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英國律師學院

英國律師學院

發布時間: 2021-01-16 23:57:57

Ⅰ 英國封建時期四大律師學院是什麼

14世紀以後,英國律師學院中有四個脫穎而出,形成了後來著名的四大律師版學院,即林肯律師學權院(Linconln』 s Inn,1422年)、中殿律師學院(The Middle Temple,1501年)、內殿律師學院(The Inner Temple,1505年)、格雷律師學院(Gray』s Inn,1569年)。四大律師學院互不隸屬,其成員包括正在各該院學習的學生及已從各該院畢業的大律師,學院由君主或皇族擔任名譽院長,院長由資深的大律師通過互選產生。

Ⅱ 在英語國家留學讀法律能不能申請到英國和美國的律師執照呢

是可以的,而且只有法學院的學生才能去參加律師執照考試。
在美國,如果要參加律師資格考試和當律師,必須是法學院的畢業生。一般人可能會認為,美國一定有很多法學院。實際上美國正規法學院的數目比商學院和醫學院要少得多。這是因為美國律師協會把法學院作為「律師職業的守門人」,對法學院的質量有嚴格的要求。在目前,美國有法學院200所左右,其中美國ABA認可的法學院有185所,約有2000名專職法學教授在教授法律,法學院的學生都是本科後教育,律師協會每年都要對這些學院進行評估,以保證他們的質量。其它還有數量不小的非正規法學院。其中包括州律師協會承認的法學院,但是這些學院的畢業生只能在本州執業(即不能得到其他州的考核承認),或者當律師的助手。

英國留學律師,必須經歷三個階段:法律學術教育、法律實務教育以及律所實習。
第一個階段對兩種律師的要求是相同的,而後兩個階段因為職業導向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第一個階段要求:同學們在英國獲得法律本科學位(LL.B,三年制);如果本科念的是其他學科,那麼,需要讀一個PgDL的法律研究生課程來補足英國法的基本知識。
PgDL包含7門必修課程:憲法與行政法刑法、衡平法與信託、侵權法、合同法、土地法、歐盟法,這些課程將法律本科學位中的核心課程壓縮在一年內學完。
第二階段是完成LPC課程(LegalPracticeCourse,一年制),學習商法,民事、刑事程序法,文書寫作,律師職業道德等,是非常實務導向的;出庭律師在此階段對應的課程是BVC(BarVocationalCourse),主要學習邏輯、辯論技巧、提升法律研究能力等。
第三階段是在一家律師事務所完成兩年的實習期(trainingcontract)(要成為出庭律師則需要一年的實習期)。這兩年中每半年要換一個崗位,一共做四個崗,其中,至少要涉及3個完全不相關領域。

Ⅲ 在英國,律師好做嗎

在英國,律師要抄求法學襲院畢業,通過司法資格考試後才能取得律師從業資格,再經過實習後成為律師,英國的司法考試資格通過率為5%左右。

在日本,律師沒有學歷和國籍要求,只要不受過刑事處分的人都可參加司法考試,考試通過後,經過兩年的實習期就成為律師了。日本司法考試通過率為1%以下,是全球通過率最低的考試。

在香港,從法學院畢業,通過司法資格考試,實習兩年後成為律師,香港司法考試的通過率為5%左右。

中國大陸,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可以參加司法考試(不限制專業),通過司法考試後實習一年成為律師,中國的司法考試通過率為7%左右。

在許多國家,包括中國、英國、美國等,只要有大學本科文憑就可以參加司法考試了(日本不受學歷限制除外),並不限制大學教學科目成績。

律師受國籍限制,律師只能在他通過司法考試的國度執業,司法考試每年舉行一次,中國的司法考試時間為每年的十月份(具體時間以司法考試委員會公告為准)。

司法考試在國際上是個很熱門、很有挑戰、難度很高的考試,有「第一考」的稱謂,但考過後,你就有機會從事最受人崇尚的職業——律師。

Ⅳ 我聽說英國劍橋是世界上一等一的法律學院,是真的么而且從裡面走出來的律師都是一等一的律師,是嗎

我只能復說 這個說法很荒唐

總的制來說 劍橋是以自然科學為主要的特長 因此培養了牛頓 等幾十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也不是說就沒有法學院 但相對於牛津來說劍橋的自然科學是最主要的

牛津相對來說 政治 法律 會相對有優勢一些。

Ⅳ 如何在英國成為一名律師

1、先申請英國大學的法學院,讀研究生,一年到兩年。2、拿到英國大學的法學學位後,再申請去讀英國四大律師學院,讀一年的BVC課程。3、讀完BVC課程並通過考核後,再申請去律所參加實習,實習期一年。等實習期通過後,你就可以取得英國大律師資格了。以上一系列申請和考試考核到最後你拿到大律師資格,花費四年時間和至少六十萬人民幣,淘汰率高達90%。

