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總則八大亮點

民法總則八大亮點

發布時間: 2021-02-08 20:01:58

『壹』 2017《民法總則》的八大亮點有哪些

《民法總則》變化考點1
自然人出生、死亡時間按照以下順序認定:「出生證明記載→戶籍登記或其他有效身份登記記載→其他證明」,改變了《民通意見》規定的「戶籍證明記載→出生證明記載→其他證明」的順序
《民法總則》變化考點2
第16條:胎兒在涉及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方面,視為具有權利能力,但其分娩時為死體的除外。
該規定將對胎兒利益保護的范圍從《繼承法意見》第45條確立的遺產「特留份」制度擴大到「接受贈與」。
《民法總則》變化考點3:
自然人限制行為能力的年齡起點從《民法通則》中的10周歲改為8周歲。
如果不明白為什麼如此修改,不妨走訪幼兒園和小朋友侃侃,就明白其合理性。
《民法總則》變化考點4:監護制度
(1)取消「有關組織指定前置」,有關當事人可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監護人。
(2)增加規定「臨時監護人」。
(3)增加「未成年人父母遺囑指定監護人」制度。
(4)增加「意定監護」,即完全行為能力人「未雨綢繆」,與相關主體事先協商確定自己日後的監護人。
(5)規定「父母、子女、配偶」的監護人資格與「撫養費、贍養費、扶養費」義務分離,即被撤銷監護人資格後,應繼續履行相關義務。
《民法總則》變化考點4:監護制度
(1)取消「有關組織指定前置」,有關當事人可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請指定監護人。
(2)增加規定「臨時監護人」。
(3)增加「未成年人父母遺囑指定監護人」制度。
(4)增加「意定監護」,即完全行為能力人「未雨綢繆」,與相關主體事先協商確定自己日後的監護人。
(5)規定「父母、子女、配偶」的監護人資格與「撫養費、贍養費、扶養費」義務分離,即被撤銷監護人資格後,應繼續履行相關義務
《民法總則》變化考點5: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
(1)確立財產代管人「輕過失免責」規則。
(2)被宣告死亡人死亡時間的認定:一般情形為「宣告死亡的判決作出之日」,特殊情形為「意外事件發生之日」。
(3)規定撤銷死亡宣告後婚姻關系自行恢復的例外情形:配偶申明不願自行恢復。
《民法總則》考點6: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去「合法性」
《民法通則》將民事法律行為界定為「合法」行為,於是存在「民事行為」與「民事法律行為」之實質區分。《民法總則》果斷去掉民事法律行為的「合法性」評價,即只要以意思表示為要素,能引起民事法律關系變動的行為,都屬於民事法律行為。
《民法總則》變化考點7
限制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效力——
(1)不再區分單方行為與合同行為。只要行為與其行為能力相適應,在滿足其他有效要件的前提下,均有效;而超出行為能力范圍實施的行為,均效力待定。
(2)該規定結束了舊法時代對「單方行為」與「合同行為」效力區別評價的局面(限制行為能力人實施的單方行為一律無效,合同行為或有效或效力待定)
《民法總則》變化考點8:撤銷權的行使期限
《民法通則》中撤銷權的行使期限採取一刀切的規范模式:主觀標准1年。
《民法總則》將其分為三種情形:(1)欺詐、顯失公平——主觀標准1年;
(2)脅迫——脅迫行為結束之日起1年;
(3)重大誤解——主觀標准3個月。
此外,上述三種情形均受最長除斥期間5年(民事法律行為發生之日起算)的限制。
摘自 houda 法 碩 楊善長老師微博

『貳』 民法總則是什麼

《民法總則》系著名法學家施啟揚先生之重要著作。

《民法總則(修訂第8版)》以明白淺顯之語言,介述與研討民法基礎理論,融法律條文釋義、典型案例評析、部院解釋與指令等為一體,並施先生具三十餘年法務公職經歷,於理論闡釋之際多有經驗體悟,較之一般學院派著作,更具知行合一之特點。施先生於書中尤重視對於民法基本理論之比較研究,而不囿於地方性實踐。

『叄』 2017《民法總則》的亮點有哪些

《民法通則有以下八大亮點:
1、彩禮退不退,終於有說法
《民法總則》第8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2、訴訟時效改為3年
《民法總則》第188條: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3、胎兒也有繼承權
《民法總則》第16條: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4、限制民事行為能力調整為8周歲
《民法總則》第19條: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5、虐待孩子的父母要被「替換」
《民法總則》第36條:
監護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根據有關個人或者組織的申請,撤銷其監護人資格,安排必要的臨時監護措施,並按照最有利於被監護人的原則依法指定監護人:
(一)實施嚴重損害被監護人身心健康行為的;
(二)怠於履行監護職責,或者無法履行監護職責並且拒絕將監護職責部分或者全部委託給他人,導致被監護人處於危困狀態的;
(三)實施嚴重侵害被監護人合法權益的其他行為的。
本條規定的有關個人和組織包括:其他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學校、醫療機構、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未成年人保護組織、依法設立的老年人組織、民政部門等。
前款規定的個人和民政部門以外的組織未及時向人民法院申請撤銷監護人資格的,民政部門應當向人民法院申請。
6、做好事救人有保障了
《民法總則》第183條: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184條: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這次《民法總則》給善良的做好事的人們一劑鎮心丸,對見義勇為行為的多個情況進行了明確。
譬如:
(1)因見義勇為受損害,由加害人負責,沒有加害人的,誰得好處誰補償;
(2)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
(3)「可以」還可以理解為,不管見義勇為者受損害的責任是否已被侵權人承擔,只要受益人自願給見義勇為者補償了,就不能反悔再要回去。
7、個人信息泄露有了保障
《民法總則》第111條: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8、Q幣等虛擬財產受法律保護
《民法總則》第115條: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
第127條: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肆』 民法總則提案有哪些亮點變化

