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監督法屬於行政法

監督法屬於行政法

發布時間: 2021-01-23 23:28:18

行政法是什麼

所謂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版相對人、行政法制權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它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某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明白了嗎。
祝你獲得新知愉快。
:)

❷ 行政法和行政法規有什麼區別

1、定義不同

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而行政法規是國務院為領導和管理國家各項行政工作,根據憲法和法律,並且按照相關的規定而制定的政治、經濟、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類法規的總稱。

2、具體內容不同

行政法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而行政法規一般以條例、辦法、實施細則、規定等形式作成。發布行政法規需要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它的效力次於法律、高於部門規章和地方法規。

3、范圍大小不同

行政法是有關行政活動、行政機關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包括行政法律、行政法規、行政規章等等。行政法規是行政法的一部分。

❸ 行政法又包含了幾個法

行政處罰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稅收徵收管理法、政監察法、審計法、行政版復議法百、行政訴訟權法、國家賠償法等。
1、所謂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2、行政法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其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3、包括兩層含義:第一,行政法是國家一類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第二,這一系列法律規范和原則調整的對象是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而不是別的社會關系。
4、行政法與刑法民法一樣,是現代法律體系中的三大基本法律部門之一,在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度。

❹ 行政法包括哪些基本法律

行政處罰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稅收徵收管理法、政監察法、審計法、行政復內議法百、行政訴訟法、國容家賠償法等。
1、所謂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2、行政法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其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3、包括兩層含義:第一,行政法是國家一類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第二,這一系列法律規范和原則調整的對象是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而不是別的社會關系。
4、行政法與刑法、民法一樣,是現代法律體系中的三大基本法律部門之一,在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度。

❺ 人大常委會監督法法屬於哪一類法律

監督法是一部重要法律,是對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完善。為什麼這么講?因為憲法賦予人大兩項職權,一是立法,一是監督。這兩項職權的行使都需要有相應的法律使之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在立法權的行使方面,2000年我國出台了一部立法法,全面規范了各個立法主體的立法行為,從立法許可權的劃分,到立法程序、立法監督都作出了規范。立法法對廣東,特別是對深圳具有獨特的意義,在全國人大已經賦予深圳經濟特區立法權的前提下,立法法又賦予了深圳和廣州一樣的較大市的立法權。立法法的出台規范了立法權的行使。在監督權的行使方面,盡管這20多年各級人大都在積極地進行探索,並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但是始終沒有一部國家的法律作出統一的規范。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次監督法的出台,是對我們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完善。

監督法的制定工作歷時20年,經歷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對監督法的期望值很高,希望監督法把什麼問題都能管起來。實際上,人大的監督工作只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人大監督盡管是國家最高層次的監督,但並不意味著人大監督可以涵蓋和吸收其他所有監督形式,人大監督與其他監督形式也不是主從關系。經過多年努力,我們已經建立了黨內監督制度,以解決違犯黨紀的問題;已經建立了行政監督制度,以解決違犯政紀的問題;已經建立了司法監督制度,以解決違犯法紀的問題;在司法訴訟中,有司法機關相互間的監督,有上下級法院的審級監督,有檢察院的法律監督。此外,還有政協民主監督、民主黨派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等等。這些監督制度,同人大監督制度一起,共同構成了黨和國家監督體系。這個監督體系是全方位、多層次的,實踐證明是符合我國的國情和實際、行之有效的。在黨的統一領導下,把各方面的監督結合起來,形成監督合力,充分發揮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整體功能,才能提高監督實效,切實解決問題。

作為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大監督什麼?這是制定監督法必須研究清楚的問題。依據憲法有關規定,各級人大常委會所進行的監督總的來說是兩種,一是工作監督,一是法律監督。所謂工作監督,是指通過聽取和審議政府和法院、檢察院的工作報告和執法檢查,對「一府兩院」的工作進行監督。所謂法律監督,是指通過對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這是人大常委會監督工作的主要內容。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權力的特點是只作決定,而自身並不具體執行。政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要依法行政。法院、檢察院是司法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要公正司法。人大常委會對政府和法院、檢察院進行監督,目的在於確保憲法和法律得到正確實施,確保行政權、審判權、檢察權得到正確行使,確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得到尊重和維護。人大常委會如果不把工作監督和法律監督搞好,就會失職;如果具體辦理依法應由政府和法院、檢察院辦理的事情,就會越權。人大常委會對政府和法院、檢察院進行監督,既不能失職,又不能越權。這是人大監督在黨和國家整個監督體系中的准確定位。認識統一了,監督法的制定工作在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進入了較快的軌道,於2006年8月27日通過。

