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上市公司刑事法律風險藍皮書
A. 2020第九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議程公布,你覺得有什麼新的亮點
今年資本市場的一場盛宴如期而至。
11月27日上午9點,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20第九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在深圳拉開帷幕。 作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高端經濟論壇之一,本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以“解碼雙循環 謀局十四五”作為主題,呼應了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特點和新格局。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國家外匯局國際收支司原司長管濤也會以“以開放的雙循環支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主題進行演講。另外,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教授劉煜輝也會以“宏觀經濟及大類資產展望”為主題表達他精彩的觀點。
除了知名學者、業內人士的演講外,參加高峰論壇的優秀上市公司董事長還會圍繞“十四五規劃,如何抓住企業發展的機遇和風口”、“科技+創新,持續提升上市公司核心競爭力”兩大主題進行圓桌對話。相信這些來自優秀上市公司的掌門人們會為大家帶來最新、最有價值的觀點。
值得一提的是,《2020中國上市公司品牌價值藍皮書》新書發布儀式也將在此次論壇期間一並舉行。
B. 國有企業涉及的刑事法律風險有哪些
(一)因賄賂而帶來的刑事法律風險
1.受賄罪
國企老總涉案多因受賄、貪污。刑法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是受賄罪。國家工作人員在經濟往來中,違反國家規定,收受各種名義的回扣、手續費,歸個人所有的,以受賄論處。
該罪名的迷惑之處在於,行賄人行賄的方法多種多樣,也許受賄者並不認為某一行為是違法、是受賄,但該行為確實在法律上是違法的。所以,對於國企中的國家工作人員而言,弄清哪些行為是行賄、受賄,哪些行為是正常的人際往來,是十分關鍵的。
2 .行賄罪
為謀取不正當利益,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財物的,是行賄罪。因被勒索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財物,沒有獲得不正當利益的,不是行賄。行賄人在被追訴前主動交待行賄行為的,可以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現實中,行賄行為不少於受賄行為,但是鑒於法律鼓勵披露受賄行為,一般對主動交待行賄行為的行賄者予以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所以,因行賄而身陷囹圄者遠少於因受賄而身敗名裂的人。
(二)挪用類犯罪
1.挪用公款罪
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進行非法活動的,或者挪用公款數額較大、進行營利活動的,或者挪用公款數額較大、超過三個月未還的,是挪用公款罪。
現實中存在這樣的情況,即挪用公款者行為並非為自己,而是出於人情而幫助他人,最後弄得自己深陷官司之中。這是非常不值的,人情是人情,法律是法律,法常常不容情。
2.挪用資金罪
挪用資金罪與挪用公款罪在客觀行為上面極為類似,區別之一在於主體,挪用資金罪的主體為公司、公司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對於原國家工作人員辭職後到公司工作時進行的挪用行為,應按挪用資金罪處理。
(三)侵佔類犯罪
刑法對國有資產和非國有公司公司的合法財產採取了強有力的保護措施。對公司、公司人員使用竊取、騙取、侵吞等手段實施的侵害國有公司資產以及其他性質公司財產的行為予以嚴厲打擊。
1.貪污罪
國企老總因貪污而涉案的占很大的比例,且貪污數額一般較大。在貪污數額達到5千元的情況下,行為人的行為是否造成客觀的危害結果,是否構成既遂,成為應當努力把握的情節。
2.職務侵佔罪
現實中,有些公司家認為公司的財產就是自己的財產,公司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公司大多具有自己獨立的財產,公司家的財產應當與公司的財產分離
C. 求風險管理成功案例
風險管理是建立在倉位管理的基礎上的,做外匯不做好倉位管理其他的事情都免談.
風險管理一種是按照技術走勢,控制好技術止損位置..另一種是相對於不設止損的人來說的(不設止損的人大有人在的,也有盈利的),資金虧損到一定的心裡的承受比例,如5%,10%,,要果斷砍倉,控制風險.
