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檢查公共法律服務建設

檢查公共法律服務建設

發布時間: 2025-10-12 21:02:03

『壹』 什麼是公共法律服務

公共法律服務是由政府主導,通過司法行政部門統籌提供的重要公共服務。其目標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以及確保人民能夠安居樂業。這項服務包括為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的當事人提供法律援助,開展公益性的法律顧問、咨詢、辯護、代理、公證、司法鑒定等服務,以及進行人民調解活動和普及法律知識的教育。
自2015年開始,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全面展開,到2017年底,已建立了一個覆蓋全區、供給充分、保障有力、管理規范、運行高效、能夠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這個體系實現了公共法律服務設施的網路全面覆蓋和互聯互通,服務事項齊全、形式多樣,管理、運行和保障機製得到完善,服務質量顯著提升,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形成了政府、社會、市場共同參與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新格局,進一步保障了人民群眾的基本法律權益。
法律服務是指由律師、非律師法律工作者、法律專業人士或相關機構提供的專業活動。這些機構和個人利用他們的法律知識和技能,幫助法人或自然人實現其合法權益,提高經濟效益,排除非法侵害,防範法律風險,以及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法律服務的依據包括《司法部關於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第一條,該意見明確了公共法律服務的定義和目的,強調了它是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具體列出了服務的內容和范圍。

『貳』 法律服務工作存在問題和整改

一、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存在不足。首先,基層公共法律服務的知名度和使用率不高,表明民眾對其認知不足。其次,作為基層法律服務的陣地,未能充分提供及時、精準、普惠的服務。
二、公共法律服務供給不足。首先,公共法律服務的提供方式及內容與民眾實際需求存在偏差,需求調研不夠深入。其次,針對特殊人群的法律服務需求不斷增長,亟需提供更專業的服務。
三、公共法律服務的監督和績效評估體系不完善。公共法律服務人員部分為在冊律師和專業法律工作者,他們雖有少量補貼,但多數依靠公益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如何有效整合這些資源,確保長效運轉,是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此外,尚未建立完善的法律服務質量和評價機制,以及監督和失信懲戒機制。
四、公共法律服務宣傳力度需加強。首先,群眾對公共法律服務的內容和功能缺乏全面了解,認知度較低。其次,法治宣傳創新不足,仍停留在傳統普法階段,缺乏針對性、實用性和新穎性,效果不盡如人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第五條規定,申請律師執業應具備的條件包括: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通過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取得法律職業資格、在律師事務所實習滿一年以及品行良好。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前的國家統一司法考試合格證書和律師資格憑證,與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證書具有同等效力。第六條規定,申請律師執業應向設區的市級或直轄市的區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提出申請,並提交相關材料,包括法律職業資格證書、實習考核合格材料、身份證明以及律師事務所接收證明等。兼職律師還需提供所在單位同意兼職的證明。相關部門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審查並作出決定。

『叄』 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具體包括哪些

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具體包括: 一是推進基本公共法律服務均衡發展,均衡配置城鄉基本公共法律服務資源,加強欠發達地區公共法律服務建設,保障特殊群體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務權益。 二是促進公共法律服務多元化專業化,積極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黨政機關依法全面履行職能、促進司法公正和社會公平正義、國家重大經貿活動和全方位對外開放提供法律服務。 三是創新公共法律服務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建立統籌協調機制,健全管理機制,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建設,建立健全評價機制。 四是加大保障力度,推進制度建設,加強隊伍建設,強化經費保障,加強科技保障。 五是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擔當,加強督查指導,注重宣傳引導。 《關於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第二條 《關於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第六條

