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律師援助 » 保險公司的說明義務的法律規定

保險公司的說明義務的法律規定

發布時間: 2021-01-28 22:06:56

① 保險人免責條款的明確說明義務的法律淵源

[內容提要]合同義務是否履行的舉證責任由履行方來承擔,免責條款的說明義務屬保險人之義務,所以該事項的舉證責任應由保險人承擔。免責條款說明義務的范圍及舉證程序應如何准確、合理的界定,保險人對免責條款履行明確說明義務的舉證問題,是司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免責條款及保險人的說明義務、保險實務中存在的問題 幾個方面來進行闡述,以期對司法實踐中認定保險人是否履行免責條款的說明義務有所助益。 [關鍵詞]保險合同、免責條款、說明義務 一、免責條款及保險人的說明義務 免責條款是指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排除或限制將來責任的條款。這種條款通過分解風險,平衡當事人間的利益關系,促使交易的成就。免責條款是保險合同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它對保險人應承擔的風險責任做出限制,明確保險人不承保的風險及不承擔賠償責任的情況。但另一方面,免責條款往往被格式合同的提供者所利用,以逃避自身責任、擴大合同對方的義務或限制對方的權利,從而損害了交易關系中弱者方的合法利益。正因為如此,法律對免責條款的適用較為審慎、嚴格,免責條款受益方須在簽訂合同時提請對方注意並解釋說明合同中的免責條款,否則該條款不發生免責效力。我國《合同法》第39條規定:採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應遵循公平原則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並採取合理的方式提請對方注意免除或限制其責任的條款,按照對方的要求對該條款予以說明。我國《保險法》第18條對此更是有明確的規定:保險合同中規定有關保險人責任免除條款的,保險人在訂立保險合同時應當向投保人明確說明,未明確說明的,該條款不產生效力。 顯然,免責條款說明義務是保險人的法定義務,如果保險人違反此義務,該免責條款便會歸於無效。《保險法》之所以作如此規定,是因為保險合同一般是保險公司提供的格式合同,且合同條款中包含大量的保險術語,導致投保人在理解時存在一定困難。但是,保險公司在訴訟中負有舉證的責任,應出示有效證據證明其已履行上述法定義務,否則將承擔敗訴的不利後果。 二、保險實務中存在的問題近幾年公眾的保險意識在不斷增強,但保險業競爭也在迅速加劇,尤其是入世後外國同行將搶灘國內保險市場,給國內保險業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在這種大環境下,以往只重規模擴張不重利潤的各保險公司的許多問題日益突現,特別是在業務營銷領域。實踐中,圍繞免責條款大致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1、免責條款用詞用語不明確、含義不清楚,容易導致歧義和誤解。如本案就存在這種情況。《合同法》第41條規定:「對格式條款的理解發生爭議的,應當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釋。對格式條款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應當做出不利於提供格式條款一方的解釋」。因此,只要存在這種問題,保險公司就面臨著要承擔原本不必承擔的風險和損失的可能。 2、保險公司在與投保人簽訂保險合同時,常因未盡到免責條款的說明義務,導致糾紛增加,信譽下降。保險公司除了自身工作人員外,還有一大批保險代理人。這些保險代理人總體業務素質不高,而流動性卻很強,且常常唯利是圖,難免會違規展業。有時為了說服客戶購買保險產品,往往不主動向客戶提到免責事項。客戶一旦出險,如果屬保險條款中的免責情形,保險公司引用免責條款拒賠時勢必與客戶的心理期待相去甚遠,造成客戶心理落差太大,於是引出投訴與訴訟。如果免責條款含義非常明確,則法官很可能會以客戶在投保單上的簽名推定其對免責條款事項已明知而判其敗訴。但最終受害的其實是保險公司自身,因為這樣做會失去信譽、失去客戶。 3、在許多案例中,保險公司因難以證明已履行免責條款說明義務而敗訴。由於有些免責條款語義不清。晦澀難懂,有的因技術性。專業性過強而超出了普通的理解能力,因此保險公司若適用此類條款免責將極易引起糾紛。碰到此類索賠案件對保險公司是非常不利的,除非能舉出有效證據證明已在客戶投保時向其解釋說明過這些免責條款。但保險公司事實上很難舉證,即使有工作人員證言也會因有利害關系而不被法院採信。造成舉證困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保險代理人流動性大給保險公司舉證造成了不便等等,但究其深層次的原因還在於保險公司風險意識不強,法律意識淡薄,只重前期展業不重後期管理,只重初期保費收入不重日後訴訟隱患。手續不規范、程序不到位是普遍存在的情況,更別談日後訴訟證據的收集和保管了。 三、保險合同中免責或部分免責條款的認定標准 關於免責條款之具體表現形式,即如何認定一個保險合同條款屬於免責條款的問題,實踐中仍存在一定的分歧。有觀點認為,只有保險合同中的責任免除部分才能被認定為責任免除條款;有觀點認為,保險合同中有關保險責任范圍的條款亦屬於免責條款;有觀點認為,免賠率或者免賠額以及合同約定的投保人或被保險人不履行義務時,保險人全部或者部分免責的條款應認定為責任免除條款;有觀點認為,保險單的特別約定欄中有關保險人免責的內容即屬於免責條款。 筆者認為,對於那些明確規定在保險條款中的「責任免除」或「免責條款」或「除外責任」部分的條款,毫無疑問屬於責任免除條款。實踐中爭議較大也是較具有迷惑性的是另一種形式的保險條款。這類條款本身未被規定在保險條款中的「責任免除」部分,而是隱含在其他保險條款或者在保單正面以特別約定的形式出現,但其本身確實起到了免除保險人部分或全部理賠責任的效果。要確認某一條款是否屬於免責條款范疇,關鍵不在於該條款是否有免除責任的內容,而在於這種免除責任的約定是否超出了通常情況下一般理性人的認知范圍及法律的基本規定。因此,筆者認為免責或部分免責條款是指在發生保險事故後,保險人無須對發生事故造成的損失給予賠償或給付保險金或僅承擔某項責任范圍的條款。其具有如下特徵:第一,它是一種契約條款,免責或部分免責條款訂入保險合同是免除或部分免除保險人責任的前提和基礎。第二,它是當事人事先約定或制定的,在責任發生前訂立並於責任發生後才生效的條款。第三,免責或部分免責條款旨在免除或限制保險人對未來可能發生保險事故所產生的保險責任,具有免除責任或限制責任的功能,這是保險免責條款最主要的特徵。 四、保險人已經履行提示、明確說明義務的裁量標准 部分免除保險人責任的條款是保險合同內容的一部分,對保險人而言,對部分免責條款的明確說明義務在實踐操作層面上還有更多的模糊問題需要解決。諸如:履行的方式,提示的程度等。 (一)提示義務的履行形式 根據《保險法》的規定,對於免責條款,保險人應在投保單、保險單或者其他保險憑證上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如提示應具有「顯示標志(如字體加粗、加大、相異顏色等)」。同時,免責條款的字體可以採取加大、加黑、加粗、斜體或者採用不同顏色印製,以達到保險法要求的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程度。 (二)明確說明義務的履行標准 我國現行法對如何把握對於明確說明的內涵未作規定。對此,中國人民銀行和最高人民法院先後出現過三種意見:1、中國人民銀行的答復:「保險人在機動車輛保險單背面完整、准確的印上經中國人民銀行審批或備案的機動車輛保險條款,即被認為履行了保險法規定的告知義務。投保人在保險單上簽字,是投保人對保險單即保險條款的有關內容表示認可並接受約定義務的行為」。2、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的批復:明確說明是指保險人對於免責條款,除了在保險單上提示投保人注意外,還應當對有關免責條款的概念、內容及其法律後果等,以書面或者口頭形式向投保人作出解釋,以使投保人明了該條款的真實含義和法律後果。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保險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徵求意見稿)第11條規定:明確說明是指保險人在與投保人簽訂保險合同時,對於保險合同中所約定的有關保險人責任免除條款,應當在保險單或者其他保險憑證上對有關免責條款作出能夠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並且應當對有關免責條款的內容以書面或者口頭形式向投保人作出解釋。 比較上述三種意見,關於保險人明確說明義務的履行程度,中國人民銀行的要求最低,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的批復要求最高,司法解釋草案的要求與保險法接近。目前通說認為第二種意見比較合理,審判實踐中也基本採用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批復的意見。