Ⅵ 英國律師的權利和義務

舊題新說:如何保障辯護律師的權利

2003年9月27日至日,由中國人民大學訴訟制度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攜手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聯合主辦、《中國律師》雜志社協辦的中英「辯護律師權利保障與證據開示」案例研討會在京召開。英方參會的法律專家羅伯特·西布魯克先生(Robert Seabrook 王室法律顧問)、布魯斯·豪爾德先生(Bruce Houlder 王室法律顧問)和 羅伯特·布朗先生(Robert Brown 律師),通過對具體個案訴訟過程的演示,展示了犯罪嫌疑人和辯護律師在刑事案件審前的權益。中方來自全國人大法律工作委員會、全國律協、法院和檢察系統、律師及刑法學研究領域的近70名知名專家和教授,在兩天的交流與研討過程中,針對英國先進的辯護律師制度與目前我國律師在刑事訴訟中權利、作用與職能的局限性,就如何增強我國辯護律師權利的保障,積極地進言獻策。
會上,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陳衛東及其博士生、法學院青年教師共同呈獻給與會代表的《辯護律師訴訟權利保障和證據開示問題調研報告》(下文簡稱《報告》),不僅為與會者提供了詳盡的數據,審視並分析了目前我國辯護律師「行路難」的症結所在,而且還從理論、實務及現實性方面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為還讀者一個直接的語境,筆者現將部分與會者發言記錄剪輯成文,謹希望技術性的節錄對關心自身發展的律師和關注律師命運的讀者,閱讀此文不會有不妥之處。

羅伯特·西布魯克先生、布魯斯·豪爾德先生、羅伯特·布朗先生:

1.獨立的羈押警官制度

背景案例片斷一:一位女士打電話向警察報案,聲稱剛剛在某一街道上兩名男子試圖偷竊她的手錶。警察隨即趕到了案發現場,拘捕了兩名符合作案人情況的年輕人。警察將疑犯帶到了警察局,交給了羈押警官。

在英國,逮捕警察在第一現場拘捕了疑犯以後,應立即交給羈押警官。羈押警官獨立運作,不受其他警察干擾,但不得參與從犯罪嫌疑人那裡收集證據的調查活動。他還需保證嫌疑犯閱讀並了解規制警察行為的《警察與刑事證據法執行守則》,以充分保護自己的訴訟權利,防止警察權力的濫用。被羈押人如是未成年人,應告知其監護人或父母其被羈押地點,如父母不在場,不能進行訊問。如被羈押者有病,則羈押警官必須確保其得到醫療幫助。警察違反該法,將導致控方證據在法庭上被作為非法證據加以排除。羈押警官最重要的一項許可權還在於,他可以決定是否對嫌疑人保釋。

2.疑犯享有沉默權

背景案例片斷二:警察告知兩名疑犯沉默權等正當權利。

在此階段,嫌疑人有權保持沉默,但需注意的是,近年來在英國發生了微妙變化。從前,禁止因沉默或拒絕回答而作出對嫌疑人不利的推論,1994年對沉默權制度進行改革後,對於告知嫌疑人沉默權的措辭修改為:「如果你不回答對你的提問,而以後又在法庭上把它作為辯護的依據,這將對你的辯護產生不利的影響。」

3.高效的律師值班制度

背景案例片斷三:疑犯與值班律師取得聯系,值班律師通過電話給他們提供了初步的法律咨詢

被羈押者到警察局以後,羈押警官必須詢問其是否希望與律師聯系。如需要,可以提供值班律師免費的24小時服務,是否需要均須記錄在羈押記錄中。值班律師接到電話通知後,必須在45分鍾內趕到現場。當然,疑犯也有權自己委託律師,並取得聯系。

值班律師都經過嚴格的、連續性的職業培訓,以保證值班律師了解法律新發展、保證律師有良好的職業道德,保證遏制警察濫用權力。對於律師不適於繼續開業的不軌行為,如犯罪行為、瀆職行為和非法執業行為,任何受害人或律師協會可向紀律法庭提出,紀律法庭的組成人員來自執業期不少於10年的在職律師,紀律法庭的庭長必須是執業律師。

律師在此階段有權隨時會見當事人,且時間沒有限制。其角色是保護疑犯的法律權利,並幫助疑犯主張這些法律權利。律師享有與當事人秘密交流的權利,不得泄露當事人的秘密。律師的執業特權從屬於委託人,他所提供的法律建議具有私密性。

訊問時律師有權在場,為了咨詢律師以獲得進一步的法律意見,疑犯有權要求中止訊問的進行。對於警察因案情需要而決定進行的辨認和鑒定程序以及對被告人起訴的決定,律師有權提出意見。

在英國,也有人認為對於律師過早介入訴訟,固然可以防止警察濫用權力,使辯方得到更多的信息,充分實現「控辯平衡」,但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干擾控方的舉證義務,因此有必要對現行的律師制度加以修改。

