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清律師
A. 很急!!!"當今英語教育專業的人才需求"的社會實踐調查
一、引言
中國英語教育始於19世紀初在中國的英國傳教士,而中國人自己的英語教育則一般以1862年京師同文館的成立為正式開端(李良佑等,1988;付克,1986)。到1903年,我國大中學校開始普遍開設外語課(付克,1986)。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於1964年制定了《外語教育七年規劃綱要》,「首次在我國的正式文件中提出英語為我國學校教育的第一外語」(胡文仲,2001)。21世紀伊始,隨著北京申奧成功、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國人學英語的第三次高潮已經到來(王力第,2002)。保守地說,中國目前至少有兩億人在學英語,就以同一母語和同一文化背景學習同一外語而言,可謂人類外語學習史上之最。中國已經成為「外語教學的超級大國」(張吉生、周平,2002),但能否成為世界英語教學強國,則需廣大同仁的共同努力。准確把握中國英語教育的時代脈絡,了解其發展趨勢,當是這種努力的一部分,本文的目的正在於此。我們將首先放眼世界的宏觀教育思潮,接著介紹外語教學理論研究的發展趨勢,之後將描述當下中國英語教育日趨明朗的時代特徵。
二、世界教育思潮
英語教育涉及人口最多,影響面最廣,最具全球性。因此,任何對中國英語教育的研究,都不能不將世界教育思潮的動態收入其視野。按王義高(1998)的觀點,20世紀全球教育出現八大思潮:「教育的科技取向思潮;教育的經濟取向思潮;終身教育思潮;教育的個性化思潮;教育的社會價值取向思潮;教育的全球價值取向思潮;教育國際化思潮以及教育信息化思潮。」其中一些已經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在我國英語教育領域。
自20世紀中葉開始,有關「科學是直接生產力」、「科技的社會、經濟功能」的思想開始成為主流。中國在50年代就響起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改革開放後,鄧小平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把中國教育的科技取向作為國策加以定位。2004年12月教育部頒布了我國第一部《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准(試行)》,意味著我國教育科技取向在新世紀的延續。《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教育部高教司,2004)提出:「各高等學校應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路技術,採用新的教學模式改進原來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應以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網路技術為支撐……」可以說,這是教育科技取向在中國英語教學上的體現。
教育的經濟取向思潮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初形成的人力資本理論。雖然該理論把人與物等量齊觀,有損人格尊嚴,但它強調了人的因素、科技因素和教育因素對經濟和生產的決定作用,這一合理內核使其得以在世界各國廣泛傳播,繼而形成了當代教育的經濟取向思潮,推動各國政府從忽視教育變為重視教育,進而奉行「教育優先」、「教育超前」的政策。可以說,在中國持續升溫的英語熱和發展迅猛的英語教育產業,正是這種經濟取向在中國的表現和產物。
教育個性化取向的思想源頭是人本主義思潮。當代存在主義教育哲學、人本主義心理學及人文主義課程論也都支持個性化這一教育取向。教育個性化取向在西方已深入人心,但是我國對此採取較為謹慎的態度,這是因為我國教育傳統、文化背景、政治制度經濟現狀等國情所決定的。盡管如此,個性化取向也已經在我國教育綱領性文件中顯現。比如:《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准(實驗稿)》(教育部,2001)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體差異」,明確指出「學生的發展是英語課程的出發點和歸宿。英語課程在目標設定、教學過程、課程評價和教學資源的開發等方面都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課程實施應成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構建知識、提高技能、磨礪意志、活躍思維、展現個性、發展心智和拓展視野的過程。」又如:《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教育部高教司,2004)提出新的教學模式應該使英語教學「朝著個性化學習、自主式學習方向發展」。