② 保險法告知義務有哪些范圍

一、關於告知義務主體的范圍
告知義務人的主體原則上為投保人,因為他是訂立保險合同時保險人的相對人,所以我國《保險法》第17條規定,投保人負有如實告知義務。對這一點無任何疑義。
關於如實告知義務的承擔人,各國立法例規定的不盡相同。有的國家規定告知義務人為投保人,如德國、義大利、越南、俄羅斯等;有的國家區分不同情況,如《日本商法典》區分損失保險和人壽保險,其第644條規定,損失保險的投保人,負如實告知義務;其第678條規定,人壽保險的投保人和被保險人,均負如實告知義務;有的國家規定告知義務人為投保人和被保險人,如韓國、瑞士。
美國保險立法對於如實告知義務的承擔人,並沒有完全一致的規定。但是,在美國各州的保險實務上,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的地位並未加以明確劃分,通常將被保險人列為如實告知的義務人,實際包括在投保人內。1
我國《保險法》第17條規定,投保人負如實告知義務。我們認為,在保險活動中,對投保人和被保險人均應課以告知義務。首先,就財產保險而言,被保險人為保險事故發生時的受損人及受益人,根據權利和義務一致原則,被保險人負告知義務理所當然。同時,財產保險的被保險人往往最了解保險標的物的狀況及危險發生情況,便於告知義務的履行。其次,在人身保險中,被保險人對自己身體狀況的了解更為透徹,比投保人負擔告知義務的理由更加充分。再次,考慮到投保人和被保險人不是同一人的情形,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之危險事項有比投保人更為透徹的了解,特別是有關被保險人的個人或者隱秘事項,除被保險人本人以外,投保人難以知曉。若不使被保險人負擔如實告知義務,對於保險人估計危險難免會有所妨礙。既然被保險人是以其財產或者人身受保險合同保障的利害關系人,要求其承擔如實告知義務,其妥當性不應受到懷疑。所以,我們認為保險法告知義務人為投保人和被保險人。
二、關於告知義務的履行時間
關於告知義務的履行時間,各國立法均明確規定為「保險合同訂立時」,我國台灣地區
《保險法》第64條亦作出如此規定。在解釋上,學者們認為,「訂立契約時」泛指保險人為承保意思表示之前,義務人於投保時及投保後契約成立前應負告知義務。1
我國《保險法》關於告知義務履行時間的規定則顯得較為模糊,但多數學者認為告知義務的履行應於保險合同訂立時進行。2我國《澳門商法典》第973條第1款更是明確規定為投保人「最遲應於訂立合同時」履行告知義務。但也有學者認為保險合同訂立後,特別是在保險合同復效時、續約時、合同內容變更時也應該履行如實告知義務。3我們認為告知義務的履行時間應在保險合同訂立時。
就告知義務的性質而言,告知義務屬於先合同義務,即在保險合同成立之前應履行的義務。我國《保險法》第17條第1款的規定:「訂立保險合同,投保人對於保險人就保險標的或者被保險人的有關情況的詢問應如實告知。」依該條可知,投保人或被保險人應在合同訂立時履行告知義務,本條之所以規定「訂立合同時」在於區別如實告知義務的性質和保險合同成立後投保人或被保險人所負通知義務的不同。所謂「訂立合同時」應泛指保險人做出承保意思表示之前。即「合同成立前的告知義務」。
三、關於告知義務的內容
告知的內容,主要是指重要事實的告知。英國《1906年海上保險法》第18條第2款規定:「所有影響一個謹慎的保險人確定保險費或決定是否承擔某項風險的情況均為重要事實。」
在英國,具體講,必須告知的重要事實有:
(1)所投保的風險,就其性質或險別比人們通常預計的要大;
(2)同樣,外部因素使得風險大於通常狀況的;
(3)導致預期損失金額大於通常估算的金額;
(4)以往其他保單項下發生的損失和賠償;
(5)以往投保時曾遇到其他保險人的婉拒或提出的不利條件;
(6)因被保險人免除第三方本應承擔的責任而影響到保險權益轉讓的事實;
(7)是否存在其他非補償性保險單,如壽險或人身意外險保單;
(8)與保險標的有關的全部事實及相應的介紹。
我國《保險法》第17條第2款規定:「投保人故意隱瞞事實,不履行如實告知義務,或者因為過失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足以影響保險人決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險費率的,保險人有權解除保險合同。」從該條可以看出,告知的內容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足以影響保險人決定是否同意承保的重要事實;第二種是足以影響保險人決定是否提高保險費率的重要事實。
判斷「重要事實」的標準是什麼美國的保險法律中有兩種證明重要性的方法:一是風險增加法,二是影響損失法。4
