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服務於上層建築法律服務於經濟基礎
❶ 用社會主義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間關系解釋要加強道德與法律建設的必要性重要性
(1)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具體表現在:①經濟基礎的需要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②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由於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決定經濟基礎的性質,因而它必然在上層建築領域也占統治地位,並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③經濟基礎的變化發展決定上層建築的變化發展及其方向。
上層建築的各個部分由於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對獨立性,其改變有早有晚、有快有慢。這種情況決定了上層建築中思想文化領域里新舊斗爭的長期性。
(2) 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這種反作用集中表現在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①從服務的方向上看,一方面保護和促進自己的經濟基礎的鞏固和發展,另一方面排除反對自己的對立物。②從服務的方式看,上層建築通過法律、經濟、思想等手段的調控來為經濟基礎服務。③從服務的效果看,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有促進、阻礙兩種情況。
(3) 上層建築反作用的性質,取決於它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歸根到底取決於它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當它為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進步力量;反之則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力量。社會主義國家裡的無產階級政黨是上層建築中的核心政治力量,其先進性的發揮,就集中表現在它能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服務。
2.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構成了它們之間的矛盾運動,這種矛盾運動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始終存在著。這是因為:新建立起來的上層建築總有某些不完善的地方;上層建築的相對獨立性使它有脫離經濟基礎的傾向;經濟基礎的變化不會立即在上層建築中得到反映;上層建築仍然維護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經濟基礎。
3.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狀況規律的內容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內在的本質的聯系,構成了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這一規律的主要內容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性質和發展方向,上層建築的反作用取決於和服務於經濟基礎的性質和要求,這一規律表明,上層建築的性質和變化發展,上層建築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決於經濟基礎的狀況。
4. 正確認識這一規律的方法論意義
(1) 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也是我們觀察和研究社會歷史的一把鑰匙,每一歷史時期的上層建築都能從經濟基礎中得到科學的說明。(2)這一規律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根據。(3)這一規律對於我們進行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政治體制屬於上層建築。經濟體制的改革必然引起政治體制的改革。社會主義政治體制的改革對於保護和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4)這一規律也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自覺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方針,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依據。
❷ 考研政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內涵
經濟基礎是指由一定社會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上層建築是建立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思想、觀點,以及相應的制度、設施與組織的復雜體系。
上層建築由各種有階級性的思想、觀點體系即意識形態(即思想上層建築或觀念上層建築)和政治法律制度、設施及組織(即政治上層建築)這兩大部分組成。思想上層建築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藝術、哲學等,並非所有的社會意識都是該社會的上層建築,只有反映並服務於經濟基礎的意識形態才屬於該社會的上層建築。政治上層建築既包括國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又包括軍隊、警察、法庭、監獄、政府部門等設施以及國家的政治法律組織等。政治上層建築通過各種強制力來維護特定的經濟基礎,調控社會生活。
政治上層建築和思想上層建築之間的關系是:第一,政治上層建築是在一定的思想上層建築的指導下建立起來的;第二,政治上層建築一旦形成,又能反作用於思想上層建築;再次,政治上層建築和思想上層建築都是對經濟基礎的反映,其中,最直接反映經濟的是政治。
馬克思主義從總體上把社會關系分為社會的物質關系和思想關系兩類。政治上層建築基本上屬於思想的社會關系。因為政治上層建築是人們根據經濟基礎的要求形成的,體現和反映著思想上層建築,因此又被稱為思想上層建築的「物質附屬物」。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恩格斯把國家看作是「第一個支配人的意識形態力量」。
在階級社會中,國家政權是整個上層建築體系中的核心。
上層建築包括政治上層建築和思想上層建築兩類。
❸ 如何理解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辯證關系
經濟基礎是指一個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個方面的總和。上層建築是指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指社會的政治、法律、文藝、道德、宗教、哲學等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這些社會意識形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的總和。
(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具體表現在: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任何社會的上層建築都不是憑空建立起來的,而是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產生的。如原始社會沒有階級統治和階級壓迫,就是因為經濟基礎(公有制)沒有剝削和壓迫的關系造成的。出現了私有制的經濟基礎也就進入了階級社會的上層建築,出現了政治上的階級統治和階級壓迫。
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一個國家的上層建築具有什麼樣的性質,取決於其經濟基礎的性質,地主和農民的地租關系(生產關系)決定了封建國家的性質,資本家和工人的僱傭關系(生產關系)決定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性質等等。
