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訴訟法對逮捕的規定
㈠ 新《刑訴法》中規定應該逮捕的情形包括什麼
應該逮捕的情形包括以下三條:
一、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取保候審尚不足以防止發生下列社會危險性的,應當予以逮捕:
1、可能實施新的犯罪的;
2、有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會秩序的現實危險的;
3、可能毀滅、偽造證據,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的;
4、可能對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實施打擊報復的;
5、企圖自殺或者逃跑的。
批准或者決定逮捕,應當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犯罪的性質、情節,認罪認罰等情況,作為是否可能發生社會危險性的考慮因素。
二、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或者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曾經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應當予以逮捕。
三、被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違反取保候審、監視居住規定,情節嚴重的,可以予以逮捕。
(1)刑事訴訟法對逮捕的規定擴展閱讀:
逮捕的實施程序:
一、在我國只有檢察院享有批捕權:對於任何公民的逮捕,除法院決定逮捕或者檢察院對自偵案件的決定逮捕的以外,必須經檢察院批准。
根據新刑事訴訟法第八十六條的規定 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逮捕,可以訊問犯罪嫌疑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訊問犯罪嫌疑人:
1、對是否符合逮捕條件有疑問的;
2、犯罪嫌疑人要求向檢察人員當面陳述的;
3、偵查活動可能有重大違法行為的。
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逮捕,可以詢問證人等訴訟參與人,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辯護律師提出要求的,應當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
二、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律由公安機關執行。執行逮捕的人員不得少於2人,執行逮捕時,必須向被逮捕人出示逮捕證,並責令被逮捕人在逮捕證上簽名(蓋章)或按手印。
三、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後,提請批准逮捕的公安機關、批准或決定逮捕的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應當在24小時之內進行訊問。對於發現不應當逮捕的,應當變更強制措施或者立即釋放。立即釋放的,應當發給釋放證明。
參考資料來源:
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網路-逮捕
㈡ 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逮捕的條件是什麼
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採取取保候審、監視回居住等方法,答尚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而
有逮捕必要的,應即依法逮捕。
」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是指同時具備下列情形:
(一)有證據證明發生了犯罪事實;
(二)有證據證明犯罪事實是犯罪嫌疑人實施的;
(三)證明犯罪嫌疑人實施犯罪行為的證據已有查證屬實的。犯罪事實可以是犯罪嫌疑人實施的數個犯罪行為中的一個。
㈢ 刑事訴訟法中,逮捕的條件有哪些
一、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
二、犯罪嫌疑人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
三、採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而有逮捕必要的
《刑事訴訟法》第60條規定:「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而有逮捕必要的,應即依法逮捕。」
(3)刑事訴訟法對逮捕的規定擴展閱讀:
逮捕的適用機關
我國《憲法》三十七條規定:任何公民,非經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決定或者人民法院決定,並由公安機關執行,不受逮捕。《刑事訴訟法》第五十九條規定: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須經過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決定,由公安機關執行。
據此,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批准權或者決定權屬於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對於公安機關移送要求審查批准逮捕的案件,人民檢察院有批准權。
人民檢察院在偵查及審查起訴中,認為犯罪嫌疑人符合法律規定的逮捕條件,應予逮捕的,依法有權自行決定逮捕。
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自訴案件中,對被告人需要逮捕的,人民法院有決定權。對於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案件,人民法院在審判階段發現需要逮捕被告人的,有權決定逮捕。公安機關無權自行決定逮捕。逮捕的執行權屬於公安機關。
㈣ 問個刑事訴訟法關於逮捕的問題
刑事訴訟法中關於逮捕: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專》
第七屬十九條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取保候審尚不足以防止發生下列社會危險性的,應當予以逮捕:
(一)可能實施新的犯罪的;
