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眾籌公司法律風險

眾籌公司法律風險

發布時間: 2021-11-30 06:04:41

『壹』 眾籌的風險應該如何防範

眾籌,顧名思義就是向大眾籌集資金,這種模式主要是初創企業或者新項目通過網際網路將自己的創意或設計展示給普通大眾,吸引大眾的眼球並爭取能夠獲得大眾的資金支持。

目前,我國的股權眾籌運作模式主要有兩種:「領投+跟投」和「無領投」。「領投」顧名思義就是由具有一定該領域業務經驗和風險防控能力的投資人帶領大家一起投資,他們需要事先對項目進行考察並向大家介紹項目的相關內容,傳授自己積累的投資經驗,同時有些項目中有獲得該項目獎勵或跟投人利益分成的權利。

而「無跟頭人」的模式中各個投資人的權利義務相同,並沒有領投人進行經驗介紹,一切均憑借自身的專業知識或者投資經驗進行收益和風險的管控,因此在實際的投資中這種模式的投資人大多是有經驗的投資人或者天使投資機構等。

在這樣一種情況之下,我們需要從多個方面持續推薦徵信體系的建設與完善。一方面,要加強信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鼓勵網際網路金融企業依法建立信用檔案,並盡可能將其納入央行徵信系統,擴大信用記錄的覆蓋面並加強信用記錄的共享,有效化解風險信息的不對稱並強化對守信者的激勵和失信者的約束。

另一方面,要加快鼓勵專業的第三方信用評級機構(類似於美國的FICO等)的快速發展,准確得揭示網際網路金融服務機構的風險管理水平以及債務人的信用風險等級和償債能力,增強市場信息透明度。

『貳』 眾籌在中國面臨哪些法律風險

眾籌屬於民間集資行為。

『叄』 眾籌融資的風險有哪些

風險主要有兩個方面,法律風險與經營風險。
根據我國現有法律規定,股權眾籌不僅存在行政違法違規的合規性問題,並且還存在可能觸及刑事犯罪的法律風險。同時,除卻這些法律上的風險之外,股權眾籌自身發展過程中也會集聚一些不可不防的潛在風險。
透明度與信息披露水平待提升;
退出機制待完善;
從目前現有實踐來看,股權眾籌行業缺乏比較好的退出機制。並且,股權眾籌融資主體大都是初創型企業,它們不希望投資者在短期內將股權轉讓,它們需要的更多是能夠長期投資的戰略投資者。然而許多投資者都希望能在短期內獲得收益,所以就出現了在股權眾籌中融資和投資雙方的矛盾。流動性不強也許會成為今後制約股權眾籌發展的因素之一,也使股權眾籌發展中面臨較大的退出風險。
參考資料:http://www.zczj.com/news/2016-06-24/content_7571.html

『肆』 眾籌融資如何防範法律風險

陌籌君查看到,目前,國內各眾籌網路平台都宣稱眾籌不是非法融資,都明確項專目發起人不屬能以股權和資金作為回報,也不能許諾任何資金上的收益,但是對於如何規避司法解釋中的以實物形式給付回報的約束存在一定的模糊空間。如果按照司法解釋的字面理解,只要是用實物予以回報均可能構成違法。眾籌融資的項目發起人和平台應當明確其回饋給投資者的是產品或者某種確定的服務,且這種產品或服務直接來自於前期項目或者是前期項目衍生的內容。此外,應予明確的是,確定非法融資的關鍵在於受害主體的不特定性和其對金融秩序的危害,而非行為的形式特徵。 與眾籌融資相關的另一個罪名「集資詐騙罪」規定於《刑法》第192條。該條規定,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數額較大的構成集資詐騙罪。18號解釋第四條對構成「以非法佔有為目的」進行了明確。因此,眾籌項目發起人應將籌集的資金用於項目計劃中設定的項目和名目,將資金使用按照眾籌規則進行公示,如果項目失敗則應按規則退還款項。如此,便不會被認定為「以非法佔有為目的。望採納哦

