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法律援助機構設置
Ⅰ 有哪些法律援助機構
這還要結合當地情況.一般有司法部門提供的法律援助,也有其他機構提供的法律援助.
Ⅱ 法律援助是什麼部門,具體點
你好
國家撥款設立的專門為需要律師服務但經濟困難無力聘請律師的弱勢群體內及其法律規定容必須有律師提供法律幫助而自己又沒有聘請律師的特定人員提供無償法律服務,而設立的一種專門的法律服務機構。
法律援助中心是政府法律援助機構的正式名稱,由直轄市、設區的市或者縣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根據需要確定本行政區域的法律援助機構。
是由國家撥款設立的專門為需要律師服務但經濟困難無力聘請律師的弱勢群體及其法律規定必須有律師提供法律幫助而自己又沒有聘請律師的特定人員(如刑事案件中: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和死刑的、未成年人犯罪的等人員)提供無償法律服務,而設立的一種專門的法律服務機構。
法律援助中心是由出於人權保護和維護司法公正與平衡的目的而設立。
法律援助中心(司法部門設立的)是律師除律師事務所之外的法定執業機構。
法律援助中心的律師與律師事務所律師的區別在於:
前者享受國家工資,專門為法律援助對象提供免費法律服務的,後者是自謀生路,為社會提供有償法律服務的。法律援助中心的律師不得辦理非援助案件,不得向社會提供有償法律服務,不得向受授者收取錢物。
前者其注冊後的律師證件稱之為「律師工作證」,而後者的注冊證件叫「律師執業證」。
Ⅲ 如何進行法律援助機構查詢
進行法律援助機構查詢可以下載網路APP,在網路APP中搜索法律援助機構查詢,找到國回家政務答服務平台小程序,進入後進行查詢即可,步驟如下:
1、首先打開網路APP。
注意事項:
查完調解法律援助機構信息後還可以返回國家政務服務平台小程序首頁,點擊右上角關注國家政務服務平台小程序,輕松查詢法律機構、從事法律工作的人員信息。
Ⅳ 法律援助找政府哪個部門
到當地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尋求幫助。
法律援助機構是負責組織、指導、協調、監督及實施本地區法律援助工作的機構,統稱「法律援助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設有法律援助中心,指導和協調全國的法律援助工作。各級司法行政機關要積極向黨委、政府報告,爭取有關部門的支持,盡快設立法律援助中心,指導、協調、組織本地區的法律援助工作。 未設立法律援助中心的地方,由司法局指派人員代行法律援助中心職責。律師事務所、公證處、基層法律服務機構在本地區法律援助中心的統一協調下,實施法律援助。 其他團體、組織、學校開展的法律援助活動,由所在地法律援助中心指導和監督。
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法律援助人員,為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的人給予無償提供法律服務的一項法律保障制度。 我國的法律援助機構已基本形成了四級組織的架構:
1、在國家一級,建立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統一對全國的法律援助工作實施指導和協調。
1997年5月26日,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主要負責對法律援助工作進行業務指導,制定全國性的法律援助規章制度,中長期發展計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協調全國法律援助工作事宜,開展與國外法律援助團體及人士的交流活動等等工作。
同日,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成立。中國法律援助基金會的主要職責是募集、管理和使用法律援助基金,宣傳國家的法律援助制度,促進司法公正。其基金來源主要包括國內社團、企業、商社及個人的捐贈和贊助;基金存入金融機構收取的利息;購買債券和企業股票等有價證券的收益等。
2、在省級地方,建立xx省(自治區)法律援助中心,對所轄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實施指導和協調。
3、在地、市(含副省級)地方,建立xx地區(市)法律援助中心,行使對法律援助工作的管理和組織實施的雙重職能。
4、在具備條件的縣、區級地方,建立xx縣(區)法律援助中心,具體組織實施本地的法律援助工作。不具備建立法律援助機構條件的地方,由縣(區)司法局具體組織實施法律援助工作。
Ⅳ 社區法律援助中心屬於社會組織嗎
社區法律援助中心不屬於社會組織、是司法局的下設機構
Ⅵ 法律援助機構設在哪個部門
法律援助機構從中央到地方共分四級: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省級地方、地(市)級和縣(區)級地方法律援助中心。中央和省級地方法律援助中心主要行使管理職能;地(市)級和縣(區)級地方法律援助中心主要負責組織實施所轄區的法律援助工作。
社會法律援助機構是指司法行政系統以外的,具有行業特點和社會群體特點的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和社會團體所成立的法律援助工作機構。