1、風險增加法。這是一種使用較為普遍的方法。按照這種方法,一個事實要構成重要的事實必須引起承保風險的增加。紐約州保險法規定:除非保險人了解到不實陳述的事實會導致其拒絕達成(保險)合同,否則不能被看作是對重要事實的不實陳述。在確定重要性時,(法庭)允許以保險人簽訂合同時是否會接受,抑或拒絕類似風險的習慣做法作為證據。馬薩諸塞州保險法規定:除非不實陳述增加損失風險,否則不能視為對重要事實的不實陳述。使用這種方法,如果投保汽車保險,家中有一個20歲的青年人與投保人共開一輛車,而投保人告訴保險人家中沒有25歲以下的人開車,由於汽車保險人按慣常做法對於年輕、單身駕車人收取較高的保費,顯然,投保人所陳述的事實已經增加或嚴重影響保險人承保的風險,構成了被保險人的不實陳述。
2、影響損失法。這是一種比較極端的方法使用不如前一種廣泛。這種方法通常規定:不論事實本身的重要性如何,如果這種不實陳述從本質上並未造成承保財產損害的增加或導致其滅失,就不能使保險合同失效。
我們認為判斷事實重要性的標准不能依義務人或保險人的主觀意思決定,須依事實的性質綜合各種情況進行客觀的、全面的考察。假如該事實足以影響保險人承受危險的決定時即為重要事實,而義務人主觀上認為不重要,在詢問時未作出告知,也產生告知義務的違反。對於有關事項的未告知或告知不實,保險人須證明其重要性。假如發生爭執時應當由法院就危險的性質加以判斷。但是如果保險人對此問題已以書面標明的,可以視為重要事項;反之如果保險人只概括地在書面上詢問「是否有其他疾病」或類似的文句,則不得視為該問題已經「書面標明」。投保人對之是否有違反如實告知義務的情形,仍須由其所未告知或不實告知的事實是否為重要事項而定。
四、關於告知義務的履行方式
各國的保險法都規定了投保人在訂立保險合同時有如實告知的義務,如果不如實告知,投保人、被保險人及受益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但由於各國的法律傳統和保險業的發展水平不同,告知存在兩種制度:一種是詢問告知制,即只有在保險公司詢問的情況下,投保人才有義務如實告知;另一種是主動告知制,即不經過詢問,投保人也應當將與保險公司決定是否承保及費率高低有關的重要情況告知保險公司,如果有隱瞞不告知或者告知不實,投保人、被保險人和受益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一)《保險法》規定的詢問告知制
根據我國《保險法》第17條第1款的規定,我國適用的是詢問告知制。一般情況下,保險公司可以要求投保人填寫保險公司印製的投保單,作為對如實告知義務的履行。個別情況下,保險公司可以就投保單之外的有關事項進行詢問,無論這種補充詢問是書面的還是口頭的,投保人都應當如實告知,否則,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我國的詢問告知制是與我國保險業的發展水平以及我國廣大投保人的風險管理意識相符合的。
(二)《海商法》規定的主動告知制
我國《海商法》第222條規定:「合同訂立前,被保險人應當將其知道或者在通常業務中應當知道的有關影響保險人據以確定保險費率或者確定是否同意承保的重要情況,如實告知保險人。保險人知道或者在通常業務中應當知道的情況,保險人沒有詢問的,被保險人無需告知。」顯然,依照《海商法》的規定並對之作文義解釋,投保人(被保險人)的如實告知義務之履行不以保險人的詢問為前提,不論保險人是否詢問,除非保險人已知或者應知,投保人(被保險人)應當將有關保險的重要情況「主動」告知保險人。1至於何者構成重要事項,為事實判斷問題,因保險標的和承保險別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投保人無需告知的保險人「沒有詢問的」事項,僅以保險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的事項為限。可見,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對於有關影響保險人據以確定保險費率或者確定是否同意承保的重要情況,不論保險人是否詢問,均應履行如實告知義務。
(三)對兩者的比較
我們認為,在保險關系中,保險人居於有利地位,對於哪些事項事關保險危險的發生或其程度,在判斷上具有豐富的經驗,應當由其就這些事項對投保人作出詢問也在情理之中。如果其沒有就這些事項作出詢問,表明此等事項並不重要,或者可以推定保險人已經知道這些情況或者雖不知情但免除了投保人的如實告知義務,投保人自然沒有必要主動進行告知。有鑒於此,我們認為,對海商法上關於如實告知的規定,應作寬松的解釋,即投保人只對保險人關於重要事項的詢問有如實告知義務;而對保險法第17條應作反面解釋,即如果保險人沒有詢問投保人的事項,投保人沒有必要告知保險人。
(四)對《保險法》第17條第1款的修改意見
