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香港ipo上市法律盡職調查問卷
① 如果一個公司開始進行IPO盡職調查,那麼這個公司距離上市還有多久
視公來司的具體情況而定,一般1-3年。盡源職調查後對會公司整體作出判斷,並出具上市計劃,如果公司歷史沿革沒有大的問題,並且報告期內財務報表均能用的話,可盡快完成改制輔導,著手進行申報材料的製作。申報材料製作後,需要接受證監會的受理,初審,反饋,然後開始排隊上發審會,這段時間一般要半年左右,視前面排隊家數而定。所以一般最順利也要1年左右,如果公司有重大問題要解決,或是財務報表不能用,那麼3,4年甚至更長時間都是可能的。
② IPO 盡職調查中有沒有網站可以輸入自然人姓名查出所有其參股企業
首先抄IPO級別的關聯方查詢,免費的工商信息網站和調查公司幾百塊錢搞出來的這種報告都只能作為盡職調查開始前的准備工作而已。而且說實在的,調查報告裡面的數據來源90%以上都是公開的信息(否則使用者無法驗證),用「最強壯的」、"最可靠的"這種誘導性的措辭有點像是廣告。
其次說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不準,且沒啥用處」,可是下面引用的報告的第一部分就是「工商注冊資料」,難道HIGGS的大資料庫不是依靠工商部門的登記信息,還有其他更加准確、完備的來源么?而且那張關聯方網狀圖裡麵包含的信息應該也都是通過公示系統製作的,起碼反過來復核都找得到。
對於題主的提問,答案是沒有,以後應該也不會去做:自然人的姓名重名太多,身份證號不可能公示出來。
僅僅通過姓名去查詢關聯方用處也不是很大,粗淺的手段比如說找個親戚注冊一家公司,現場找個員工甚至當地人聊聊就能問出來的事情,不管是大數據還是小數據都是看不出來的。
③ IPO業務的盡職調查主要包括哪些內容呢
IPO盡職調查的內容涉及企業的諸多方面,主要包括公司的基本情況、業務技術、同業競爭與關聯交易、高管人員、組織結構與內部控制、財務與會計、業務發展目標、募集資金運用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弄明白企業是否具有持續經營能力、是否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歷史經營是否全部合法合規等。
第一,企業是否具有持續盈利能力,是IPO中最核心的內容。證監會非常忌諱企業在上市之後很快出現「業績變臉」,往往會對業績變臉上市公司的保薦券商施加最嚴格的處罰。同時,企業歷史數據的可信度也是券商核查工作的重點,證監會如發現企業財務造假問題,除非保薦機構能證明自己已經盡責,不然項目組成員將承擔重大責任。
第二,企業是否具有獨立的的法人地位,保持獨立性。這要求企業在業務、財務、機構、資產、人員等各方面都獨立於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第三,企業經營是否合法合規。合法合規涉及企業的方方面面,這要求企業和主要股東至少在申報上市材料覆蓋的前三年內,都是清清白白的,比如沒有受到司法機關、行政機關的處罰、沒有欠別人的錢到期不還、沒有重要訴訟和仲裁等情況。同時,企業從誕生之日起,股權歷史沿革也不能存在瑕疵。這需要保薦券商對企業的歷史沿革、經營管理、資產產權、訴訟仲裁等情況進行全面細致的核查,必要時還需要協調相關行政主管部門出具無違規證明。
④ IPO 中律師,券商和會計的盡職調查內容有什麼不同嗎
以下內容來源知乎,供參考:
整個IPO的盡職調查可以分兩個部分,初步盡調和全面盡調。
初步盡調會計師是主力軍之一,很多早期的項目我們都會希望會計師第一個進去摸底,一般初步盡調會計師主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公司的基本情況(歷史沿革、治理結構、主要產品等,較為簡單);
2、財務情況(摸清楚企業到底真實收入和利潤如何);
3、會計核算情況(重點,對會計核算中存在的問題給一些建議);
4、內部控制情況(對內部控制中存在的問題給一些建議);
5、稅務情況;
7、關聯方和關聯交易;
7、財務獨立性等。
基本情況、稅務情況、關聯方關聯交易、獨立性等律師在初步盡調也會關注,同時他們還關注會計師不太關注的以下幾點:
1、股東情況;
2、主要財產權屬;
3、重大合同;
4、環保和產品質量;
5、勞動用工問題;