『伍』 眾籌融資風險的法律風險有哪些

風險主要有兩個方面,法律風險與經營風險。
根據我國現有法律規定,股權眾籌不僅存在行政違法違規的合規性問題,並且還存在可能觸及刑事犯罪的法律風險。同時,除卻這些法律上的風險之外,股權眾籌自身發展過程中也會集聚一些不可不防的潛在風險。
透明度與信息披露水平待提升;
退出機制待完善;
從目前現有實踐來看,股權眾籌行業缺乏比較好的退出機制。並且,股權眾籌融資主體大都是初創型企業,它們不希望投資者在短期內將股權轉讓,它們需要的更多是能夠長期投資的戰略投資者。然而許多投資者都希望能在短期內獲得收益,所以就出現了在股權眾籌中融資和投資雙方的矛盾。流動性不強也許會成為今後制約股權眾籌發展的因素之一,也使股權眾籌發展中面臨較大的退出風險。

『陸』 股權眾籌的法律風險有哪些

股權眾籌的法律風險:
1、項目信息虛假或不完善。
2、欠缺對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的評估。
3、欠缺對沖動決策的保護。
4、欠缺股東權利的保護。
5、投後沒有信息披露和資金使用監管。
6、缺乏投後管理而導致的退出無望。
【法律依據】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6條:未經國家有關主管部門批准,向社會不特定對象發行、以轉讓股權等方式變相發行股票或者公司、企業債券,或者向特定對象發行、變相發行股票或者公司、企業債券累計超過200人的,應當認定為擅自發行股票、公司、企業債券罪。

『柒』 股權眾籌中的法律風險有哪些

1、項目信息虛假或不完善
由於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眾籌平台在信息披露方面也往往迴避或缺位,以繞開法定的審查和擔保義務,因此眾籌平台上所披露的項目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是無法得到有效保證的。目前幾家知名的眾籌平台上所顯示的項目信息通常僅對產品的用途和功能,或者商業模式做盡可能簡化的描述,並附上創始人的簡歷,較少有對技術和市場的客觀分析和評價,也少有對競爭對手的比較分析。同時,在描述中不乏採用誇大、絕對化的用詞,用以挑動投資者的投資熱情。
2、欠缺對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的評估
股權投資所涉風險是多層次多方面的,對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然而,有不少眾籌平台卻有意或無意地放鬆了審查投資者資格的環節,其後果是投資者在做出參與股權眾籌之前忽略了對自身風險承擔能力的有效評價。
3、欠缺對沖動決策的保護
不少眾籌平台要求投資者一旦決定參與股權眾籌即需進行投資款的繳付,即一旦做出投資決策便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出資的行為。而另一方面,通常情況下眾籌平台均只設定了單一投資者對單一項目的投資下限而未設定投資上限。兩者共同作用下,極容易出現投資者因沖動而做出的非理性投資行為。同時,從募集資金完成到取得相應股權,中間還有一定的時間差,在這段時間內,資金安全性較弱。
4、欠缺股東權利的保護
參與股權眾籌的投資者是通過SPV公司間接持有被投資的特定項目公司股權,並不能如同上市公司的股東一般取得該項目公司的股東地位,也就不能獲得相應的股東權利以及與之有關的其他保護。而通常情況下,SPV公司將管理權(包括行使在特定項目公司中的股東權利)授權予眾籌平台或領投機構實施,投資者甚至並不了解其在SPV公司中的地位及權利,既不知自身有何與股東身份有關的權利,也難以採取保護該類權利。
5、投後沒有信息披露和資金使用監管
不少眾籌平台並未制定、公布其信息披露制度,普通投資者很難了解項目公司的發展情況,包括所投資金是否正用於項目介紹中所述之用途。一旦出現項目公司濫用、挪用投資款項時,投資者不僅難以發現此類情況,更無法採取措施以減少或避免損失。
6、缺乏投後管理而導致的退出無望
不少眾籌平台對投後管理的方式也隻字未提。投後管理的疏漏將直接導致未能在適當的時機退出項目公司,從而導致投資失敗。

