺ 一個行為同時違反兩個以上不相沖突的不同位階法律規定的應如何處罰,是適用位階高的還是適用專門規定
這個問題有點害人啊,兩個法條適用誰的問題,一般只在法條規定有內沖突的情況才存在,在容沖突中,上位法優於下位法、特別法優於一般法、新法優於舊法適用,當存在依據不同適用原則會適用不同法律時,有法律作出規定,比如新法中,或者由立法機關裁判
至於問題中的情況,既然不想沖突,都適用就完了,比如醉酒駕駛,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的是行政處罰,刑法規定的是刑事責任,法律位階不同、規定也不沖突,都適用,最好的例子,高胖子,吊銷駕照是行政處罰,拘役和罰金是刑罰
⑻ 行政處罰時,一個違法行為違反了同一部法律的不同的法律條款,能否分別予以處罰
不能。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二十四條 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
第二十八條 違法行為構成犯罪,人民法院判處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時,行政機關已經給予當事人行政拘留的,應當依法折抵相應刑期。違法行為構成犯罪,人民法院判處罰金時,行政機關已經給予當事人罰款的,應當折抵相應罰金。
(8)同一行為違反兩個行政法規擴展閱讀
《民政部對中國電子商務協會作出撤銷登記的行政處罰》
據民政部網站消息,近日,民政部對中國電子商務協會作出撤銷登記的行政處罰。
經查,中國電子商務協會存在連續三年未按規定接受全國性社會團體年度檢查的違法行為,違反了《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第二十八條的規定,情節嚴重。依據《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第三十條第一款第(三)項的規定,民政部對中國電子商務協會作出撤銷登記的行政處罰。
同時,依據《社會組織信用信息管理辦法》的規定,自行政處罰決定生效之日起,民政部將中國電子商務協會列入社會組織嚴重違法失信名單。
依據《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第十九條和第二十條的規定,中國電子商務協會被撤銷登記後,應成立清算組織,完成清算工作並辦理注銷登記。清算期間,不得開展清算以外的活動。
⑼ 同一行為觸犯兩種以上法律如何行政處罰
你的提問,三言二語還真闡述不清楚。
一行為違反數法條(或兩種以上法律)如何實施行政處罰
一行為違反數法條如何處罰問題,在《行政處罰法》中主要體現為第24條,即「對當事人的同一個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但該條款僅是從禁止重復罰款角度予以規范,對一行為違反數法條時應如何實施行政處罰並未明確。討論此問題,應從以下問題入手:
首先是如何界定「同一個行政違法行為」?
其次是「一行為違反數法條」具體包括哪幾種情形?
最後才是針對具體情形,分別應如何適用法律實施行政處罰?
一、「同一個行政違法行為」的界定
「同一個行政違法行為」應當是指「法律上的一行為」,而不是指「自然上的一行為」。
由於行政處罰與刑罰有一定的銜接性,不妨參照刑法理論中有關「一行為與數行為」的判定標准來分析此問題:
凡只能充分滿足一個行政違法構成要件的行為,就是「一個行政違法行為」;
能分別獨立、完整地充分滿足數個行政違法構成要件的行為,就應認定為「數個行政違法行為」。
「法律上的一行為」,可能由一個「自然上的行為」構成,也可能由數個「自然上的行為」基於法律的規定或者社會一般觀念結合而成。但是,一個「自然上的行為」卻不可能同時構成數個「法律上的行為」。具體的某種行政違法行為的構成要件,要結合相關法條的具體規定來判斷。
例如,《無照經營查處取締辦法》中的無照經營,包含了「未依法取得營業執照和(或)許可證、批准文件」的消極不作為,和「實施了相關經營活動」的積極作為這兩個「自然上的行為」;
