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帥律師
Ⅰ 中國人看的最多的一本書是三國演義嗎
作為一個把《三國演義》翻來覆去看了幾十遍的人,屬性也是羅貫中的超級粉絲,談談對《三國演義》的看法。
小說分倆種。一種是寫實藝術的小說,一種是美化藝術的小說。《三國演義》屬於第二種。如果從小說反映現實世界風貌的角度來看,水滸和紅樓,都是世情小說。而《三國演義》這方面的功能則非常有限。因為,《三國演義》的路子,是一種美化、包裝的路子。
《三國演義》幾百年來能這么流行,主要是因為下面幾個原因。
第一個 《三國演義》是一部「草根勵志小說」。
一個擺攤賣草鞋的,一個推車賣豆腐的,一個坐地殺豬的,再加上一個埋頭種地的,合夥干出了驚人的偉業,實現了從攤販到皇帝
從通緝犯到將軍,從農夫到丞相的草根發家史。當然,深究起歷史來,不是這么回事,但是書里就是這么設定的。而且,這是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設定。這么一來,就成了標準的「草根勵志小說」了。跟現在市面上流行的「成功學範例教材」也差不離了。
第二個 《三國演義》是一部寫得非常帥氣的「英雄裝逼小說」。
這書寫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寫「裝逼」寫得好。裝逼裝得好了,那就是一種完美的風度,滿足了觀眾對英雄風度的所有幻想。
曹操不要臉地說出「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么個不要臉的話都能說得理所當然,義正詞嚴,氣宇軒昂,霸氣沖天。把個負分梟雄還寫得這么有風度,大作家手筆,不服不行。
諸葛亮舌戰群儒,草船借箭,擒孟獲,擺空城,何等瀟灑,更是何等風度翩翩。
關二哥溫酒斬華雄,萬軍陣中誅顏良
殺文丑,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捉放曹,山頂上手扶長髯,看下面水淹七軍,哪一場重頭戲不是睥睨天下、風度十足。就是最後敗走麥城,也是一種英雄末路的悲壯美感。面對孫權的招降,還能儒將一樣文縐縐的說出「玉可碎不可毀其白,竹可焚不可毀其節」,為自己的人生添上了最後的完美一筆。
反正就是完成了讀者和觀眾對英雄風度的所有幻想。
第三個 《三國演義》是一部十分成功的主旋律小說。
這本書宣揚了「忠孝仁義」這些中國封建時代主旋律價值觀,強烈的歌頌了「為主君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羅貫中的天才之筆又把這種宣傳,寫得十分的高大上(反面教材就是清朝俞萬春續寫水滸的《盪寇志》,雖然也宣傳了封建禮教價值觀,但寫作水準在這方面比較低下,看起來十二萬分的奴才氣)。既然羅貫中寫得這么好,那自然十分的討統治者的喜歡了,於是自然大加鼓勵,鼓吹。實際上,這本書幾百年來,也是作為一本統治階級的對廣大群眾的民間「洗腦書」來利用的。
第四個 《三國演義》是一部中國人自己的「聖經」。
中國人無宗教,不崇拜什麼神仙,什麼玉皇大帝,如來佛祖,太上老君,這些封建文化里的神仙,都不是中國人頂禮膜拜的對象。中國人最崇敬的是歷史上那些在政治上做出了驚人偉業的英雄AND梟雄。曹操
關羽 諸葛亮 就代表了三種中國人的成功模式。在中國人心中,這三個人才是某種意義上的「神」,指引了人生道路的成功方向,成為三盞指路的明燈。