『捌』 股權眾籌的特點有哪些,股權眾籌的法律風險有哪些

股權眾籌是指公司出讓一定比例的股份,面向普通投資者。投資者通過出資入股公司,獲得未來收益。這種基於互聯網渠道而進行融資的模式被稱作股權眾籌。另一種解釋就是「股權眾籌是私募股權互聯網化」股權眾籌平台有幣盈中國。
股權眾籌的風險如下:
一、觸及公開發行證券或「非法集資」紅線的風險
股權眾籌的發展沖擊了傳統的「公募」與「私募」界限的劃分,使得傳統的線下籌資活動轉換為線上,單純的線下私募也會轉變為「網路私募」,從而涉足傳統「公募」的領域。在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公募」與「私募」的界限逐漸模糊化,使得股權眾籌的發展也開始觸及法律的紅線。
二、存在投資合同欺詐的風險
股權眾籌實際上就是投資者與融資者之間簽訂的投資合同,眾籌平台作為第三人更多的是起居間作用。我國的股權眾籌多採用「領投+跟投」的投資方式,由富有成熟投資經驗的專業投資人作為領投人,普通投資人針對領投人所選中的項目跟進投資。但是,如果領投人與融資人之間存在某種利益關系,便很容易產生道德風險問題,領投人帶領眾多跟投人向融資人提供融資,若融資人獲取大量融資款後便存在極大的逃匿可能或以投資失敗等借口讓跟投人嘗下「苦果」。
三、股權眾籌平台權利義務模糊
從股權眾籌平台與投融資雙方的服務協議可以看出,股權眾籌平台除了居間功能之外還附有管理監督交易的職能,並且股權眾籌平台要求投融資雙方訂立的格式合同所規定的權利義務也存在不對等。因此,股權眾籌平台與用戶之間的關系需進一步理清,並在雙方之間設定符合《公司法》的權利義務關系。

『玖』 眾籌有哪些刑事法律風險

眾籌要面臨的刑事法律風險主要有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集資詐騙罪兩種。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眾籌在中國可能遇到的第一個刑事法律風險,就是可能觸犯刑法規定的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是指違反國家金融管理法規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擾亂金融秩序的行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顯著特徵是:不以非法佔有資金為目的,未經人民銀行批准,擅自向不特定的社會公眾吸收資金,承諾回報,最終造成了經濟損失。
法律依據:
1998年國務院發布的《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取締辦法》(下簡稱《辦法》)第四條規定,本辦法所稱非法金融業務活動,是指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擅自從事的下列活動:
(一)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
(二)未經依法批准,以任何名義向社會不特定對象進行的非法集資;
(三)非法發放貸款、票據貼現、資金拆借、信託投資、金融租賃、融資擔保、外匯買賣;
(四)中國人民銀行認定的其他非法金融業務活動。
前款所稱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是指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出具憑證,承諾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的活動;所稱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是指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不以吸收公眾存款的名義,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但承諾履行的義務與吸收公眾存款性質相同的活動。

《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條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擾亂金融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集資詐騙罪。眾籌在中國可能面臨的第2個刑事法律風險,就是可能觸犯刑法規定的集資詐騙罪。該犯罪比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更嚴重。集資詐騙罪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違反有關金融法律、法規的規定,使用詐騙方法進行非法集資,擾亂國家正常金融秩序,侵犯公私財產所有權,且數額較大的行為。