建議將該款修改為:訂立保險合同,保險人應當向投保人說明保險合同的條款內容,並可以就保險標的或者被保險人的有關情況提出書面詢問,投保人應當以書面形式如實告知。
五、關於告知義務的免除
投保人告知義務的免除,是指在某些情況下,根據法律規定可以免除投保人的告知義務。隨著保險業的發展,許多國家在規定了投保人負有告知義務的同時,亦嘗試在某些情況下免除告知義務。如美國《加州保險法》第333條的規定和我國《台灣地區保險法》第62條的規定。
對於保險人沒有詢問的事項,投保人沒有義務告知保險人,但對於保險人詢問的事項,投保人並不負擔無限告知的義務。投保人應當如實告知的事項,應當為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知道的有關保險標的危險情況的重要事項(即直接影響保險費率的確定和危險發生的程度的事項),以保險人在投保書中列明或者在訂立保險合同時詢問的事項為限。例如,投保人在訂立人壽保險時,有關被保險人的年齡、性別、住所、職業、收入、健康狀況、有無重大疾病、心理健康狀況、家族病史等事項,應當為重要事項。保險人已經詢問的事項,投保人和被保險人不知道的,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沒有告知義務。
告知義務的免除制度,我國保險立法尚未確立,不過,許多國家的保險立法已傾向於由保險人自身承擔因過失而放棄或不
知本應知道的事實的責任。對此我國台灣地區張某訴保險公司一案的判決可以反映此種立法潮流。1
張某於1995年5月向台灣某保險公司投保終身壽險300萬元,約定被保險人發生癌症時賠付50%,身故時賠付50%。投保書健康告知欄中有關於過去5年是否患有癌症以及現在是否患有良性腫瘤,惡良性不明腫瘤的詢問,投保人張某均填寫「無」。同年6月,張某因感冒內耳積水就診,經檢查得知已患初期鼻咽癌,張某因此向保險公司申請理賠。保險公司經審核,發現其住院病歷中張某主訴自覺頸部有硬塊約2個月(即投保前)。保險公司以投保人在投保前已自覺腫塊而未如實告知為由予以拒賠。張某不服,起訴至法院。
台灣台中地方法院一審判決認為,保險人不能舉證證明投保人在投保前曾有鼻咽癌就診記錄,應認為張某投保前未經證實已患鼻咽癌,因此也就不存在投保人不實告知的問題,故判決保險公司敗訴。
保險公司不服一審判決,向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提出上訴,二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理由是,投保人在投保之初,已經在保險公司指定的醫院體檢,有專職負責體檢的醫生進行詳細檢查後,就有關部門是否有腫塊或腫脹,均填寫「無」,由此可以認為,投保人在投保時無頸部腫塊及腫脹。保險公司提出的拒賠理由主要為,病例上記載有投保人自述頸部有硬塊約2個月,對此張某認為,此屬主治醫生誤記,主治醫生已予以證實,保險公司不能憑一次的記載即作出不利於被保險人的認定,從而對保險公司以違反告知義務為由的拒賠決定不予支持。
我們認為,從保障投保人和被保險人利益的角度,我國《保險法》應該增加告知義務免除條款。
六、關於違反告知義務的要件
告知義務的違反,須具備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方可構成。主觀要件指義務人未告知或作不實的告知,是否為故意或過失所致。其客觀要件,是指告知義務人不告知有關重要事項或有關事項作不實說明。關於違反告知義務的主觀歸責性,立法例多采過失主義,日本和義大利更是將此種過失限於重大過失。
我國《保險法》第17條第2款規定,投保人故意隱瞞事實,不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的,或者因過失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足以影響保險人決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險費率的,保險人有權解除保險合同。可見,我國立法對違反告知義務的主觀歸責性亦采過失主義,而將告知義務人主觀上無過失的情況排除在外,此種立法主張值得肯定。縱觀各國立法,違反告知義務的客觀構成要件,大體有兩種體例:因果關系說和非因果關系說。
第一種,因果關系說。此說主張,若投保人未如實履行告知義務的事項和保險事故的發生之間具有因果關系,保險人才可以解除合同,不負保險賠償責任。若已賠償的,保險人可請求返還。至於未如實告知事項和保險事故發生之間是否有因果關系,須由投保人或被保險人證明。未能證明彼此間有因果關系,保險人可解除合同並不負理賠責任。德國、日本、我國台灣地區及美國kansas、missouri、rhode三州采此說。1