教育信息化思潮,是現代科學技術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轉化為現代教育技術的必然結果。上個世紀中葉,早期的現代傳媒信息技術包括幻燈、投影儀、錄音、錄像、語言實驗室、電影、廣播電視等,已經被廣泛應用於教育;60年代起,人造衛星開始應用於教育,標志著教育信息化進入一個新階段;80年代以後,隨著計算機、微電子技術、光纖通訊技術以及國際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並廣泛應用於教育,全球性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現實,而且正在快速深化和發展。在中國英語教學領域,信息化思潮表現得尤為突出,信息化已經是中國英語教學的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我們將在後面對此進一步展開討論。
三、外語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
在上述世界教育思潮的大背景下,自上個世紀7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英語教育持續穩步高速發展,顯示出一些新的發展趨勢,對此學界提出了各種觀點。
束定芳、庄智象(1996)指出,當代外語教學理論研究顯示出三大趨勢:從研究如何教轉向研究如何學;從研究語言形式本身轉向研究語言的使用和學習者語言使用能力的培養;從對交際法的狂熱追捧轉向對傳統外語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反思和回歸。
胡文仲、高一虹(1997)在對外語教學與文化的關系研究中,發現外語教學帶有明顯的文化轉向,並指出外語教學與文化的關系在三方面呈現發展趨勢:教學目的從單純的語言技能訓練轉向廣義的文化學習和文化意識的提高;教學內容在對文化的理解上由相對狹窄轉向相對寬泛;教學視角從單向的目的語文化轉向母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兩者互動。
劉潤清(1999)在上個世紀末指出外語教學研究發展趨勢的六個方面:研究的對象從客體逐漸過渡到主體;從單學科理論支持到多學科理論支持;從側重教語言的形式到側重教語言的意義和功能;在高年級從語言技能教學轉向內容教學;從勞動密集型教學到高科技密集型教學,從過程管理教學到目標管理教學;從定量研究轉到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結合。
田貴森(2002)於新世紀之初提出外語學習與教學的八個轉變:外語學習與教學的研究由外語教學法單一學科向多邊緣跨學科方向發展;外語學習與教學研究的重點由怎樣教轉向怎樣學;外語教學內容開始由語言技能向重內容教學發展;外語教學方法由過去遵從一種方法體系向綜合式、折中式方向發展;外語課堂教學方式開始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注;外語教學界越來越關注外語教學研究方法的規范性;外語教學中知識呈現方式發生變化;外語學習者的隊伍和學習目的也發生了變化。
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教育研究中心(2002)「十五」計劃稱中國外語教育發展呈現以下七大趨勢:外語教學以學習者為中心;注重二語習得研究;注重師資培養的研究;注重課堂教學活動的研究;注重以內容為基礎的教學;重視外語測試和評估;採用多媒體技術通過互聯網授課。
上述各家觀點既有不同,又彼此呼應,共同形成主流理論,對外語教學實踐的發展產生影響。但從歷史上看,理論對實踐的影響有時是積極的,有時是消極的。理論與實踐的關繫到底怎樣?傳統的回答是:理論源於實踐,高於實踐,並引導實踐。這種描述顯然是來自掌握了話語權的理論界。當然也有不同的聲音,如White(1988)就說,受理論驅使的實踐絲毫不可取,因為實踐本身包含極其復雜的因素。Schon(1983)也認為,(教師發展模式中的)應用科學模式把理論奉為科學,理論研究者高人一等,把教學看成是理論的應用,因此,教師只是理論應用的工具,教師也就當然比理論研究者低一等,這樣就在理論研究者與課堂教學者之間造成了心理邏輯上的等級差別。無論何種觀點,筆者堅持一個原則:任何試圖服務於中國英語教育實踐的理論,都必須植根於中國英語教育實踐的土壤。因而,考察中國英語教育實踐的時代特徵,應是中國英語教育理論研究的起點。