D. 投標人在招投標中有哪些刑事法律風險
一、涉嫌串通投標罪的刑事法律風險
(一)涉嫌串通投標罪的行為
涉嫌串通投標罪的行為,主要有投標人與投標人之間的串通投標行為以及投標人與招標人之間的串通投標行為兩大類。
1、投標人與投標人之間的串通投標行為主要有投標人之間協商投標報價等投標文件的實質性內容,投標人之間約定中標人,投標人之間約定部分投標人放棄投標或者中標,屬於同一集團、協會、商會等組織成員的投標人按照該組織要求協同投標,投標人之間為謀取中標或者排斥特定投標人而採取的其他聯合行動,以及視為投標人相互串通投標的行為,如不同投標人的投標文件由同一單位或者個人編制,同投標人委託同一單位或者個人辦理投標事宜,不同投標人的投標文件載明的項目管理成員為同一人,不同投標人的投標文件異常一致或者投標報價呈規律性差異,不同投標人的投標文件相互混裝,不同投標人的投標保證金從同一單位或者個人的賬戶轉出等。
2、投標人與招標人之間的串通投標行為主要有招標人在開標前開啟投標文件並將有關信息泄露給投標人,招標人直接或者間接向投標人泄露標底、評標委員會成員等信息,招標人明示或者暗示投標人壓低或者抬高投標報價,招標人授意投標人撤換、修改投標文件,招標人明示或者暗示投標人為特定投標人中標提供方便,招標人與投標人為謀求特定投標人中標而採取的其他串通行為等。
(二)串通投標罪的立案追訴標准
並非只要投標人實施涉嫌串通投標罪的行為,就一定會被立案追訴,只有達到一定的標准,才會被立案追訴。對此,《最高人民檢察院
公安部關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第七十六條規定:「【串通投標案(刑法第二百二十三條)】投標人相互串通投標報價,或者投標人與招標人串通投標,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一)損害招標人、投標人或者國家、集體、公民的合法利益,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的;(二)違法所得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三)中標項目金額在二百萬元以上的;(四)採取威脅、欺騙或者賄賂等非法手段的;(五)雖未達到上述數額標准,但兩年內因串通投標,受過行政處罰二次以上,又串通投標的;(六)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三)串通投標罪的刑事處罰
如果構成串通投標罪,在情節嚴重的情況下,將被處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對此的規定,詳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二十三條的規定:「投標人相互串通投標報價,損害招標人或者其他投標人利益,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投標人與招標人串通投標,損害國家、集體、公民的合法利益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二、涉嫌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的刑事法律風險
(一)涉嫌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的行為
如果投標人向評標委員會成員中的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謀取中標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實施條例》第六十七條規定:「……投標人向招標人或者評標委員會成員行賄謀取中標的,中標無效;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行賄行為,主要指給予財物等。
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第二十五條的規定,除依法招標的科研項目允許個人參加投標的外,投標人均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也即單位。那麼,此處的涉嫌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主要是指單位犯罪。
(二)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的立案追訴標准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
公安部關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第十一條規定:「【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案(刑法第一百六十四條)】為謀取不正當利益,給予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以財物,個人行賄數額在一萬元以上的,單位行賄數額在二十萬元以上的,應予立案追訴。」因此,如果投標人是公司的,行賄數額在二十萬元以上的,將被立案追訴。
(三)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的刑事處罰
對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六十四條規定,投標人為謀取不正當利益,給予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以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數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述的規定處罰。但是,如果行賄人在被追訴前主動交待行賄行為的,可以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三、涉嫌對單位行賄罪與單位行賄罪的刑事法律風險
(一)涉嫌對單位行賄罪與單位行賄罪的行為
「對單位行賄罪」與「單位行賄罪」,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含義卻有很大區別。
對單位行賄罪,指投標人(含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為謀取不正當利益,給予作為招標人的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以財物的,或者在經濟往來中,違反國家規定,給予各種名義的回扣、手續費的行為。
單位行賄罪,指作為單位的投標人(不包含自然人)為謀取不正當利益而行賄,或者違反國家規定,給予作為招標人中的國家工作人員或者評標委員會中的國家工作人員以回扣、手續費,情節嚴重的行為。