你認為成功人士必得心狠手辣,不然難以成功。於是你想做個不擇手段的壞人,曹操就是你的偶像。
你想做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美型德才兼備的人才,諸葛亮就是你的楷模。
你想做個重感情和幹事業倆不誤的人,關二哥就是你的榜樣。
正是因為三國演義這樣的聖經屬性,所以每一部三國影視出來,都會遭到巨大非議。而劉關張 諸葛 曹操的形象,更是如神祗般不可動搖。甄子丹演個青年時期的關羽,沒留長鬍子,基本上全國的觀眾都不答應。雖然那部電影拍得水準的確一般。
實際上,雖然史載關羽是長鬍子,但關羽離開曹操那陣子還是青壯年,沒蓄長鬍子也說得過去。
而且從生活情理上推敲,青壯年的關羽還是身先士卒沖鋒陷陣的主,留個長鬍子反而礙手礙腳很不方便。長鬍子應該是後來年紀大了,進化成了方面軍總司令,在指揮所里比劃地圖就完了的事情。
說遠了,拽回來。反正,就因為三國演義作為一部中國人的英雄聖經。所以每一部三國影視,在情節上與三國演義發生了背離,都會遭到觀眾大規模的口誅筆伐,而不顧這種情節修改,某些地方在邏輯、藝術表現上,實際上比原著更高明。原著超級牛逼,但後世文藝工作者在某個原著做得不好的點上,超過原著,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好萊塢的一個名編劇,曾經吐槽一部講摩西的電影,說電影最後,敵人的追兵趕到,主人公領導者摩西居然不是靠自己的能力,拯救了奔逃的猶太人,而是靠什麼上帝突然下凡來打跑了敵人。是哪個傻逼編導編的狗屁情節,毫無意義!後來想起來這就是聖經舊約里的原著情節,於是編劇也沒話說了。
(完)
【後記】
第一個:我為什麼說《三國演義》是一本沒有什麼「深度」的書。
之前我曾經說過《三國演義》沒有深度,引來一堆磚頭。但今天我還是要說:三國演義還是一本沒有「深度」的書,反映現實的功能是非常有限的。
換句話說,寫實的功能,是極其有限的。
前面的涯友提出了很多對於演義里「諸葛亮為什麼安排關羽華容道捉放曹」 「劉備為什麼宴會上不肯殺劉璋」 「龐統為什麼堅持前往落鳳坡」等等名段的見解,剖析了背後深沉的博弈背景。
以此證明,三國演義不是一部淺薄的書。
但實際上,即便是有這些東西,三國演義依然是一本缺乏「深度」的書。
因為這些東西,並沒有多麼深沉,復雜,難以捉摸。因為這些東西,在聽過了《易中天品三國》的講壇,看過了《新三國》的電視劇,初步接觸了陰謀論、腹黑學這倆大概念,便可以比較容易的思考 得出這種東西。
甚至都不需要什麼思考。
比如「諸葛亮為什麼安排關羽在華容道捉放曹」,這個在電視劇《新三國》里,就已經給出了相關的解釋。
(至於新三國這部電視劇,拍得好還是不好,那就是另當別論的事情了)。
這些觀點,隨便發在哪裡,都不會引發任何驚奇。因為這是大家都能想得出來的東東。
第二個:我為什麼說《三國演義》是一部沒有「寫實」價值的書。
通篇《三國演義》看下來,刨開那些歷史大勢,這本書是沒有顯著的時代特徵的。它唯一切合時代特徵的,是人名、地名、還有那些歷史大事件的命名。
隨便摘取一段三國演義的文字,把人名地名改一下,暫且代之「張三、李四、王二麻子」,把歷史大事件的命名給暫時屏蔽了,官渡之戰咱暫時改名為「某地之戰」。
你還會感覺到——這是一個東漢末年發生的故事嗎?
不能。
這本書介紹過當時人的服飾嗎,介紹過當時人的風俗嗎,介紹過當時老百姓的食物嗎?簡單的說,他介紹過當時的人們穿的啥,吃的啥,用的啥嗎?
