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偵法律咨詢
1. 經偵大隊立案流程
1、公安機關受理報案後,經審查,凡符合立案條件的,經公安機關負責人批准,予以立案,凡依法不追究刑事責任的,經縣級以上公安機關的負責人批准,不予立案。公安機關決定立案的條件:
(1)有犯罪事實存在的;
(2)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
(3)屬於案件管轄范圍的。
公安機關嚴禁超越案件管轄范圍越權辦案,插手經濟糾紛。
2、公安機關決定不予立案的,應當製作《不予立案通知書》,並在七日內送達報案人。
3、控告人對公安機關不予立案決定不服的,可以向原決定的公安機關申請要求立案的復議,或向同級人民檢察院提出異議。
經濟犯罪的具體罪名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一)基本罪名:是指法律明確規定利用職務之便作為犯罪構成的必要要件的罪名,包括貪污罪、受賄罪、挪用公款罪、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等;
(二)選擇罪名:及法律雖未規定須以利用職務之便作為必要的構成要件,但卻明確規定有利用職務之便的情形予以從重的罪名,包括走私罪
經濟犯罪偵查
偵查機關立案以後,開始進行偵查。偵查過程中,可以採取強度不同的強制措施,常見的如取保候審、拘留、逮捕等。同時,公安機關有權採取訊問犯罪嫌疑人和詢問證人,進行勘驗、檢查、搜查,扣押物證、書證,組織鑒定、發布通緝令等偵查措施。
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可以聘請律師為其提供法律咨詢、代理申訴、控告。
偵查機關經過一系列偵查活動後,對於偵查過程中發現不應對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作出撤消案件的決定,並製作《撤消案件決定書》;犯罪嫌疑人已被逮捕的,應當立即釋放,並發給釋放證明。
認為案件事實已經基本查清,證據確實充分,犯罪性質和罪名認定正確,依法應當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責任的,會寫出《起訴意見書》,連同案卷材料、證據,一並移送同級人民檢察院審查決定。公訴案件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犯罪嫌疑人有權委託辯護人。
認為犯罪情節輕微,依法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處罰的,公安機關在移送審查起訴時,可以註明具備不起訴的條件,由檢察院審查決定起訴或者不起訴。
相關擴展: 一、公安機關管轄經濟犯罪案件的范圍及立案標准
(一)走私假幣案(《刑法》第151條第1款)
立案標准:走私偽造的貨幣,總面額在二千元以上或者幣量二百張(枚)以上的`
(二)虛報注冊資本案(《刑法》第158條)
立案標准:
1、實繳注冊資本不足法定注冊資本最低限額,有限責任公司虛報數額佔法定最低限額的百分之六十以上,股份有限公司虛報數額佔法定最低限額的百分之三十以上的;
2、實繳注冊資本達到法定最低限額,但仍虛報注冊資本,有限責任公司虛報數額在一百萬元以上,股份有限公司虛報數額在一千萬元以上的;
3、虛報注冊資本給投資者或者其他債權人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累計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
4、雖未達到上述數額標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因虛報注冊資本,受過行政處罰二次以上,又虛報注冊資的;
2向公司登記主管人員行賄或者注冊後進行違法活動的
(三)虛假出資、抽逃出資案(《刑法》第159條)
立案標准:
1、虛假出資、抽逃出資,給公司、股東、債權人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累計數額在十萬元至五十萬元以上的;
2、雖未達到上述數額標准,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致使公司資不抵債或者無法正常經營的;
(2)公司發起人、股東合謀虛假出資、抽逃出資的;
(3)因虛假出資、抽逃出資,受過行政處罰二次以上,又虛假出資、抽逃出資的;
(4)利用虛假出資、抽逃出資所得資金進行違法活動的。
(四)欺詐發行股票、債券案(《刑法》第160條)
立案標准:
1、發行數額在一千萬元以上的;
2、偽造政府公文、有效證明文件或者相關憑證、單據的;
3、股民、債權人要求清退,無正當理由不予清退的;
4、利用非法募集的資金進行違法活動的;
5、轉移或者隱瞞所募集資金的;
6、造成惡劣影響的
(五)提供虛假財會報告案(《刑法》第161條)
立案標准:
1、造成股東或者其他人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的;
2、致使股票被取消上市資格或者交易被迫停牌的
(六)防害清算案(《刑法》第162條)
立案標准:
(七)隱匿、銷毀會計資料案(《刑法》第162條之一)
立案標准:
1、隱匿、銷毀會計資料涉及金額在五十萬元以上的;
2、為逃避依法查處而隱匿、銷毀或者拒不交出會計資料的
(八)公司、企業人員受賄案(《刑法》第163條)
立案標准:公司、企業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財物或者非法受他人財物,為他人謀取利益,或者在經濟往來中,違反國家規定,收受各種名義的回扣、手續費,歸個人所有,數額在五千元以上的。
2. 被經偵拘留了家屬應該怎麼辦
被刑事拘留了,家屬應該盡快委託律師去會見被拘留人。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一條,在案件偵查終結前,辯護律師提出要求的,偵查機關應當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並記錄在案。辯護律師提出書面意見的,應當附卷。
第一百六十六條,人民檢察院對直接受理的案件中被拘留的人,應當在拘留後的二十四小時以內進行訊問。在發現不應當拘留的時候,必須立即釋放,發給釋放證明。