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變化發展。一個國家上層建築的變化、更替也是由該社會的經濟基礎決定的,當一個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社會意識形態不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要求時,它作為上層建築會或遲或早地發生變化以重新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二)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1、從服務的方向上看,它保護自己的經濟基礎而排斥異己力量;
2、從服務的方式上看,它通過對社會生活的控制來為經濟基礎服務;
3、從服務的效果上看,它對經濟基礎可以起促進作用,也可以起阻礙作用。
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集中表現為它是為經濟基礎服務的。當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是先進的經濟基礎的時候,這一社會是上層建築就幫助它形成、鞏固和發展,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當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變為腐朽落後的經濟基礎的時候,這一社會的上層建築就極力維護種經濟基礎,妄圖使其免於滅亡,這時它就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進步。
(三)二者的辯證統一構成了社會形態,揭示了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也是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四)方法論意義:是我黨制定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論依據,它還是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的理論依據。
❹ 問一個政治題目,這句話為何不對「法律和道德都是上層建築,都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
我想知道。為什麼你說抄這句話不對。法律和道德確實是屬於上層建築,法律是政治上的上層建築。道德是思想上 的上層建築。上層建築肯定是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的。比如封建社會的儒家思想。就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經濟基礎。如果你還不確定。你網路上層建築網路。會給你一個鐵證
❺ 政治題求高手 怎樣理解 思想道德和法律作為社會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共同服務於一定的經濟基礎
上層建築決定經濟基礎,思想品德好比生產力,經濟基礎好比生產關系,有了上層建築內才可以更好容的發展經濟基礎,因為有了這些生產力(這里指法律,思想品德)滿足了社會發展的前提條件,如:各種法則等等,先保證人們不會打亂社會治安,不犯罪,不殺人,才可以往後來經濟(這里經濟指生產關系)
❻ 利用經濟學中的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 的關系分析社會道德滑坡的原因
分析不了,因為太和諧了
❼ 道德倫理、宗教、法律等意識形態上層建築是怎樣與經濟基礎發生聯系的經濟基礎到底指什麼
道德倫理、宗教、法律等意識形態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有密切的關系版,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就權有一定的上層建築與之相適應.
而所謂的經濟基礎,可以指很多方面,如當時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人們的生產工具,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系等.
而它與意識形態的關系,可以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在封建社會,是地主佔有生產資料,農民為他們所統治,為了不使農民造反,他們就會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每個人的福禍都是上天註定的,皇帝的權利也是上天賜予的,要想獲得好的結果,就要在這一世安分守己,辛勤勞作,死後才可以去西方極樂世界---這可以說就是宗教觀念,如果放在經濟條件完全不同的今天,還有多少人會信呢?
而道德倫理,同樣是這樣決定的,比如那時的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無一不是為了防止社會動盪而制定.
至於法律,自然也是同樣的道理了.
❽ 請利用經濟學中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系分析社會道德滑坡的原因,500字以上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映經濟基礎,並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這是二者的辯證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主要表在:首先,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
就有什麼樣的上層建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基本內容和性質。在階級社會里,剝削階級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在上層建築領域里也就以剝削階級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統治為其主要內容。其次,經濟基礎的變化決定上層建築的變化和發展方向。舊的經濟基礎破新的經濟基礎 代替之後,舊的上層建築也就或遲或早地必然被新的上層建築所代替。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辯證關系還 表現在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上層建築對於經濟基礎不是消極的、被動的,它一旦產生即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為經濟基礎服務,幫助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上層建築對於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促進經濟基礎的發展,當上層建築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成為促進生產力發展,推動社會前進的進步
力量;一種是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當它為落後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成為阻礙生產力發展,阻礙社會前進的落後的力量。上層建築對社會發展起何種作用,以它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為轉移。歸根到底,取決於它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現代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由於市場調節固有的缺陷,容易引發人們在思想上過分追求物質,而忽視精神,導致了社會道德的滑坡。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應該加強對市場秩序的規范,加強對人們道德思想的引導,促進社會道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