第二種,非因果關系說。此說認為投保人只要有違反如實告知義務的事實,不論其與保險事故的發生是否具有因果關系,保險人都可以據之解除合同,免負保險賠償責任。此說又稱危險估計說。因為其重點只在於投保人的違反如實告知義務可能影響保險人在訂約時的危險估計,至於事後是否影響保險事故的發生不在所論之列。法國及美國大多數州皆采此說。2
針對上述兩說,我們認為,非因果關系說只論投保人是否違反如實告知義務的表面事實,而不論事實
上是否影響保險事故的發生。這與保險法第17條的規定即投保人所告知的范圍以重大事項為限的立法本意是不相符的。因而是不可取的。
如果采因果關系說,在保險事故發生前,投保人未將所知或所應知的事項如實告知,已違反「誠信原則」,若所涉及的事項屬重大而影響保險人的危險估計,保險人可解除合同,並保留收取保費的權利。在保險事故發生後,若投保人違反如實告知義務,和保險事故的發生無關聯,那麼,保險人仍應負保險賠償的責任。這種法理可由我國《保險法》第37條的規定得知。保險法第37條第2款規定的宗旨是,危險增加本應依同條第1款的規定通知保險人,否則應負特定的不利法律效果,但若後來損害的發生不影響保險人的負擔,投保人的通知義務可以免除,保險人不得主張本可主張的法律後果。換言之,保險事故發生時保險人解除權未行使或危險增加對於保險事故的發生及保險人的給付范圍無影響,保險人仍應負給付的義務。據此,因果關系說似較合理。
告知義務人違反告知的事項與保險事故的發生兩者間如果沒有因果關系,保險人可否解除契約美國法院近來已有區分險種的做法,即在財產保險及責任保險,保險人固不必證明有因果關系即可解除契約,但在人壽保險,則須違反告知的事項與保險事故的發生有因果關系,保險人始得解除契約。我國台灣地區保險法在1992年修訂時特別增加「……,但要保人證明危險之發生未基於其說明或未說明之事實時,不在此限。」3換言之,對此持否定觀點,即告知義務人違反告知的事項與保險事故的發生如果沒有因果關系,保險人不得解除合同。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對違反告知義務的客觀要件,應采因果關系說。基於此觀點,應對我國《保險法》第17條第2款和第4款作如下修改:投保人(或被保險人)故意隱瞞事實,不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的,或者因過失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足以變更或減少保險人對於危險估計者,保險人可以解除合同,保險事故發生後亦同。但投保人(或被保險人)證明保險事故的發生未基於其不告知或未如實告知的事項時,不在此限。
七、關於違反告知義務的法律後果
告知義務人違反告知義務的法律後果,各國立法的規定不盡相同,有規定合同無效者(如俄羅斯、法國),有規定合同終止者(如韓國),有規定合同撤銷者(如義大利),但多數國家均規定由保險人享有合同解除權,我國《保險法》亦作如此規定。
投保人違反如實告知義務,並不產生保險合同無效的後果,保險人只是有條件地取得解除保險合同的權利。保險人因投保人違反如實告知義務而取得解除保險合同的權利,稱之為保險人的解約權。因為投保人違反如實告知義務,使得保險人承保風險後實際處於很不利的地位,保險人是在沒有了解真實情況的前提下同意承保,法律若繼續維持保險合同的效力對保險人不公平,反而會鼓勵投保人不履行如實告知義務。所以,投保人違反如實告知義務,保險人應當取得相應的補救。
因違反告知義務所產生的解除權,在保險合同成立的同時即已發生,不問保險人的保險責任是否已經開始。另外,此項解除權不限於保險事故發生前,才能行使,在保險事故發生後,也可以行使。保險人多在保險事故發生後,才發現有違反的事實,此時即有解除的必要。但為使法律關系早日確定起見,保險法應規定解除權的除斥期間。
台灣地區保險法對解除權的除斥期間作出了相關規定。
台灣地區保險法第65條規定,由保險契約所生之權利,自得為請求之日起,經過二年不行使而消滅。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其期限之起算,依各該款之規定:
(1)要保人或被保險人對於危險之說明,有隱匿遺漏或不實者,自保險人知情之日起算。
(2)危險發生後,利害關系人能證明其非因疏忽而不知情者,自其知情之日起算。
(3)要保人或被保險人對於保險人之請求,系由於第三人之請求而生者,自要保人或被保險人受請求之日起算對我國《保險法》第17條第2款的規定,我們認為應作如下修改:投保人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足以影響保險人決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險費率的,保險人有權解除保險合同。但是自合同成立之日起,逾2年以上的除外。