四、中國英語教育實踐的時代特徵
在世界教育大思潮的背景下,在外語教學理論界的反作用下,在中國國情變化的推動下,中國英語教育實踐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依據筆者的考察,舉其要者加以歸納,可概括為市場化、社會化、應試化、口語化、雙語化、信息化、虛擬化與多元化等八大特徵,下面分別加以敘述。
(一)市場化
我國經濟由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伴隨中國社會的這一歷史性變革,中國英語教育格局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1978年為歷史轉折點,在這之前中國社會的主旋律是階級斗爭,在這之後變為發展經濟。中國的英語教育在改革開放以前是為政治服務的,在改革開放之後則是為發展經濟服務的。中國現在的經濟形態是市場經濟,因而英語教育也就必然受到市場經濟需求變化的影響和規約。比如:由於人才市場對英語人才需求總量的急劇增大和種類增多,便使得外語學習熱潮一浪高過一浪,外語院系新開專業也越來越多,包括外貿、商務、科技、同傳與國際法等,社會英語辦學機構蓬勃發展,國外英語培訓機構不斷湧入,英語圖書市場品種極大豐富和多樣化。所有這些都說明,中國英語教育已經開始進入與社會經濟同步發展的市場化時代。
(二)社會化
社會化是市場化的必然結果,主要反映在教學主體、教學資源、教學標准和評估手段等方面的社會化。教學主體的社會化表現為原來國立各級學校包括大學、中學、小學、幼兒園等的英語教育一統天下的格局已被打破。現在的格局是,各級國立學校、各級民辦學校、各種社會辦學機構以及民間資本和外國資本投資興建的各種培訓機構共同存在,相互競爭,相互補充。國有學校系統的英語教師也大規模地參與社會辦班教學活動,既有學校組織的,也有社會辦學機構聘請兼職的,還有教師自己經營的。學生的情況類似,平常在正規學校學英語,晚上、周末、假期則在社會上的各種培訓部、補習班上英語課。還有大量社會人士,或為晉職,或為求職,以各種方式參加社會上的各種英語學習項目。教育資源——包括師資、校舍、教材等在內的各種有形和無形的社會物質和知識力量——在校內校外的整個社會英語教育體系中發揮作用。教育標准和評估手段的社會化,則指職場上單位招聘所依據的英語水平標准已經不僅僅是學歷的高低,而是社會化的英語水平測試,以及招聘單位自己設定的英語測試。
(三)應試化
盡管對應試教育的批評聲年年都不絕於耳,但應試教育一定有其不可抗拒的歷史原因和現實需求。或許應試教育並不像有些批評者說得那樣可怕,畢竟中國英語教育一直穩步發展,蒸蒸日上,可能這就是中國英語教育在這一特定歷史時期唯一現實的選擇。無論如何,現實不容迴避,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乃至研究生、博士生階段,一路上是初考英語、中考英語、高考英語,大學四、六級英語,考研英語與考博英語等等,再加上出國熱帶動的托福、GRE、雅思等國際英語考試,以及各種名目的考級英語,應試已成為中國英語教育中不可迴避的現實之一。各種不可迴避的英語考試已經成為中國英語學習者在英語學習歷程中的里程碑。客觀地說,應試在產生其必然的負面作用的同時,也對中國英語教育產生了一股巨大的推動力。如何應對應試教育的消極作用,是中國英語教育不得不長期面臨的課題。
(四)口語化
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國英語教育是以書面語為主,但新世紀開始以來,中國人與外國人的直接對話需求急劇增大,英語口頭語的重要性凸顯。鑒於這種社會需求的變化,學校和社會英語教學、個人英語自學、英語出版業、各種大眾媒體宣傳與官方的政策取向等等,無不把英語聽說能力放在首位。《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教育部高教司,2004)明確提出:「在上述三個層次考慮到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以及各高校情況差異較大,大學階段的英語教學要求分為三個層次,即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的聽、說、讀、寫、譯等五種能力的培養中,各高等學校要特別重視聽說能力的培養和訓練。」英語口頭語教學的重要性已經歷史性地完全確立。中國英語教學歷來以讀寫為本,能否與時俱進,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慣性,轉向「聽說為本、讀寫並重」(劉潤清,2002)的英語教學新模式,以適應中國社會對英語應用和英語人才的新的需求,將是對中國英語教學的一個嚴峻考驗。
