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建設公共法律服務平台
❶ 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具體包括哪些
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具體包括:
1. 均衡發展基本公共法律服務: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法律服務資源的均衡配置,強化對欠發達地區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確保特殊群體享有基本的公共法律服務。
2. 提升公共法律服務多元化與專業化:積極為經濟發展、黨政機關依法履職、司法公正和社會公平正義、國家重大經貿活動以及全方位對外開放提供專業的法律服務。
3. 創新管理體制與工作機制:建立和完善公共法律服務統籌協調機制,健全管理機制,推動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建設,建立評價機制。
4. 增強保障力度:推進公共法律服務相關制度建設,加強法律服務隊伍建設,確保經費投入,利用科技手段提供保障。
5. 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意識,加大督查力度,注重宣傳引導,確保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有效推進。
——《關於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第二、六條
❷ 公共法律服務的目標是什麼
公共法律服務的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短期目標:
- 構建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基本形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
- 完善體制機制:公共法律服務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服務平台功能有效發揮。
- 全面覆蓋服務網路:服務網路設施全面覆蓋、互聯互通,公共法律服務標准化規范化體系基本形成。
- 提升服務質量和水平:城鄉基本公共法律服務均等化持續推進,人民群眾享有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務質量和水平日益提升。
長期目標:
- 適應法治建設目標:基本形成與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目標相適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
- 全面優化服務網路:公共法律服務網路全面覆蓋,服務機制更加健全。
- 提供優質高效服務:服務供給優質高效,服務保障堅實有力。
- 實現均衡發展:基本公共法律服務均衡發展基本實現,法律服務的群眾滿意度和社會公信力顯著提升。
- 共享服務成果:人民群眾共享公共法律服務成果基本實現。
❸ 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包括哪些內容
法律分析: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具體包括:一是推進基本公共法律服務均衡發展,均衡配置城鄉基本公共法律服務資源,加強欠發達地區公共法律服務建設,保障特殊群體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務權益。
法律依據:《山東省公共法律服務條例》第一條 為了加強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公共法律服務工作水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法律服務需求,推進全面依法治省進程,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山東省公共法律服務條例》第二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公共法律服務活動,適用本條例。本條例所稱公共法律服務,是指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為滿足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基本法律服務需求而提供的公共法律服務設施、服務產品、服務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法律服務。
❹ 上海市公共法律服務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目的依據)
為了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提高公共法律服務能力和水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法律服務需求,提升城市軟實力,促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適用范圍)
本市行政區域內公共法律服務的平台建設、服務提供與促進,以及相關保障、監督工作,適用本辦法。
本辦法所稱公共法律服務,是指為滿足各類主體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的法律服務需求而提供的公共法律服務設施、服務產品、服務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法律服務,主要包括法治宣傳教育、法律咨詢、法律查詢、法律援助、人民調解、居(村)法律顧問等基本公共法律服務;律師、公證、司法鑒定、仲裁、調解等多元化專業化公共法律服務。第三條(基本原則)
本市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建立覆蓋城鄉、便捷高效、均等普惠、智能精準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整合優化各類法律服務資源,創新服務內容、形式和供給模式,促進共建共享,提升服務效能。第四條(政府職責)
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法治政府建設規劃,制定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政策措施,提高公共法律服務能力和水平。第五條(部門職責)
市司法行政部門負責協調推進本市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指導、監督、管理公共法律服務工作。
區司法行政部門負責本轄區內基本公共法律服務的提供,並對有關公共法律服務工作進行指導、監督和管理。
發展改革、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商務、公安、市場監管、衛生健康、教育、文化旅遊、農業農村、民政、退役軍人事務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公共法律服務相關工作。第六條(街鎮、居村責任)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為轄區內基本公共法律服務提供保障。
