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歇業的法律後果
Ⅰ 事故調查期間責令企業停產整頓根據哪個法律的條款
責令停產停業,是行政機關要求從事違法生產經營活動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停止生產、停止經營的處罰形式。具有下列特點:
(1)責令停產停業是限制和剝奪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行為能力的處罰。它要求受處罰人停止正在進行的生產經營及各種業務活動,與罰款、沒收等財產處罰不同,它限制和剝奪的是受處罰人的行為能力,是行為罰的一種。
(2)責令停產停業是要求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履行不作為義務的處罰。也就是說,受到該種處罰的人負有不作為的義務,即不得繼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
(3)責令停產停業通常附有期限要求。受處罰人在一定期限內糾正了違法行為,就可以恢復生產和經營。
我國安全生產領域的立法起步較晚,《安全生產法》做為安全監管領域的基本法於2002年11月1日才開始施行。目前的安全監管工作還處於全面探索和急速創新階段,現行法律在實際執法過程中逐步暴露出一些操作層面的問題。其中,一個長期存在的執法軟肋就是對企業責令企業停產停業整頓往往停留紙面,難以執行。
《安全生產法》罰則部分多數條款都規定,安監部門在檢查企業安全生產時,遇到一些情況比較復雜、嚴重的安全問題或者在下達責令改正指令書後,企業未按期整改,必須要求企業停產停業整頓。一些隱患嚴重的情況可以得到企業的理解和配合,但是如未在有較大危險因素的生產經營場所和有關設施、設備上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特種作業人員未按照規定經專門的安全作業培訓並取得特種作業操作資格證書上崗作業等情況的,可能就不會得到企業的認同,這給從事安全執法的同志操作上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到底應該怎麼停。
一、停產停業整頓的分類
停產停業整頓應當從兩個來講:一是現場強制措施的停產停業整頓,二是作為行政處罰的停產停業整頓。
作為現場強制措施,對在現場檢查中發現確實存在隱患,需要立即予以停產停業整頓時,檢查人員有權在現場作出強制措施,要求企業立即予以停產停業整頓。這種停產停業整頓在時間上應當是短期的,可以較快地整改完畢,同時也是局部的,常常可以不影響企業的全部生產過程和正常生產。具體依據為《安全生產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辦法》第十四條:安全監管監察部門及其行政執法人員在監督檢查時發現生產經營單位存在事故隱患的,應當按照下列規定採取現場處理措施: (一)能夠立即排除的,應當責令立即排除;(二)重大事故隱患排除前或者排除過程中無法保證安全的,應當責令從危險區域撤出作業人員,並責令暫時停產停業、停止建設、停止施工或者停止使用,限期排除隱患。
作為行政處罰,則是一項重大行政處罰,應當經過安監部門負責人集體討論和研究,就其隱患應當是重大的事故隱患,不採取停產停業整改的方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事故隱患。這種停產停業整頓,應當是全面性、較長時期的、甚至是需要經過技術改造都能解決的問題。
對現場強制措施的停產停業整頓,現場檢查人員應當有權作出處理,但是也應當慎重,應當由在場的檢查人員全部同意,現場負責人作出判斷,必要時應當向單位負責人口頭匯報後實施。對實施行政處罰的停產停業整頓,應當依據國家行政處罰法的規定,經過集體研究討論,再作出決定。
前一種情形,實際操作比較方便,也不會直接影響企業的整體運行,可以經常性使用;後一種情形,實際操作比較困難,對企業生產甚至整個經濟運行都可能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應當慎用,最好不用。
二、實施行政處罰的停產停業整頓「難停」的原因