(五)雙語化
中國的雙語教學可以追溯到19世紀西方傳教士在中國興辦的各種教會學校,因此,批評者往往把雙語教學貶斥為「殖民地教育色彩」,這種色彩到了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幾乎完全褪去。20世紀末,中國才再度興起雙語教學,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重點幼兒園、重點小學、重點中學和名牌大學,雙語教學已開始試辦。新世紀初,教育部《關於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要「積極推動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教學」,「力爭三年內,外語教學的課程達到所開課程的5%—10%」。此後,雙語教學更是迅速發展。對此,理論界有贊成的,如:Brinton et al.(1989)認為,實施雙語教學將直接推動學生的英語學習,使之英語水平得以提高。蔡基剛(2005)也說:「英語本來就是一種工具,只有通過英語這個工具廣泛學習科學知識,在實際運用中學習和使用它,才能真正發展英語的能力。這恐怕也是解放前教會大學英語教學的成功之處。」當然也有人質疑,「用英語講非語言課,能比用漢語講得更明白清楚、省時省力嗎?」(王宗炎,2005)筆者以為,雙語化在大學課程中可以加大比例至30%左右,但在中學不應大規模推廣。泛濫則弊大於利,適度則利大於弊。無論如何,社會實踐的選擇有其自身的規律,英語雙語教學這一復活的新生事物,已是大勢所趨,必將成為中國英語教育的又一個助推器。
(六)信息化
信息化主要指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英語教學和學習。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其成果包括衛星電視、計算機、網路、軟體以及各種各樣的數字化電子產品和技術已經廣泛地應用於英語教學和學習,比如計算機上做英語題、互聯網上聽英語課、QQ英語對話、MP3欣賞英語歌曲、手機英語簡訊、家中看美國的CNN和英國的BBC電視節目等等。信息技術已經給我們帶來了海量多樣、方便廉價的英語教學資源。按胡壯麟(2004)的說法,人類在經歷了口述文明和讀寫文明之後,「正進入第三個時期,即超文本文化。超文本不僅對口述和讀寫揚長避短,而且它能跨越時間和空間,創建和正在創建兩者所沒有的表達、傳遞、儲存與翻譯信息的方法。」正是這種超文本文化引發了中國英語教學的信息化發展趨勢。
新世紀初,中國英語教育最高管理層頒布了一些對中國英語教學有著導向作用的新文件,比如《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准》和《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前者提出要「利用音像和網路資源等,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利用計算機和多媒體教學軟體,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促進個性化學習」(教育部,2001);後者則推薦了「基於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多媒體教學模式」和「基於計算機的英語學習過程」模式(教育部高教司,2004)。這表明最高管理層對中國英語教學信息化趨勢的確認和推動。充分利用信息化帶來的優勢,將是提高教學效率和改善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七)虛擬化
與信息化趨勢並行的是虛擬英語教學的崛起。信息化帶來了一個海量的、多樣的、開放的、方便的、快捷的、廉價的、簡單易行的、學生獨立自主的、符合個性化教學的與超越時空限制的教學方式,我們稱其為「虛擬英語教學」,與傳統的以校園課堂教學為依託的實體英語教學相對應。虛擬英語教學可以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虛擬英語教學是指網路英語教學,即通過計算機和互聯網進行的英語教學課程。廣義虛擬英語教學除包括狹義的英語教學以外,還包括所有通過計算機化、網路化、數字化、電子化、多媒體化、信息化、大眾傳媒化、衛星化與現代教育技術化等現代信息科學技術手段進行的直接的英語教與學,以及與英語教學相關的其他活動。
