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公司和分公司的法律風險
㈠ 如果分公司出了法律問題、會不會和總公司有關系呢
分公司出了抄法律問題,和總公司是有關系的。
公司法第十四條規定,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資格,其民事責任由總公司承擔。
分公司是相對總公司而言,是總公司分支機構的一種形式,是根據經營業務的種類或區域劃分的需要,進行的內部分工。分公司具有自己獨立的辦事機構,擁有總公司授予管理的財產,具有獨立開展業務活動的條件。依照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的規定,分公司被核准登記後,由分公司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頒發營業執照。分公司雖有營業執照,但其不是獨立的公司法人機關,也不是獨立的納稅主體,其承擔的民事責任范圍不以其經營管理的財產為限,總公司對分公司經營期間的債務承擔有清償責任。
㈡ 分公司和子公司的區別及其法律責任的承擔
分公司和子公司的區別:主要有設立方式不同、法律地位不同、受控制方式不同、承版擔債務責任方式不同、訴權訟中的法律效果不同。
子公司是指一定數額的股份被另一公司直接或依協議支配、控制的公司。
分公司是指在資金、業務、人事等方面受總公司管轄而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分支機構,在法律上、經濟上沒有獨立性,僅僅是總公司的附屬機構。
責任承擔:
子公司要承擔民事責任,分公司不承擔民事責任,其法律依據是我國《公司法》第13條的規定:「公司可以設立分公司,分公司不具有企業法人資格,其民事責任由公司承擔。公司可以設立子公司,子公司具有企業法人資格,依法獨立地承擔民事責任」。
㈢ 設立分公司,子公司時面臨哪些法律風險
您好,分公司是指在業務、資金、人事等方面受本公司管轄而不具有法人資格的分回支機構。由答於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資格,所以一旦設立,其在經營期間所發生的債權債務關系都歸屬於總公司,這在客觀上增加了總公司的法律風險。
子公司是指一定數額的股份被另一公司控制或依照協議被另一公司實際控制、支配的公司。子公司雖然具有獨立法人資格,能以自己的名義開展經營活動,獨立承擔法律責任,但涉及公司利益的重大決策或重大人事安排,仍要由母公司決定。
實踐中,有的企業設立子公司的目的就是作為母公司對外生產經營、投資的一個「擋箭牌」,子公司完全由母公司在背後操控,子公司只是一個「空殼」,盈利歸屬母公司或母公司參與分紅,虧損則由子公司以其有限資產(大多數的情況就是注冊資本)承擔有限責任。法律對這種情況進行了規制,如果企業出現違法情況,就可能面臨被「揭開公司面紗」,母公司對子公司的債務同樣需承擔責任。1121
㈣ 總公司與分公司之間是否可以簽合同合法嗎
分公司並不是獨立法人,只是總公司的分設機構罷了,權利義務還要總公司承擔。你說的情況就如同左手和右手簽合同,並不能憑這樣的合同對抗第三人。
有具體案例嗎,個人覺得,一般好像不行吧,合同要雙方協商簽訂,分公司沒有法人資格,這種情況只有總公司一方有資格訂合同,而分公司沒有,相當於總公司為分公司制定了內部規則,不是合同.