6、訴訟、仲裁和行政處罰情況。
我們券商的初步盡調則在關注財務狀況、經營合規、資產權屬、同業競爭、關聯交易等問題的基礎上,重點提出企業的主要問題和風險揭示(有沒有IPO的實質性障礙)以及企業下一步的改制方案設計。應該說在細節上沒有會計師和律師摸的仔細,但是會把握大問題,同時給出下一步的操作方案。
進入到全面盡職調查階段之後,會計師的工作的確就不能稱之為盡職調查了(不考慮財務核查),應該是上市審計,而且他們相比律師,工作相對更獨立點,節奏更快一點,一般我們會喜歡會計師自己用個辦公室(畢竟他們人也多),券商和律師共一個辦公室,方便律師發現問題,可以及時討論。會計師的審計結果是我們招股書分析的前置工作,因此會計師都是約好時間進場審計,審完就匆匆趕去下個項目,券商和律師則還留在現場全面盡調、收集底稿,同時製作材料。
全面盡調過程中,律師和券商主要關注的問題一樓回答的很好了,不贅述了。
回答樓主問題,盡調內容各有側重,而且盡調不是每次都能發現所有問題的,每個機構派出的人員的背景、資歷也不相同,多做一遍發現問題的幾率會大一點。
更多內容參考:https://www.hu.com/question/22993675
⑤ 境外IPO的時候投行和律所的工作內容怎麼分
按照香港聯交所的規來定,保薦人自需履行一系列盡職調查的職責,所以其需與審計師共同進行財務盡職調查,協助做公司的盈利預測,為公司財務狀況建模,了解內控情況;同時其也要和律師一起進行公司業務及法律的盡職調查,如訪問公司主要營業地,與管理層進行訪談等。 除此之外,投行還要負責整個項目的進度管理,擬定時間表,與各中介協調,負責解決各類突發問題,與香港聯交所溝通等。而且承銷這部分也涉及很多實質性的工作,如協助聯系機構投資者,負責組織路演,宣傳,股票定價等等。 一般IPO有四方律師參加,分別為公司的境內律師、境外律師及投行的境內律師、境外律師。公司境內律師主要負責出具法律意見書、進行境內盡職調查;公司境外律師主要負責境外重組、招股書部分章節的撰寫、進行境外盡職調查;投行境內律師主要負責投行角度的盡職調查,對法律意見書和招股書提出中國法方面的意見;投行的境外律師主要負責投行角度的盡職調查,招股書部分章節的撰寫。每一方律師都會就其相關的角色,對公司上市過程中遇到的法律問題提出法律意見,回答聯交所的問題等。
⑥ 並購交易中的盡職調查和 IPO 中的盡職調查有沒有什麼區別
有些區別。
IPO過程中只有一種盡調,是券商等中介機構對擬上市公司的盡職調查。
(A股企業)並購過程中理論上應該有兩種盡調,一是買方對賣方的盡調,二是中介機構作為獨立方對雙方的盡調。
當然,A股並購中第一種盡調不是法律要求的,所以實際上執不執行、執行到什麼程度,完全由買賣雙方自己決定。買方賣方如果是同行業公司,幾乎不盡調也很常見,反正大家都挺熟的。
第二種盡調是免不了的,是有規范操作流程的,性質上和IPO的盡調很像。
第二個區別是要求程度不同。
IPO盡調是為了滿足IPO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並購的獨立盡調也是。但IPO審核嚴格、細致,甚至苛刻,而並購業務審核近些年越來越寬松。
所以在一些比較鑽牛角尖的問題上,IPO盡調必須做深做透。而並購盡調大概沒問題就好了,細節問題不需要追究那麼深。
打個比方,十年前公司轉讓過一次股權,可能有個別文件沒有簽署清楚。如果IPO盡調,一定會把當年七七八八的人全都找到,天涯海角飛過去問清楚,筆記簽字錄音不能少。並購盡調嘛,就讓律師看看這種文件到底有沒有實質性影響,沒有大毛病的話說明一下情況就可以了。大概是這種差別。
至於盡調的范圍,我覺得倒是沒有實質性差別,都是按照規定把法律業務財務統統查到。
⑦ 投行IPO業務券商盡職調查需要關注的問題具體有哪些希望詳細回答。
請參見中國證監會發布的《保薦人盡職調查工作準則》,該等文件是證券公司保薦業務盡職調查最為權威細致詳盡的操作指引。
⑧ 什麼是中介機構企業IPO盡職調查
證券市場是一個公開、透明的公共平台,本著對廣大中小投資者負責人的態度,上市前都有做盡職調查。我國法律法規對證券公開發行上市過程中,各中介機構應承擔的勤勉盡責義務,都有非常明確而嚴格的規定,為了保證自己出具文件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各中介機構都會進行盡職調查。
一、公司財務狀況調查