(二)有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會秩序的現實危險的;
(三)可能毀滅、偽造證據,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的;
(四)可能對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實施打擊報復的;
(五)企圖自殺或者逃跑的。
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或者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曾經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應當予以逮捕。
被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違反取保候審、監視居住規定,情節嚴重的,可以予以逮捕。
㈤ 刑事訴訟法適行逮捕的情形包括哪些
刑事訴訟法
第七十九條【逮捕的條件】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版能判處徒刑以上刑權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取保候審尚不足以防止發生下列社會危險性的,應當予以逮捕:
(一)可能實施新的犯罪的;
(二)有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會秩序的現實危險的;
(三)可能毀滅、偽造證據,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的;
(四)可能對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實施打擊報復的;
(五)企圖自殺或者逃跑的。
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或者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曾經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應當予以逮捕。
被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違反取保候審、監視居住規定,情節嚴重的,可以予以逮捕。
㈥ 比較2012年刑事訴訟法與1996年刑事訴訟法對逮捕條件的規定有什麼不同
新刑訴法中關於逮捕條件的規定應該進一步細化
我國1996年《刑事訴訟法》第六十條規定的逮捕條件是: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發生社會危險性,而有逮捕必要的,應當依法逮捕。
新刑訴法第七十九條規定的逮捕條件是: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採取取保候審尚不足以防止發生下列社會危險性的,應當予以逮捕:(一)可能實施新的犯罪的;(二)有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會秩序的現實危險的;(三)可能毀滅、偽造證據,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的;(四)可能對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實施打擊報復的;(五)企圖自殺或者逃跑的。對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或者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判處徒刑以上刑罰,曾經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應當予以逮捕。被取保候審、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違反取保候審、監視居住規定,情節嚴重的,可以予以逮捕。
對比新舊兩種對逮捕條件的規定,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1996年刑訴法對逮捕條件規定得比較籠統,新刑訴法的立法者力求將逮捕條件規定得詳細,更便於操作,但其中仍存在一些不易操作的問題,如新刑訴法採取列舉式的方式來規定逮捕的條件,盡量做到便於對照操作,但無論是「可能實施新的犯罪」還是「可能對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實施打擊報復」或者是「企圖自殺或者逃跑」,均為對犯罪嫌疑人主觀的判斷,是一種預期可能性,和對已經發生的事實進行認定不同,是否可能發生,只能通過相關間接證據的分析來推斷,判斷者的認識主觀性更強。
因此,如何正確判斷犯罪嫌疑人是否「可能」發生新刑訴法列舉的逮捕條件,就對偵查監督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公安機關對這些主管判斷逮捕必要性證據收集也是一個問題。例如:某甲盜竊一輛摩托車價值5000元,既無前科又非累犯,又無毀滅、偽造證據,干擾證人作證或者串供的行為,也無可能實施新的犯罪跡象,也沒有可能對被害人、舉報人、控告人實施打擊報復或者是企圖自殺或者逃跑等證據,僅僅一次盜竊5000元屬數額較大,有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三年以下,總之不符合刑訴法第七十九條第一款的規定,是批准逮捕還是不批准逮捕,如果批准逮捕,顯然屬欠缺逮捕必要性證據,不符合逮捕條件,那麼如果不逮捕,誰又能保證其不繼續犯罪和打擊報復呢?如果繼續犯罪,誰又能承擔起此責任呢?
對此,筆者認為應該繼續細化逮捕條件,使偵查監督部門有更強的可操作性。
例如可以規定:屬於預備犯、中止犯,或者是共同犯罪中的從犯、脅從犯,犯罪後自首、有立功表現的;因防衛過當造成重大損害或者避險過當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犯罪後有悔罪表現並積極賠償損失的;主觀惡性較小的初犯、偶犯,犯罪後有悔罪表現且明顯符合緩刑條件的;過失犯罪的犯罪嫌疑人,犯罪後有悔罪表現,積極賠償損失並取得被害人諒解的等為沒有逮捕必要的情形。
此外,還可以增加偵查機關提請前論證,提高審查針對性和准確性,也有助於防止對明顯無逮捕必要的盲目報捕,從而節約訴訟成本提高訴訟效率。
㈦ 根據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 有權批准逮捕的機關是
在我國,根據刑事訴訟法規定,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批准逮捕和檢察、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