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各個階段法律風險
Ⅰ 公司法定代表人承擔的九大法律風險
1. 公司法定代表人因經營過錯可能需向第三方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若法定代表人或工作人員在經營活動中造成第三人損失,公司賠償第三人後,可向有過錯的法定代表人或工作人員追償。
2. 公司法定代表人若單獨或共同侵害公司財產,可能面臨民事侵權法律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規定,法定代表人侵害公司財產的,需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3. 公司法定代表人可能因違法行為受到制裁。《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規定,法定代表人若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企業法人規定,可能受到法院的處罰。
4. 作為股東或公司實際控制人,法定代表人可能承擔民事責任。《公司法》規定,若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或有限責任,逃避債務,需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5. 作為公司發起人,法定代表人可能承擔民事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適用若干問題的規定(三)》規定,發起人因履行公司設立職責造成他人損害或公司未成立時,需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6. 作為公司高級管理人員,法定代表人可能承擔民事法律責任。《公司法》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需忠實於公司,不得有損害公司利益的行為,否則需承擔賠償責任。
7. 公司破產相關的民事法律責任。《破產法》規定,債務人違反法律規定,不提交相關財務報告或不移交財產的,法定代表人等直接責任人員可能受到罰款等處罰。
8. 法定代表人可能面臨刑事責任法律風險。若法定代表人及其他高管觸犯刑法,可能形成單位犯罪,根據《刑法》相關規定,可能追究單位及主管人員的責任。
9. 法定代表人可能承擔行政責任法律風險。《民法通則》及《公司法》規定,若法定代表人或股東有虛假出資、抽逃出資等行為,可能受到行政處分或罰款。
Ⅱ 創業公司在不同階段需要注意的法律風險有哪些
一、初創期
創業團隊在公司注冊前,需要簽訂「股東協議」,這是未來公司運營的基石。由於初始創業者大多都是關系密切的親戚、同學或朋友,往往羞於談及權力、利益、責任分配問題,而且在准備創業時更注重如何在外部開拓業務而不重視內部建構,公司基礎打不好,其它都是空中樓閣,微不足道。
創業者可以就各自占創業事項多少利益比例,各自承擔的債務比例,各自的工作內容,如何引入新的創業夥伴和退出機制等問題都做出明確約定。一旦發生法律糾紛,這是保護所有人合法權益的有力武器,在制定協議環節建議咨詢專業律師。
二、成長期
企業經歷過創始期的艱難,終於存活下來,有穩定的客戶,開始步入正軌,進入成長期。這個時期的公司內部管理相對規范,這個階段公司主要協調對外商業關系,所以對法律的需求主要表現在合同事務方面。比如,需要和經銷商簽訂「產品銷售合同」或「買賣合同」,服務業需要和客戶簽訂「服務合同」或者「咨詢合同」。自有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公司向銀行申請貸款需要簽訂「貸款合同」,或者從股東處貸款需要簽訂「股東貸款協議」。
公司在這個階段可能會引入新的投資者,甚至是VC/PE這樣的專業投資者。如果只是一般的投資者,那麼只需要簽訂「股權轉讓協議」即可但如果是VC/PE,需要簽訂一系列復雜的「投資協議」並調整公司架構。這個時候需要專業律師來協助公司處理專項法律服務。
三、成熟期
經歷了前幾輪大浪,能留下的企業已經是百經沙場的高手了,有實力去吞並小公司或者引入大量投資實現規模擴張,這個階段主要體現在融資投資兩個方面,企業融資主要是利用資本市場即股票和債券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