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第52條第2款
1. 刑事訴訟法第51條和第52條的內容是什麼
第五十一條公安機關提請批准逮捕書、人民檢察院起訴書、人民法院判決書專,必須忠實於事實真屬象。故意隱瞞事實真象的,應當追究責任。
第五十二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人收集、調取證據。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如實提供證據。
行政機關在行政執法和查辦案件過程中收集的物證、書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等證據材料,在刑事訴訟中可以作為證據使用。
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
凡是偽造證據、隱匿證據或者毀滅證據的,無論屬於何方,必須受法律追究。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五條第二款第六十六條什麼內容
第來六十五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自和公安機關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
(一)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三)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四)羈押期限屆滿,案件尚未辦結,需要採取取保候審的。
取保候審由公安機關執行。
第六十六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決定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審,應當責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證人或者交納保證金。
3.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五條第二款
請問刑事案免於起訴後還要多長時間可以不付刑事責任了,我們是元月份免於起訴的現在檢查院又通知要起訴我們
4. 觸犯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二條會怎麼判
《刑事訴訟抄法》第五十二條人民法院襲、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人收集、調取證據。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如實提供證據。
行政機關在行政執法和查辦案件過程中收集的物證、書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等證據材料,在刑事訴訟中可以作為證據使用。
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
凡是偽造證據、隱匿證據或者毀滅證據的,無論屬於何方,必須受法律追究。
你可能想問的是: 凡是偽造證據、隱匿證據或者毀滅證據的,會怎麼判?
該條款本身並沒有規定法律後果。因此,要看具體實施了什麼樣的行為,分別以「偽證罪,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毀滅、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妨害作證、偽造、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幫助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等罪名,分別處罰。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二條,第七十五條之規定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五十二條 被羈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回理人、近親屬有權申請取保答候審。
第七十五條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託的律師及其他辯護人對於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採取強制措施超過法定期限的,有權要求解除強制措施。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對於被採取強制措施超過法定期限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予以釋放、解除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或者依法變更強制措施。
6. 如何理解和適用《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二條第2款
1、 對「行政機關」和「查辦案件」的解讀
這里的「行政機關」,是指具有行政執法和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以及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在法定授權范圍內實施行政處罰的組織,具體包括稅務、審計、工商、土地、環保、衛生、質監、人民銀行等行政機關,以及證監會、保監會、銀監會等法律法規授權管理公共事務的組織。修正後《刑訴法》第52條第2款在「行政執法」後加入「查辦案件」一詞,主要是針對我國監察部門對國家工作人員違法違紀案件進行調查、辦理的情況,而此種查處行為並非「行政執法」,立法部門專門在此款中用「查辦案件」來概括此種情況。此外,「查辦案件」行政機關的實踐工作中也經常使用,在2006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出台的《關於在行政執法中及時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意見》中也使用了「查辦案件」一詞,「行政執法機關在查辦案件過程中,對符合刑事追訴標准、涉嫌犯罪的案件,……。」
2、對「等」字的解讀
對於此款中「物證、書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等證據材料」的「等」字的解讀尤為重要,關繫到哪些行政執法證據可以進入刑事司法程序的問題。學者們有不同理解,有的理解為列舉未完,為了文字簡潔不作贅述;有的學者解讀是列舉後煞尾,可以作為刑事訴訟證據使用的行政執法證據也就僅限於「物證、書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這四種。從文義解釋的角度,這兩種觀點似乎都有道理。但是,依照邏輯解釋和系統解釋,就會發現前者更合理。根據修正後《刑訴法》的邏輯思維和行文習慣,「等」字多是代表列舉未完,而如果後面再沒有內容,就不會再用「等」字。如第54條「採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採用暴力、威脅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
根據《刑事訴訟法》與相關行政規章的關系,為了保持內容的一致性,這里的「等」字更宜解釋為列舉未完。2011年初,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出台的《關於辦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下稱《意見》)明文規定,「行政執法部門依法收集、調取、製作的物證、書證、視聽資料、檢驗報告、鑒定結論、勘驗筆錄、現場筆錄,經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審查,人民法院庭審質證確認,可以作為刑事證據使用。」《意見》規定了七項可以作為刑事證據使用的行政執法證據,考慮到法規規范之間的一致性,這里的「等」應解釋為列舉未完。
3、對「證據」和「證據材料」的解讀
在法理上,證據和證據材料有聯系但又不相同。其聯系是指,證據往往來源於證據材料,證據材料是取得證據的基礎和前提。區別是:證據材料是尚未審查、核實的事實,尚不能作為證據使用,還不是證據;而證據,則是對證據材料經過去偽存真、查證核實,與案件有關的事實。[1]需要注意的是我國法律中對「證據」和「證據材料」並沒有作刻意區分,不同的法律條文中使用的「證據」一詞時,含義並不相同,有時「證據」是指證據材料,即有待查證屬實的證據的原始材料。第52條第2款的「證據材料」是指尚未查證核實的證據原始材料;這里的「證據」也是指證據材料,是「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而非作為定案依據的「證據」。物證、書證等各種類型的「證據」,在未經查證屬實之前,僅僅是「證據材料」,這些證據材料可能真實,也可能不真實,需要經過審查判斷才能確定。經過查證屬實,符合法律規定的表現形式,具有能夠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事實內容的,才是真正的證據。
7. 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第二項之規定
第十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專訴,或者終止審理屬,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六十五條第一款第二項之規定。是怎麼處理的
交納保證抄金或者提出保證人,向襲辦案機關申請取保候審。
《刑事訴訟法》
第六十五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審:
(一)可能判處管制、拘役或者獨立適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三)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採取取保候審不致發生社會危險性的;
(四)羈押期限屆滿,案件尚未辦結,需要採取取保候審的。
取保候審由公安機關執行。
9.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二百八十五條第二款
《刑訴法》第二百八十五條第二款是說對精神病人強制醫療的條款。
《刑訴法》第回二百八十五條 根據本答章規定對精神病人強制醫療的,由人民法院決定。
公安機關發現精神病人符合強制醫療條件的,應當寫出強制醫療意見書,移送人民檢察院。對於公安機關移送的或者在審查起訴過程中發現的精神病人符合強制醫 療條件的,人民檢察院應當向人民法院提出強制醫療的申請。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過程中發現被告人符合強制醫療條件的,可以作出強制醫療的決定。
對實施暴力行為的精神病人,在人民法院決定強制醫療前,公安機關可以採取臨時的保護性約束措施。
10. 如何理解和適用《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二條第2款
這是2012年修訂的內容,修訂前,這類證據需要司法機關轉換後才能作為證據使用,版修訂後,無權需轉換可以直接作為證據使用。
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二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人收集、調取證據。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如實提供證據。
行政機關在行政執法和查辦案件過程中收集的物證、書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等證據材料,在刑事訴訟中可以作為證據使用。
對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證據,應當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