4.貫穿訴訟過程的證據開示制度

背景案例片斷四:在偵查階段,律師通過證據開示了解了控方所掌握的一切證據。

在訊問開始前,值班律師可以與警方的調查人員進行交談,從警方那裡得到該案的大致情況,包括警方掌握到的證據。盡管成文法上沒有關於辯方要求進行證據開示的權利,但實踐中警察往往會向辯護律師進行證據開示,如果不進行這種證據開示,在法庭審判中將禁止控方要求從被告人的沉默中得出不利的推斷。

決定對嫌疑人起訴後,檢察官准備在庭審中使用的證據必須開示給辯方,其好處在於通過對辯方開示證據有可能盡早地、公正地解決案件,也可能促使被告方對適當的指控答辯有罪。辯方在控方進行證據開示後,也須提供書面形式的辯護概要,並出示被告人不在犯罪現場等相關證據,在此之後,檢察官對有可能有利於辯方的證據進行第二次開示。對於控方未依法履行開示義務的,法官可以發布具體的指令強迫檢察官開示有關證據。

5.不受限制的律師調查權

背景案例片斷五:律師打算尋找證人,以搜集被告人不在現場的證據,警方想先行接觸證人,並威脅律師說,如果律師先行接觸證人,警方將以妨礙警務工作為由拘捕律師。警察與律師之間的這一爭議提交法庭,法庭作出裁決:證人不屬於控辯任何一方,律師有權為辯護進行調查工作。

6.律師有權了解所有卷宗材料

背景案例片斷六:在庭審開始前,律師了解警方對於案件的陳述,並了解相關鑒定結論等證據。

王尚新(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刑法室副主任):對於我國律師的閱卷權,1996年修改《刑事訴訟法》時從思想上是想賦予律師更大的權利,將閱卷權提前到案件審查起訴階段,但考慮到審查起訴階段還有可能退回補充偵查,鑒定結論、訴訟文書有可能改變,允許律師閱卷有可能對偵查不利,因此律師在審查起訴階段不能閱卷。應當承認,由於《刑事訴訟法》改變了庭審模式,有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

羅力彥(遼寧陽光律師事務所):關於律師會見權,偵查階段一般只安排一次律師會見,如果犯罪嫌疑人更換律師,不再安排新的律師會見;律師在會見之前都被明確告誡不能向犯罪嫌疑人了解案情,有的辦案機關甚至要求律師必須同意對會見內容進行錄音,否則不予安排;審查起訴階段會見,檢察院派員陪同;審判階段會見,看守所為律師安排單獨的會見室,但在會見室中安裝監控設備,並有管教人員在場。因此我們有必要共同研究探討如何完善律師會見權。至於律師應當具有何種限度內的調查取證權,直到現在我們法律、法規中仍然沒有相關規定。

相關鏈接:

《報告》中完善律師會見權的對策與建議:1.參照有關國際公約的通行標准,完善相關立法與司法解釋。我國目前已經加入或簽署的多項國際條約中都有關於律師會見權的規定,比如《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關於律師作用的基本原則》等,其中的有關規定已成為律師會見權的通行標准。為此,立法應當對具體的會見程序作出統一規定,執法機關不能對刑訴法有關規定隨意解釋,應遵循「法無明文規定不禁止」的行使原則,摒棄諸如「會見一律須經批准」之類行為。

2.改革看守所的隸屬體制。調研中我們發現,目前律師會見遇到的阻力並非來自看守所,而是來自偵查機關。由於隸屬於公安機關管理,看守所對偵查機關的工作配合居多、制約有限。因此有必要考慮將看守所從公安機關體系中劃分出去。

3.完善會見權的救濟機制。「無救濟也就無權利」,立法應當賦予律師在會見權受到不合理限制時,向中立的司法機關申請救濟的權利。另外,對於非法限制律師會見權的行為應當設置相應的法律責任,建立個人行政責任與訴訟程序性制裁措施並存的懲戒機制。

李明(福建天衡聯合律師事務所):完善我國刑事辯護制度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和國際性法律接軌,明確律師有權不受非法干預,有權隨時會見當事人,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第二,修改《刑事訴訟法》中有關相互矛盾的規定,使之嚴謹統一。如《刑事訴訟法》第37條與第48條的規定,前者規定作證義務對辯護律師而言可以不履行,只有經其同意才能調查取證,而後者則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簡而言之,應當明確辯護律師與公訴機關有相對平等的調查取證權。第三,建立聽證會制度;修改《刑法》第306條,不能單獨把律師列為犯罪主體;禁止公訴機關在法院審理階段對辯護律師調取的證據進行復核。

相關鏈接:

《報告》中關於完善律師刑事調查取證權的對策與建議:對於辯護律師調查取證困難的原因,問卷結果顯示,有64%的被調查對象認為是法律規定不合理,31%認為是由於執法部門的刁難。保障律師調查取證權的實現應從以下方面著手:1.為辯護律師調查取證權准確定位。律師調查取證權的權利不僅僅源自被追訴人自身固有的基本權利——辯護權。同時,律師作為一個專業行業,代表著來自民間的社會力量,處於國家權力體系之外。因此,律師的訴訟權利從根本而言是以社會權力作為依託和支撐。正是這一權利來源決定了律師具有不依附於法官、檢察官和被追訴人的獨立的訴訟地位和訴訟權利,理解這種定位有助於正確理解律師調查取證權的內在合理性。

2.更新司法觀念,剔除辦案人員特權思想。必須採取措施提高司法人員素質,剔除辦案人員的特權思想,整頓司法隊伍,對濫用權力,限制、妨害律師行使調查取證權及其他嚴重侵害律師權利的行為依法追究。

3.賦予律師充分的調查取證權並完善相關配套制度。

(1)完善辯護律師現有的自行取證權和申請取證權。應規定辯護律師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人收集與本案有關的材料,有關單位和個人如果不提供,辯護律師有權申請人民法院取證,人民法院不同意該申請的,應當有具體理由,同時賦予律師享有復議的權利。

(2)取消《刑法》第306條的規定,消除辯護律師對取證之高風險的擔憂。《刑法》第306條的內容其實已包含於《刑法》第307條中,而且其中「威脅」、「引誘」的含義寬泛、不確切,為司法人員隨意追究律師刑事責任留下了較大的空間。對於律師的違紀違法行為,由律師協會處理;構成犯罪的,可依據《刑法》第307條予以追究。

(3)其他相關配套制度的設置和落實。司法實踐中,證人不願作證也是辯護律師調查取證的重大障礙之一,因此,應當健全和完善證人作證制度,從立法上強化對證人的人身權、財產權的保護以及建立經濟補償和拒絕作證的規制。此外可考慮確立證據保全以及關鍵證據公證制度等,保障證據的及時固定、收集以及證據收集的合法性、真實性和有效性。

於新(山東康橋律師事務所):由於開庭前辯護人在法院只能看到起訴書、證據目錄及檢察院認為是「主要證據」的復印件,使抗辯式庭審活動缺乏辯方充分准備材料的支持,所進行的舉證、質證不能收到實際效果。鑒於法律規定上的缺陷和司法實踐中的弊端,我認為應當以立法的方式完善我國的證據開示制度。對證據開示的原則、范圍、時間和地點等做出明確規定。

為取得控辯式庭審方式的預期效果,使控辯力量基本平衡,建議立法規定律師取證的規則、方式、不當取證的責任等。在制定律師取證規范後,取消律師調查取證的種種限制,強制證人及其他單位和個人向律師提供證據。在向被害人一方收集證據前,應當無須檢察院、法院許可,但應規定律師要嚴格按照取證規則進行,否則被調查人有權拒絕作證。辯護律師調查取證確實有困難的,可以根據規范申請檢察院、法院協助律師收集、調取證據。

關於證人出庭作證問題,既然法律和司法解釋明文規定了證人應當且必須出庭作證,那麼證人未出庭作證的審判活動就屬程序違法,因此,人民法院必須不折不扣地執行證人出庭作證的制度。同時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證據法》,規范證人作證的權利與義務。

由於法官對庭審筆錄不夠重視,導致整個庭審筆錄記錄不全面甚至有些特別重要的內容都記錄不上,嚴重影響庭審的質量,也直接影響到以後案件的審理(特別是現在刑事案件二審還普遍採用書面審理)和審判委員會對案件的討論和認定。

相關鏈接:

《報告》中有關證據開示的研究:(一)證據開示應當單向還是雙向。煙台市檢察院的證據開示規則明確規定了對等原則。即不僅檢察機關需向辯護方開示證據,而且辯護方必須向公訴方開示相應證據,未經開示的證據不得在法庭上出示或使用,辯護方也不例外。我們認為,現代的證據開示制度已經由單純的關注司法公正轉向公正與效率並重,而實踐中經常發生辯護人在庭審時突然出示被告人無罪的證據,令公訴方措手不及而不得不請求延期審理的情形,影響了訴訟效率。因此,應當規定控訴方和辯護方都負有向對方開示相應證據的義務。當然,各自開示的范圍可以有所不同。

(二)證據開示的范圍如何確定。煙台市檢察院的證據開示規則規定,控方應當開示控訴證據:庭示證據和非庭示證據、出庭證人和出庭鑒定人名單、法定量刑情節和酌定量刑情節的證據,並證明上述證據合法性及其他應當開示的證據等。辯護方應當開示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筆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在現場、不具備刑事責任能力、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不具備所指控的犯罪構成要件的證據;能夠推翻法律上推定事實的證據;法定和酌定從輕、減輕、免除處罰情節的證據;出庭證人和出庭鑒定人名單;證明上述證據合法性及其他應當開示的證據等。同時,他們也規定了國家、公共利益豁免和保守職業秘密等例外情形。另外,煙台市檢察院還要求律師必須在證據開示結束之後向檢察院提交自己對證據和有關案件的看法與意見,類似於要求提前告知辯護意見。可以看出,他們規定的證據開示範圍非常之廣泛,不過,其中有幾個方面引起了我們關註:

首先,該院規則中關於控訴方與辯護方應當開示的證據范圍有重合之處。比如,庭示和非庭示證據與其後幾項證據是同一關系。「不具備所指控的犯罪構成要件的證據」包括「不在現場、不具備刑事責任能力、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等情形的證據。

其次,辯護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筆錄也必須開示的規定於法於理都不通。會見筆錄是辯護律師與當事人交流的記錄,其中可能包含有律師與當事人之間的秘密、特別是可能有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利的內容,無論從職業要求還是法律規定看,辯護方都沒有義務向公訴方開示對被告人不利的證據,因此證據開示的范圍包括辯護律師的會見筆錄顯然不合適。

再次,控辯雙方在庭前取得的證人證言是否應當開示或者應當明確排除在開示範圍之外。調研過程中,檢察官和律師們不約而同地表露出對證人證言在證據開示後可能被對方施用某種手段改變的擔心。實際上,在某些國家,法律明確規定證人向控訴方或者辯護方所作的陳述不屬於向對方披露的范圍。這一方面可以防止證人在開庭前被對方用某種方式改變作證內容,另一方面也是庭審的直接言詞原則所要求的。我們認為,我國也可以借鑒這種做法,證據開示只需開示證人名單、住址等,雙方都可以事先去詢問證人,但證人的陳述不屬於向對方開示的范圍,也不能作為證據提交,只能自己用來准備控訴和辯護,最終認定案件必須以證人出庭作證為准。如此,擔心證人在證據開示後被對方引誘、脅迫改變證言的問題可能就不會太突出。

最後,在證據開示活動結束之後,辯護律師是否應當在開庭之前將自己對證據及案件的看法、意見提交檢察院。煙台這種做法的理由是公訴機關已經將證據材料和載有公訴意見的起訴書提供給了辯護方,作為一種對等,辯護方也應該將本方的辯護意見、根據及理由在庭審前提供給檢察機關。這一規定可以與日本的控辯雙方庭前整理爭訟焦點、英國的庭前答辯指導程序中的觀點交換以及民事訴訟中被告庭前提交答辯狀的做法相類比。我們認為其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即使不能屬於證據開示,也可以作為庭前准備程序的一個環節。

(三)證據開示的形式及開示次數等事項有無必要明確限定。考察證據開示制度的歷史發展,可以發現該制度的本質其實就是控辯雙方的證據信息披露活動。基於此,一些國家,比如日本、美國等,對證據開示並沒有規定嚴格的形式,對開示次數也沒有具體的限制規定。由此可見,只要能夠達到雙方互相知悉信息的目的,不應該太過拘泥於開示的形式,不需要將其設計成類似庭審或者聽證的形式,也不必規定是一次開示還是二次開示。

理解了證據開示的本質和形式問題,證據開示的提起、開示時間、地點等問題就迎刃而解。一般情況下律師到檢察機關查閱、復制證據材料時,只需將己方掌握的有關信息披露給檢察院即可,如果有必要,雙方可以連續開示。對證據開示雙方發生爭議如何解決的問題,我們認為,爭議可以提交法庭依法裁決。

(四)未開示證據的處理。煙台市檢察院證據開示規則主張凡是未經開示的,不得在法庭上出示和使用。我們認為,刑事審判在證據取捨方面必須慎之又慎,簡單地規定不得在法庭上出示和使用,不一定能帶來積極的效果。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做法,我國在建立證據開示制度時,可以規定下述救濟和制裁措施:法庭可命令違反義務方繼續向對方開示證據;法庭可批准訴訟一方基於另一方違反開示義務而提出的延期審理申請;對違反開示義務導致訴訟延期者,法庭可給予經濟處罰或者要求給予對方經濟賠償;最後,對於某些特別情形,法庭可以禁止未經開示的證據在法庭上出示、使用。

張金龍(河北張金龍律師事務所):辯護律師雖然享有一系列的權利,但在立法上對辯護律師知情權的規定幾乎處於空白,比如,羈押期限的延長是否告知律師,偵查機關的偵查終結、移送起訴、退回補充偵查、向法院及哪級法院提起公訴應否通知律師。

1、在偵查階段,偵查機關應向辯護律師履行如下告知義務。A、及時轉達犯罪嫌疑人聘請律師的意思表示。B、對辯護律師代為申訴、控告的情況及時予以答復。C、應將延長羈押期限的原因書面通知律師。D、應將偵查終結,移送起訴或者撤消案件的情況書面通知律師。

2、在審查起訴階段,檢察機關應向辯護律師履行如下告知義務。A、應將退回公安機關補充偵查的情況書面通知律師。B、應將提起公訴、不起訴或撤銷案件的情況通知律師。

李明(福建天衡聯合律師事務所):刑辯之路不好走,卻不能不走,因為有多少受監禁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期盼,期盼著律師為他們打開刑事辯護之門,帶來一束法律的陽光。而從律師制度誕生之日起,為維護當事人的權利而斗爭就成為了律師的神聖天職。魯迅先生曾經說過:「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相信,只要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律師能為實現公正而對刑事辯護給予更廣泛的關注和更主動的參與,刑辯之路必將越走越寬,越走越平坦!

