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法律援助為民事跡
戎興旺律師成功辦理勞動糾紛法律援助案例
本案涉及一起勞動糾紛,通過勞動仲裁方式解決,由上海市普陀區法律援助中心指派,戎興旺律師作為承辦人,成功維護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一、案情簡介
勞動仲裁申請人(員工胡某某)於2017年6月進入被申請人(單位上海和澤信企業信用徵信有限公司)處從事信用管理顧問工作。雙方未簽訂勞動合同,僅口頭約定了試用期及工資待遇。員工實際工作至2017年11月,後因單位未與其簽訂勞動合同且未繳納社會保險金,員工選擇離職並提起勞動仲裁,要求單位補繳社保金、支付經濟賠償金及代通金。由於員工對勞動法不熟悉,在仲裁請求項目及證據組織上力不從心,故申請了法律援助。
被申請人(單位)則辯稱,員工入職時間、試用期、工資標准及未簽訂勞動合同的原因均與申請人所述不符,且單位願意補繳社會保險金,但拒絕支付其他費用。
二、爭議焦點與證據分析
本案爭議焦點主要包括入職及離職時間、工資基數、未簽勞動合同過錯方及離職原因等。雙方提供的證據包括名片、考勤卡、工資銀行卡明細、QQ聊天記錄、Email記錄、開除決定書、公告單、證人證言等。
- 入職及離職時間:雙方陳述不一,但考勤卡作為關鍵證據顯示,首次考勤時間為6月15日,最後一次考勤為9月28日。因此,入職時間被認定為6月15日,離職時間被認定為9月28日。
- 工資基數:單位陳述員工月工資為最低工資2450元+不定額提成,而員工陳述為3000元+300元提成。結合工資銀行卡明細,員工實際發放工資數額基本在3200元左右,故確認員工陳述更為合理,工資基數為3200元/月。
- 未簽勞動合同過錯方:單位提供證人證言稱曾多次要求員工簽訂勞動合同,但員工拒絕。然而,證人系單位人事主管,存在利害關系,且未能出庭作證,故證明力較弱。員工則提供QQ聊天記錄證明曾多次詢問人事主管簽訂勞動合同事宜,且單位未能在一個月內依法解除勞動關系。因此,認定單位承擔未簽勞動合同的責任更為妥當。
- 離職原因:員工稱因單位違法違約行為失去信心而自動離職,單位則稱員工學歷造假被開除。但無論哪種情況,員工均無法獲得經濟補償金或賠償金,因員工自動離職或單位開除均不符合獲得經濟補償金的條件。
三、代理意見與裁決結果
戎興旺律師在開庭時發表代理意見如下:
- 確認員工工資基數為3200元/月;
- 認定入職時間為2017年6月15日,離職時間為2017年9月28日;
- 認定單位承擔未簽勞動合同的責任,並支付雙倍工資差額;
- 對於離職原因,無論哪種情況員工均無法獲得經濟補償金或賠償金。
經律師釋明法律後,員工變更了仲裁申請請求事項,增加了要求單位支付雙倍工資差額的請求,並去除了缺乏依據的「經濟賠償金、代通金」請求。最終,經過兩次開庭後,仲裁員做出了依法裁決,裁決結果全部採納律師的意見。單位和員工對仲裁的裁決均未上訴。本案員工得到了未簽合同的雙倍工資差額9149.43元及工作期間的社保金,合法權益獲得了法律保障。
四、案件點評
本案的成功辦理,充分展示了法律援助在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方面的重要作用。戎興旺律師憑借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辦案經驗,精準把握爭議焦點,有效組織證據,為勞動者爭取到了應有的權益。同時,本案也提醒廣大勞動者,在入職時應積極要求與單位簽訂勞動合同,以保障自身權益不受侵害。
(註:圖片為模擬場景,非本案實際場景)
『貳』 律師為人民服務的事例
女律師投身西部法律援助
46歲的馬蘭律師,放棄北京舒適優越的生活,主動來到貧困的西部,投身法律援助事業,猶如一朵盛開的馬蘭花,用淡雅的姿容裝扮著雪域高原。昨天上午,市司法局召開首都律師先進事跡宣講會,榮獲「十大優秀中國法律援助志願者」稱號的馬蘭律師和其他4名受到表彰的律師一起進行了宣講。
為普法走訪全縣