③ 如何認定保險人是否履行說明義務

保險人是否履行說明義務的認定如下:
1、我國《保險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了保險人對「免除保險人責任」的條款應當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到提示」及「明確說明」,並規定「未作提示與說明的,該條款不產生效力」。保險人的「明確說明」,其實質也是就說明內容對投保人的一種「告知」。
2、在司法實踐中,認定保險人是否履行了「明確說明」義務,要從法律層面和事實層面兩方面進行把握。 在目前保險糾紛的處理過程中有關告知、說明義務的爭執和糾紛日益增加。由於我國保險法對保險人說明義務的規定過於原則和籠統,違反以上義務的法律後果規定得過於簡單,投保人常常提出保險公司對於責任免除條款未「明確說明」,保險人因無法證明其已經履行明確的說明義務而被判決敗訴的案例,屢見不鮮。
3、從法律層面上看,為了正確把握保險人是否履行了「明確說明」義務的精髓,應當對「明確說明」義務的理論依據、立法目的有一個正確的把握。所謂說明,應是內容中有不清楚之處方需要說明,語言文字特點決定了很多時候一些語言是不言自明的,此種情形下,若要對這些本已「不言自明」的內容再進一步說明。可能並不可行,也不免有畫蛇添足之嫌。因此,保險法中所要求的對免除保險人責任的條款的內容進行說明,實是要求對不清楚的地方進行明確說明,如此,也可促進保險人在擬定保險條款時採用更加淺顯易懂的詞語進行表述,使保險條款通俗化。 從事實層面上,應當結合相關事實,對保險人的 「明確告知義務」進行客觀公正地判別。筆者認為,適合下列情形的,應當認定保險人盡到了明確注意義務。
4、保險人的告知義務是否履行,直接關繫到保險人是否承擔保險責任的重要問題。雖然,保險法中的相關規定顯得相當籠統,最高人民法院沒有作更多具體、可操作、有針對性的司法解釋。在保險告知義務糾紛的審判實務中,只要從法律和事實兩個方面,充分把握告知義務的內在含義,便能公正、客觀地作出司法裁決,維護保險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④ 我國法律規定保險人履行說明義務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拿保險合同來說,告知義務是投保人履行的、說明義務是保險人履行的義務主體不同、內容不同、法律規定不同《保險法》第十七條規定"訂立保險合同,保險人應當向投保人說明保險合同的條款內容,並可以就保險標的或者被保險人的有關情況提出詢問,投保人應當如實告知。"第十八條規定"保險合同中規定有關於保險人責任免除條款的,保險人在訂立保險合同時應當向投保人明確說明,未明確說明的,該條款不產生效力。"