(二)對對單位行賄罪與單位行賄罪的立案追訴標准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施行的《關於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立案偵查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試行)》的規定,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調查:1、單位行賄數額在二十萬元以上的;2、單位為謀取不正當利益而行賄,數額在十萬元以上不滿二十萬元,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1)為謀取非法利益而行賄的:(2)向三人以上行賄的;(3)向黨政領導、司法工作人員、行政執法人員行賄的;(4)致使國家或者社會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
(三)對對單位行賄罪與單位行賄罪的刑事處罰
「對單位行賄罪」的刑事處罰,投標人為個人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投標人為單位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投標人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述的規定處罰。
「單位行賄罪」的刑事處罰,情節嚴重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對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九十一條、第三百九十三條作出了詳細的規定。
四、涉嫌合同詐騙罪的刑事法律風險
(一)涉嫌合同詐騙罪的行為
投標人以他人名義投標或者以其他方式弄虛作假騙取中標,如偽造、變造資格、資質證書或者其他許可證件騙取中標的,將涉嫌構成合同詐騙罪。這對投標人來說,不得不警醒。
(二)合同詐騙罪的立案追訴標准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
公安部關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第七十七條的規定:「【合同詐騙案(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在二萬元以上的,應予立案追訴。」
(三)合同詐騙罪的刑事處罰
如果構成合同詐騙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的規定,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五、涉嫌非法經營罪的刑事法律風險
(一)涉嫌非法經營罪的行為
如果投標人出讓或者出租資格、資質證書供他人投標的,將涉嫌構成非法經營罪。《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特種設備安全生產監察條例》、《安全生產許可證條例》等均規定禁止轉讓、出借、出租相應的資格、資質證書或許可證書[1]。如果投標人在招標投標活動中,將其資格、資質證書出讓或者出租給他人投標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實施條例》第六十九條的規定:「出讓或者出租資格、資質證書供他人投標的,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給予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二)非法經營罪的立案追訴標准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
公安部關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第七十九條的規定:「【非法經營案(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違反國家規定,進行非法經營活動,擾亂市場秩序,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八)從事其他非法經營活動,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1、個人非法經營數額在五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一萬元以上的;2、單位非法經營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3、雖未達到上述數額標准,但兩年內因同種非法經營行為受過二次以上行政處罰,又進行同種非法經營行為的;4、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三)非法經營罪的刑事處罰
如果構成非法經營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條的規定:「違反國家規定,有下列非法經營行為之一,擾亂市場秩序,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二)買賣進出口許可證、進出口原產地證明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經營許可證或者批准文件的;……;(四)其他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非法經營行為。」
六、涉嫌侵犯商業秘密罪的刑事法律風險
(一)涉嫌侵犯商業秘密罪的行為
涉嫌侵犯商業秘密罪的行為,主要有投標人實施的下列行為:(一)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的;(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以前項手段獲取的權利人的商業秘密的;(三)違反約定或者違反權利人有關保守商業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的。明知或者應知前款所列行為,獲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業秘密的,以侵犯商業秘密論。
至於何為商業秘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條的規定,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為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並經權利人採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而權利人,是指商業秘密的所有人和經商業秘密所有人許可的商業秘密使用人。在招標投標活動當中,因投標人有可能接觸招標人或其他投標人的商業秘密,而投標人非法使用的話,將涉嫌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罪。
(二)侵犯商業秘密罪的立案追訴標准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