調查內容主要包含內部控制調查、財務風險調查、會計政策穩健性調查三大方面。這部分調查主要由會計師事務所完成,通過文件查閱、面對面訪談、實地查看等方式評估其真實性和完整性。
二、公司持續經營能力調查
主要調查公司主營業務及經營模式、公司的業務發展目標;公司所屬行業情況及市場競爭狀況;公司對客戶和供應商的依賴程度、技術優勢和研發能力。
這些內容多數由IPO咨詢機構來執行,通過詢問公司管理層、查閱經審計的財務報告、搜集比較行業及市場數據、供應商和客戶實地調研、詢問公司核心技術人員或技術顧問等方式,最終得出細分市場研究報告和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提交給券商和企業高層作戰略參考。
三、公司治理調查
包括調查公司治理機制的建立情況;治理機制的執行情況;股東的出資情況;獨立性;公司與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控制的其他企業是否存在同業競爭;對外擔保、重大投資、委託理財、關聯方交易等重要事項的決策和執行情況;管理層及核心技術人員的持股情況;公司管理層的誠信情況。
這些內容多數由律師來完成,主要盡調方法包括咨詢公司律師或法律顧問,查閱公司章程和管理文件,查閱具有資格的中介機構出具的驗資報告、實地調查等。
四、公司合法合規事項調查
部分調查內容包括調查公司設立及存續情況;最近三年是否存在重大違法違規行為;股權變動的合法合規性以及股本總額和股權結構是否發生變化;股份是否存在轉讓限制;主要財產的合法性;是否存在法律糾紛或潛在糾紛以及其他爭議;重大債務;納稅情況;環境保護和產品質量、技術標準是否符合相關要求;是否存在重大訴訟、仲裁及未決訴訟、仲裁情況。這些內容主要由律師事務所來完成,主要盡調方法包括文件查閱、實地調研、第三方核查等。
⑨ ipo之前為什麼要進行重組和盡職調查
不是要求重組 是要求被重組方做盡職調查 一般產生在借殼的時候 比如說分眾傳媒借殼七喜那樣 這是為了保護投資者的利益不受損害 因為很多被借殼的公司為了達到借殼要求,會盡可能的粉飾自己的基本面,所以有欺瞞投資的可能性。
1.
發行人基本情況調查。發行人基本情況調查包括:改制與設立情況、發行人歷史沿革
情況、發起人和股東的出資情況、重大股權變動情況、重大重組情況、主要股東情況、員工
情況、發行人獨立情況、內部職工股
(如有)情況、商業信用情況。
2.
發行人業務與技術調查。發行人業務與技術調查包括:發行人行業情況及競爭狀況、
采購情況、生產情況、銷售情況、核心技術人員、技術與研發情況。
3.
同業競爭與關聯交易調查。同業競爭與關聯交易調查包括:同業競爭情況、關聯方及
關聯交易情況。
4.
高管人員調查。高管人員調查包括:高管人員任職情況及任職資格、高管人員的經歷
及行為操守、
高管人員勝任能力和勤勉盡責、
高管人員薪酬及兼職情況、
報告期內高管人員
變動、高管人員是否具備上市公司高管人員的資格、高管人員持股及其他對外投資情況。
5.
組織結構與內部控制調查。組織結構與內部控制調查包括:公司章程及其規范運行情
況、組織結構和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運作情況、獨立董事制度及其執行情況、內部控
制環境、業務控制、信息系統控制、會計管理控制、內部控制的監督情況。
6.
財務與會計調查。財務與會計調查包括:財務報告及相關財務資料、會計政策和會計
估計、評估報告、內控鑒證報告、財務比率分析、銷售收入、銷售成本與銷售毛利、期間費
用、非經常性損益、貨幣資金、應收款項、存貨、對外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投資性
房地產、主要債務、資金流量、或有負債、合並報表的范圍、納稅情況、盈利預測。
7.
業務發展目標調查。業務發展目標調查包括:發展戰略、經營理念和經營模式、歷年
發展計劃的執行和實現情況、業務發展目標、募集資金投向與未來發展目標的關系。
8.
募集資金運用調查。募集資金運用調查包括:歷次募集資金使用情況、本次募集資金
使用情況、募集資金投向產生的關聯交易。
9.
風險因素及其他重要事項調查。風險因素及其他重要事項調查包括:風險因素、重大
合同、訴訟和擔保情況、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設和執行情況、中介機構執業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