沒有。
劉關張出場的時候,幾句外貌描寫,就過去了。隻字未提劉關張穿的啥,戴的啥,腰帶是什麼牌子的,啥都沒提。
說不好聽點,三國演義里的情節文字,刨開人名、地名、歷史大事件的命名,可以發生在任何朝代。寫得太空泛了,沒幾句落在實處的。
你把寫趙雲的單騎血戰長坂坡的文字,改成一身素衣,身騎白馬的唐將薛仁貴,在高句麗的戰陣中左沖右殺,那真是一點難度都沒有。
你把劉關張開場見面的文字,稍加改動,然後改寫成本朝太祖、周相、 朱帥三個底層青年人初次相識的演義性質的文字,為了共同的救國理想,三個人走到了一起共商大計,最後義無反顧投身到了革命事業里,都沒多大問題。
再說搞笑點,你就是胡謅成杜月笙、黃金榮、張嘯林三個底層混混,某天在一個小鎮子里遇上了,結拜成兄弟,然後一起帶著幾十個小弟到上海灘去闖事業,改寫起來都沒多大問題。
我們再看看水滸里,大家喜聞樂見的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的出場介紹。
「頭戴一頂青紗抓角兒頭巾,腦後兩個白玉圈連珠鬢環。身穿一領單綠羅團花戰袍,腰系一條雙搭尾龜背銀帶。穿一對磕瓜頭朝樣皂靴,手中執一把折迭紙西川扇子。」
水滸傳里的人物一出場,戴什麼頭盔,披什麼鎧甲,穿什麼靴子,都會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水滸的文字,就是有很明顯的時代特徵的,紀錄了特定時代的生活風貌,風土人情。當然,整本書里,肯定會有穿越。但總的來說,不脫宋元明三代這個中世紀的歷史范圍內。水滸的故事,肯定只能發生在那個時間段內。而不會像三國演義一樣,穿越中國二十五史的大部分朝代,都沒多大問題。
水滸里描寫生活,有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活質感,讀者幾乎能感覺到,主角們就活生生的站在自己面前,站在一幅生活化景象的圖畫里。景陽岡的酒家挑出一桿「三碗不過崗」的大旗,武二郎一賭氣喝了十八碗,這才發生了打死老虎的事情(要是沒這桿旗武松未必喝上十八碗,武松不喝上十八碗未必趁著酒勁上山,武松不上山老虎就不會被打死)。這種完全根據生活里的邏輯和情理出發,編織出來的生活故事,自然充滿了一種觸手可及的生活質感。這是《三國演義》空泛的文字所不具備的。
我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四大名著改編的電視劇,最喜看《水滸傳》。原因無他,看起來最像晚八點黃金檔的「生活劇」(雖說紅樓也是生活劇,但他們不愛看),只是故事的背景,發生在古代罷了。
第三個 三國演義這本名著,究竟偉大在什麼地方?(上)
我前面說過,藝術分倆種,一種是「寫實」的藝術,一種是美化包裝的藝術。
換句話說,對照「寫實」來講,就是一種「寫意」的藝術。
三國演義就是典型的「寫意」藝術。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把三國跟水滸都比作電影。
三國演義就是典型的商業片路子。而水滸走的是半文藝半商業的路子。
從某種性質來看,水滸有點像《教父》,雖然題材不可避免的是商業題材,觀眾就樂意瞅黑社會殺來殺去的,但是盡最大程度地反映了黑社會運行的真實面貌。當然一個是中世紀黑社會,一個是現代黑社會。
看水滸小說OR教父電影,你絕對不會產生——嗷,主角在某個場面里,表現真是帥呆了,酷斃了。他們的表現都平平常常的。林教頭在水滸傳原書里幹掉了陸謙他們幾個的文字,描寫帥嗎?一點都不帥。林教頭在書里的任何一場戰斗都不帥。教父的小兒子從廁所里取出手槍,出來槍殺了一名警察,那個電影鏡頭動作帥嗎,一點也不帥。
三國演義某個角度上就有點像《英雄本色》(注意:我說的是某個角度),怎麼讓主角盡最大程度的耍帥就怎麼來。小馬哥雙槍在包間里大殺四方,血漿飛濺,帥得無與倫比,帥得一逼啊。
關羽溫酒斬華雄,帥嗎?超帥。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帥嗎?超帥。諸葛亮舌戰群儒,帥嗎?超帥。諸葛亮草船借箭,帥嗎?超帥。諸葛亮擺空城計,帥嗎?還是超帥。死諸葛嚇走活司馬,帥嗎?死了還那麼帥。
上面這幾個例子,一查歷史,他娘地全都是假的。
第三個 三國演義這本名著,究竟偉大在什麼地方(下)。
每個民族都會有歷史英雄的崇拜情結。那麼,英雄的形象,當然是越熠熠生輝,閃閃發光越好,越牛逼越好。
三國演義的偉大,就在於把幾個主角寫得「超帥」,把主角們的鬥智斗勇寫到了一個極致——滿足了國人對中國古代英雄的終極想像。
往大了吹,說加強民族自豪感的作用都有。
所以吳宇森說了 我拍取材於三國演義的赤壁,就是為了讓老外感受一下古代中國人的智慧。
關羽的倆場決斗,溫酒斬華雄,萬軍斬顏良,都寫得跟西部片里的牛仔決斗一樣。先拈個段子,然後開始造氣氛,煽動情緒。氣氛造起來了,情緒也煽動起來了,高手上場,一招而決。
想像一下:酒館外面噼里啪啦一陣槍響,驚天動地。酒客們嚇得面如土色,誰也不知道外面怎麼樣了。抬頭一看高手已經回來了,舉起櫃台上冰鎮的啤酒就開始喝,酒里的冰塊還沒有被炎熱的天氣融化呢。
諸葛亮舌戰群儒,像不像置身於國際大專辯論賽里,某選手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把對方辯手全乾趴下了?