責令停產停業整頓「難停」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部分企業負責人對法律的權威性認識不高。沒有將違反安全生產法的行為視為違法行為,對安監部門依法作出的安全生產監管指令比較漠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接到停產停業整頓的決定,仍我行我素,照常生產,執法環境差強人意。二是法律保障缺乏。要想真正讓企業停產停業並不簡單,對於不停者,安全監管部門往往無計可施,沒有任何強制力量做後盾。如申請法院強制執行,實際操作性不強。事故頻發的煤礦領域,明停暗采導致的事故層出不窮就是一個例子。三是罰則裁量過重。在安全生產法的法律責任章節中,責令停產停業整頓大部分是作為主罰則出現,而罰款僅是可選擇的處罰類型,這種規定過於理想化,如對一名特種工無證上崗位行為實施處罰,就要對企業全廠進行停產處理,措施過於嚴厲。如果是一個國企,一旦停產停業,社會影響不可小視;如果是一個上市企業,可能股票要大跌;如果是一個外企,可能信譽掃地;如果是一個私企,經濟損失可以想像。
三、行政處罰的停產停業整頓應該怎樣停
從理論上說,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按照相關法律規定操作即可。但在實際工作中,卻非常復雜,要考慮到批准許可權,行政機關執法的合理性,對社會、對企業的影響等因素。這個既簡單又非常復雜的問題,處理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執法權威和法律的嚴肅性,具有關鍵而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下面提幾點不成熟的建議,拋磚引玉。
一是注重宣傳教育,倡導企業建立先進的安全文化。在日常檢查執法中加強與企業負責人及其他安全管理人員的信息交流,積極推廣先進安全文化,提供體系建設、員工培訓等工作指導,使他們對安全發展理念真正入腦入心。採用正反手段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嚴格執法,強化企業管理層的法制意識,這種說理式的執法往往得到企業的認同,隱患整改較為主動和徹底,安監執法人員也就不用進行到下步責令停產停業整頓的執法流程。
二是完善法制,將停產停業整頓的范圍縮小,認真研究具體適用情形,明確在哪些情況下是有必要實施停產停業整頓的,注意遵循處罰與違法行為事實、情節、社會危害程度相當,注意與違法行為的相關性。同時,可進一步明確停產的具體對象,比如一個車間、一條生產線或是一台設備等,而不是一處隱患全廠停產。《安全生產法》第五十六條賦予了安監執法人員檢查權、限期改正、行政處罰、責令停產停業、查封扣押等執法許可權,但最後一款也規定了「監督檢查不得影響被檢查單位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由此可見,如果因為特種作業操作證問題就全部停產、因為電焊機的接地問題就把工程全部停下來,存在濫用職權的嫌疑。因此,在實際操作中,對一般違法行為,教育當事人認識問題的嚴重性,及時整改;對那些拒不整改的當事人才從重處罰,責令停產停業整頓,對於發生事故的依法追究當事人的刑事責任。對企業涉及的一些隱患,雖然法律規定要先停產停業整改,但是由於情節並不是十分嚴重,應當可以採取局部停產或者間隙性停產的方法來處理,也是就對一個部位甚至一個設備要求停產或者要求在一個較短的時段內停產(並不影響企業整個生產系統的運行),這樣可以最大可能的節約生產成本,消除安全隱患。這也符合安全生產 「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達到安全生產行政處罰的目的不是為了處罰而處罰,而是消除安全隱患,減少安全生產事故。
三是加強與其他部門的溝通聯合,探索建立靈活有效的執法機制,保證停產停業整頓真正落實到位。比如實施停產停業整頓的同時,若發現企業存在無證經營、污染環境等屬於其他部門職權范圍的違法行為的,可與工商、環保等部門聯合執法,不予執行的,作停水、停電處理。
Ⅱ 企業歇業後,職工應該怎麼安置,有什麼相關的法律條款嗎謝謝
清理完債權債務後,所余凈資產分配給投資人.