又如《商標法》第52條第三項所規定的「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行為,也要求同時具備「未經商標注冊人許可」的消極不作為,和「製造與他人注冊商標標識相同的標識」的積極作為。就無證照印製假冒他人注冊商標標識行為而言,表面上看同時構成了「無照經營」和「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但構成這兩個違法行為所必須的積極作為要件卻是重合的,都是「印製與他人注冊商標標識相同的標識」,也就不能分別獨立、完整地充分滿足上述兩個違法行為構成要件。因此,無證照印製假冒他人注冊商標標識行為,只是一個違法行為,不過同時違反了數個法條。
二、「同一個行政違法行為」的分類 我們仍參照刑法理論來分析:
(一)單純的一個行政違法行為,即只違反一個行政管理法條。由於行政管理的繁雜和執法主體多樣,這種情形其實也不多。
(二)實質上的一個行政違法行為。是指看起來是數個行政違法行為,但實質上僅是一個行政違法行為。包括:
1、持續性或繼續性違法。指出於一個概括的過錯,實施的行為及其引起的違法狀態在一定的時間、空間上處於持續或繼續狀態,沒有間斷,法律對其評價為一個行政違法行為。如某人從A地到B地超載駕駛。持續性違法,可能僅違反一個法條,也可能違反數法條。
2、法條競合違法。指一行為同時違反數個法條,數法條對該行為規定了不同的法律後果,或者規定了不同的行政執法主體,而且數法條之間在調整對象上存在必然的交叉、包含乃至重疊的包容關系。法條包容關系分兩種:一是完全包容,即數法條在調整對象上具有包含乃至重疊的重合關系,簡稱法條重合;二是部分包容,即數法條在調整對象上具有交叉關系,也稱法條交叉。
3、想像競合違法。指一行為同時違反數法條,但數法條之間不存在必然的包容關系。法條之間是否存在必然的包容關系,是想像競合與法條競合的區別關鍵。例如,《無照經營查處取締辦法》有關無照經營的規定,與《商標法》有關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規定,法條本身之間並無必然的包容關系。因此,無證照印製假冒他人注冊商標標識行為,是「無照經營」與「商標侵權」的想像競合而非法條競合。
(三)數行為而法定為一個行政違法行為。
指本來符合數個行政違法行為構成要件,但法律將其規定為一個行政違法行為。如,《治安管理處罰法》第43條第一款對「毆打他人或者故意傷害他人身體」設定了處罰,第二款第三項又對「多次毆打、傷害他人」設定了更重的處罰。「多次毆打、傷害他人」。此類情形,一般存在法條競合的問題。
(四)數行為而在處理上作為一個行政違法行為。主要包括:
1、連續違法。指行為人基於一個概括的過錯,連續實施性質相同的數個違法行為。連續違法在時間上有間斷。在刑法上,連續犯按一罪處斷。根據我國《行政處罰法》第29條的規定,違法行為有連續狀態的,(行政處罰追究時效)從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因此,對連續違法,我國也是按一個行政違法行為從重處理的。」
2、牽連違法。指以實施一個違法行為為目的,但其手段行為或結果行為又分別構成其他行政違法行為。其特徵:一是實施了數個行為,且數個行為分別構成了不同的行政違法行為;二是數個行為之間具有目的行為與手段(方法)行為或目的行為與結果行為的牽連關系。如為了銷售不合格產品而假冒他人注冊商標,就屬於牽連違法。對於牽連違法,一般是按一個行政違法行為處理,但國家有特別規定的從其規定。例如,競買人為了串通拍賣賄賂拍賣公司,串通拍賣與賄賂行為之間存在牽連關系,但根據《關於禁止商業賄賂行為的暫行規定》第十一條,對賄賂行為與串通拍賣行為應一並處罰。
3、吸收違法。指基於一個概括的過錯,實施了數個分別構成了不同行政違法的行為,由於數行為之間存在特定的依附與被依附的關系,實踐中按一個行政違法行為處理的情形。特定的依附與被依附關系,指根據一般觀念和法條內容,數行為之間由於基本性質相同或有密切聯系而存在的附隨關系。包括其中一個或某些行為是另一個行為的必經階段或必要部分,或者其中一個行為是其他行為的當然結果。