法律依據:
《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條 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對於債權類眾籌而言,最容易觸犯上述兩大非法集資類犯罪。如果採用資金池的方法吸收大量資金為平台所用或者轉貸他人獲取高額利息,則該類債權眾籌存在極大的法律風險,一旦達到刑事立案標准,則可能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如果債權類眾籌虛構項目,將吸收的資金挪作他用或者用於揮霍,或者捲款跑路,則該類債權眾籌涉嫌集資詐騙罪。目前,已經有部分跑路的P2P被司法機關以集資詐騙罪立案偵查。
(題外話)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與集資詐騙罪的區別】
兩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犯罪的主觀故意不同,集資詐騙罪是行為人採用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方法意圖永久非法佔有社會不特定公眾的資金,具有非法佔有的主觀故意;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行為人只是臨時佔用投資人的資金,行為人承諾而且也意圖還本付息。
1、從籌集資金的目的和用途看,如果向社會公眾籌集資金的目的是為了用於生產經營,並且實際上全部或者大部分的資金也是用於生產經營,則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如果向社會公眾籌集資金的目的是為了用於個人揮霍,或者用於償還個人債務,或者用於單位或個人拆東牆補西牆,則定集資詐騙罪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2、從單位的經濟能力和經營狀況來看,如果單位有正常業務,經濟能力較強,在向社會公眾籌集資金時具有償還能力,則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如果單位本身就是皮包公司,或者已經資不抵債,沒有正常穩定的業務,則定集資詐騙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3、從造成的後果來看,如果非法籌集的資金在案發前全部或者大部分沒有歸還,造成投資人重大經濟損失,則定集資詐騙罪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如果非法籌集的資金在案發前全部或者大部分已經歸還,則定集資詐騙罪的餘地就非常小,一般應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
4、從案發後的歸還能力看,如果案發後行為人具有歸還能力,並且積極籌集資金實際歸還了全部或者大部分資金,則具有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可能性;如果案發後行為人沒有歸還能力,而且全部或者大部分資金沒有實際歸還,則具有定集資詐騙罪的可能性。
集資詐騙罪與一般集資糾紛的區別主要在於:
(1)目的不同,本罪目的是非法佔有集資款,而一般集資糾紛中的集資目的往往是為了生產經營,不具有非法佔有目的;
(2)方法不同,本罪採用詐騙方法,而一般集資糾紛中的集資一般不採用詐騙方法。
另外【非法集資的定義和特徵】
我國刑法沒有關於「非法集資」罪的明確規定,一般情況下,大家理解的非法集資罪,主要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罪。
非法集資是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准, 包括沒有批准許可權的部門批準的集資;有審批許可權的部門超越許可權批准集資,即集資者不具備集資的主體資格,承諾在一定期限內給出資人還本付息。還本付息的形式除以貨幣形式為主外,也有實物形式和其他形式;向社會不特定的對象籌集資金。這里「不特定的對象」是指社會公眾,而不是指特定少數人;以合法形式掩蓋其非法集資的實質。
非法集資主要表現為以下特徵:
1、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准,包括沒有批准許可權的部門批準的集資;有審批許可權的部門超越許可權批准集資,即集資者不具備集資的主體資格
2、承諾在一定期限內給出資人還本付息。還本付息的形式除以貨幣形式為主外,也有實物形式和其他形式。
3、向社會不特定的對象籌集資金。這里「不特定的對象」是指社會公眾,而不是指特定少數人。
4、以合法形式掩蓋其非法集資的實質。為掩飾其非法目的,犯罪分子往往與投資人(受害人)簽訂合同,偽裝成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最大限度地實現其騙取資金的最終目的。
【眾籌的定義和特點】