居(村)民委員會在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指導下,協助開展公共法律服務相關工作。第七條(群團組織責任)
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工商業聯合會等群團組織結合各自職責,做好聯系、服務對象的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第八條(行業協會責任)
律師、公證、司法鑒定、仲裁、調解等法律服務行業協會應當發揮行業自律作用,組織、指導和監督本行業法律服務機構、法律服務人員開展公共法律服務活動。第九條(社會參與)
法律服務機構、法律服務人員應當依法履行社會責任,提供公益法律服務。鼓勵和支持其他具有法律專業知識的人員,提供公益法律服務。
廣播、電視、報刊、網站等媒體應當開展公共法律服務公益宣傳,介紹公共法律服務內容、形式和獲取渠道,提高社會公眾對公共法律服務的知曉率,為公共法律服務工作開展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第二章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建設第十條(平台范圍)
本市建立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台、網路平台、熱線平台,推進線上線下服務融合發展,提高公共法律服務質量和效能。第十一條(實體平台)
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台包括市、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街道(鄉鎮)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居(村)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以及其他公共法律服務場所。
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台應當設置清晰醒目的統一標識,方便社會公眾獲取公共法律服務。第十二條(公共法律服務中心)
市、區司法行政部門負責建設本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提供下列公共法律服務:
(一)法治宣傳教育;
(二)法律咨詢服務;
(三)法律援助服務;
(四)法律服務機構和法律服務人員信息查詢;
(五)其他公共法律服務。
有條件的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可以提供律師遠程視頻會見服務。第十三條(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室)
街道(鄉鎮)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居(村)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室提供下列公共法律服務:
(一)與居民、村民相關的法治宣傳教育;
(二)家事、侵權、債務、相鄰關系、物業管理等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咨詢服務;
(三)人民調解服務;
(四)其他公共法律服務。
區司法行政部門、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可以結合實際需要,在樓宇、園區等區域內設立公共法律服務場所,提供法治宣傳教育、法律咨詢、糾紛調解等公共法律服務。
❺ 根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法制宣傳教育條例的規定什麼主管法制宣傳教育工作
司法行政部門。
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整合律師、公證、法律援助、司法鑒定、仲裁、人民調解等公共法律服務資源,建立公共法律服務平台,落實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制度,為社會組織和公民提供法律服務。
職責:
(一)貫徹執行有關法治宣傳教育的法律、法規、規章,建立健全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制度;
(二)制定、組織實施法治宣傳教育年度工作計劃;
(三)組織、指導、協調和檢查法治宣傳教育工作;
(四)推進法治實踐和法治示範城市、法治示範縣(市、區)、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等創建活動;
(五)組織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培訓、考試,以及法治宣傳教育工作驗收考核、評估及表彰等相關工作;
(六)總結推廣法治宣傳教育先進典型和經驗。
❻ 法律服務工作存在問題和整改
一、公共法律服務平台存在不足。首先,基層公共法律服務的知名度和使用率不高,表明民眾對其認知不足。其次,作為基層法律服務的陣地,未能充分提供及時、精準、普惠的服務。
二、公共法律服務供給不足。首先,公共法律服務的提供方式及內容與民眾實際需求存在偏差,需求調研不夠深入。其次,針對特殊人群的法律服務需求不斷增長,亟需提供更專業的服務。
三、公共法律服務的監督和績效評估體系不完善。公共法律服務人員部分為在冊律師和專業法律工作者,他們雖有少量補貼,但多數依靠公益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如何有效整合這些資源,確保長效運轉,是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此外,尚未建立完善的法律服務質量和評價機制,以及監督和失信懲戒機制。
四、公共法律服務宣傳力度需加強。首先,群眾對公共法律服務的內容和功能缺乏全面了解,認知度較低。其次,法治宣傳創新不足,仍停留在傳統普法階段,缺乏針對性、實用性和新穎性,效果不盡如人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第五條規定,申請律師執業應具備的條件包括: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通過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取得法律職業資格、在律師事務所實習滿一年以及品行良好。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前的國家統一司法考試合格證書和律師資格憑證,與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證書具有同等效力。第六條規定,申請律師執業應向設區的市級或直轄市的區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提出申請,並提交相關材料,包括法律職業資格證書、實習考核合格材料、身份證明以及律師事務所接收證明等。兼職律師還需提供所在單位同意兼職的證明。相關部門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審查並作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