監督法的調整范圍是規范人大常委會的監督工作

由於各方面對人大監督在黨和國家整個監督體系中的位置研究清楚了,對人大監督的地位和作用、人大監督的內容認識統一了,這次通過的監督法簡潔明了,只有9章48條,為了便於記憶,可以把它概括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總則,第二部分是人大常委會的經常性監督工作,第三部分是人大常委會的非經常性監督工作。

第一部分,總則。主要規范兩個內容,一是監督法的調整范圍,二是人大常委會行使監督權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關於監督法的調整范圍,明確為規范常委會的監督工作,而不是代表大會的監督工作。在起草監督法的過程中,曾經確定本法既規范各級人大的監督工作,也規范各級人大常委會的監督工作。最後確定本法只規范各級人大常委會的監督工作。作出這樣的改動,主要考慮是,人民代表大會每年通常只開一次會,不可能對政府和法院、檢察院的工作實施經常性的監督。依據憲法有關規定,對政府和法院、檢察院工作實施經常性監督的職權是由人大常委會行使的。同時,這些年各地方為加強人大監督工作所進行的探索和迫切需要加以規范的,也集中在如何加強和完善人大常委會對政府和法院、檢察院工作的監督問題上。因此,制定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法,對人大常委會的監督工作加以規范,更為切合實際。

關於人大常委會行使監督權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歸納起來有5條:堅持黨的領導、集體行使職權、依法行使職權、接受人民代表大會監督以及公開原則。

第一,堅持黨的領導。這是人大常委會工作包括監督工作中必須始終不渝遵循的政治原則,是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的核心。第二,堅持依法行使職權。按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行使監督職權,是人大常委會在監督工作中必須遵循的法制原則。第三,堅持集體行使權力。各級人大常委會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集體行使監督職權,是人大常委會在監督工作中必須遵循的組織原則。政治原則、法制原則、組織原則是人大常委會行使監督權必須遵循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則。第四,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對人大常委會的監督。各級人大常委會是本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關,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因此,各級人大常委會行使監督職權的情況,應當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報告,接受監督。人大常委會行使監督權的情況,都要向本級人大代表通報。第五,公開原則。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是一切國家機關的活動准則。公開原則是把人大常委會的監督工作置於人民群眾監督之下的重要保證。因此,各級人大常委會行使監督職權的情況,應當向社會公開。

人大常委會的工作監督必須「抓大放小」

第二部分,人大常委會的經常性監督工作。主要規范兩個內容,一是工作監督,一是法律監督。

關於工作監督。第一,對「一府兩院」專項工作的監督。「一府兩院」的工作很繁重,涉及面很廣,人大常委會的監督不可能事無巨細,什麼都管。什麼都管,勢必什麼也管不好,也管不了,也不利於充分發揮「一府兩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甚至可能對「一府兩院」的工作造成不必要的干擾,影響工作效率。所以人大常委會行使監督權,必須學會「抓大放小」。錦濤同志指出,人大應該把關系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和群眾切身利益、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作為監督重點(這就是「抓大」),綜合運用聽取和審議工作報告、執法檢查等形式,切實加強對帶有普遍性、傾向性問題的監督,進一步增強監督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監督法規定,人大常委會每年要從六個渠道來選擇關系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和群眾切身利益、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有計劃地安排聽取和審議「一府兩院」的專項工作報告,也就是通常說的「工作評議」。這六個渠道是:第一,在執法檢查中發現的突出問題;第二,本級人大代表反映的比較集中的問題;第三,本級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出的比較集中的問題;第四,專門委員會、工作委員會調查研究中發現的比較突出的問題;第五是人民來信來訪中集中反映的問題;第六,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從這六個渠道反映出來的問題,一定是黨的六中全會決定中提出的「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實施經常性監督,一定會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和人民群眾的歡迎;同時,把對有關部門主管領導幹部的工作業績和存在問題寓於工作評議中,實際上也體現了對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或任命的「一府兩院」的幹部履行職責的監督,這樣就把對工作的監督和對人的監督很好地結合了起來。