2010年4月,馬蘭報名參加了司法部、團中央發起的「1+1」法律援助志願者行動,後來到甘肅省山丹縣當志願者。山丹是個偏僻落後的小縣城,生活條件很差。馬蘭住在檢察院一座廢棄的辦公樓里,一張床和一張桌子是全部家當,整座樓只有她一個人。
山丹縣只有一名執業律師,為提高老百姓的法治意識,也為了廣泛了解群眾的需求,馬蘭走訪了縣里每一所學校和鄉鎮,對當地的基本狀況以及百姓的生活習俗有了一定的了解。
幫留守兒童辯護
馬蘭曾代理過一個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6個少年為籌集出門打工的費用,將一個13歲的男孩活活打死。馬蘭為年紀最小的嫌疑人小亮辯護,小亮的父母因長期在外打工,疏於管教,小亮開始逃學放縱,直到走上犯罪的道路。馬蘭很同情這些留守兒童,也盡最大的努力依法為其爭取改過自新的機會,最終小亮因為不到14歲,不是主犯,也沒造成致命傷而被決定不起訴。
這個案件深深觸動了馬蘭。甘肅很多鄉鎮都有大量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有效監管、缺少教育和關愛是導致他們犯罪的重要原因。作為一名法律工作者,她覺得自己有責任也有義務為改善這種狀況做些什麼。一年裡,她的足跡踏遍了山丹縣所有鄉鎮的中小學校園,給他們講這個案例,講法律常識,講遇到危險時應該怎麼處理。
再申請做志願律師
馬蘭說,她以前在北京做律師都是和有錢人打交道,可做了志願律師,接觸到眾多弱勢群體後,她才真正體會到法律援助的價值和意義。在山丹的一年快結束時,2011年7月,馬蘭又主動申請到西藏繼續法援之旅。
來到藏區,馬蘭先從培訓司法助理員和鄉鎮幹部入手,舉辦法律援助專題講座。隨著法律援助工作的逐步深入,案件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最忙的時候,一天要受理30多起案件。一個工人受雇他人幹活的第一天從梯子上摔下成了植物人,老闆為躲避賠償反而要起訴他。由於這個工人是經老鄉介紹受雇於老闆,家屬連老闆是誰都不知道,收集證據非常困難。馬蘭多次跑工地,找介紹人和工友取證,找相關單位,最終促使雙方達成和解。在這個工人去世6天後,家屬拿到了36萬元賠償金。
全身心投入援助工作
西部的經歷給馬蘭的身體也帶來一些傷害,但她並不後悔。她說,到西部從事法律援助志願服務並不容易,單靠熱情和沖動很難堅持。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看到努力一點點地呈現在那些被援助者欣慰和感激的臉上時,才會有辛勤耕耘後期盼收獲的渴望和愜意。
晨報記者 顏斐
首都律師先進事跡宣講會召開2013-03-01 03:04來源:北京日報
本報訊(記者 王維維)昨日,市司法局召開首都律師先進事跡宣講會。副市長張延昆出席會議並講話。
會上受邀進行宣講的律師有:在國際貿易爭端解決領域為維護民族產業權益堅守多年的蒲凌塵律師;放棄舒適生活,到雪域高原投身法律援助事業的馬蘭律師;為婦女兒童撐起一片維權天空的王芳律師;致力於中關村科技園區企業發展的朱振武律師;將普法班車開進社區的李海珠律師。
張延昆說,五位宣講律師的服務對象不同,從事的專業領域也不同,但都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首都特色,展示了首都律師為國家、為人民服務的高尚情懷。
張延昆要求,全市律師要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首都意識,進一步提供更加優質、更加便利的法律服務,進一步提高法律服務質量和覆蓋面,不斷滿足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順應人民群眾對法律服務的新期待,在服務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維護人民群眾利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作者:王維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