㈤ 總公司和分公司的隸屬關系權責義務和法律責任
分公司是總公司下屬的直接從事業務經營活動的分支機構或附屬機構。雖然分公司專有公屬司字樣,但它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司。因為分公司不具有企業法人資格,不具有獨立的法律地位,不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我國《公司法》第十四條規定:「公司可以設立分公司。設立分公司,應當向公司登記機關申請登記,領取營業執照。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資格,其民事責任由公司承擔。」從上述規定我們可以得知,分公司是總公司設立的,其隸屬於總公司。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資格,其這一特點決定了其沒有自己的獨立財產,其實際佔有、使用的財產是總公司財產的一部分,列入總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中。分公司也無公司章程。根據該規定,對於分公司經營活動中所產生的債務,總公司是要承擔相關責任的,
㈥ 如何規避設立分公司的法律風險
分公司的一切法律後果必須由總公司承擔,這些風險只能靠總公司對分公司的內部控制回制度及分公司經理的答權力制約來實現。
分公司是總公司下屬的直接從事業務經營活動的分支機構或附屬機構。雖然分公司有公司字樣,但它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司。因為分公司不具有企業法人資格,不具有獨立的法律地位,不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分公司的特徵具體表現為: ①分公司沒有自己的獨立財產,其實際佔有、使用的財產是總公司財產的一部分,列入總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中。 ②分公司不獨立承擔民事責任。③分公司不是公司,它的設立不須依照公司設立程序,只要在履行簡單地登記和營業手續後即可成立。 ④分公司沒有自己的章程,沒有董事會等形式的公司經營決策和業務執行機關。 ⑤分公司名稱,只要在總公司名稱後加上分公司字樣即可。
㈦ 總公司和分公司之間的權利與義務的劃分
做這個玩意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對外不產生任何效力。
㈧ 和分公司發生經濟糾紛,可以起訴總公司嗎
可以,但是不需要,如果跟子公司發生經濟糾紛,一般不一同起訴母公司。子公司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依法獨立承擔責任。
法律依據:
《公司法》
第十四條 公司可以設立分公司。設立分公司,應當向公司登記機關申請登記,領取營業執照。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資格,其民事責任由公司承擔。
公司可以設立子公司,子公司具有法人資格,依法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8)總公司和分公司的法律風險擴展閱讀:
經濟糾紛的解決方式:訴訟
一、經濟訴訟概述
(一)經濟訴訟的概念和任務
經濟訴訟是指人民法院在經濟糾紛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審理和解決經濟糾紛案件的訴訟活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訴訟法律關系的總和。
經濟訴訟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經濟糾紛案件,確認經濟權利義務關系,制裁經濟違法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經濟權益,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二)經濟訴訟的主體
1、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在經濟訴訟中,它代表國家依法行使審判權並履行相應的職責。作為案件的審判者,人民法院在經濟訴訟中既是訴訟的參加者,也是訴訟的組織者和指揮者。
法律賦予人民法院審判權,使其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和方式進行活動,依法行使訴訟權利和履行訴訟義務。所以,人民法院在經濟訴訟中處於主導地位,對經濟糾紛案件的解決起著決定性作用。
2、訴訟當事人
經濟訴訟的當事人,是指因經濟權益發生糾紛,以自己的名義參加訴訟,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與案件審理結果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當事人主要有原告、被告和第三人。
原告,是指因自己的經濟權益受到侵害或者與他人發生經濟權益爭議,以自己的名義向人民法院起訴並引起訴訟程序發生的人。
被告,是指被訴稱侵害了原告合法經濟權益或與原告發生經濟權益爭議而被人民法院通知應訴的人。
第三人,是指對原告和被告爭議的訴訟標的即原、被告所爭議的經濟實體權利,具有獨立的請求權,或者雖無獨立的請求權,但案件的處理結果與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而參加到訴訟中來的人。
第三人可分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兩種。當事人作為經濟訴訟的主體,其訴訟行為對經濟訴訟有重大影響。
3、訴訟代理人
訴訟代理人是指根據訴訟代理權,以被代理的當事人的名義進行經濟訴訟的人。
訴訟代理人參加訴訟,是為了維護被代理的當事人的利益。訴訟代理人在代理許可權范圍內所為的訴訟行為,視為當事人的行為,對被代理的當事人發生法律效力。
4、其他訴訟參與人
其他訴訟參與人是指除上述人員以外其他參與訴訟活動的人。包括證人、鑒定人、勘驗人、翻譯人員等。它們雖以自己的名義參與訴訟,但與案件沒有直接利害關系,不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只是根據案件審理需要,依法履行一定訴訟義務,協助人民法院完成審判活動。
經濟訴訟的基本原則
經濟訴訟的基本原則,是指法律規定的在整個經濟訴訟過程中起指導作用的基本准則。它是人民法院進行審判活動和經濟訴訟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進行訴訟活動所必須遵守的行為准則。經濟訴訟的基本原則包括訴訟共同性的原則和特有的原則。就特有原則而言,主要有:
1、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原則;
2、法院調解原則 ;
3、處分原則;
4、辯論原則;
5、支持起訴原則;
6、同等原則和對等原則;
7、檢察監督原則。
經濟案件的受案范圍
經濟案件的受案范圍,是指哪些經濟糾紛案件由人民法院受理。確定人民法院對經濟案件的收案范圍可以明確人民法院與仲裁機構和有關行政部門之間受理經濟糾紛案件分工和許可權。
依照法律規定,人民法院受理平等主體的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公民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發生的經濟權益糾紛案件。主要包括各種合同糾紛案件和經濟損害賠償糾紛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