相關鏈接:

關於辯護律師參與訴訟的時間。在英國,律師應當在第一時間內掌握指控的材料,而且必須有充分的時間准備、研究這些材料。早期的偵查階段是最關鍵的階段,在此階段,犯罪嫌疑人可能被折磨、會認罪,這些都可能導致最後法院對他作出有罪宣判,因此犯罪嫌疑人在這個階段應當得到律師全面的法律協助,而不是低等的、差一檔次的協助。

關於律師的訴訟權利,在英國,警察的任何訊問律師都會自始至終在場,而且律師與犯罪嫌疑人之間的交流也是保密的,當事人不需要擔心律師會泄露他的講述,這也就意味著公訴人沒有任何權力了解律師與其當事人交流的內容。

關於辯護律師的角色。在英國,辯護律師與控方律師是平等的,即在刑事訴訟中,人們尤其是法官對他們的支持和尊重是平等的。

在英國,要求辯護律師永遠不能背叛他的當事人的利益和信任,人們希望辯護律師為被告人的利益激烈地爭辯。但律師的所有行為必須在法律的規則和行業規范之下進行。

作者:華鵬
來源:中國律師網

Ⅶ 香港律師可以直接在英國執業嗎

可以!因為英格蘭和威爾士律師協會推出了QLTS(外國律師轉化考試),律師可以走這專條路徑獲得屬SOLICITOR資格。
QLTS這門考試主要還是考普通法的相關知識。香港也是行普通法,所以可以直通。英國很多法學院和社會培訓機構推出了GDL/LPC培訓,按照一般路徑一年GDL,一年LPC,兩年TC就可以申請SOLICITOR。針對香港學生而言,沒有難度,更可免試。

Ⅷ 如何申請進入英國律師學院

讀LLM無法取得英國律師資格,請學習PGDL或者GDL課程,然後選擇出庭律師(進4大)或事務律師,學習相應的課程,比如BVC,LPC學完再完成相應的實習,即可獲得英國律師資格

Ⅸ 大陸大學畢業,想去英國當律師,怎麼考啊要過什麼啊還是先考上大陸的研究生

英國律師分兩種:Barrister和Solicitor。即出庭律師和事務律師。
出庭律師是帶假發的。出庭律師資格的獲得叫做call。要想call成一個出庭律師需要在法學院畢業以後去上一個Bar的課程,畢業以後如果有chambers要你(出庭律師的律所叫chambers)。那麼你就進去做學徒。但是什麼時候轉正那是說不好的,只有有了名額才能call成一個正式的出庭律師。在此其間律所養著你。有些人做10年還是個學徒。我也聽說過。做成出庭律師了,乾的好的話,10-15年以上的出庭律師,會被法官和律師公會授予御用大律師的稱號(KC或者QC),獲得御用大律師資格叫做silk.

事務律師是不可以出庭的律師。事務律師資格的獲得叫做qualifiy 。要想qualify成一個事務律師必須有法學本科課程,如果沒有也可以讀一個一年的DGL的壓縮課程來彌補。然後再讀一年的LPC課程。然後如果有law firm要你(事務律師的律所叫law firm),那麼你就進去實習兩年。然後轉正。律師做的好,可能10年以後(大所)你會有機會升級成合夥人。

在英國你能不能做律師完全看律所要不要你,有些大所要你還會全額支付你讀書學費和生活費。每年的名額非常的少,一個大所才幾個人到十幾個人的名額。所以在英國想做律師是很難的。都是人才中的人才。精雕細琢的,比美國做律師要難的多的多。

基本上,在英國,你本科沒有2-1到first的成績,就不要想進大所了。

另外,中國人做不了出庭律師的。不是明文限制,而是沒有律所會要一個母語不是英語的人去做出庭律師的。我在英國這么久,認識很多大律師和御用大律師。沒有一個中國人。最多也是一些亞裔的人。早就中文都說不來的BBC。出庭律師就不要妄想了。我見過最好的就是獲得了出庭律師的資格,但是最後還是進了事務律師事務所。

另外,你在國內的本科學位英國是不承認的。你可以去讀法律碩士,但是律所不認你的本科。你需要重新讀本科課程或者讀GDL

你要想在英國做律師,我還是建議你不要去讀什麼法律碩士了,直接去讀GDL,然後LPC,邊讀邊申請律所,運氣好律所要你會幫你把之前的學費和生活費補貼給你。但是你的成績一定要優秀。