第二,對計劃和預算執行情況的監督。這次監督法比較有新意的是明確了常委會對決算草案和預算執行情況報告審查的重點,這在過去法律都沒有規定。重點:一是預算收支平衡情況,二是重點支出的安排和資金到位情況,三是預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情況,四是部門預算制度建立和執行情況,五是向下級財政的轉移支付情況,六是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關於批准預算的決議的執行情況。除了明確這六個方面的審查重點以外,還做了兩個特別規定,一是對中央的,一是對地方的。對全國人大常委會,要求還應當重點審查國債余額的情況;對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要求還應當重點審查上級財政補助資金的安排和使用情況。監督法明確了上述重點,使我們在審查決算草案和預算執行情況時更有操作性。

「跟蹤檢查」第一次寫入國家法律

第三,對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監督,即執法檢查。關於執法檢查各級人大都積累了很豐富的經驗,有了一套比較規范的做法。常委會每年抓住幾部實施當中問題比較多,人民群眾比較關心的法律法規,集中力量深入檢查,針對法律法規實施中的主要問題,一查到底,檢查一次不夠還可以檢查第二次,所以這次監督法里明確規定了「跟蹤檢查」,這也是第一次寫入國家的法律。監督法還規定常委會通過執法檢查和聽取執法檢查報告,對法律法規實施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形成有法律約束力的審議意見,要求有關執法部門提出整改措施,在規定時間內向常委會做出整改的報告。對執法檢查中發現的嚴重違法的典型案例要交由有關方面調查,並將調查處理結果報告常委會。同時,常委會通過對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監督,還可以發現法律法規本身存在的不足,及時修改。

監督法規定的人大常委會的工作監督,從內容上講,主要是以上三個方面。

法律監督的目的是保證和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保證憲法和法律的正確實施

關於法律監督。法律監督,是指對規范性文件是否符合憲法和法律規定進行的監督。規范性文件除憲法和法律外,還包括兩類:一是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地方人大的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性條例,還有國務院各部委的部門規章,以及省級政府、較大市政府的政府規章。這些規范性文件都是我國法的淵源,是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組成部分。因為是法的淵源,是我們法律體系的組成部分,立法法對這一類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和撤銷作了詳細規定,監督法對此只作了一銜接的規定。二是上述規范性文件之外的其他由國家機關制定的決議、決定、命令等。這些規范性文件不是我國法的淵源,但也是普遍適用的。對這一類規范性文件,監督法重點規范了兩個新的內容,一是地方層面的,一是中央層面的:

從地方層面講,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地方作出的決議、決定或者發布的命令,有些是超越職權、明顯違法的,如擅自設立審批、收費、罰款、強制措施等,限制或者剝奪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利,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強制性義務。為了解決這類問題,監督法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查、撤銷下一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作出的不適當的決議、決定和本級人民政府發布的不適當的決定、命令的程序,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參照立法法的有關規定,作出具體規定。

從中央層面講,規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的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即司法解釋),應當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審查。在司法實踐中,兩高的司法解釋對審判、檢察工作具體應用法律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卻也存在有些司法解釋與法律相抵觸的情況,人民群眾對此有較強烈的反映。監督法參照立法法有關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程序的規定,對「兩高」司法解釋的備案審查程序作了具體規定。

法律監督的目的是保證和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保證憲法和法律的正確實施。法律監督包含了立法、執法、守法的全過程,是人大常委會監督工作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在人大常委會的全部工作中居於重要地位。認真開展法律監督工作,對發揮權力機關的作用,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重要意義。

以上所講的工作監督和法律監督是人大常委會的經常性監督工作。

❻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法包括哪幾種法

主要分兩種:一般行政法和特別行政法。

一般行政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處罰法》、《行政監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等;

特別行政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海關法》、《教育法》等。

1.《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為維護社會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規范和保障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職責,制定本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教育法》的頒布是關系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件大事,對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促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制度,維護教育關系主體的合法權益,加速教育法制建設,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保障。

3.《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為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利益,加強海關監督管理,促進對外經濟貿易和科技文化交往,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制定的法律。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是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而制定的法律。

5.《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為了規范公務員的管理,保障公務員的合法權益,加強對公務員的監督,建設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促進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制定本法。