虛擬英語教學的本質特徵在於人機合作,有別於傳統實體教學的人人合作。顯然,廣義虛擬英語教學已經進入億萬人的日常生活,已經成為傳統校園實體英語教學的重要補充。人類社會已經進入數字化時代,隨著網格計算機、第三代互聯網路、無線上網、衛星電視以及其他新興信息技術的問世和迅速發展,虛擬英語教學將變得更加經濟實用、快捷方便、豐富多樣與人性化等等,虛擬英語教學將更加普及。筆者大膽預言,虛擬英語教學,這一英語教學的世紀之變,將在不遠的將來與傳統的校園實體英語教學合流,成為英語教學兩大主流方式之一;在某些方面,虛擬英語教學甚至還可能取代實體英語教學。
(八)多元化
多元化是當今中國社會的主流發展趨勢之一。順應這一主流趨勢,中國英語教育也出現多元化趨勢。這一趨勢主要表現在英語教學需求、教育機構和教學主體、教學媒體、教學材料、英語語言、教學模式以及教育理念等各個方面。
1.英語教育需求的多元化
英語教育需求的多元化首先反映在一些對英語有直接強大需求的行業,如:涉及外經、外貿與外事等社會機構和組織,外資企業以及旅遊業等。隨著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對外開放,經濟全球化,文化、教育、衛生、體育以及其他各行各業也將不同程度地加入國際化進程,由此必然產生對英語人才的不同行業、不同專業、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不同規格與不同樣式的多元需求,而這種多元需求又必然引發和推動中國英語教學其他方面的多元化趨勢。
2.英語教育機構和教學主體多元化
改革開放前的教育機構主要包括國有的小學、中學和大學。改革開放後,民間資本和國外資本也開始被允許進入教育產業,而教育領域中需求量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的又正是英語教學,新型資本自然首先湧入英語教育產業。由多元資本催生的各種不同層次、不同種類的民辦學校、社會辦學機構以及各種短平快的培訓中心、補習班、夏令營等共生共存,呈現一派多元化景象。
在多元化的各種教學機構中,除了傳統的英語專業背景的教師以外,在雙語教學中,出現了大量的非英語專業背景的教師用英語講授其他專業課程;更有眾多的母語為英語的人士湧入中國,在不同層次的學校或社會辦學機構中,講授英語課程和其他專業課程;還有一類中國英語教師,他們出身於非英語專業,但精通英語考試,這種「考試英語教師」在那些專門進行英語應試培訓的社會辦學機構中,深受學生歡迎。可見,中國英語教師的來源已呈多元化趨勢。中國的英語學習者更是如此,當今中國,除了小學生、中學生與大學生法定學英語以外,還有幼兒園的孩子,外資企業的白領、藍領,外貿外經企業的老闆和員工,以及許多為了提薪升職,或有心進入國際舞台、打入國際市場、從事對外業務的公務員、律師、會計、工程師、職業經理、藝人、記者、模特兒、主持人、經紀人,甚至工人和農民,都在學英語,可以說社會各行各業都有一個或大或小的英語學習群體。隨著國人英語學習熱潮的不斷升溫,英語學習者日益多元化已成大趨勢。
3.英語教學媒體多元化
隨著信息化和虛擬化的發展,教學媒體已從古老的「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發展為傳統、現代和信息技術三個不同時期的教學媒體大融合。傳統媒體包括直觀教具(如教師形體動作、口頭語言、印刷材料、黑板、粉筆、實物、模型與標本等)和示意教具(如圖畫、圖片、卡片、掛圖、圖表、地圖、路線圖與照片等);現代教學媒體包括視覺媒體(如幻燈、投影等)、聽覺媒體(如廣播、錄音與唱片等)、視聽媒體(如電視、電影與錄像等)和單媒體系統(如語言實驗室等);IT教學媒體包括VCD、DVD、MP3、手機、多媒體系統(如計算機、有線區域網等)以及超媒體系統(如國際互聯網等)。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學媒體的多元化已經是中國英語教學現實的一部分。
4.英語教學材料多元化
英語教學材料的多元化主要表現為教學資料的來源、載體、內容以及品牌的多樣化。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全國一本教科書」的局面已經完全改變。現今圖書市場提供的教科書、參考資料和教輔資源空前豐富,品種多樣,除了本土編寫的以外,進口原版英文圖書也越來越多。而且,在傳統的紙質文本巨大增量的基礎上,出現了各種各樣電子文本的教學材料,音像資料也由於數字化技術的應用而得以大規模的發展和增長。教學材料的內容也趨於多元化,已經從原來以單純的一般英語即共核英語為主,向各種專業、行業的英語發展。英語資料的品牌也由原來少數幾個壟斷老字型大小,如《許國璋英語》、《新概念英語》等,發展為多種品牌之間的競爭。