首先是交稅問題,其次是員工薪金問題,再次是債權人,最後有剩餘就是股東按出資比例進行分配
Ⅲ 工作死亡通過法律處理公司會罰多少停業多少
工作死亡若公司不存在安全、衛生等問題的,承擔工傷死亡賠償責任即可,並不會收到處罰或者停業。
工傷死亡賠償標准:
1.喪葬補助金:6個月的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
2.供養親屬撫恤金:范圍:工死亡職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的親屬。標准:配偶每月40%,其他親屬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兒每人每月在上述標準的基礎上增加10%。總和不超過因工死亡職工生前的工資。
3.一次性工亡補助金:上一年度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
第三十九條職工因工死亡,其近親屬按照下列規定從工傷保險基金領取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補助金:
(一)喪葬補助金為6個月的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
(二)供養親屬撫恤金按照職工本人工資的一定比例發給由因工死亡職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的親屬。標准為:配偶每月40%,其他親屬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兒每人每月在上述標準的基礎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養親屬的撫恤金之和不應高於因工死亡職工生前的工資。供養親屬的具體范圍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規定;
(三)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准為上一年度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傷殘職工在停工留薪期內因工傷導致死亡的,其近親屬享受本條第一款規定的待遇。
一級至四級傷殘職工在停工留薪期滿後死亡的,其近親屬可以享受本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待遇。
Ⅳ 公司歇業不注銷有哪些法律後果
公司注銷分為正常注銷和非正常注銷(吊銷轉為注銷)兩種:
第一:正常公司注銷:即公司申請破產,或被收購、規定的營業期限屆滿、公司內部分立解散,或由於經營業務方式不規范被依法責令關閉,這時公司可以申請注銷,吊銷營業執照即公司注銷。
第二:公司執照被吊銷後再申請注銷;
那麼我們先說說哪些情況會被工商吊銷執照,通常為以下兩種;
一、公司未參加工商局的每年度的工商年檢(現在改為企業年報制)。公司應按照本公司或者再工商部門公告改公司限期年檢後還沒有補辦年檢手續,並且也沒有繳納相應罰款的工商主管部門會依法吊銷改公司的營業執照。
二、北京公司注冊成立公司後應該第月都參加報稅,每月要進行必要的納稅申報,如果每月不想主管稅務機關進行報稅那麼稅務部門會認為該公司已經不經營會把該公司的稅務登記資料鎖定直至吊銷工商執照。
被依法吊銷執照產生的後果即被吊銷的法人自2008年起規定法人終身進入工商系統黑名單,不得再兼任其他公司法人,並被錄入了金融徵信系統等相關部門的不良記錄。只有恢復轉成注銷狀態,法人才能解除工商系統警示。
如果公司不想在經營,那我們為您提供了較好的解除方法。
1、公司注銷:企業注銷需要注銷工商、國稅、地稅。程序是先登報,登報後45個工作日開始受理,辦理時間大概是3-5個月。注銷成功後,您如果是法人獨資的公司,您可以繼續設立法人獨資的公司。
2、公司轉讓:相比花錢去辦理注銷手續,我們更傾向向您推薦公司轉讓這個解決辦法,公司轉讓可以把公司的全部材料交給我們,我們可以簽訂協議,如果材料在我們公司期間出現任何問題我公司承擔。然後我們幫您代理轉讓您的公司,大概1個月我們就幫您把公司完全轉讓到別人的身上,和您沒有任何關系,因此您也可以繼續設立法人獨資的公司
Ⅳ 公司永久停業不辦理公司注銷手續有什麼法律風險
不按規定清算注銷、也不年檢的,工商會吊銷執照。
理論上還可以罰款。
不過,回如果找不到了,也無法執答行。
實踐中這樣的事很多,也沒怎麼樣。
不過,按發展趨勢看,這樣的問題越來越多,造成的麻煩也越來越多,將來會出台相應制約措施的,比如這種情況對你將來從事經營會有限制,國外很多地方有這類規定,目前國內還沒有,但相信會有的。
建議還是按正規方式辦理為好,相信你公司在注冊時出資也是虛假的,如果只是欠了點稅款,補也就是了,畢竟估計你還年輕,如果真的因此,限制了將來的發展機會,就不值得了。
Ⅵ 法律上有規定說歇業的公司多長時間後必須注銷的嗎
滿6個月尚未開展經營活動或者停止經營活動滿1年的。必須注銷。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
第二十二條企業法人領取《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後,滿6個月尚未開展經營活動或者停止經營活動滿1年的,視同歇業,登記主管機關應當收繳《企業法人營業執照》、《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副本,收繳公章,並將注銷登記情況告知其開戶銀行。
第二十條企業法人歇業、被撤銷、宣告破產或者因其他原因終止營業,應當向登記主管機關辦理注銷登記。
第二十一條企業法人辦理注銷登記,應當提交法定代表人簽署的申請注銷登記報告、主管部門或者審批機關的批准文件、清理債務完結的證明或者清算組織負責清理債權債務的文件。
經登記主管機關核准後,收繳《企業法人營業執照》、《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副本,收繳公章,並將注銷登記情況告知其開戶銀行。
(6)公司歇業的法律後果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施行細則》:
第四十五條企業法人根據《條例》第二十條規定,申請注銷登記,應提交下列文件、證件:
(一)法定代表人簽署的注銷登記申請書;
(二)原主管部門審查同意的文件;
(三)主管部門或者清算組織出具的負責清理債權債務的文件或者清理債務完結的證明。