⑤ 在保險中,什麼叫說明義務

《保險法》第17條規定,保險人有說明合同內容的義務;第18條規定,對於免責條回款,保險人必須予以明確說明,答未明確說明的,該條款不發生效力。
保險人的說明義務有特定含義,指保險人在合同訂立階段保險人向投保人負擔對合同條款進行明確陳述、解釋的義務。

⑥ 保險人是否履行明確說明義務如何認定

保險人的「明確說明」,其實質也是就說明內容對投保人的一種「告知」。筆者認為,在司法實踐中,認定保險人是否履行了「明確說明」義務,要從法律層面和事實層面兩方面進行把握。
在目前保險糾紛的處理過程中有關告知、說明義務的爭執和糾紛日益增加。由於我國保險法對保險人說明義務的規定過於原則和籠統,違反以上義務的法律後果規定得過於簡單,投保人常常提出保險公司對於責任免除條款未「明確說明」,保險人因無法證明其已經履行明確的說明義務而被判決敗訴的案例,屢見不鮮。 從法律層面上看,為了正確把握保險人是否履行了「明確說明」義務的精髓,應當對「明確說明」義務的理論依據、立法目的有一個正確的把握。所謂說明,應是內容中有不清楚之處方需要說明,語言文字特點決定了很多時候一些語言是不言自明的,此種情形下,若要對這些本已「不言自明」的內容再進一步說明。可能並不可行,也不免有畫蛇添足之嫌。因此,保險法中所要求的對免除保險人責任的條款的內容進行說明,實是要求對不清楚的地方進行明確說明,如此,也可促進保險人在擬定保險條款時採用更加淺顯易懂的詞語進行表述,使保險條款通俗化。 從事實層面上,應當結合相關事實,對保險人的 「明確告知義務」進行客觀公正地判別。筆者認為,適合下列情形的,應當認定保險人盡到了明確注意義務。 保險人的告知義務是否履行,直接關繫到保險人是否承擔保險責任的重要問題。雖然,保險法中的相關規定顯得相當籠統,最高人民法院沒有作更多具體、可操作、有針對性的司法解釋。在保險告知義務糾紛的審判實務中,只要從法律和事實兩個方面,充分把握告知義務的內在含義,便能公正、客觀地作出司法裁決,維護保險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第一,在保險合同尚未成立之前,保險人是否履行告知義務。在實務中,保險公司一般採取兩種方式履行說明義務,一是保險公司用單獨的告知函,將保險人及投保人的權利與義務,明確告知投保人,並請投保人簽字或蓋章確認;二是在投保單中印製投保人確認條款,內容是要求投保人對保險人是否就保險合同的內容進行說明,以及對保險人責任免責條款、被保險人義務條款進行明確的情況表達意見。大部分的保險公司均採用第二種方式,而在審判實務中,首先審查保險人的確認條款是否足以引起投保人的注意。其標準是,第一,免責條款提示字體大於其周圍文字的字體;第二,提示在保單的顯要位置;第三,提示記載免責條款內容的具體條款,且作出了記錄;第四,保險條款中的免責部分內容加黑印製。如果投保人對保險人的免責條款的特別提示進行了簽字或蓋章,投保人如無相反證據,一般應當認定保險人履行了告知義務。 第二,免責條款的說明是否被公眾所認知。保險的免責條款是否被一般人所能認識和理解,是處理案件當中如何把握界限的關鍵。對於免責條款的明確說明義務的界定,應當隨著社會發展和公眾認知能力、范圍的變化而變化。如果條款含義清楚,普通人都能明了其含義和後果,則沒有必要做過多說明,保險人盡了提示閱讀義務即應當認定其盡到了明確說明義務。對於免責條款中的專門術語,通常人不易理解的,則保險人不僅應履行提示閱讀義務,還應解釋其概念、內容及其法律後果。 第三,保險人與同一投保人再次或者多次簽訂的保險合同,其保險人的免責條款是否有變化。同一投保人再次或者多次與保險人簽訂同類的保險合同時,應當注意兩點:一是連續簽訂的合同條款有無變化,一般保險人應盡到提示閱讀,就可界定為保險人盡到了告知義務。二是對前後保險合同條款有變化,尤其是後保險合同條款中所規定的免責條款變化的,保險人應履行的說明義務。也就是說,還是屬於新保險合同成立之前必須履行的告知義務。