『肆』 公共法律服務是指

公共法律服務是由司法行政機關統籌提供的,旨在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和保障人民安居樂業所必需的法律服務。具體包括:為全民提供法律知識普及教育和法治文化活動;為經濟困難和特殊案件當事人提供法律援助;開展公益性法律顧問、法律咨詢、辯護、代理、公證、司法鑒定等法律服務;預防和化解民間糾紛的人民調解活動等。 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具體舉措? 一是法治宣傳。創新普法教育形式,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健全媒體公益普法制度,加強新媒體新技術在普法中的運用,引導人民群眾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
二是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是困難群眾維護合法權益的一項重要救濟措施。堅持「應援盡援、應援優援」原則,擴大法律援助范圍,推動將民生相關的事項納入法律援助范圍,落實刑事訴訟法關於法律援助范圍的規定,完善法律援助與司法救助、社會救助的銜接機制。推進法律援助標准化建設,健全法律援助質量考評機制。
三是法律顧問。實施村(社區)法律顧問制度;依託「民主法治村(社區)」等創建載體,深化開展村(社區)事務「法律體檢」,完善鄉規民約等社會自治規則;幫助群眾解決在征地拆遷、土地權屬、婚姻家庭、社會保障等方面遇到的法律問題,引導人民群眾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
四是法律服務。做好訴訟和非訴訟案件代理工作,為群眾解決就學、就業、就醫等民生問題提供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拓展公證業務領域,將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納入公證范圍;引導司法鑒定參與勞動爭議、醫療、交通肇事等領域的矛盾糾紛化解;組織引導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做好家庭鄰里糾紛、繼承、土地承包流轉等法律服務工作。
五是糾紛排查化解。鞏固發展傳統人民調解工作,拓展規范行業性專業人民調解組織,完善人民調解與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建立網上矛盾糾紛調解模式,構建多元化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健全律師參與突發性、群體性事件和信訪工作機制,推動各類矛盾糾紛在法治的軌道上得到妥善解決。 總結:公共法律服務是法律咨詢、辯護、代理、公證、司法鑒定等法律服務;預防和化解民間糾紛的人民調解活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第四十八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基層執法隊伍建設,鼓勵鄉鎮人民政府根據需要設立法律顧問和公職律師,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村民委員會建立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和人民調解工作,健全鄉村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機制,推進法治鄉村建設。

『伍』 健全覆蓋城鄉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措施

健全覆蓋城鄉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措施主要包括:
完善法律服務網路。在城市和鄉村建立法律服務站點,如社區、鄉鎮的法律咨詢窗口或法律援助中心,提供日常法律咨詢、糾紛調解等服務。同時,結合網路平台如法律服務網站或APP,實現線上線下服務相結合,全方位、多層次地覆蓋法律服務需求。
強化法律服務隊伍建設。加大對法律服務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力度,包括律師、法律顧問、公證員等,提高他們的專業素養和服務能力。同時,通過志願服務、實習實訓等方式,吸引更多法律專業學生和從業者參與到城鄉公共法律服務中來,增強隊伍的整體實力。
優化法律服務供給機制。制定標准化的服務流程,簡化辦事環節和時間成本。建立服務質量評價體系,對法律服務進行定期評估和監督,確保服務質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設立法律援助基金等方式,為經濟困難群眾提供免費或低成本的法律服務。
加強科技與信息化應用。利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實現法律服務的智能化、精準化。例如,開發智能法律咨詢系統,提供24小時在線的法律解答;利用大數據分析,預測和規劃法律服務需求,優化資源配置;通過遠程視頻技術,實現跨地域的法律服務協同等。
這些措施將有效推動城鄉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健全和發展。

熱點內容
自行委託鑒定法律效力 發布:2025-10-12 23:00:44 瀏覽:992
勞動法適應公務員么 發布:2025-10-12 22:57:43 瀏覽:503
刑法關於醉酒 發布:2025-10-12 22:36:57 瀏覽:2
西安有名氣的離婚律師 發布:2025-10-12 22:12:56 瀏覽:763
財務公司前台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10-12 22:07:31 瀏覽:897
勞動法第三十八條第二項 發布:2025-10-12 21:46:25 瀏覽:104
行政法規全國人大備案 發布:2025-10-12 21:37:14 瀏覽:411
司法鑒定案號 發布:2025-10-12 21:34:47 瀏覽:34
經濟法托運單是什麼意思 發布:2025-10-12 21:19:22 瀏覽:37
經濟法結算卡 發布:2025-10-12 21:16:52 瀏覽: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