眾籌是指項目發起人通過利用互聯網和社交網路傳播的特性,發動公眾的力量,集中公眾的資金、能力和渠道,為小企業、創業者或個人進行某項活動或某個項目或創辦企業提供必要的資金援助的一種融資方式。相比於傳統的融資方式,眾籌的精髓就在於小額和大量。融資的門檻低,而且不再以是否擁有商業價值作為唯一的評判標准,這為新型創業公司的融資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徑。
【眾籌與非法集資的區別】
在說明這兩者區別之前,我們先普及一下眾籌的基本常識,按照目前國際上對於眾籌的標准分類,主要分為以下四種:
下面將依次說明四種眾籌模式與非法集資的關系與區別:
1、債權眾籌
(1)當前相當普遍的理財-資金池模式,即一些P2P網路借貸平台通過將借款需求設計成理財產品出售給放貸人,或者先歸集資金、再尋找借款對象等方式,使放貸人資金進入平台的中間賬戶,產生資金池,此類模式下,平台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2)不合格借款人導致的非法集資風險。即一些P2P網路借貸平台經營者未盡到借款人身份真實性核查義務,未能及時發現甚至默許借款人在平台上以多個虛假借款人的名義發布大量虛假借款信息(又稱借款標),向不特定多數人募集資金,用於投資房地產、股票、債券、期貨等市場,有的直接將非法募集的資金高利貸出賺取利差,這些借款人的行為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3)典型的龐氏騙局。即個別P2P網路借貸平台經營者,發布虛假的高利借款標募集資金,並採用在前期借新貸還舊貸的龐氏騙局模式,短期內募集大量資金後用於自己生產經營,有的經營者甚至捲款潛逃。此類模式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和集資詐騙。
債券眾籌目前已經明確規定為銀監會監管,目前主要的監管解釋為:「明確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擔保,不得歸集資金搞資金池,不得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更不能實施集資詐騙。建立平台資金第三方託管機制。平台不直接經手歸集客戶資金,也無權擅自動用在第三方託管的資金,讓債權眾籌回歸撮合的中介本質。」
債權眾籌應當盡到一定程度的審核義務,並向借貸雙方當事人進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和風險提示。對於出借人而言,其不應過分追求高利率的借貸回報,應當綜合考慮利息收入和資金風險,作出理性的投資選擇。實踐中很多借款人利用高息誘餌吸收大量資金後,明知利率太高難以償還,直接捲款潛逃「玩失蹤」;還有一些借款人募集資金的初衷是為了經營業務,並寄希望於業務盈利後歸還借款,但是畸高的利息成本迫使他們投資高風險、高回報行業,一旦投資失敗資金鏈斷鏈,就會導致出借人血本無歸。
2、對於股權眾籌
股權類眾籌最可能涉及的犯罪是非法集資犯罪中(廣義的非法集資,最高法院關於審理非法集資司法解釋把虛假發行股份、擅自發行股份歸入非法集資犯罪大概念中界定)的擅自發行股份犯罪,該罪有兩紅線不能碰,一是公開(不限制人數,因為涉及不特定人),二是超過200人(雖然有些非上市公眾公司股東超過200人,但是特殊原因造成,原則上不允許突破)。
縱觀股權類眾籌,如果採用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模式,那就必須公開或者超過200人,就有可能直接觸犯擅自發行股份罪。部分股權眾籌採取了創新和保守的方式,採用實名認證的投資人,限於特定的投資人中間並不對外,然後採用線下一對一方式單談,再以合夥基金方式投入股權。但是,這種方式基於如何理解「公開」與「不特定」,作為眾籌監管機關的證監會目前還在調研中。
3、對於獎勵眾籌
如果規范運作,嚴格審核項目發起人資質,對募集資金嚴格監管,該種模式採用的是預售+團購模式,目前是比較安全的眾籌模式,不會觸犯非法集資紅線,當然,一些利用該模式實施的虛假回報眾籌則可能涉嫌非法集資類中的集資詐騙犯罪。
4、對於慈善眾籌
如果規范運作,從事公益慈善或夢想幫助,則不存在法律障礙,反之,如果以此實施詐騙則可能涉嫌非法集資類犯罪中的集資詐騙犯罪。

熱點內容
刑法第二百九十條 發布:2025-05-19 22:02:23 瀏覽:176
婚姻法2016 發布:2025-05-19 21:58:32 瀏覽:355
勞動法的加班怎麼區分 發布:2025-05-19 21:58:25 瀏覽:227
辦案經驗法院 發布:2025-05-19 21:58:22 瀏覽:758
法防法規 發布:2025-05-19 21:43:23 瀏覽:860
簡述我國勞動法的結構體系 發布:2025-05-19 21:19:02 瀏覽:5
3月25日交通法規 發布:2025-05-19 21:15:18 瀏覽:797
律師法律援助工作站如何設立 發布:2025-05-19 21:13:00 瀏覽:487
農村法律援助政協 發布:2025-05-19 21:10:04 瀏覽:296
法律援助疫情防控措施 發布:2025-05-19 21:07:35 瀏覽: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