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意見江蘇
㈠ 問政江蘇 • 問答 江蘇省司法廳在推進營商環境建設方面有哪些政策
江蘇省司法廳為推進營商環境建設,採取了一系列政策舉措:
- 出台綜合政策措施:將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納入法治江蘇建設規劃,融入全面依法治省實踐。先後出台發揮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務職能作用全力支持和促進「四敢」的12項措施、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幹事創業活力持續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23項政策措施,構建法治服務保障體系。還聯合省營商辦、省工商聯通報一批優化法治化營商環境典型案例。
- 健全法規政策體系:堅持「大方向」和「小切口」結合,加強頂層設計,將有效改革舉措固化為制度。如鎮江制定涉營商環境政府規章,新增基層立法聯系點,保障市場主體立法參與權。同時,定期清理不利於民營企業發展的法規文件,形成惠企政策體系。
- 包容審慎執法司法:規范行政執法,落實「三項制度」,細化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標准,開展執法突出問題整治。出台涉企免罰輕罰清單,以「容錯」促「糾錯」。加強執法司法案件檢查,保護各類經濟實體產權,深化知識產權保護。引導企業合規經營,優化企業信用修復懲戒機制。
- 優化法治服務供給:提升涉企政務服務質效,打造「互聯網 + 政務服務」。提供公證惠企一站式服務,設立仲裁分會和服務聯絡點,成立海外法律服務中心。優化重大產業項目法律服務,為招引協議提供審核等服務。實施服務民營經濟舉措,開展「法治體檢」,完善法律產品研發。加速涉企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推動調解組織建設。
為了保障經濟困難的公民平等地獲得法律服務和法律保護,促進和規范法律援助活動,江蘇省制定了本條例,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進行制定。
本條例所稱法律援助,是指經濟困難的公民和特殊案件的當事人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和本條例獲得的咨詢、代理、刑事辯護等無償法律服務。法律援助人員包括受法律援助機構指派或者安排承辦法律援助事項的律師等法律服務從業人員以及法律援助志願者。
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積極措施推動法律援助工作,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監督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省、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確定法律援助機構,負責受理、審查法律援助申請,指派或者安排法律援助人員辦理法律援助事項,負責法律援助資金的使用和管理。
支持和鼓勵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高等院校參與法律援助活動,利用自身資源設立法律援助的組織,為經濟困難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同時,支持和鼓勵其他社會組織、律師及其他法律專業人員自願為經濟困難的公民提供免費的法律服務。
律師事務所等法律服務執業機構及其法律服務從業人員應當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履行法律援助義務。具有法律業務知識和專業特長的人員可以注冊為法律援助志願者參加法律援助活動。
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其他組織和個人應當支持、配合法律援助機構和法律援助人員開展法律援助工作。對開展法律援助工作成績突出的組織和個人,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司法行政部門給予表彰和獎勵。
(2)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意見江蘇擴展閱讀
《江蘇省律援助條例》是江蘇省為保障經濟困難的公民平等地獲得法律服務和法律保護,促進和規范法律援助活動,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而制定的地方法規。該法規包括總則、法律援助范圍、法律援助申請和審查、法律援助的實施、法律援助的保障、法蘭西責任和附則組成。該條例於2001年8月24日江蘇省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2005年9月23日江蘇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修訂,自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
㈢ 江蘇省公共文化服務促進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全社會的文明素質,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保障以及相應的管理活動等,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公共文化服務,是指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以滿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設施、公共文化產品、公共文化活動、公共文化項目以及其他相關服務。第四條公共文化服務應當堅持統籌協調、方便群眾的要求,遵循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可持續性原則。第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制定符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滿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發展規劃,並將其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第六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統一領導本行政區域內的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加強統籌協調,建立財政投入與保障機制。第七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公共文化服務工作。
發展改革、經濟和信息化、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國土資源、城鄉規劃、教育、科技、民政、新聞出版廣電、體育、價格、文物等部門根據各自職責,協同做好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第八條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與科技、互聯網融合發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數字技術和傳播技術,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第九條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向公眾提供公共文化設施和公共文化產品、文化活動及相關文化服務。第二章服務提供第十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地域文化特色、人口狀況和公眾文化需求,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增加公共文化服務總量,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質量。第十一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和公眾文化需求,制定並定期公布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計劃和服務目錄,免費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
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可以按照價格管理相關規定,適當收取費用,但不得以營利為目的。具體收費標准由設區的市、縣(市、區)價格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其收入應當用於公共文化設施的維護、管理和公共文化事業發展。第十二條政府投資建設的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紀念館、美術館、綜合文化站等應當免費向社會開放。
推動科技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增加免費或者優惠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第十三條公益性文化單位應當完善服務項目和內容,向公眾提供免費或者優惠的文藝演出、陳列展覽、廣播影視節目、閱讀服務、藝術培訓等,並為公眾開展文化活動提供支持和幫助。
鼓勵經營性文化單位向公眾提供免費或者優惠的公益性文化服務。第十四條鼓勵機關、學校、企業事業單位的文化設施向社會開放。第十五條政府享有著作權的文化產品應當無償用於公共文化服務。
鼓勵將政府資助的文化產品無償用於公共文化服務。第十六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文化等有關部門應當為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和外來務工人員等特殊群體提供有針對性的公共文化服務。有條件的地區應當在醫院、養老院、社會福利院、廠區、職工集中住宿區等區域和場所建設綜合性公共文化設施或者設置公共文化區域。第十七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大對村、社區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為村、社區開展公共文化活動提供支持。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擴大農村廣播電視、電影放映、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等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范圍,增加相關服務內容,提高服務質量,支持針對農村群眾需要的公共文化產品的生產,創造條件為農民提供免費的公共文化服務。第十八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納入本地區信息化建設規劃,加大公共數字文化資源開發利用,構建標准統一、互聯互通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台,為公眾提供豐富、便捷的數字文化服務。
公共文化設施管理單位應當通過信息化、數字化等技術手段,利用寬頻網路、移動互聯網、廣播電視網和衛星網路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推動公共文化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增強文化信息資源的傳輸、存儲、供給和遠程服務等能力。
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瑰寶和當代文化精品網路傳播,提高網路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推動網路文化產品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