5.英語標準的多元化
在英語發展早期,一般認為英國英語是標准英語,二戰以後,英國勢微,美國崛起,美國英語的影響也逐漸擴大,對英國英語的標准英語地位提出挑戰。進入上世紀末,英語逐步確立其國際通用語言的地位,標准英語的概念逐漸淡出,開始出現「國際英語」或「世界英語」的概念。比如: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的英語播音員就有來自英國、美國、加拿大與澳大利亞等各國的母語為英語的人士,也有中國本土以英語為外語的人士。在中國的英語教育市場上,更是多種國別英語同台競技,異彩紛呈。「英語的教育規范,從『一顆星』轉向『一條銀河』」(高一虹,2000)。
6.英語教學模式多元化
從理論上講,各種不同的新模式構想不斷涌現。比如:有的針對某一語言技能提出某種新模式,如:彭青龍(1999)的「3D外語口語教學法」,王初明(2000,2002)的「寫長法」英語寫作教學模式,楊文瀅、胡桂蓮(2003)的「延續性寫作教學模式」;也有的針對中學英語教學提出宏觀新模式,如:張正東(1999)的「立體化教學法」;還有的針對大學英語教學提出新的普適模式,如:應惠蘭等人(1998)的「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題教學模式」,謝邦秀(2002)的「多邊性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等。而從國家教學大綱來看,先有《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准》(教育部,2001)倡導的「任務型教學途徑」,後有《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教育部高教司,2004)推出的「基於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多媒體教學模式」。
從實踐來看,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學校採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模式:有的堅持語法和翻譯教學,採用古老而又永葆青春的語法翻譯法;有的仍操練不止,堅持風行於上個世紀60年代的聽說法;有的則用任務法,將交際思想貫徹到底,等等。而多數教師,在他們各自的課堂上,則一如既往地堅持實用主義原則,採用折中法(樊長榮,1999;Liu,2002),洋為中用,古為今用,他為我用。既有對傳統方法的返璞歸真,也有對流行方法的狂熱追捧。最具新世紀代表性的可算是上海大學已經進行了兩年的大學英語多種教學模式改革實驗,在這種實驗中,學生可以在多種教學模式中自由選擇(毛忠明等,2004)。無論其最後結果如何,改革實驗本身已向世人昭示:中國英語教學模式的多元化時代已經開始。
7.英語教育理念的多元化
在上述多方面的多元化之上,還有一個更為本質性的英語教育理念的多元化。從堅守傳統的語言知識觀、語言技能觀(如李觀儀等,1995;董亞芬,2003;羅立勝、石曉佳,2004),到現代的語言功能觀、語言交際觀(如王才仁,1996;徐強,2000;董亞芬,2003),再到後語言學時代的文化主義(如胡文仲、高一虹,1997;劉潤清,1999)、認知觀(如劉潤清,1999;黃源深,1999;曹志希,2003)與建構主義(如鍾書能,2004;田星,2005)等,中國英語教學在英語教育理念上呈現一種多態、多極與多向的多元化發展趨勢。我們應該特別為這種觀念上的多元化發展趨勢拍手叫好,因為對於中國英語教育事業的發展,乃至任何其他事業的發展,包括經濟之繁榮,社會之進步,民族之復興等,觀念的多元化都是至關緊要的。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國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實際上就是價值觀念多元化進程的開始,而改革開放至今取得的偉大成就,也就是價值觀念多元化結出的碩果。
五、結語