對於民事法律的抄適用規則,草案襲規定:一是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和善良習俗。二是其他法律對民事關系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比如著作權法、專利法、保險法等,這些法律很難也不宜納入民法典。
民事主體:增加了保護胎兒利益的規定
尚未出生的孕寶寶能主張權利嗎?尤其是當涉及遺產繼承或是損害賠償的時候,這個問題尤為現實。今後,這樣的問題或許將不再有疑問。與民法通則相比,總則草案規定: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出生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總則草案還下調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年齡標准,規定6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這樣規定是為了更好地尊重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識。

『伍』 2017《民法總則》的八大亮點有哪些

(1)胎兒有繼承、接受和贈予權利;
(2)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年齡為內8歲;
(3)成年人可容協議確定監護人;
(4)民政部門可擔任監護人;
(5)居委會被賦予法人資格;
(6)網路虛擬財產受法律保護;
(7)倡導見義勇為樂於助人;
(8)一般訴訟時效增至3年。
社會在進步、法制在完善!
可繼續提問!採納吧!謝謝!

『陸』 最新民法通則修改亮點有哪些

1、彩禮退不退,終於有說法
《民法總則》第8條: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2、訴訟時效改為3年
《民法總則》第188條: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3、胎兒也有繼承權
《民法總則》第16條: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4、限制民事行為能力調整為8周歲
《民法總則》第19條: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5、虐待孩子的父母要被「替換」
《民法總則》第36條:
監護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根據有關個人或者組織的申請,撤銷其監護人資格,安排必要的臨時監護措施,並按照最有利於被監護人的原則依法指定監護人:
(一)實施嚴重損害被監護人身心健康行為的;
(二)怠於履行監護職責,或者無法履行監護職責並且拒絕將監護職責部分或者全部委託給他人,導致被監護人處於危困狀態的;
(三)實施嚴重侵害被監護人合法權益的其他行為的。
本條規定的有關個人和組織包括:其他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學校、醫療機構、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未成年人保護組織、依法設立的老年人組織、民政部門等。
前款規定的個人和民政部門以外的組織未及時向人民法院申請撤銷監護人資格的,民政部門應當向人民法院申請。
6、做好事救人有保障了
《民法總則》第183條: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184條: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這次《民法總則》給善良的做好事的人們一劑鎮心丸,對見義勇為行為的多個情況進行了明確。
譬如:
(1)因見義勇為受損害,由加害人負責,沒有加害人的,誰得好處誰補償;
(2)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
(3)「可以」還可以理解為,不管見義勇為者受損害的責任是否已被侵權人承擔,只要受益人自願給見義勇為者補償了,就不能反悔再要回去。
7、個人信息泄露有了保障
《民法總則》第111條: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8、Q幣等虛擬財產受法律保護
《民法總則》第115條: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
第127條: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柒』 民法典是什麼樣的

作為保障個人權益最重要的大法,民法典事關一個人從搖籃到墳墓的方方面面,素有「社會生活的網路全書」之譽。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總綱,正所謂「綱舉」方能「目張」,因此其對於整部民法典的圓融通達至關重要。

「一少」指自然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年齡下限標准問題。專家們在討論時都支持將其從民法通則的10周歲調整為6周歲。

王利明表示,在保護公民權方面,草案有許多亮點。除了加強人格權保護外,在財產權方面,草案第一次使用了「平等保護」表述,是對物權法的重大完善,彰顯了民事法律「私權平等」價值取向。此外,為應對知識經濟和網路時代發展需要,草案對知識產權客體進行了詳細列舉,擴大了知識產權保護范圍,同時還規定了對數據和網路虛擬財產保護。在互聯網大數據背景下,該規定有利於促進科技創新。

去年5月底,民法典各分編編纂工作已全面啟動。據王軼介紹,作為5家參與單位之一,中國法學會專門成立了5個課題組,包括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婚姻家庭法和繼承法,就各分編分別提交專家建議稿。「在這個過程中,各課題組對一般性民事立法,行之有效的繼續保留;非改不可的作出了相應修改。」

今年2月,各課題組已完成各自的專家建議稿,其中既包括條文設計,又包括立法理由和參考立法例。目前,建議稿已提交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王軼表示,民法典後續編纂工作將會對業已頒行的一般性法律進行修改完善,同時會增設如「人格權法編」之類的新內容。

「如果一切順利,整個民法典編纂工作能在2020年全部順利完成。我們會群策群力,編纂一部經得起歷史考驗的民法典,這是所有法律工作者的夢想。」

熱點內容
世界上法治最好的國家 發布:2025-09-18 10:21:41 瀏覽:50
法律上介紹人責任 發布:2025-09-18 10:10:46 瀏覽:363
全面建設法治社會 發布:2025-09-18 10:01:30 瀏覽:716
越秀法院辦公時間 發布:2025-09-18 09:46:39 瀏覽:282
公司法務文章 發布:2025-09-18 09:38:09 瀏覽:38
長春市律信法律咨詢 發布:2025-09-18 09:28:40 瀏覽:726
簡述國際經濟法廣義說和狹義說的差別 發布:2025-09-18 09:26:57 瀏覽:320
曲靖道德模範 發布:2025-09-18 09:25:08 瀏覽:803
民法四種支付 發布:2025-09-18 08:43:56 瀏覽:575
刑事訴訟法151 發布:2025-09-18 08:38:36 瀏覽: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