公安部關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二)》第七十三條的規定:「【侵犯商業秘密案(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條)】侵犯商業秘密,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一)給商業秘密權利人造成損失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的;(二)因侵犯商業秘密違法所得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的;(三)致使商業秘密權利人破產的;(四)其他給商業秘密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的情形。」
(三)侵犯商業秘密罪的刑事處罰
如果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條的規定,給商業秘密的權利人造成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造成特別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七、結語
綜上所述,投標人在招標投標活動當中,主要有可能涉嫌串通投標罪、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對單位行賄罪、單位行賄罪、合同詐騙罪、非法經營罪、侵犯商業秘密罪等刑事法律風險。對此,投標人不可不予以細查,加強對工作人員,甚至是單位領導幹部的法律警示,做到依法、合規經營,合法中標。
E. 國企高管如何避免刑事風險
一、 需要了解的幾個概念(一)、何謂刑事法律風險:所謂刑事法律風險,是指刑事責任主體因違反國家刑事法律導致承擔刑事責任或者刑事制裁的風險,也可以說是刑事責任主體所實施的行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刑法》)分則規定的情形從而可能受到刑事處罰的風險;這種風險一但從「可能」變成「現實」,往往會給企業及企業高管帶來致命的打擊。(二)國企高管的范圍:所謂國企高級管理人員是指國有企業中從事經營管理的人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以下簡稱《公司法》)第217條規定:高級管理人員,是指公司的經理、副經理、財務負責人,上市公司董事會秘書和公司章程規定的其他人員。筆者認為我們通常所講的「高級管理人員」應做廣義的理解;在此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法律並沒有明確將公司的董事和監事列入高管人員,但客觀上公司的董事和監事履行著相應的管理或監督職權,可以根據公司的章程將其列入高管人員。由於公司章程可以擴大公司高管人員的范疇,因此,公司其他重要門部的負責人同樣也可以成為公司的高管人員,也就是說國企高管不限於法律的規定,可以根據公司章程的約定由企業內部按照管理體制加以確定。二、 目前現狀簡析目前,在國有企業領域的經濟犯罪屢見不鮮,我們經常在報紙、電視、網路等褚媒體中看到某某國企高管落馬的報道,沖擊著我們的視野,敲打著我們的神經。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主動談及防範刑事法律風險,特別是國有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更是很少有人主動談及防範刑事法律風險,他們認為如果自己主動提及此事,會被別人懷疑自己是不是「犯了什麼事」;更有甚者認為在大庭廣眾之下談防範刑事風險,是主動規避犯罪,是挑戰社會,是不光彩行為,擔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有的高級管理人員自己做事「光明磊落,身正不怕影子斜」,認為刑事犯罪離自己太遠,只要自己不主動去實施犯罪,就不會有什麼風險,也就沒必要主動防範。事實上這種想法是十分危險的;關於國企高管犯罪的情況總結起來大致存在兩種:一種是為了企業和個人利益,積極主動進行違法犯罪活動;而另一種陷入刑事風險則是被動的、無意的。很多時候,企業高管們雖然能堅決杜絕第一種情況的發生,但是由於他們認識上的偏差和法律意識的淡薄,忽視了可能給自己引發牢獄之災,或者給企業帶來滅頂之災的法律風險。往往一世英名毀於一旦;例如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原總經理陳同海受賄案,河北三鹿集團及其原董事長田文華等人生產、銷售偽劣產品案,深圳能源集團原董事長兼總經理勞德容濫用職權案等等,大量鮮活的案例令世人振聾發聵,發人深省;為了明晰國有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在經營中的犯罪「紅線」,正確識別刑事風險點,避免陷入無意或被動犯罪,是我們每一位國有企業高級管理者必須嚴肅認真對待的頭等大事。三、 國企高管可能承擔的刑事責任及原因分析國有企業高級管理人員擔任要職,管理企業的運營,掌控企業的資源,是企業發展的中流砥柱,肩負著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社會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等重大責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這部分人決定了其所在企業發展的方向與速度。他們的行為不僅僅可能導致民事責任、行政責任,更為嚴重的是刑事責任;關於國企高管可能承擔刑事責任的法律依據主要存在於《公司法》、《刑法》等法律中;而僅僅一部《刑法》涉及國有企業高管的罪名就達88個之多,企業從設立到終止的全過程,比如在企業設立、企業治理、企業生產經營、企業用工、知識產權管理、國企改制、融資並購、企業解散、稅務管理等各領域,其高管都可能因為實施了不法行為而構成犯罪,從而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之所以可能導致承擔刑事責任就其根本原因是高管們法制觀念淡薄,法律意識不強所致。我們首先了解一下《刑法》總則中規定的兩個條文:第三十條規定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定為單位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第三十一條規定: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本法分則和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刑法實行的是雙罰制,國有企業高管就是法律規定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其當然要承擔刑事責任。 從刑法分則來看,國有企業高管可能涉嫌的罪名大都集中在第三章 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中,比如「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虛報注冊資本罪」、「簽訂、履行合同失職被騙罪」等等;但是在第五章侵犯財產罪中的幾個罪名也應引起重視:比如刑法第271條規定: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本單位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數額巨大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並處沒收財產。 