綜觀上述各種發展趨勢,足以見得新世紀的中國英語教育事業繁榮興旺,生氣勃勃。市場化引入商業機制,為中國英語教育注入強大的經濟動力;社會化鑿通更多的渠道,為中國英語教育開拓更大的發展空間;應試化有助於建立競爭機制和客觀評估標准;口語化使中國英語教育徹底告別「聾啞英語」的尷尬局面;雙語化為中國英語教育另闢蹊徑;信息化為中國英語教育插上騰飛的翅膀;虛擬化標志著中國英語教育從此開始了課堂學習與自主學習齊頭並進、實體教學與虛擬教學雙軌發展的新時代;多元化是中國過去幾十年來社會大變革在英語教育中的必然反映,也是中國英語教育在新世紀繼續前行的大纛。高一虹(2000)說得好:「半個世紀當中,人們的思維方式逐漸從絕對轉向相對,從一元論轉向多元論,從民族中心主義的偏狹轉向多元文化主義的寬容。」開放是大原則,發展是硬道理,變化是常態。中國英語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在發展中變化,在變化中發展。
B. 請問怎麼起訴捷信公司
有起訴捷信公司的叫抄上我,我捷信分期買了一輛三輪車,首付了4000還了31期,一期718,第32期的時候因為晚打了幾個小時的錢,告我逾期,讓我還逾期費,我就不還,現在五年了,剛開始不還的時候給瘋了似的打電話,現在偶爾還打,還騷擾我的親戚,你不是說要起訴我嗎,有本事起訴啊,你不起訴,我就起訴你
C. 中國少數民族民間故事拜託了各位 謝謝
潑水節的傳說 西雙版納、德宏傣族的潑水節傳說都是「七公主殺火魔」的故事,華坪傣族的潑水節傳說故事卻獨具特色。 相傳在很久以前,金沙江邊一個聚居在密林深處的傣族村寨,因樹林起火,村民處在被大火吞沒的危難之中,一個名叫李良的傣家漢子,為保護村莊,不畏危險,沖出火網,從金沙江里挑來一桶桶江水,潑灑山火。 經過一天一夜的勞累,山火終於被潑滅了,村民得救,李良因為勞累把汗流幹了,倒在山頭上。村民打來清水給李良解渴,但他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後來,李良索性一頭撲到江水中,變成一條巨龍,順江而去。有的說,他變成了一棵大樹。 傣族人民為紀念李良,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每家房屋清掃一新,撒上青松葉,並在選定的江邊或井旁,用綠樹搭起長半里長的青棚,棚下撒滿厚厚的松針,兩旁放上盛滿水的水槽,午間太陽當頂時,眾人穿行於棚間,相互用青松蘸水灑身,吉祥幸福的水相互潑灑,表示對李良的懷念和對新年的祝福。 這項活動一直延續至今,成為傣族人民辭舊迎新祝福吉祥的節日——潑水節。 金角老龍王救始祖的傳說(仡佬族) 相傳,很久以前,仡佬族的始祖先民,居住在山林里,在大樹上搭窩棲息,以獵狩小型動物為生。一日,先民們在山林里尋找獵物的時候,與一群猛虎不期而遇,短暫的相峙之後,先民們開始逃跑。他們逃到了山的最高處,虎群也追到了最高處,他們爬上了最高的樹,虎群就在樹下停了下來,圍著大樹,不住地咆哮,彷彿打定主意,非以先民們為食不可。三天三夜過去了,虎群仍舊圍困著先民們,眼看樹上的人們就要堅持不住了。這時,天空中飄來一朵彩雲,東海的金角老龍王站在雲端,他是受天庭調派,在此方布雲行雨的。他搭手一看,便發現了相峙的人和虎。他想,地界上人本來就少,讓他們成了虎的食物,豈不可憐,讓我救他們一救。於是,龍王傾東海之水,傾瀉而下,漸漸的,水漫上了山頂,淹沒了虎群。 先民們得救了,他們十分感謝金角老龍王的救命之恩,同時,他們對洪水也產生了敬畏之情,給後人們留下了描述這次洪水的八字真言:「洪水朝天,淹(讀an)死老鷹」。後來,仡佬人為感族龍王的救命之恩,把他們奔走山林間,腳上必須穿著的鞋叫做「八塊金龍」。八塊是鞋由八塊獸皮縫制而成,金龍是指金角老龍王,意在祈望仡佬人穿上「八塊金龍」走在山野間,有金角老龍王的眷顧,能夠平安順利。為了感謝他們的大樹,自此以後,他們每年都要祭樹,把山林中的大樹作為神靈來供奉,讓有靈的大樹永佑仡佬人的平安。(這個傳說在貴州省務川縣的長腳、蕉壩和貴州六枝的居都仡佬村至今仍然流傳,居都村的仡佬人每年的三月還要過祭樹節。)
D. 邊個知道江西省有幾個火炬手
●江西省選拔火炬手377名、護跑手137名 ●火炬手年齡最小的14歲、最大的94歲 江西省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手名單 江西省選拔,共377人 白紅鄉(女) 鮑洪昌 鮑仁義 蔡德忠 蔡恆凰 曹伴好 曹明華 車向陽 陳燦增 陳萃(女) 陳富斌 陳剛 陳桂蘭(女) 陳洪生 陳洪興 陳惠龍 陳建國 陳建和 陳俊陳露 陳群英(女) 陳挺 陳萬洵 陳曉春 陳璇(女) 陳艷(女) 陳義華(女) 陳勇琦 陳振銘 儲符平 戴國榮 單金輝 鄧毛毛 鄧興 鄧雪矯(女) 丁立生 丁志華 杜海雲 樊昌生 樊高上(女) 方強(女) 馮艷(女) 付園萍(女) 傅春榮(女) 傅民安 高潔(女) 高修定 葛平吉 辜志斌 古德妮(女) 顧陽 關和風 官世峰 桂二牛 桂立新 郭豐理 郭光陽 郭頭香(女) 郭翔 郭章雄 郭志棟 韓仙琴(女) 韓小英(女) 郝仕強 何奇何文何岩 賀溶萍(女) 賀志堅 賀中朝 胡建軍 胡建忠 胡劍峰 胡力爭 胡敏傑 胡蘇南 胡遠翔 黃家偉 黃建平 黃君(女) 黃麗萍(女) 黃玲香(女) 黃鷺(女) 黃萍(女) 黃強 黃人俊(女) 黃獻民 