三、一行為違反數法條的處罰原則
如前所述,一行為違反數法條主要表現為法條競合、想像競合、牽連違法和吸收違法。在刑罰領域,對想像競合犯、牽連犯和吸收犯,一般是從一重斷處。對於法條競合犯,法條本身對適用法律有明確規定的從其規定;法條交叉時由於很難區分誰是特別規定誰是一般規定,應根據犯罪行為最為顯著的特徵和重法優於輕法的原則從一斷處;其他情況下,以特別規定優於一般規定原則為主。
與行政處罰相比,刑罰的裁決機關單一,種類相對較少,刑法條文也更協調統一,從一斷處就足以達到刑事制裁的目的。而行政處罰的執法主體、監管角度和對象、處罰種類、制裁目的以及法條內容,都非常復雜;不同法條的調整對象、不同行政主體的監管任務、不同行政處罰的制裁目的,其側重點也不同。對一行為違反數法條實施行政處罰時,如果也絕對地採取從一斷處原則,就可能使違法者逃脫應受的處罰,妨礙不同行政執法主體間、不同行政處罰種類之間制裁功能的全面實現。
仍以無證照印製假冒他人注冊商標標識為例,無論是單獨依《印刷業管理條例》無照經營,還是依《商標法》商標侵權定性處罰,都不能全面評價該行為的違法之處。若僅依商標侵權查處,只能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沒收侵權商品和專用工具,並處罰款,而《印刷業管理條例》所設定的「取締無證照印刷經營活動」和「沒收違法所得」處罰就會落空,反之亦然。 其實,《行政處罰法》第24條立法精神是禁止對同一個違法行為給予兩次以上相同種類的行政處罰,並未排除在遵守該立法精神的前提下適用數個法條對同一個違法行為實施行政處罰。
對一行為違反數法條且數機關均有管轄權的,我國目前對此問題規定不夠祥盡,實踐中一般是同種處罰由在先處理的機關管轄,發生爭議的由共同的上一級機關指定。通說認為,對一行為違反數法條實施行政處罰時,除法條本身對如何適用法律有明確規定時從其規定外,應以「分別適用但同種處罰不重復」原則為主:即分別適用該行為所違反的所有法條,指出其違法性並實施行政處罰,但同種處罰不得重復作出,若數法條由同一個機關主管的,同種處罰適用法定幅度最重的法條;若數機關均有管轄權的,同種處罰由在先處理的機關依法作出,發生爭議的由共同的上一級機關指定。
當然,在法條競合情況下,除法條本身對如何適用法條有明確規定時從其規定外,目前仍以「特別規定優於一般規定從一斷處」的原則為主:法條交叉的,很難區分誰是特別規定誰是一般規定,應實行「分別適用但同種處罰不重復」原則;法條重合且行政執法主體相同的,按立法法規定的上位法優於下位法、後法優於前法以及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等規則,從一斷處;法條重合但規定了不同的行政執法主體,且相關行政執法主體都有管轄權的,實行「分別適用但同種處罰不重復」原則。 另外,一行為違反的數法條均由同一個機關主管的,該機關對該行為只能同時適用相關法條作出一次處罰且同種處罰不重復,不能分別作出數次處罰,否則有違依法行政的誠實守信原則和依賴保護原則。確有必要改變原處罰的,應依法撤銷原處罰再重新處罰,且不得因當事人申辯而加重處罰。
⑽ 同時違反法規和部門規章,但處罰不一樣,應以何為准
根據理性制度的要求和立法精神,行政處罰應當遵循一事不再罰原則,我國行政法回對一事不再罰答原則明確的法律規定是《行政處罰法》第二四條規定「對當事人的同一違法行為,不得給予兩次以上罰款的行政處罰」。按照通說觀點,對於行政法規不同條款的競合,一個違法行為同時觸犯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行政法律規范的不同條款。如果每個法律規范的行政處罰權均授予同一個行政機關,但所規定的行政處罰的種類不同,該行政機關可以依據不同的法律條款,從一加重處罰。若處罰的種類相同,但將行政處罰權授予不同的行政機關,有處罰權的行政機關只能給予一次行政處罰,給予兩次行政處罰的,最先作出的行政處罰是合法的,以後作出的行政處罰應認定為不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