Ⅹ 怎麼才能拿到英國的律師資格

英國是實行律師業務分流制的典型國家。根據業務分流與法院審級相結合的標准,英國的律師被分為相對獨立的兩類,即事務律師(Solicitor)與出庭律師(Barrister)。
一、 事務律師(Solicitor),屬於初級律師,負責直接接觸和處理客戶的法律事務,進行大量的取證和法律文書的書寫和准備工作,但是不能出庭辯護。

在英國如果想成為一個律師,最初的起步階段必須通過兩道台階。第一是「法律學歷」台階,第二是「職業培訓」台階。「學歷台階」是指你的第一學位是法律專業。如果不是,則必須修到法律研究生證書或是通過一個稱之為「Com-mon Professional Examination(CPE)」的考試。通過了這些第一關的考試,並不意味著你就可以繼續朝著律師夢進發了。首先,你(考試成績)必須是以「榮譽學位」二等或以上畢業的(二等是最低要求),這就意味著那些勉強過關的「差生」在此一階段就將被淘汰出律師行列。其次,在第一階段,所有人都必須修過以下被稱之為「基本課程」的7門課,即:衡平法,合同法,侵權法,物權法,刑法,公法(憲法和行政法)和歐盟法。

之後均要參加由事務律師公會組織的為期一年的法律事務課程。該課程主要是提供法律事務方面的訓練。主要是實體法、程序法以及法律實踐等方面,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在法律實務課程中,大約有1/4的課程時間用於諸如起草文件、會見、談判、辯論和法律調查等方面的培訓。通過法律事務考試後,這些未來的事務律師還必須進行為期兩年的實習。把實習作為取得事務律師資格的一個必要條件始終是英國事務律師培養制度的重要特色。

未取得學位的人也可以申請成為事務律師,但條件更為嚴格。除完成普通業務課程和法律事務課程,並通關相關考試外,申請人還必須進行為期5年的實習。
二、 出庭律師(Barrister),其資格取得條件較為嚴格。

即第二台階,進入被稱之為「The Inns of Court Law School」的律師學院接受「職業培訓」。任何預申請成為出庭律師的人都必須進入這四大律師學院中的一所進行學習。他們都位於倫敦,分別為林肯律師學院(建於1422年),中殿律師學院(1501年),內殿律師學院(1505年),格雷律師學院(1569年)。它們具有頒准英國律師資格的獨特權利。

除上述條件外,欲進入律師學院學習的申請者還必須提供能證明自己品格良好的書面證明。有犯罪記錄者、被宣告破產者等人員不能進入律師學院學習。通常情況下,專利代理人、商標代理人、議會事務代理人以及事務律師等在辭去現職前也不會被接受為律師學院的學員。主要向學員們提供出庭律師職業課程。出庭律師職業課程包括口頭訓練、會見技巧、談判方法等一些類的內容。但是律師學院的教學方式與大學法學教育方式是截然不同的,是由講師通過演講或指導等方式培訓學員。完成律師學院的課程後,學員就可以向各自所屬律師學院申請授予出庭律師資格。申請者被授予出庭律師資格後,還必須在出庭律師事務所進行為期一年的實習。在實習的最初6個月內,實習出庭律師不能接案,從第7個月開始方可。

