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條款大全 » 民事訴訟法第十條釋義

民事訴訟法第十條釋義

發布時間: 2025-10-03 05:38:11

① 申請人向審判長申請迴避審判長不與受理審判員長有哪些不符合法律規定的

第十條 審判基本制度根據《民事訴訟法》第十條規定了迴避的基本制度(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在《民事訴訟法》第四十四條至第四十七條規定了迴避制度的程序規范。
1.迴避的法定情形及適用對象:
《民事訴訟法》第44條:審判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自行迴避,當事人有權用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他們迴避:(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近親屬的;(二)與本案有利害關系的;(三)與本案當事人、訴訟代理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
審判人員接受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請客送禮,或者違反規定會見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當事人有權要求他們迴避。審判人員有前款規定的行為的,應當依法追究法律責任。近親屬通常指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關系。
與本案有利害關系,指案件處理的結果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法官或其他有關人員的利益。
其他關系,指除上述關系外的、與本案當事人之間存在的足以影響案件公正審理的關系,如師生關系、同學關系、朋友關系等。
同時,《迴避規定》細化了應當迴避的情形。
迴避適用的對象首先是法官和陪審員,其次是書記員、執行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
2.迴避的方式和程序:
迴避有兩種方式,其一是自行迴避,即確有法定的迴避原因時,由法官或其他有關人員主動要求迴避;其二是依據《民訴法》第45條,由當事人或其訴訟代理人向法院提出申請要求法官或其他有關人員迴避。
當事人申請迴避,可採用口頭或書面兩種方式,不論採用何種方式,均應當說明申請的理由。在必要時,還應當提供證明應當迴避情形存在的證據。提出迴避申請的時間,一般在開庭之時。法院按普通程序審理案件時,一般應當在合議庭組成後的3日內將合議庭成員告知當事人。
在開庭審理時,審判長要詢問當事人是否申請迴避。當事人如申請迴避,就應在此時提出。但有時當事人在審理開始後才得知有應當迴避的情形,在這種情況下,可在法庭辯論終結前申請迴避。
前三款規定,適用於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迴避申請提出後,除案件需要採取緊急措施外,被申請人員在迴避與否的決定作出前,應當暫停參與案件的審理工作。對當事人等提出的迴避申請,法院應進行認真的審查,並在申請提出的3日內以口頭或書面方式作出決定。決定迴避的許可權依被申請迴避人員的不同而異:院長擔任審判長時的迴避,由審判委員會決定;審判人員的迴避,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的迴避,如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在實行獨任審判時,則由法官決定。
3.救濟措施:
《民訴法》第47條:人民法院對當事人提出的迴避申請,應當在申請提出的三日內,以口頭或者書面形式作出決定。申請人對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決定時申請復議一次。復議期間,被申請迴避的人員,不停止參與本案的工作。人民法院對復議申請,應當在三日內作出復議決定,並通知復議申請人。
4.違反迴避規定的後果:
審判人員應當迴避而未迴避是嚴重違反訴訟程序規則的行為,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可以向法院紀檢、監察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舉報。法院對依法應當迴避而未自行迴避的審判人員,依照《人民法院工作人員處分條例》的規定予以處分。審判人員應當迴避而未迴避,也是再審的法定事由。

② 民事訴訟法關於人民法院在審理民事案件過程中發現違法行為應如何處理的法條。

1、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經濟合同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條的規定,法院應將犯罪嫌疑線索、材料移送有關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查處。但根據民事法律規范判斷,當事人之間構成民事法律關系,且不影響民事案件審理的,民事案件可繼續審理。
2、審理中發現涉嫌犯罪,且該刑事犯罪嫌疑案件確認的事實將直接影響民事糾紛案件的性質、效力、責任承擔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 十六條第一款第(五)項的規定,法院應裁定中止審理,將犯罪線索移送有關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等待刑事程序終結後再恢復審理。
3、審理中發現涉嫌犯罪,且不構成民事責任承擔的,例如發現案外人涉嫌盜用、私刻單位公章從事詐騙的行為,作為民事被告的單位沒有過錯,不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即合同當事人之間不存在民事法律關系的,法院應全案移送。
全案移送的案件,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應採用以下移送方式處理:
1)人民法院認為案件有犯罪嫌疑但不屬於民事糾紛的,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一條的規定,應當裁定駁回起訴,並將有關材料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
2)在審理過程中,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認為有經濟犯罪嫌疑,並說明理由附有關材料函告法院,法院經審查認為確有犯罪嫌疑的,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審 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二條的規定,應當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並書面通知當事人,退還案件受理費。
對已全案移送公安機關或檢察機關的案件,在上述機關偵查期間,當事人又以相同事由向法院起訴的,法院應當裁定不予受理或駁回起訴。
以上內容就是相關的回答,通常情況下,如果我們在審理案件的時候,發現的其他的違法行為,還需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進行處理,看對方是否構成犯罪,如果構成犯罪的話就應該先有公安機關進行調查,提交給檢察院,然後再由檢察院判斷是否提出上訴。

③ 民事訴訟法二審終審制

法律分析:法院審判案件,就審判程序而言是兩審終審制,就法院體系而言是四級兩審制。兩審終審制,就是一起案件經過兩級法院審判終結審判的制度。也就是說,地方各級法院對於按照審判管轄權的規定對由審判的第一審(初審)案件做出判決或裁定以後,若當事人不服,可以在法定期限內向上一級法院提起上訴;若同級的檢察院不服,可以在法定期限內向上一級法院提起抗訴。上一級法院有權受理針對下一級法院第一審判決或裁定不服的上訴或抗訴,有權經過對第二審案件的審理,改變或維持第一審法院的判決或裁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十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合議、迴避、公開審判和兩審終審制度。

④ 如何理解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條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執行程回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答第十條 規定,執行異議審查和復議期間,不停止執行。
被執行人、利害關系人提供充分、有效的擔保請求停止相應處分措施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許;申請執行人提供充分、有效的擔保請求繼續執行的,應當繼續執行。
本解釋的目的是因為執行異議和申請復議的范圍較寬,如果異議審查和復議期間一律停止執行,勢必影響正常的執行程序,也難以防止濫用異議和申請復議權。

熱點內容
2014年7月深圳實施法規 發布:2025-10-03 08:29:03 瀏覽:715
何為法治 發布:2025-10-03 08:28:25 瀏覽:686
貨款欠條該怎麼寫才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10-03 08:23:13 瀏覽:221
法治政府創新 發布:2025-10-03 08:21:38 瀏覽:3
森林公園立法調研 發布:2025-10-03 08:14:27 瀏覽:180
司法局平安建設 發布:2025-10-03 08:07:40 瀏覽:973
怎樣去記住規章制度 發布:2025-10-03 07:57:03 瀏覽:472
經濟法看哪個老師 發布:2025-10-03 07:56:36 瀏覽:505
2013中級經濟法電子書 發布:2025-10-03 07:47:12 瀏覽:92
在校生適用勞動法之探析 發布:2025-10-03 07:46:28 瀏覽: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