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通知法律援助
❶ 援助是向誰提出
申請法律援助可以向法律援助中心提出。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一般情況下:
- 申請對象:因經濟困難或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近親屬。
- 申請方式:可以直接向法律援助中心提出申請,請求獲得法律援助。
特殊情況下:
法律依據:主要依據為《刑事訴訟法》第三十五條,該條款詳細規定了法律援助的適用范圍和申請流程。
❷ 應當通知法律援助辯護的情形有幾種
1、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為自身經濟存在困難所以並沒有聘請律師的。2、公訴案件中,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而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
一、應當通知法律援助辯護的情形有幾種
在現實情況中,會出現一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為某些原因而沒有聘請律師,為了保障他們的獲得辯護的權利,法律規定的法律援助制度。
刑事訴訟規定公民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情形有:
(一)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律師的;
(二)公訴人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為被告人制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
(三)公訴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四)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二、法律援助的對象有哪些
根據有關規定,我國法律援助的對象是我國公民和符合一定條件的外國公民,即經濟困難和特殊案件的當事人。法律援助的條件可分為一般條件和特殊條件。
(一)一般條件。確因經濟困難(以當地政府部門規定的最低生活標准為准),無能力或無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務費用,並有充分理由證明為保障自己合法權益需要幫助的我國公民,可以申請法律援助。
(二)特殊條件。主要指刑事案件被控一方獲得法律援助應具備的特殊情況,主要有以下幾種:
(1)肓、聾、啞和未成年人為刑事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以及被告人可能被處判死刑而沒有委託辯護律師的;
(2)其他殘疾人、老年人為刑事被告人或嫌疑人,因經濟困難沒有能力聘請辯護律師的;
(3)刑事案件中外國籍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法院指定律師辯護的。
雖然我國有法律援助的制度,但要申請獲得法律援助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首先對於申請的條件有嚴格的要求,其次在申請對象上面,有關法律中也有明確的要求。若是不符合規定的條件,就算申請了法律援助,最終也是無法獲得批准,而要想有辯護人,就只能自己委託律師了。
❸ 被告人可以拒絕法院的指定辯護嗎
被告人可以拒絕法院的指定辯護。具體分為以下兩種情況:
一般情況:被告人有權拒絕法律援助機構指派的律師為其辯護,如果被告人堅持自己行使辯護權,人民法院應當准許。
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的情形:在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的情況下,如果被告人拒絕法律援助機構指派的律師為其辯護,人民法院應當查明原因。如果被告人拒絕的理由正當,人民法院應當准許,但被告人需要在5日以內另行委託辯護人;如果被告人未另行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則需要在3日以內通知法律援助機構另行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此外,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辯護權以外,還可以委託一至二人作為辯護人,包括律師、人民團體或者被告人所在單位推薦的人,以及被告人的監護人、親友等。
❹ 人民法院什麼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
法律解析:
第二十三條申請人對法律援助機構不予援助的決定有異議的,可以向主管該法律援助機構的司法行政機關提出。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在收到異議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查,經審查認為申請人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應當以書面形式責令法律援助機構及時對該申請人提供法律援助,同時通知申請人;認為申請人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應當維持法律援助機構不予援助的決定,並書面告知申請人。 受援人對法律援助機構終止法律援助的決定有異議的,按照前款規定辦理。 第二十四條 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及其近親屬、法定代理人,強制醫療案件中的被申請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認為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 法院 應當告知其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而沒有告知,或者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或者訴訟代理而沒有通知的,有權向同級或者上一級人民檢察院申訴或者控告。人民檢察院應當對申訴或者控告及時進行審查,情況屬實的,通知有關機關予以糾正。 第二十五條律師應當遵守有關 法律法規 和法律援助業務規程,做好會見、閱卷、調查取證、解答咨詢、參加庭審等工作,依法為受援人提供法律服務。 律師事務所 應當對律師辦理法律援助案件進行業務指導,督促律師在辦案過程中盡職盡責,恪守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 第二十六條法律援助機構依法對律師事務所、律師開展法律援助活動進行指導監督,確保辦案質量。 司法行政機關和律師協會根據律師事務所、律師履行法律援助義務情況實施獎勵和懲戒。 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在案件辦理過程中發現律師有違法或者違反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行為,損害受援人利益的,應當及時向法律援助機構通報有關情況。 第二十七條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機關應當加強協調,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做好法律援助咨詢、申請轉交、組織實施等方面的銜接工作,促進刑事法律援助工作有效開展。 第二十八條本規定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2005年9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下發的《關於 刑事訴訟法 律援助工作的規定》同時廢止。
法律依據:
《法律援助條例》第十條 公民有下列事項,沒有委託 代理 人或 辯護人 的,可以申請法律援助或由人民法院指定辯護: (一)依法請求 國家賠償 的; (二)請求給予 社會保險 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請求發給 撫恤金 、救濟金的; (四)請求給付 贍養費 、 撫養費 、 扶養 費的; (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 (六)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七) 犯罪嫌疑人 在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詢問後或者採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聘請 律師 的; (八) 公訴 案件中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九) 自訴案件 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受理之日起,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 (十) 公訴人 出庭公訴的案件,被告人因經濟困難或者其他原因沒有委託辯護人,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 (十一)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未成年人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或者被告人可能被判處 死刑 而沒有委託辯護人的,人民法院為被告人指定辯護時,法律援助機構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無須對被告人進行經濟狀況的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