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錚律師
1. 幫忙給我幾篇法律故事的文字,我要做演講下,嘻嘻。就像法律講堂裡面那人講的故事一樣,給我文字就行
論法律人的職業道德及底線
(一) 但是為什麼不先學習法律知識,而是學習職業倫理呢?
我國近代著名的法律教育家孫曉樓先生曾經說過:「只有了知識,斷不能算作法律人才;一定要於法律學問之外,再備有高尚的法律道德。因為一個人的人格或道德若是不好,那麼他的學問或技術愈高,愈會損害社會。學法律的人若是沒有人格或道德,那麼他的法學愈精,愈會玩弄法律,作姦犯科。」可見,法律職業道德修養是維護法律職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這對於90後的法律人來說更加重要。
(二)那麼為什麼學習職業倫理對於90後法律人來說如此重要?
1、90後的我們是與世界發展趨勢和潮流同步的孩子,我們思想獨立、自主,不愛被束縛。但同時,我們被打上了「缺乏責任感」「自製力差」「浮躁」「易沖動」「惰性」等標簽。
「缺乏責任感」意味著我們將來難以擔負起維持公平正義的大任;
「自製力差」使我們隨時面臨著被社會邊緣的灰色地帶所誘惑的危險;
「浮躁、易沖動」將會影響我們判斷法律問題的理性思維,出現違反職業操守的情況;
而「惰性」會阻礙我們在法律學習的路上不斷成長的步伐。
我們因而成為了最容易受外界影響的群體,如影隨形的壓力和對社會存在種種現象的不滿可能會使我們的人生觀及價值觀發生或大或小的偏轉。90後的道德素質備受考驗。
2、而作為法學專業的90後大學生,一批成長中的法律人,我們身在校園,除了實習機會之外,從未以一個法律工作者的身份做過法律實務,因此,對於法律職業道德及理念並沒有很深刻的體會,難以在這方面樹立堅定的信仰。所以我們就更有必要培養自己比一般人更高的道德素質,嚴格遵守法律職業道德,塑造良好的職業道德理念,努力承擔作為法律人的社會責任。
(二) 然而,目前法律界的種種令人擔憂現象卻時刻侵襲著我們的信仰,一次次地沖擊著法律人的職業道德底線,它們極有可能攻破90後法律人的薄弱道德底線而影響惡劣。
比如,
2008年,檯球冠軍李錚因辦理經濟適用房房號涉嫌詐騙一案。律師趙宇在為李錚辯護時,因語焉不詳,被法官詢問具體辯護意見。而趙律師卻清楚地表示,應給李錚定比詐騙更重的罪名,如「非法集資或合同詐騙」。其言語過於隨便及相關專業知識基礎不扎實的問題,對於當事人而言,皆為不利因素。這一突然「倒戈」的現象使刑辯律師職業道德越來越受人們的關注,而這點是與一名稱職律師的要求相悖的。
還有鄧玉嬌案中夏霖、夏楠兩名律師一改律師堅定冷靜的職業形象,在媒體面前「多次抱頭痛哭」「向媒體求救」,缺乏基本的證據學常識和實事求是的態度,同樣使律師的職業操守備受考驗。
更有甚者,曾有二十幾歲的年輕法官在法庭上公然指責被告的老律師「少羅嗦」,而那位律師正是曾經參與編寫《法官法》,退休後走上律師崗位的資深教授。
諸如此類的事例無不直指現今法律人的職業道德問題,而這些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實必然會影響到90後樹立並形成正確的職業道德理念。
因此,我們必須時刻提醒自己,將來步入社會從事法律工作,成為一個「刀尖上的舞者」,如何將公平正義的姿態畫出一個優雅婉轉的弧度,如何使自己處理法律問題的步態翩躚而又不沾纖塵,如何將法律人睿智理性而又神聖的形象在法律的舞蹈中綻放光彩,是需要我們90後的大學生們從現在起就做好熱身的准備,樹立高尚的法律信仰,保持獨立的人格,塑造美好的職業道德。
梁啟超曾揮毫寫下大氣磅礴的《少年中國說》:制出將來之少年中國者,則中國少年之責任也。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試看正在成長中的90後法律人,今後必將「前途似海,來日方長」,勇擔中國法律界未來的社會責任!
2. 一年級你在生活中見到的商品價格大多是以元為單位這說明了什麼
這說明一年級的我們,平時的消費水平不高,一般都是買幾元的東西,沒有買貴重的東西的
3. 季羨林之子告北大一審敗訴 季老之物究竟該歸誰
16日上午,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一中院認為季承作為受託人無權撤銷捐贈協議,該捐贈屬於公益性質的捐贈,即便季羨林先生本人都不能撤銷。法院據此駁回原告訴訟請求。
—————綜合新華社、《法制晚報》、央廣、《新華每日電訊》、騰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