國有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國有單位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和國有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國有單位委派到非國有公司、企業以及其他單位從事公務的人員有前款行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條、第三百八十三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刑法272條規定: 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本單位資金歸個人使用或者借貸給他人,數額較大、超過三個月未還的,或者雖未超過三個月,但數額較大、進行營利活動的,或者進行非法活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單位資金數額巨大的,或者數額較大不退還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國有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國有單位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和國有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國有單位委派到非國有公司、企業以及其他單位從事公務的人員有前款行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四條的規定定罪處罰。諸如以上法律規定,往往會因為企業高管的「疏忽」招致牢獄之災;筆者曾經在江蘇某中級人民法院辦理的一起刑事案件就非常值得高管們反思:李某擔任某國有公司法定代表人,由於缺乏法律意識私設小金庫,將小金庫里的錢款借給了單位人員買房子,還將單位用於招待的煙酒用於兒子的婚宴,並且私自收受別人饋贈的代金券現金等,因此他檢察院提起公訴,同時觸犯了挪用公款罪、貪污罪、受賄罪,盡管其涉案金額總計不到20萬元,卻被數罪並罰判處有期徒刑11年,如果他稍加註意規范自己的行為,不至於觸犯刑律。四、刑事風險預防措施國企高管刑事責任風險的問題不僅關繫到自身的人身權、財產權,關繫到企業的正常運作和發展,也關繫到我國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的宏觀全局, 伴隨著企業的成長壯大,企業及其高級管理人員在經營過程中種種犯罪「因子」極有可能聚合成「核彈」,隨時可能「爆炸傷人」。許多企業高管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在日常可以說呼風喚雨無所不能,他們自以為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和盤根錯節的社會關系,甚至還有自己的「保護傘」,因此他們往往把法律當「兒戲」。在他們的潛意識里,也許還存在著「沒有花錢擺不平的事」的錯誤意識。因此他們肆無忌憚,一而再、再而三地給自己「製造枷鎖」。還有一部分靠自己「闖出來」的企業高管,把企業當成一手帶大「孩子」,為所欲為,他們缺乏對法律的必要的敬畏,心存僥幸,天真地認為「法網恢恢,疏而有漏」。當然,也有一些企業高管,他們確實既不懂法,又無法預見或者判斷當時行為後果的嚴重性,結果非常令人遺憾地走上了犯罪道路。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可以看出:重視開拓、重視權力,而輕視法律、輕視規則,這是非常危險的。前面我們提到的幾位企業高管一生馳騁商海,甚至製造了商界一個又一個的神話,然而,面臨司法機關調查時,財富大廈卻轟然倒塌。有多少名噪一時的企業高級管理人員,落得個鋃鐺入獄、最終身敗名裂的下場,究其原因還是法律風險意識不高,也就是說法律觀念淡薄、法律意識不強是他們可能受到刑事追訴的最主要原因;以上說了那麼多,相信各位國企高管已經從中找到了避免刑事風險的最佳答案了,那就是:加強法律學習、提高法律意識,聘請一位律師作為本企業的法律顧問或聘請多位律師成立一個法律顧問團為企業和企業高管保駕護航。
F. 企業法律風險存在那些問題
企業法律風險及其防範
通用電氣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傑克
G. 企業刑事法律風險有哪些,如何防範
(一)因賄賂而帶來的刑事法律風險
1.受賄罪
國企老總涉案多因受賄、貪污。刑法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的,是受賄罪。國家工作人員在經濟往來中,違反國家規定,收受各種名義的回扣、手續費,歸個人所有的,以受賄論處。
該罪名的迷惑之處在於,行賄人行賄的方法多種多樣,也許受賄者並不認為某一行為是違法、是受賄,但該行為確實在法律上是違法的。所以,對於國企中的國家工作人員而言,弄清哪些行為是行賄、受賄,哪些行為是正常的人際往來,是十分關鍵的。
2 .行賄罪
為謀取不正當利益,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財物的,是行賄罪。因被勒索給予國家工作人員以財物,沒有獲得不正當利益的,不是行賄。行賄人在被追訴前主動交待行賄行為的,可以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現實中,行賄行為不少於受賄行為,但是鑒於法律鼓勵披露受賄行為,一般對主動交待行賄行為的行賄者予以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所以,因行賄而身陷囹圄者遠少於因受賄而身敗名裂的人。
(二)挪用類犯罪
1.挪用公款罪
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進行非法活動的,或者挪用公款數額較大、進行營利活動的,或者挪用公款數額較大、超過三個月未還的,是挪用公款罪。
現實中存在這樣的情況,即挪用公款者行為並非為自己,而是出於人情而幫助他人,最後弄得自己深陷官司之中。這是非常不值的,人情是人情,法律是法律,法常常不容情。
2.挪用資金罪
挪用資金罪與挪用公款罪在客觀行為上面極為類似,區別之一在於主體,挪用資金罪的主體為公司、公司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對於原國家工作人員辭職後到公司工作時進行的挪用行為,應按挪用資金罪處理。
(三)侵佔類犯罪
刑法對國有資產和非國有公司公司的合法財產採取了強有力的保護措施。對公司、公司人員使用竊取、騙取、侵吞等手段實施的侵害國有公司資產以及其他性質公司財產的行為予以嚴厲打擊。
1.貪污罪
國企老總因貪污而涉案的占很大的比例,且貪污數額一般較大。在貪污數額達到5千元的情況下,行為人的行為是否造成客觀的危害結果,是否構成既遂,成為應當努力把握的情節。
H. 策略律師事務所謝會生主任針對資本市場或者知識產權方面寫過過什麼專業的文章或者著作嘛
我知道的著作:《2019~2020中國上市公司訴訟藍皮書》(主編,法律出版社2020年10月)《企業IPO知識產權法律風險防範與糾紛解決》(總主編,法律出版社2013年7月)《億萬富翁的傳承計劃》(總主編,法律出版社2013年10月) 發表論文更多,如《創新型企業上市過程中的知識產權問題》《論在先權利與商標專用權沖突》《公司上市過程中發生商標權訴訟的應對及解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