黃曉嵐(女) 黃緒遠 黃雪鵬 黃雪松(女) 黃雪星(女) 黃英豪 賈晉萍(女) 姜雲洲 蔣萍余 康淑蘭(女) 康勇 柯進水 賴大仁 賴德全 賴燕萍(女) 藍超才 雷小蓮(女) 雷瑤(女) 黎晴(女) 李昌文 李聰 李冬蓮 李方偉 李峰 李富歡 李華慧(女) 李歡(女) 李建華 李金霞 李金賢 李進明 李蘭英(女) 李良清 李聖明 李偉李選(女) 李學軍 李永春 李有生 李贇(女) 練青青(女) 梁北京 梁莉(女) 梁萍茹(女) 梁彥(女) 廖北京 廖翠紅(女) 林嬋(女) 林峰 林慧瓊(女) 凌敏 劉保如 劉德周 劉海慶 劉豪 劉華明 劉吉祥 劉家祁 劉建平 劉烈明 劉林平 劉龍軍 劉茂敏 劉平(師大) 劉平(南昌) 劉慶元 劉人清(女) 劉瑞敏 劉樹果 劉帥(女) 劉水英(女) 劉順祥 劉萬能 劉文蛟 劉翔 劉星華 劉亞芳(女) 劉燕(女) 劉一華 劉永東 劉育瑞 劉振華 劉志建 劉志蘭(女) 劉姿(女) 龍和南 龍建軍 龍衛華 陸榮明 羅丹 羅光瑞 羅健 羅傑羅琪 羅水森 羅斯捷 羅志華 馬力(女) 毛國典 毛雅琴(女) 孟寧 歐陽亮 歐陽雅靜(女) 歐陽治洪 潘皓 潘景屏 潘時平 裴鴻衛 裴欣余(女) 彭佳(女) 彭麗萍(女) 彭夢縈(女) 彭瀟松 彭怡(女) 錢茶花(女) 潛艇 喬文典 邱琦(女) 饒武輝 饒掀洪 任東紅(女) 沈冬英(女) 施華山 施永進 史紀國 宋軍福 眭依凡 孫旻亮 譚潔(女) 譚琴(女) 譚劭清(女) 湯水清 湯濤 田承茂 塗冰溪(女) 塗平貴 塗宗勤(女) 萬凱 萬良棟 萬生華 萬祥洪 萬新民 萬媛媛(女) 汪軍偉 王德雙 王迪明 王虹(女) 王暉 王惠民 王建雲 王健利 王景亮 王磊 王黎明 王亮 王汝申 王睿俊 王濤王希(女) 王祥貴 王雄 王躍平 王雲野 王真雨 王征球 魏牛庚 溫顯來 文海 巫兆勛 吳春發 吳春雷 吳紅(女) 吳瑞蓮(女) 吳潤華 吳友稼 吳玉華(女) 吳躍民 夏侯斌 夏唐輝 夏玉明 向東 項鴻煒 肖歡 肖建忠 肖劍平 肖文金 肖遠寧 肖志勇 謝幹才 謝麗華 謝林龍 謝敏(女) 謝瑞鴻 謝賢柏 謝小芳 謝瑤(女) 謝穎(女) 謝志剛 謝忠發 熊建華 熊喬(女) 熊清平 熊文清 熊武勇 熊曉鵬 熊一山(女) 熊友春 熊戰峰 徐麗霞(女) 許立庭 許美娟(女) 許振璠 許正國 顏琴(女) 楊鋒楊敏楊萍(女) 楊石平(女) 楊文龍 楊旭 楊有花 楊元首 姚華良 葉軍 葉軍蓉(女) 葉曉明 葉新 易美華(女) 游炳根 於帥 余夏靜(女) 郁鑫鵬 喻春梅(女) 喻浩 喻維輝 喻忠實 袁長春 袁繼軍 袁政海 岳強華(女) 曾澎 曾少雄 曾斯彧(女) 曾志娟(女) 翟量 詹躍波 占春瑞 張海江 張輝寅 張繼欽 張劍張麗(女) 張敏(南昌,女) 張敏(撫州、女) 張琦(女) 張賢猛 張小樂 張運高 張志華 張卓群 張宗軍 章洪濤 趙斌 趙國勝 趙歡(女) 趙雲(女) 鄭江 鄭金才 鄭晶(女) 鄭明浪 鄭忠傑 鍾理 鍾立飛 鍾文興 鍾小花(女) 周伏蘭(女) 周和春 周麗芸(女) 周木棟 周艷軍 周運柏 朱良 朱智淵 鄒桂林 鄒華榮(女) 鄒軍 鄒木蘭(女) 左健左昕(女) 左志剛 江西省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護跑手名單 江西省選拔,共137人 蔡淑芬(女) 車池 陳恩華 陳國安 陳建鋒 陳久林 陳鵬陳瑋 陳霄虹(女) 陳鑫陳妍(女) 陳遠東 池永明 崔東龍 戴甜甜(女) 鄧露生 杜國章 杜爽(女) 馮金玲(女) 馮永輝 甘文斌 高傑郭靜(女) 郭榮 郭玉星 郭智剛 何百舸 何斌何靜 胡安邑 胡賽 黃建平 黃金華 黃梅蘭(女) 黃偉 黃小仁 賈怡(女) 蔣斌 柯忠球 李春野 李建李鵬 李啟敏(女) 李巧莉(女) 李青倩(女) 李文昌 李文帥 李小清 李小玉(女) 李怡怡(女) 廖青(女) 廖全勝 劉安祥 劉方明 劉菲(女) 劉海濱 劉建岡 劉建明 劉鯤 劉來武 劉利劉萍 劉勝華 劉盛 劉蘇珊(女) 劉偉 劉偉平 劉文英(女) 劉星 劉艷茹(女) 劉永新 羅彬 羅來文 羅威 歐陽鵬 邱封海 邱賴發 邵志偉 史桂忠 宋冬妹(女) 宋科明 孫輝 譚啟風(女) 塗鑄 萬宏亮 萬斯琴(女) 汪麗麗(女) 王沖亞 王發斌 王其偉 王強 王水華 王昭賀 溫輝燕 吳劍君(女) 吳欣 吳陽雙(女) 肖芳(女) 肖鴻斌 肖艷飛(女) 謝靜徐娜(女) 徐淵寅(女) 徐躍先 徐澤鋒 許海濤 許雙雙(女) 許燕華(女) 楊琳(女) 楊璐(女) 楊子浩 尹利軍 尹志明 余建國 余建國 余書華 曾傳安 曾金飛 曾思龍 曾小紅(女) 張斌張超 張曉聰 張雅靜(女) 張子涌 鄭磊 鍾婧(女) 鍾坤鍾珍(女) 仲佳靜(女) 周群芳 朱寶倉 庄麗(女) 庄昕煒 卓嘉瑋 鄒明 鄒珍福
採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