用劉備寧死不降的話來刺激孫權聯劉抗曹,又用曹操下江南是為了擄走小喬來刺激周瑜,像不像法庭片里的主角律師,抓住了對方的心理漏洞成功一擊,逼出對方真實的心理狀態,口不擇言自動認罪,從而一舉擊潰對手?
如果再說草船借箭呢,蔣干盜書,空城計,七擒孟獲,木牛流馬,上方谷, 遺書斬魏延……等等各種名段, 是不是更了不起了?
這些情節,跟現在好萊塢各種各樣的鬥智電影,有什麼區別?
要是我跟你說,這些高智商故事,都是六百年前的中國人編的,對比一下那時候歐洲人編的那些英雄題材的玩意,你是不是隱然感覺一種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了?
實際上就是拿現代的好萊塢史詩電影里的情節來說,你都會發現即便是經過億萬文藝作品洗禮熏陶過的現代編劇作者,他們在今天編撰出來的那些古代英雄鬥智斗勇的情節橋段,依然沒有達到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里的高度。
你可以想一下《角鬥士》,想一下《特洛伊》,想一下《斯巴達克斯》,想一下《權力的游戲》……
如果三國演義摘去「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煮酒論英雄」「萬軍斬顏良」「五關斬六將」……這些歷史上基本子虛烏有的段子,或者說有是有,但是很簡略,被羅貫中大加渲染,吹得神乎其神。
這本書就真沒多大意思了。刨開這些歷史上子虛烏有的精彩橋段,這本書比起水滸來的,粗疏空泛的文字(我前面已經證明過了)。那就完全掉到了三流小說的水平(中國各朝各代的演義體小說多的是,水平基本都很渣)。如果去掉了這些裝逼耍帥的段子,剩下來的情節故事,還能看嗎?
買一本三國演義,然後把這些段子的紙頁都給撕了,剩下來的內容,還值得看不?
還有誰會對這本三流小說里權力斗爭,感興趣嗎?
就好像誰會對《明史演義》 《清史演義》,這倆本三流小說里的權力斗爭感興趣?
那還真不如去看三國志了。
第四個 羅貫中原本和毛宗崗改本誰水平更高?
真正的羅貫中原本已經找不到了。現存最早的是明朝的嘉靖本,最接近羅貫中的原本。我們這里就權當「羅本」,和「毛本」相區別。
現在毛本風行於世,嘉靖本的偶爾出版,也是針對三國發燒友或者專家學者教授的,絕不是面向大眾的。以前實體書店裡,嘉靖本很難買到。
但現在有了網購,買嘉靖本也成了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文字工作者里,也是術業有專攻。有些人擅長原創,有些人擅長修改。所以好萊塢的編劇流水線作業,某人寫好了一個劇本,被選中以後,會由劇本醫生來修改編輯。比如說原創者的台詞未必寫得好,編輯者會給他修上更好的台詞。
羅貫中屬於前者,擅長原創,毛宗崗屬於後者,擅長修改。
毛本和羅本誰的水平更高。這里舉例說明一下。
羅本的「曹操之死」——
操召前將軍曹洪、侍中陳群、中大夫賈詡、主簿司馬懿心腹四人,至卧榻前,囑以後事。操曰:「孤縱橫天下三十餘年矣,群凶皆滅,止有江東孫權、西川劉備,未曾收復。孤今病危,必然難逃,今以大事囑汝四人。孤長子曹昂,劉氏所生,不幸早年歿於宛城。今卞氏生四子:丕、彰、植、熊。四子中,孤平生所愛第三子曹植,卻又為人虛華,少於誠實,嗜酒放肆,因此不立。次子曹彰,勇而無謀。四子曹熊,多病難保。惟長子曹丕,篤厚恭謹,才智兼全,可任大事。汝等宜輔佐之,各懷忠義之心,以圖悠久之計,勿得怠慢。」言訖,長嘆一聲,淚如雨下,氣絕而亡。
毛本——
(毛本的曹操之死有倆段,上段跟羅本基本相同,下段是毛宗崗自行編輯添加的。)