Ⅶ 法律援助中心是什麼性質的機構法律援助的律師到底怎麼樣
法律援助中心是由國家撥款設立的專門為需要律師服務,但經歷困難無力聘請律師的弱回勢群體及其法律規定必答須有律師提供法律幫助而自己有沒有聘請律師的特定人員(如刑事案件中: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和死刑的,未成年人犯罪的等人員)提供無償法律服務,而設立的一種專門的法律服務機構。
法律援助中心是由處於人權保護和維護司法公正與平衡的目的而設立的。
法律援助中心(司法部門設立的)是律師除律師事務所之外的法定執業機構。
法律援助中心的律師與律師事務所律師的區別在於:前者享受國家工資,專門為法律援助對象提供免費法律服務的,後者是自謀生路,為社會提供有償法律服務的。法律援助中心的律師不得辦理非援助案件,不得向社會提供有償法律服務,不得向受授者收取錢物。
前者其注冊後的律師證件稱之為「律師工作證」,而後者的注冊證件叫做「律師執業證」。
Ⅷ 北京大學法律援助協會的機構設置
★理事會
定位:協會的領導核心
組成:會長、團支書、理事長各一人
職能:負責重大事項的決策,管理、監督並協調協會各部門的工作
★法律咨詢部
定位:進行專業化的法律咨詢援助
組成:部長兩名,成員
簡介:法律咨詢部是由北京大學法學院本科生為咨詢主體組成的部門,始建於1994年。2012年6月,協會部門進行重組 ,原咨詢部更名為法律咨詢部。北大法援法律咨詢部的核心工作是義務為民事案件、標的額較小的經濟案件、行政案件以及其他案件的當事人提供法律咨詢、代寫法律文書等法律援助。每周二、周三、周四、周五下午1:30到4:30以及周五上午8:30到11:30,,我們都會派專人在辦公室值班,為當事人提供咨詢服務。「情系民權社會,共建法制中國「是我們的宗旨。
★項目運營部
定位:協會重要活動的組織及運營機構
組成:部長兩名,成員
簡介: 項目運營部作為2012年法援重組中新成立的部門,同時也是法援的核心部門之一,其職能從原先的咨詢部分出,主要負責運營協會的品牌活動及其他重大活動,包括舉辦專題沙龍、講座、籌辦協會暑期實踐和開展校外普法等項目。在未來一年中,將主要負責校園法制宣傳、內部學術講座、12·4·法制宣傳系列活動和「青春船長·法治啟航」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課等活動。
★公共關系部
定位:立足宣傳和聯絡兩項基本職能,成為協會對外聯系的平台
組成:部長兩名,成員
簡介:公共關系部旨在擴大法援活動的影響,輔助拓展案源,同時提供更多的交流合作機會。她主要負責人人網、微博的建立和運營,12·4及3·15法制宣傳品牌活動中同接收單位的聯系及宣傳事項,與校內其他社團、其他高校類似社團以及法院、檢察院、律所等組織部門的聯系與合作等工作。
★研發設計部
定位:整理和總結協會工作成果,記錄協會發展歷程
組成:部長兩名,成員
簡介:主要負責的工作有會刊編纂、精品案例研習與推廣、協會多元化宣傳(視頻、照片、網頁等)、協會史記匯編等。
★協會辦公室
定位:協會內部事務管理及活動運作紐帶。
組成:部長兩名,成員
簡介:人力資源部是法律援助協會的首要職能部門,負責協會的內部事務,制定協會的章程條例,它是整個協會工作高效運行的樞紐和承上啟下的紐帶,發揮著重要的管理和協調作用,上承理事會,下達各部門。通過最廣泛的接觸各部門活動,人力資源部擁有了更加廣闊的聯系領域,增強了其資源配置的能力。人力資源部高效、周到、應變性強、交際廣泛的特點確保了協會各個機構的良性運轉,促進日常工作有條不紊的進行,有利於各項活動的高效優質開展。主要負責的工作有:招新迎新、構建聯絡網、社團內部建設、社團文化建設、財務管理及會員檔案管理。
Ⅸ 法律援助機構設在哪個部門
法律援助機構是負責組織、指導、協調、監督及實施本地區法律援助工作的機專構,統稱「屬法律援助中心」。 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設有法律援助中心,指導和協調全國的法律援助工作。各級司法行政機關要積極向黨委、政府報告,爭取有關部門的支持,盡快設立法律援助中心,指導、協調、組織本地區的法律援助工作。 未設立法律援助中心的地方,由司法局指派人員代行法律援助中心職責。律師事務所、公證處、基層法律服務機構在本地區法律援助中心的統一協調下,實施法律援助。 其他團體、組織、學校開展的法律援助活動,由所在地法律援助中心指導和監督。
Ⅹ 我國法律援助機構人員是如何構成的 這種構成有哪些現實的考慮
法律援助是指國家為了保障社會成員都可能實現法律所賦予的權利,對某些經濟困難和特殊案件的受援人給予義務提供法律幫助的一種法律救濟制度,它是一個國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和司法實踐,具體的法律援助需要通過下列人員或組織來具體實現。
1、法律援助機構的工作人員是實施法律援助的專職管理人員
法律援助機構是各省市及各區、縣負責組織、指導、協調、監督及實施本地區法律援助工作的機構,統稱為「法律援助中心」。根據《法律援助條例》第21條的規定,法律援助機構的工作職能是指派律師事務所安排律師或者安排本機構的工作人員辦理法律援助案件;也可以根據其他社會組織的要求,安排其所屬人員辦理法律援助案件。
2、律師是法律援助重要的實施主體