第四十六條外商投資企業應當自經營期滿之日或者終止營業之日,需經過批準的,在批准證書自動失效之日、原審批機關批准終止合同之日起3個月內,向原登記主管機關申請注銷登記,並提交下列文件、證件:
(一)董事長簽署的注銷登記申請書;
(二)董事會的決議;
(三)清理債權債務完結的報告或者清算組織負責清理債權債務的文件;
(四)稅務機關、海關出具的完稅證明。
法律、法規規定必須經原審批機關批準的,還應提交原審批機關的批准文件。
不能提交董事會決議的以及國家對外商投資企業的注銷另有規定的,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四十七條經營單位終止經營活動,應當申請注銷登記。注銷登記程序和應當提交的文件、證件,參照企業法人注銷登記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四十八條外商投資企業撤銷其分支機構,應當申請注銷登記,並提交下列文件、證件:
(一)隸屬企業董事長簽署的注銷登記申請書;
(二)隸屬企業董事會的決議。
第四十九條登記主管機關核准注銷登記或者吊銷執照,應當同時撤銷注冊號,收繳執照正、副本和公章,並通知開戶銀行。
Ⅶ 責令停產停業的行政處罰必須由什麼規定
責令停產是行政處罰的一種,可以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國務院、地方人民政府規定,法律依據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八條 行政處罰的種類:
(一)警告;
(二)罰款;
(三)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
(四)責令停產停業;
(五)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
(六)行政拘留;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
第九條 法律可以設定各種行政處罰。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只能由法律設定。
第十條 行政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處罰。 法律對違法行為已經作出行政處罰規定,行政法規需要作出具體規定的,必須在法律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規定。
第十一條 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銷企業營業執照以外的行政處罰。 法律、行政法規對違法行為已經作出行政處罰規定,地方性法規需要作出具體規定的,必須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規定。
第十二條 國務院部、委員會制定的規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作出具體規定。
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前款規定的國務院部、委員會制定的規章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可以設定警告或者一定數量罰款的行政處罰。罰款的限額由國務院規定。
國務院可以授權具有行政處罰權的直屬機構依照本條第一款、第二款的規定,規定行政處罰。
第十三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可以在法律、法規規定的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種類和幅度的范圍內作出具體規定。
尚未制定法律、法規的,前款規定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可以設定警告或者一定數量罰款的行政處罰。罰款的限額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規定。
(7)公司歇業的法律後果擴展閱讀:
被要求責令停產依法是享有聽證權的,具體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四十二條 行政機關作出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較大數額罰款等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當事人要求聽證的,行政機關應當組織聽證。當事人不承擔行政機關組織聽證的費用。聽證依照以下程序組織:
(一)當事人要求聽證的,應當在行政機關告知後三日內提出;
(二)行政機關應當在聽證的七日前,通知當事人舉行聽證的時間、地點;
(三)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外,聽證公開舉行;
(四)聽證由行政機關指定的非本案調查人員主持;當事人認為主持人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有權申請迴避;
(五)當事人可以親自參加聽證,也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代理;
(六)舉行聽證時,調查人員提出當事人違法的事實、證據和行政處罰建議;當事人進行申辯和質證;
(七)聽證應當製作筆錄;筆錄應當交當事人審核無誤後簽字或者蓋章。 當事人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有異議的,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規定執行。
Ⅷ 企業停產歇業時 必須履行哪些法律手續
根據法律,企來業歇業要履行以下源法律手續。對小公司而言,一個正規的企業解散(歇業)程序是:(1)首先保證每年的年報和其他工商手續按時或者補辦完成,繳納規定的工商費用;(2)其次清還債權人的債務,或者獲得其獲免債務的書面承諾。(剩餘181字)
Ⅸ 企業歇業後,職工應該怎麼安置,有什麼相關的法律條款嗎謝謝
企業與員工之間遵循勞動法。歇業前要提前告知員工,發放最低工資標准(基本生活費),社保費仍要按時向勞動局繳納,有意向離職的員工要無條件的為其開出證明文件和轉出其勞動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