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行政法的問題
A. 問一個行政法方面的問題
要看備案的要求是什麼,如果備案是頒發執照的前提,且不屬於《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內保留部分非行政許容可審批項目的通知》中的非許可審批項目,那麼就屬於行政許可,地方文件無權設置。如果備案只是要求將相關信息交給主管部門以便日後審查,則不屬於行政許可,是一般的監管而已,地方文件有權設立。
B. 關於行政法的現實問題
行政法是來處理公民與行政源機關關系的,如果你要告的是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包括不作為),認為行政機關的處理行為違法,那麼就提起行政訴訟,如果你要告的是另一方公民侵害人身權請求賠償,那麼就提起行政訴訟,兩種法律關系分別進行救濟。
也不存在所謂的願意找誰不找誰的問題,公安機關有責任對此類事件進行處理,公民可以要求公安機關依法處理,而法院則有權對賠償問題進行審理,公民可以提起民事訴訟請求賠償,如果對公安機關的處理行為不滿,也可以提起行政訴訟。
C. 急求行政法問題!!
行政法有一個最基本原則:行政行為依法原則;行政處罰也有一個基版本原則:公開、公權平、公正(「三公」)原則。
從本案來看,公安機關依職權對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行為實施行政處罰符合上述原則,關鍵在於接下來對違法當事人的有關信息進行曝光行為是否合法。首先要說的是,對違法行為進行通報,不是法律禁止行為,並且有些通報還有法律的明確授權。作為行政機關來講,哪些信息應當公開、哪些信息應當依申請公開、那些信息不能公開不能一概而論,必須加以區分,如果行政機關根據實際需要來公開一些信息的話,最起碼要符合以下原則:不得侵害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即:不得泄露國家秘密、不得泄露當事人受法律保護的商業秘密、保護未成年人等。
如果當事人認為行政機關公開處罰結果的行為超出限度,給自身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失的話,依據有關法律原理,當事人可以提起行政訴訟,但是否受理,最終由法院確定。
希望對你有用。
D. 請教幾個行政法中的問題!
行政行為被撤銷效力溯及至該具體行政行為成立之日,指的就是行政行為被撤銷後自始無效版。
聽取對方意見權是現代行政程序的基本要求,行政許可法也是規定了的。
市政府作出決定的行為分兩種情形:如果市屬於國務院規定的較大的市,那麼屬於行政立法行為;如果不屬於較大的市則只是一種制定抽象行政規則的行為。
E. 行政法問題一題
1、以下關於行政法特點的敘述中正確的是:(B)A行政法可以制定一部專完整、統一的法典B行政法規屬范賴以存在的法律文件的數量多、內容繁雜C行政法中的程序法與實體法分別獨立成為不同的法律部門D行政法如一般法律規范一樣具有較強的穩定性2、
F. 行政法的幾個問題
法治的核心就是限制國家權力,而行政權力又是國家權力中最危險、最強大的一種,因此,行政法治是法治的重要內容。
行政法的涵義最好從行政法基本理論分析,觀點很多:控權說、平衡論、服務論等等。還有其他定義行政法的方法是從形式上來界定,如從行政法的內容、行政法的調整對象上來定義行政法。
法源與法律淵源是一個東西,台灣稱為法源,大陸稱為法律淵源,大多數情況下也會簡稱為法源。 不過也有人將其用作「法的來源」或「法的本源」的意思。
G. 一個行政法的問題
市委組織部之類的機構本來就屬於黨的機構,不是行政機構,所以沒有什麼行政職位的問題,只是中國的特殊國情,所以這些機構工作的人員因為也是有編制的並且由財政支付工資,所以也是中國的公務員。
H. 行政法的兩個問題。
1.行政訴訟法中有關不受理的案件范圍第四項為「法律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內為。容」公安部的兩個規定都不是法律,只是行政法規,所以不能認為其認定可以排除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所以法院應當受理。
2.高等學校屬於法律法規授權組織,屬於行政主體范疇。高校招生並非自主管理權而是教育法授予的行政管理權,這一點從錄取名額的分配、錄取方式、專業設置等等都由教育部決定即可看出。這與學生進校後的管理行為是明顯不同的,對學生的管理是基於教育機構的屬性與職能而自然應當享有的,但是招生與開除等等涉及學生學籍、身份等問題都是法律授權給高校的,在中國高等學校由於沒有自治地位,所以這些權力都由政府享有,通過法律授權由高校行使。
I. 行政法的問題。
請參考以下文章:
今天在閱讀葉堅學者所寫的「關於行政行為的幾個問題的界定」一文,認為其對「行政事實行為」的這一概念產生了誤解。其引用方世榮教授所說的「所以沒有必要採用行政行為(行政法律行為)與行政事實行為這樣的二分法,現有的所謂事實行為完全可以為行政行為所涵蓋。行政事實行為是一個內涵很不確切的詞語,應予廢棄。」 對於行政行為這一概念的認識,最早出現在法國行政法學,直到1895年,德國行政法學鼻祖奧托•邁耶教授在其論述德國行政法的鴻篇巨著中把行政行為權威性的定義為:行政行為是關於「個別的條件下決定某個權利主體的權威性宣告」。[1]此後,行政行為這一概念成為各國行政法學的一個核心范疇。我國大多數學者普遍認為行政行為是指「享有行政權能的組織或個人運用行政權對行政相對人所作的法律行為。」並且分析出行政行為具有單方性、無償性、強制性的法律特徵。[2]從這一定義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其是將行政行為理解為是法律行為的一種。而就法律行為這一概念而言,是指人們所實施的,能夠發生法律上效力、產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為。其所對應的范疇應是「非法律行為」,如純粹的經濟行為、政治行為、道德行為、宗教行為等。[3]這樣看來,法律行為並非對應的是事實行為。而事實行為被認定為是法律行為中的一種非意思表示行為,是指非經行為者意思表示而是基於某種事實狀態即具有法律效果的行為,如民法上的先佔、遺失物的拾得、埋藏物的發現等。[4]從而我們就可以很容易的得出法律行為則是行政行為和事實行為二者共同的上位概念。那麼我們還需要弄清楚的是,什麼是行政事實行為?行政事實行為與行政行為、事實行為之間是一種什麼關系?行政事實行為和事實行為是否是同一概念呢?根據學者們的考察和研究,行政事實行為這一概念最早是從德國著名行政法學家耶律納克所提出的「單純公權力行政」一詞所演變而來的。所謂「單純公權力行政」是指「類似市政有關的都市房屋、街道、公園、水庫等的建築,及其他技術方面的行為以及行政機關用文字發行的『指導』文件,如公安為避免車禍所發行宣導交通安全之別針、小冊子,以及社會服務性的工作指南、民眾 調解與法律咨詢的說明書等,都是屬於這種類型的行為。」[5]對於行政事實行為這一概念的進一步分析和理解,中外行政法學界也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主要代表的觀點有:德國法學家毛雷爾認為行政事實行為是指某種事實結果而不是法律後果的所有行政措施。[6]著名的印度公法學者賽夫教授在其著作中將行政事實行為表述為「是旨在產生事實上結果而不是法律結果的行為」,這一點與毛雷爾的認識是相同的。繼而他又認為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或行政機關的其他法律行為均屬於行政事實行為。[7]針對其這種理解,顯然是值得商榷的。因為行政行為必然產生一定的法律後果,這是由行政行為的性質所決定的,而與行政事實行為不會產生法律後果而是事實結果相比較,與其所稱的行政行為屬於行政事實行為的認識產生了矛盾,因為法律後果與事實結果應是一對相對應的范疇,它們之間不存在隸屬性。因而行政行為當然不屬於行政事實行為。但是,無論學者們對行政事實行為與行政行為的關系如何認定,對行政事實行為法律屬性和特徵的認定是明確的,即行政事實行為是行政主體依據行政職權所實施的一種行為,具有行政性的特點,這一點是不容否認的。再者,就目前各國的立法例當中,都表明行政事實行為不會產生法律約束力,但實際上它對行政相對人的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仍可能產生實際上的損害。經過上述對行政事實行為特性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行政事實行為並不是簡單的從事實行為這一法理概念中推演出來的,而其表現出自身產生的基礎和獨特的法律意義,其實二者是兩個不具有同質性的概念。就行政事實行為而言,根據其性質和特徵,有學者將其歸納為補充性行政事實行為、即時性行政事實行為、建議性行政事實行為和服務性行政事實行為。
J. 行政法的問題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機構設置和編制管理條例》第七條規定:「縣級以回上各級人民政府行政機構不得答干預下級人民政府行政機構的設置和編制管理工作,不得要求下級人民政府設立與其業務對口的行政機構。」
在立法目的上是為了保障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的需要,反應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的法律依據。保障地方政府根據當地行政任務需要,靈活設置地方政府機構。例如,國務院並沒有設置部委級別的旅遊部門,但海南省為了發揮自己的旅遊特色,完成旅遊開發的任務,設置了旅遊發展委員會作為海南省政府組成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