在英國,沒有統稱為「律師」的詞彙。LAWYER一詞,嚴格講是美語詞彙而不是英語詞彙。執行律師職務的人有兩類,即大律師和小律師。
一、大律師。大律師,在英國稱為「BARRISTER」,中文名稱除大律師外,還有譯為「巴律師」、「高級律師」、「出庭律師」、「辯護律師」、「專門律師」等等。大律師是指能在英國上級法院執行律師職務的律師。大律師一般是精通某門法律或某類案件的專家。他們不僅通過辯護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而且回答小律師們提出的疑難問題。此外,大律師經過大法官的提名,還可由英國授予皇家大律師(QUEEN-SCOUNSEL)的稱號。大律師還有更多的機會被任命為高等法院法官和上訴法院法官。大律師辦理的事務一般分為兩部分,一是衡平法方面的事務,另一是普通法方面的事務。前者包括信託、轉移遷戶、遺囑、公司法財產、移收等事務;後者包括契約法、侵權行為法、刑法、親屬法等方面的事務。近年來,英國大律師的專門化傾向起來越明確,出現了商事律師、專利律師、稅務律師等新業務領域。
由於大律師具有較高的社會地位,所以取得大律師資格的條件很嚴格。第一,取得大律師資格,要受過一定的高等教育。包括:已有大學或工藝學校的法律學位;獲有英國大學或工藝學校其他學位;具有國外或愛爾蘭某些大學法律學位,按規定可以免除學術訓練兩科目以上的;年滿25歲以上,通過其專業考試,並且已有相當的學業、專業或商業能力的成熟學生(MATURESTUDENT)。第二,必須參加一個大律師組織——四大法學院,作為該院的學生,完成學術與職業訓練,參加法學院內一定的餐會次數(DININGTERMS)。第三,必須提交品格良好的證明書。曾犯某種罪行及現被宣告為破產之人;現為代理人、商標代理人和小律師的人,不得參加訓練,取得律師資格。第四,法學院學習期滿後,在有經驗的大律師指導下,實習一年,簽署入會誓言。以上四個條件具備後,方可成為大律師。
英國的大律師組織有四個,即林肯法學院、內殿法學院、中殿法學院和格蘭(雷)法學院。這四個法學院互不隸屬,成員包括正在各該院學習的學生及已從各該院畢業的大律師。這些學院沒有法人資格,基本上是個自由的社會團體,它們自定章程和行業規則,決定大律師資格的授予和免除。學院由君主或皇族擔任名譽院長,院長由資深的大律師互選產生。各院都設在倫敦,並在高等法院附近,院內有禮拜堂、圖書館、食堂兼禮堂的會館、專門律師事務所等。學院的職責是訓練和考核律師,監督大律師的活動,決定紀律處分。
二、小律師。小律師,在英國被稱為「SOLICITOR」,中文除把「SOLICITOR」翻譯為小律師外,還翻譯成沙律師、撰狀律師、訴訟律師、初級律師、事務律師等等。小律師是指直接受當事人委託,在下級法院及訴訟外執行律師職務,為當事人提供多種法律服務的人。它是由中世紀普通法訴訟程序的代理人,衡平法訴訟程序中的申請人和教會法院中的代管(辦)人(PROCTOR)演變而來的。
小律師的活動范圍,遠較大律師廣泛。他們可以擔任政府、公司、銀行、商店、公私團體的法律顧問,可以在下級法院,如治安法院、郡法院和驗屍官法院執行代理和辯護職務,還可以處理非訴訟案件,為當事人起草法律文書和解答一般法律問題。
根據1974年頒布的《小律師法》(THE SOLICITORS ACT 1974)規定,取得小律師資格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為英國公民。性別、民族不限;
(2)滿21周歲;
(3)必須經法律社議會按照《資格規則》(QUALIFYING REGULATIONS)吸收為法律社的學生,經過一年時間的學習,通過最後專業考試;
(4)在律師事務所實習兩年。具備以下四個條件,在向法律社交納了印花費、常年執照費准備賠償當事人損失的費用後,即由法律社匯錄於小律師名冊,取得小律師資格。
法律社(LAW SOCIETY)是小律師的領導管理機關。該社由上訴法院的檔案長領導,它自設學校,負責小律師的培養、教育工作。此外,法律社還有授予小律師資格權,頒發小律師行業執照權,還可以對小律師進行獎懲,制訂小律師酬金,掌握全國小律師名單等等。小律師執行職務的機構是律師事務所。小律師事務所一般是數人共同開業的,沒有個人開業。在小律師事務所,除小律師外,還有由小律師共同僱傭的辦事員,負責事務性工作。
大律師和小律師是英國兩種不同類型的律師,二者無隸屬關系。他們有各自的活動范圍和工作方式,因此,有人將大律師與小律師的關系比喻為專科醫生與一般醫生的關系。
上面提到,大律師一般是在高等法院執行代理和辯護職能,但大律師並不直接接受當事人的委託,而是接受小律師的委託。小律師與當事人直接打交道,與當事人簽訂合同,接受當事人的酬金,如果案件是在高等法院訴訟的,小律師按案後,首先進行必要的調查,研究案卷材料,然後將案卷事實要點及「爭論點」作一個扼要的節略(BRIEFING),交給大律師。大律師接受「節略」後,就負有處理該案的責任,是否提出證據,是否同對方和解條款的簽署,大律師都有權進行。
英國律師的這種分類及相互關系,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這種二元制的律師制度的優劣與否,曾在英國引起過爭論。一般認為社會上存在專門律師和普通律師,是有好處的。因為它能滿足不同當事人的需要使專門訴訟和普通訴訟的當事人都能獲得律師的幫助,但像英國那樣的大律師不直接接觸當事人則很難了解案件事實及當事人真實的意思表示,因此,不一定能充分保護當事人的利益。

熱點內容
抵押權法院執行 發布:2025-07-19 16:40:59 瀏覽:296
台灣勞工退休金新條例 發布:2025-07-19 16:30:53 瀏覽:882
行政復議法條例 發布:2025-07-19 16:30:41 瀏覽:472
張婷律師 發布:2025-07-19 16:24:44 瀏覽:740
浠水縣人民法院長 發布:2025-07-19 16:23:45 瀏覽:701
刑法討論區 發布:2025-07-19 16:18:12 瀏覽:460
村委開死亡證明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7-19 16:15:04 瀏覽:798
訴訟法交納管理辦法 發布:2025-07-19 16:14:53 瀏覽:499
道德修養的議論文 發布:2025-07-19 16:10:35 瀏覽:62
2015段波民法體系25圖 發布:2025-07-19 16:05:01 瀏覽: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