❼ 什麼是行政法

所謂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行政法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其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行政法是調整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進一步說,行政法是調整行政組織、職權,行使職權的方式、程序以及對行使行政職權的監督等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7)監督法屬於行政法擴展閱讀:

行政法基本含義:

包括兩個含義:第一,行政法是國家第一類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第二,這一系列法律規范和原則調整的是行政關系的客體和行政關系的監督,而不是其他社會關系。

一般行政法:指規定國家行政基本原則、原則和政策、國家機關及其負責人的地位、職權、職責、國家機關的任免、考核、獎懲的法律法規。工作人員、行政體制改革和行政機關工作效率的提高等。

特別行政法:是指規范教育、民政、衛生、統計、郵政、金融、海關、人事、土地、交通等各種專門行政部門的行政活動的法律、法規。

❽ 行政法是什麼概念

行政復法是規定國家行政主體的組織制、職權、行使職權的方式、程序以及對行使行政職權的法制監督,調整行政關系的法律規范系統。

行政法的基本內容包括三大部分:

(一)行政組織法;

(二)行政行為法;

(三)行政法制監督、行政救濟、行政責任法。

行政法的這三個部分分別調整著不同的行政關系:

行政組織法主要調整內部行政關系;

行政行為法,主要調整行政管理關系;

行政法制監督、行政救濟、行政責任法主要調整行政法制監督關系。

補充定義:行政法是指調整行政權被行使過程中所產生的社會關系以及對行政權進行規范和控制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❾ 行政法是什麼

所謂行政法
,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某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作為行政法調整對象的行政關系主要包括四類:
(1)行政管理關系。即行政機關、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等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的過程中,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等行政相對人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形成的行政管理關系,是行政關系中的主要部分。行政主體的大量行政行為,如行政許可、行政徵收、行政給付、行政裁決、行政處罰、行政強制等,大部分都是以行政相對人為對象實施的,從而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產生行政關系。
(2)行政法制監督關系。即行政法制監督主體在對行政主體及其公務人員進行監督時發生的各種關系。所謂行政法制監督主體,是指根據憲法和法律授權,依法定方式和程序對行政職權行使者及其所實施的行政行為進行法制監督的國家權力機關、國家司法機關、行政監察機關等。
(3)行政救濟關系。即行政相對人認為其合法權益受到行政主體做出的行政行為的侵犯,向行政救濟主體申請救濟,行政救濟主體對其申請予以審查,做出向相對人提供或不提供救濟的決定而發生的各種關系。所謂行政救濟主體,是指法律授權其受理行政相對人申訴、控告、檢舉和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的國家機關。主要包括受理申訴、控告、檢舉的信訪機關,受理行政復議的行政復議機關,以及受理行政訴訟的人民法院。
(4)內部行政關系。即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包括上下級行政機關之間的關系,平行行政機關之間的關系,行政機關與其內設機構、派出機構之間的關系,行政機關與國家公務員之間的關系,行政機關與法律;法規授權組織之間的關系,行政機關與其委託行使某種行政職權的組織的關系等等。在上述四種行政關系中,行政管理關系是最基本的行政關系,行政法制監督關系和行政救濟關系是由行政管理關系派生的關系,而內部行政關系則是從屬於行政管理關系的一種關系,是行政管理關系中的一方當事人──行政主體單方面內部的關系。

❿ 以下哪種法律不屬於行政法

B不屬於行政法。所謂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某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熱點內容
律師陳蕾 發布:2025-10-03 07:03:49 瀏覽:119
什麼是道德的滑坡 發布:2025-10-03 06:51:42 瀏覽:98
經濟法分支 發布:2025-10-03 06:48:18 瀏覽:574
上海交通大學法律碩士分數線 發布:2025-10-03 06:48:08 瀏覽:469
西雙版納州司法局 發布:2025-10-03 06:44:36 瀏覽:257
五查五看查道德品行 發布:2025-10-03 06:44:36 瀏覽:731
預支工資法律效力 發布:2025-10-03 06:41:03 瀏覽:147
江蘇導游法規試題 發布:2025-10-03 06:37:21 瀏覽:716
2015司法考試試題 發布:2025-10-03 06:35:47 瀏覽:665
勞動法產生與發展的幾大原因 發布:2025-10-03 06:24:35 瀏覽: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