律師是熟悉法律、具有律師資格和執業證書的專業法律工作者,具有系統的法律專業知識,熟悉法律程序,在訴訟方面享有更多的訴訟權利,在提供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方面有非法律工作者和其他法律工作者所無法比擬的優勢。我國相關立法不斷強化將法律援助作為律師的一種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第24條規定:「律師必須按國家的規定承擔法律援助義務,盡職盡責,為受援人提供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條例》第6條規定:「律師應當依照律師法和本條例的規定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為受援人提供符合標準的法律服務,依法維護受援人的合法權益,接受律師協會和司法行政部門的監督」。在2003年9月12日《司法部關於貫徹落實〈法律援助條例〉促進和規范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見》中規定:「要督促律師切實履行法定義務。律師應當依據《條例》第6條的規定履行法律援助義務。律師每年義務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的數量由(區、市)司法廳(局)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規定。要積極探索律師履行法律援助義務的新方式和新途徑,使所有的律師都普遍履行義務。」在各地關於規范法律援助的條例、實施辦法、規定等立法中,大都規定了律師法律援助義務的內容。
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作為法律援助主體的律師主要包括法律援助機構專職律師和法律援助機構指派的律師事務所律師。律師在實施法律援助時,相關法律援助機構應依法給予其一定量的辦案補貼,這種補貼不是勞動報酬,而是辦案成本支出。
3、高校學生志願者是法律援助的一支生力軍
高校學生參與法律援助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首先,有效緩解法律援助供需矛盾。我國法律援助制度面臨著十分突出的供需矛盾。由於法律援助人才供給不足,我國約有四分之三應援助的案件未得到援助。其次,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鍛煉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法律援助的主要對象是貧者、弱者和殘疾者,法律援助工作洋溢著濃厚的人道主義精神。大學生參加法律援助工作就能直接面對這些社會問題,了解群眾疾苦並在提供法律援助過程中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自1994年我國法律援助制度實施以來,各地高校積極組織大學生參與,利用學生所學服務社會,取得了明顯的成績。
4、民間法律援助組織是法律援助實施主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除了國家法律援助之外,民間法律援助組織在法律援助中也正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民間法律援助組織是由能夠提供法律服務的單位或熱心公民組成,如在法學研究部門、民主黨派中設立的此類團體。這類團體在業務上受司法部門法律援助機構的指導,但不存在行政隸屬關系,不享受政府的財政撥款和司法行政機關的資助。它無償為當事人提供法律幫助,是目前法律援助實施主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此外,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5條規定,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對損害國家、集體或者個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可以採用鼓勵、聲援等手段支持受損害單位或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因此對當事人予以「精神法律援助」的上述機關、團體和企事業單位,也理所當然地屬於法律援助社會主體的一部分。在實踐中,此類法律主體通常表現為工會、婦聯、共青團、消協、街道辦等團體和單位。
5、基層法律工作者是現階段我國法律援助實施主體的一員
基層法律工作者承擔法律援助是在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的。這只隊伍立足基層,方便及時地為社會提供各種形式的法律幫助,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在實踐中承辦了大量的法律援助案件,不少地方立法都規定其負有法律援助職責。
6、其他法律工作者是法律援助實施主體的補充
在實踐中,這部分人員最主要是婦聯、殘聯、經過司法行政部門批準的其他社會法律咨詢機構的工作人員,還包括有許多考取律師資格或者法律職務資格的人員並沒有從事律師職業,而是仍然從事自己原來的工作,這些人員是利用自身資源為前提的,是現階段我國法律援助資源不足的一種補充。
總之,在各級法律援助機構指導、協調下,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律師、大學生法律援助志願者、民間法律援助組織、基層法律工作者以及其他法律援助人員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