親人被刑事拘留了家屬應該怎麼辦
第一、公安機關或檢察院若對您親友限制了人身自由的話,依據法律規定,傳喚或拘傳一般不能超過24小時,不得以連續傳喚或拘傳變相羈押。若是是刑事拘留了,除三類案件有礙偵查或無法通知外,應該在24小時內通知被拘留人員的家屬或單位。
第二、近親屬有知情權。無論是電話通知還是郵寄的刑事拘留通知書,您可以向辦案人員了解涉嫌罪名以及關押看守所地點等等具體情況。
第三、若是被刑事拘留了或被批捕了,只有律師可以會見。依據現有法律,家屬或朋友不能會見犯罪嫌疑人,只有到法院開庭才能見到。這期間,只有委託律師進入看 守所會見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律師可以進入看守所了解下列情況:您的親友是否被刑訊逼供、是否被同監所的犯人欺負或虐待、為其提供法律咨詢與幫助、了解涉案罪名與案件相關情況、反饋家人朋友的掛念與希望知道的情況、以及其在裡面的狀況、代為取保候審、代為申訴或控告等等。
《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五條 公安機關拘留人的時候,必須出示拘留證。
拘留後,應當立即將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羈押,至遲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除無法通知或者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通知可能有礙偵查的情形以外,應當在拘留後二十四小時以內,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有礙偵查的情形消失以後,應當立即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屬。
第八十六條 公安機關對被拘留的人,應當在拘留後的二十四小時以內進行訊問。在發現不應當拘留的時候,必須立即釋放,發給釋放證明。
無論對親友還是對被抓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來說,第一時間找律師介入最有利於保護其合法權益
3. 經偵打電話讓去經偵所一般會有什麼結果
經偵所打電話讓過去一般可能是補充偵查,建議配合司法機關接受調查。
4. 被經偵大隊喊去問話、最多多長時間、會直接拘留嗎
刑事拘留最多來37天,傳自喚最多24小時。沒批准拘留的話都算傳喚。
經偵大隊辦理經濟案件要依照刑法以及刑訴法的相關規定來辦案。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屬於行政處罰,治安拘留最高期限為15日。
刑事拘留的羈押法定期限為3~7日,最長不超過37日。
(4)經偵法律咨詢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八十二條
1、需要傳喚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接受調查的,經公安機關辦案部門負責人批准,使用傳喚證傳喚。
對現場發現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人民警察經出示工作證件,可以口頭傳喚,但應當在詢問筆錄中註明。
2、公安機關應當將傳喚的原因和依據告知被傳喚人。對無正當理由不接受傳喚或者逃避傳喚的人,可以強制傳喚。後果需調查事實情況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得出。傳喚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接受調查。
5. 法律免費咨詢
樓上的建議聘請刑事律師,可以覺得不需要,只是物品被扣,跟樓主的關系不大。
1、等公安機關解封之後;
2、看公安機關是否有合法的手續,如果是依法辦事,就是破門而入,也是沒有問題的;
3、這個決定權在於公安機關,不在於你,建議你咨詢具體的負責人;
4、這個決定權還在於公安機關,不在於你,建議你咨詢具體的負責人;
5、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果公安機關存在過錯,則可以要求公安機關賠償。
需要的法律太多,較分散,散見於《刑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國家賠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行政復議法》及相關司法解釋、《行政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治安管理處罰法》及相關司法解釋、《憲法》
6. 經偵大隊電話號碼是多少
這個范圍太大了,每個地方經偵大隊電話號碼都不同。
另外這里也不能發布電話信息。
你可以直接去你當地公安局咨詢。
或者通過114電話查詢。
7. 向公安經偵咨詢
向人民警察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行政監察機關檢舉、控告。《人民警察法》第四十六條公民或者組織對人民警察的違法、違紀行為,有權向人民警察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行政監察機關檢舉、控告。受理檢舉、控告的機關應當及時查處,並將查處結果告知檢舉人、控告人。對依法檢舉、控告的公民或者組織,任何人不得壓制和打擊報復。(7)經偵法律咨詢擴展閱讀不作為的情形:沒有履行是不作為成立的事實前提,已經履行作為義務就不發生不作為的問題。而沒有履行又是以能夠履行為前提的。能夠履行是一個履行能力問題。如果行為人雖然沒有履行作義務,但根據實際情況,根本不可能履行,仍然不發生不作為的問題。(1)沒有履行沒有履行是指沒有履行法律或者職責所要求履行的作為義務。因此,在認定有沒有履行的時候,不能簡單地以行為人的身體動靜為標標准,而是應該以法律或者職責所要求的作為是否得以實施的標准。在某些情況下,行為人雖然具有一定的身體活動,但這一身體活動並非法律或者職責所要求的作為,因而仍應視為不作為。(2)能夠履行能夠履行是指具有履行作為義務的可能性。是否具有履行作為義務的可能性。是否具有履行作為義務的可能性,應當根據事實加以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