操令近侍取平日所藏名香,分賜諸侍妾,且囑曰:「吾死之後,汝等須勤習女工,多造絲履,賣之可以得錢自給。」又命諸妾多居於銅雀台中,每日設祭,必令女伎奏樂上食。又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後人知吾葬處,恐為人所發掘故也。」囑畢,長嘆一聲,淚如雨下。須臾,氣絕而死。
上面的段子,毛本更好,羅本次之。羅本止於交代情節,敘述一下曹操之死就完了,再交代一下以後由曹丕上位。
毛本則不止於交代情節,還完成了對曹操性格的最後的文學塑造,為曹操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毛本的曹操之死,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讓人油然而生惆悵和不忍之意。
毛本添加的東西也是歷史的真實,無杜撰。曹老大平生奸偽,死見真性。
再看關羽之死,羅本和毛本各自寫的贊美詩。對詩歌沒興趣的可以繞過去不看,單看後面結論就行了。
羅本——
第一首
壯哉熊虎將,赳赳漢雲長。功績過韓、耿,聲名重馬、張。
恩酬曹孟德,死報漢中王。大義參天地,英風播四方。
第二首
少年為客離蒲東,濟困扶危立大功。赳赳漢朝熊虎將,巍巍當世美髯公。
時來官渡驚曹操,數盡臨沮遇馬忠。大義古今誰可及?令人哀怨淚痕紅!
毛本——
第一首
漢末才無敵,雲長獨出群:
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雲。
昭然垂萬古,不止冠三分。
第二首
「人傑惟追古解良,士民爭拜漢雲長。
桃園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帝與王。
氣挾風雷無匹敵,志垂日月有光芒。
至今廟貌盈天下,古木寒鴉幾夕陽。」
很明顯,毛本的水平更高。羅本第一句「赳赳熊虎將」,寫得什麼玩意?
羅貫中的打油詩也寫得非常沒水平,而且也看不出「扛著紅旗反紅旗」,嘴上忠義,心裡意思是反話的意思。
回到總體來看,毛本的文字在延續了羅本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基調上,更加的雅潔流暢,更有韻律和節奏感,刪除了羅本很多冗長沒有意義的文字。在人物塑造上,毛本並沒有傷筋動骨的改動,基本保持了角色的原貌。
毛本現在的風行於世,用一句永遠時髦的老話來說,那就是「人民的選擇,歷史的選擇」。
第五個 羅貫中在道具選擇上的寫作功力。
兵器,是演義小說里主角的重要道具。冷兵器時代,中國的兵器有幾十種。到底給劉關張選擇什麼樣的武器做道具好呢?
是個作者都會寫,君主角色,自然是用劍。專門有個名詞就叫「三尺帝王劍」。
劍有君主的寓意。
羅貫中給劉備選擇的武器道具,則是雙股劍。
或者叫雙手劍。
雙手劍則不光寓意了劉備是君主,還暗示了劉備倆只手都不閑著,性格上不左不右,不偏不袒,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理想君主的意思。
這就是高手和普通人的區別。
一般人下棋,只能想到下面倆步。而高手,則能想到七八步以外了。
張飛的丈八蛇矛也是如此。俗話說「一寸強,一寸長」,都長到一丈八了,算起來也有四米多長了——張三這都強到啥樣了?
為什麼又不是長矛,而是蛇矛?因為蛇有兇悍的意思。再加上蛇矛的刃彎彎曲曲,細長逼仄,體現了張飛粗中有細,乍看一條腸子通到底,實際上肚子里還是有很多彎彎繞繞的。
關羽的武器為什麼是青龍偃月刀?