⑦ 新保險法對於保險人明確說明義務的規定是什麼

免責條款

⑧ 如何認定保險人履行了說明義務

我國《保險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了保險人對「免除保險人責任」的條款應當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到提示」及「明確說明」,並規定「未作提示與說明的,該條款不產生效力」。保險人的「明確說明」,其實質也是就說明內容對投保人的一種「告知」。筆者認為,在司法實踐中,認定保險人是否履行了「明確說明」義務,要從法律層面和事實層面兩方面進行把握。 在目前保險糾紛的處理過程中有關告知、說明義務的爭執和糾紛日益增加。由於我國保險法對保險人說明義務的規定過於原則和籠統,違反以上義務的法律後果規定得過於簡單,投保人常常提出保險公司對於責任免除條款未「明確說明」,保險人因無法證明其已經履行明確的說明義務而被判決敗訴的案例,屢見不鮮。 從法律層面上看,為了正確把握保險人是否履行了「明確說明」義務的精髓,應當對「明確說明」義務的理論依據、立法目的有一個正確的把握。所謂說明,應是內容中有不清楚之處方需要說明,語言文字特點決定了很多時候一些語言是不言自明的,此種情形下,若要對這些本已「不言自明」的內容再進一步說明。可能並不可行,也不免有畫蛇添足之嫌。因此,保險法中所要求的對免除保險人責任的條款的內容進行說明,實是要求對不清楚的地方進行明確說明,如此,也可促進保險人在擬定保險條款時採用更加淺顯易懂的詞語進行表述,使保險條款通俗化。 從事實層面上,應當結合相關事實,對保險人的 「明確告知義務」進行客觀公正地判別。筆者認為,適合下列情形的,應當認定保險人盡到了明確注意義務。 保險人的告知義務是否履行,直接關繫到保險人是否承擔保險責任的重要問題。雖然,保險法中的相關規定顯得相當籠統,最高人民法院沒有作更多具體、可操作、有針對性的司法解釋。在保險告知義務糾紛的審判實務中,只要從法律和事實兩個方面,充分把握告知義務的內在含義,便能公正、客觀地作出司法裁決,維護保險合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第一,在保險合同尚未成立之前,保險人是否履行告知義務。在實務中,保險公司一般採取兩種方式履行說明義務,一是保險公司用單獨的告知函,將保險人及投保人的權利與義務,明確告知投保人,並請投保人簽字或蓋章確認;二是在投保單中印製投保人確認條款,內容是要求投保人對保險人是否就保險合同的內容進行說明,以及對保險人責任免責條款、被保險人義務條款進行明確的情況表達意見。大部分的保險公司均採用第二種方式,而在審判實務中,首先審查保險人的確認條款是否足以引起投保人的注意。其標準是,第一,免責條款提示字體大於其周圍文字的字體;第二,提示在保單的顯要位置;第三,提示記載免責條款內容的具體條款,且作出了記錄;第四,保險條款中的免責部分內容加黑印製。如果投保人對保險人的免責條款的特別提示進行了簽字或蓋章,投保人如無相反證據,一般應當認定保險人履行了告知義務。 第二,免責條款的說明是否被公眾所認知。保險的免責條款是否被一般人所能認識和理解,是處理案件當中如何把握界限的關鍵。對於免責條款的明確說明義務的界定,應當隨著社會發展和公眾認知能力、范圍的變化而變化。如果條款含義清楚,普通人都能明了其含義和後果,則沒有必要做過多說明,保險人盡了提示閱讀義務即應當認定其盡到了明確說明義務。對於免責條款中的專門術語,通常人不易理解的,則保險人不僅應履行提示閱讀義務,還應解釋其概念、內容及其法律後果。 第三,保險人與同一投保人再次或者多次簽訂的保險合同,其保險人的免責條款是否有變化。同一投保人再次或者多次與保險人簽訂同類的保險合同時,應當注意兩點:一是連續簽訂的合同條款有無變化,一般保險人應盡到提示閱讀,就可界定為保險人盡到了告知義務。二是對前後保險合同條款有變化,尤其是後保險合同條款中所規定的免責條款變化的,保險人應履行的說明義務。也就是說,還是屬於新保險合同成立之前必須履行的告知義務。延伸閱讀:發生交通事故責任的認定

⑨ 法律上所謂的保險明確說明義務是什麼義務

企業的義務

熱點內容
江陰律師排行榜 發布:2025-07-07 22:30:50 瀏覽:17
我反對條例 發布:2025-07-07 22:01:46 瀏覽:809
壽縣人民政府法律服務 發布:2025-07-07 21:45:30 瀏覽:650
公務員必學法律知識 發布:2025-07-07 21:30:58 瀏覽:200
公司扣工資勞動法 發布:2025-07-07 21:29:55 瀏覽:626
盤錦律師排行 發布:2025-07-07 21:26:57 瀏覽:911
讀書與道德的名言 發布:2025-07-07 21:11:57 瀏覽:701
司法拍賣機動車的流程 發布:2025-07-07 21:10:48 瀏覽:675
法律服務所是做什麼的 發布:2025-07-07 21:09:12 瀏覽:336
申請法學雙學位 發布:2025-07-07 21:03:30 瀏覽: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