刀是一種平民武器,點出關二是平民英雄,又具有」一刀倆段「乾脆利落的特點,上來就是一招「刀劈華山」,倍有氣勢。
青龍刀做工又特別精緻,又帶出了關羽「新貴族」的特質(關羽成為一方軍區司令,實現人生巔峰)。
「龍」就不必說了,主人公的「物化」,關羽要是拿把殺「豬」刀水果刀,身份馬上就下去了。
刀有八十二斤重,意思自然是關羽乃重量級人物。
不過給關羽配青龍刀倒不是羅貫中的創意,而是羅貫中之前幾百年民間藝人的一致的不斷加持的藝術選擇了。
綜上,這不是一般的作者能達到的寫作功力。
同樣走英雄裝逼路線的隋唐演義,作者的寫作功力也就是 為了表現程咬金的生猛和簡單直接,所以就給了他一柄開山大斧。到這種簡單程度,就完了。
我說過,後世的演義體小說,武將也操起了青龍刀跟丈八長矛,那多半就是一種不加思索 沿用前輩成果的作法了。
(我要是寫古代軍旅小說,筆下也會有武將扛青龍偃月刀跟丈八蛇矛,但那就不是我的發明創造,而純粹是對羅貫中的拿來主義了。)
而且,這些武將,給人的感覺,總有一種山寨版關羽和張飛的嫌疑。
第六個 三國演義是不是一部主旋律小說?
四大名著里 水滸西遊紅樓,都享受過「禁書」的待遇。
只有三國演義,從沒聽說過哪朝哪代禁過?歷來都是統治者高度鼓勵的民間讀物。
自覺宣傳忠孝仁義封建主義價值觀,真比明清官方宣傳的「八榮八恥」強多了。不鼓勵這種自發的好書,鼓勵誰?
三國演義對大人物主人公「高大全加小毛病」的性格塑造模式,也成為了後來主旋律讀物的翻版。的紅色影視劇,基本照搬了這個模式。
劉關張都是正面角色,高大全的同時,但都有小毛病,劉備面目慈祥,和藹可親,就是感情過分豐富(至少表面上看是這樣),關羽傲慢,張飛暴躁。
看看的紅色經典影視,早期的太祖面目慈祥,和藹可親,典型的按劉備模式摁出來的。直到近來的紅色影視,才添了若干王霸之氣(正在緩慢的由劉備向正面意義上的曹操轉型)
周相謹慎,朱總老實,彭總暴躁,林彪傲慢……是個人都可以貼個簡而化之的標簽。總而言之,他們跟劉備集團一樣,都是年輕時候就身懷著救國救民的大志,義無反顧投身革命事業的大好人,雖然各自都有點小毛病,但是不傷大雅嘛。
第七個 演義名段「煮酒論英雄」的牛逼之處。
天涯歷史文學版塊就叫「煮酒論史」,是對「煮酒論英雄」這個名詞的化用。
為什麼一定要「煮酒」論英雄,不是「煮飯」論英雄。不是「泡妞」論英雄?
這當然得歸功於羅貫中。 還是這位羅大吹,把本來正史上的僅存的倆句話,寫得有聲有色,神乎其神。
現摘抄一下三國志里的史料原話——
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沒了,就這倆句。
除了交代是吃飯時候說的這事,其他啥也看不出來。所謂「青梅煮酒論英雄」,青梅在哪,煮酒又在哪裡?
在什麼地方吃的,也看不出來。
再看看羅大吹是怎麼把這倆行字嚴重注水,吹成千古名段的。
這一段我到現在都可以背誦出來。因為寫得實在太好了。
原文摘錄——
隨至小亭,已設樽俎: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
酒至半酣,忽陰雲漠漠,驟雨將至。從人遙指天外龍掛,操與玄德憑欄觀之。操曰:「使君知龍之變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詳。」操曰:「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歷四方,必知當世英雄。請試指言之。」玄德曰:「備肉眼安識英雄?」操曰:「休得過謙。」玄德曰:「備叨恩庇,得仕於朝。天下英雄,實有未知。」操曰:「既不識其面,亦聞其名。」玄德曰:「淮南袁術,兵糧足備,可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紹,四世三公,門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極多,可為英雄?「玄德曰:「益州劉季玉,可為英雄乎?」操曰:「劉璋雖系宗室,乃守戶之犬耳,何足為英雄!」玄德曰:「如張綉、張魯、韓遂等輩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掛齒!」玄德曰:「舍此之外,備實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誰能當之?」操以手指玄德,後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於地下。時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玄德乃從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於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聖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將聞言失箸緣故,輕輕掩飾過了。操遂不疑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