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司法
① 請就現代法律理念,談談你對包青天審判方式的理解。
可以大致有以下抄幾點:
一、合襲法,合理。
是當前法律實施的總要原則,不但合法,而且合理,讓百姓可以接受。使得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相統一。
二、和解
息事寧人,發揮司法的能動性
三、平等原則,罪刑法定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分權貴貧民,公平正義,維護司法權威。
當然還有許多具體情況,需要具體分析。
希望可以幫到你的忙,謝謝。
② 包青天(包拯)當年的開封府具體在哪裡,是不是現在河南的開封
包青天當年的開封府是現在的河南開封。
開封府位於河南省開封市的包公湖北邊,是北宋時期的都城當中官員行政和處理司法時間的衙署,被稱贊為天下首府,同時也是國家的4A級景區。
開封府不僅是北宋時期的第一座府衙,同時也是北宋著名官員包青天做官的地方,開封府當時譽滿天下,包公在此包龍圖扶正祛邪和剛直不阿的性格,至今美名流傳。
(2)包青天司法擴展閱讀:
開封府初建於五代後梁時,也稱南衙,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歷代官府中,北宋開封府的規模最為宏大,作為當年宋都汴梁的首府,地位顯赫。
府尹總領府事,掌管京師民政、司法、捕捉盜賊、賦役、戶口等政務。不只是包拯,寇準、范仲淹、歐陽修、蔡襄、宗澤等北宋名臣先後都出任過開封府尹。
而且北宋的太宗、真宗、欽宗未當皇帝之前也曾坐鎮開封府,體察民情,治理京畿。他們執法嚴明,清正廉潔,弘揚了公生明,清慎勤的功德正氣,開創了清廉剛毅,除暴安良的官衙新政。
開封府位於開封包公東湖北岸,佔地60餘畝,與位於包公西湖的包公祠遙相呼應,同碧波盪漾的三池湖水相映襯,形成了東府西祠、樓閣碧水的秀美景觀。
開封府布局規整,莊重典雅,高挑的屋脊、精細的彩繪,處處體現了宋代的建築風格。大門對面是一幅巨大的照壁,上書獬豸圖。
獬豸是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
獬豸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姦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
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徵,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徵。
③ 包青天的故事
1、一時糊塗的清官
包拯是宋朝有名的清官。他剛任開封府尹不久,遇到一件案子。有人犯了罪被官府緝拿歸案。按刑律,要受杖刑的懲罰。那時的杖刑很重,竹杖又大又沉,幾杖下去皮開肉綻。
打成重傷是常有的事。犯人一聽害怕了,趕緊託人找到包拯手下的一個小吏,花錢求他改判輕點的刑罰。
一時糊塗的清官小吏見有利可圖,便答應幫忙。他讓犯人不必慌張,並約定:「兩天後包拯審案時,我會來記錄你的罪狀,到時你就大聲喊冤,我自有辦法為你減輕刑罰。」
犯人雖將信將疑,但也沒有更好的辦法。等包拯隔日升堂審案時,犯人就按小吏的吩咐,拚命喊屈叫冤,為自己辯解。還不等包拯開腔,小吏就擺出一副凶神惡煞的官老爺樣子。
大聲呵斥:「大膽刁民!快快受了杖責,滾回牢房去吧。」包拯剛正不阿,最見不得仗勢欺人的做派。這小吏竟然在他面前耍威風,必要狠狠教訓一番。
於是,包拯當堂將小吏責罵一通,而那個犯人卻改判了刑罰,從輕發落了。包拯的正義責罰,卻中了小吏的下懷。優點如果被小人利用,也會成為缺點。
2、巧答典客
包拯出使遼國時,遼國命館伴對包拯說:「你們不久前在雄州(今河北雄縣)城開了便門,就是想引誘我國的叛徒,以便刺探邊疆的情報吧?」
包拯說:「你們的涿州城曾經也開過便門,刺探邊疆的情報為何一定要開便門呢?」那個人便無言以對。
3、斷雞蛋
傳說包拯三十歲當了開封府尹。那時,他已經是個有智有謀的清官,隔著窗欞吹喇叭──響聲在外啦!推薦他來京主事的,是當朝大師王延齡。
此人是三朝元老,白鬍子齊腰深,還日夜思念著國事。包拯雖是他推薦的,但是他對包拯的人品、才智究竟怎樣,還了解的不那麼清楚,總想我個機會試試包拯的才能。
這天一早,老太師剛剛起身,漱洗完畢,要僕人端上早點,三個五香蛋。他一個雞蛋剛吃完,忽聽家人稟報:「新府尹包拯來拜。」
王延齡一聽,驚喜異常,一面吩咐:「快請。」一面腦子轉開了:「我何不藉此機會當面試試他呢。」怎樣試呢?王延齡拿著筷子,正要夾第二隻蛋時,主意來了。
他趕忙放下筷子,端起蛋碗放到桌上,對丫環說;「秋菊,你替我辦件事好嗎?」秋菊說:「老太師盡管吩咐。」
王延齡指著桌上的五香蛋說:「秋菊,你把這兩只五香蛋吃了,任何人追問,不管怎樣哄騙、威脅、烤打,你都不要說是你吃的。凡事有我做主,事後再賞你。」
秋菊聽了一愣,可是老太師的吩咐又不敢拒絕,只得照吃了。王延齡看她吃了,就走出內室,到了中堂,見到包拯後寒暄了幾句。
便說;「舍下剛發生一樁不體面的事,想請包大人協助辦理一下。」包拯說:「太師不必客氣,有事只管吩咐,下官一定照辦。」「那好。」
王延齡說罷,便起身領著包拯走到內室指著空碗說:「每天早上,我用三隻五香蛋當早點。今日,剛吃了一隻,因鬧肚子,上廁所一趟,回來時那剩下的兩只蛋竟不見了。
此事雖小,不過太師府里怎能容有這樣手腳不幹凈的人?」包拯點點頭,問道:「時間多長?」「不長。頭尾半頓飯的時間。」「這段時間內,家裡有沒有外人來了又走的?」
「沒有。」「老太師問了家裡眾人嗎?」「問了,他們都說未見。你說怪不?」包拯思索片刻說:「太師,只要信得過,我立即判明此案。」王延齡雙手一拱,說:「那就仰仗也大人了。」
「太師:恕我放肆啦!」「不必客氣。」包拯挽起施子,走出內室,來到中堂,吩咐說:「現在太師府里大小眾人,全部集中,一廂站立。」
常言說得好:「宰相家人四品官。」這些家人雖然站立一旁,並不把新府尹放在眼裡。包拯一見火了,桌子一拍,喝道:「王子犯法,與民同罪。
今日,我來辦案,諸位休得怠慢,免得皮肉吃苦。誰偷吃了太師的五香蛋,快說。」眾人一驚,頓時,老實了。可是包拯連問三次,這些家人竟象木頭樁子一樣,悶聲不響。
秋菊站在那裡,也象無事的一樣。王延齡在一旁睜大眼睛,裝著急於要把此事弄明白的樣子,眼看眾人一言不發,他想:「包拯啊包拯,這事夠你喝一壺了。
下一步你難道和一般官員一樣動刑嗎?即使棍棒下面找出犯人來,也不算高明。」想到這,故意說:「包大人,常言說,肉怕渣,人怕打,既然他們不說,你用刑吧!」
4、包公擲硯
在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被譽為「包青天」的包拯任端州知郡事三年期滿離肇慶時,船出羚羊峽,突然波浪翻騰,狂風驟起。包公事感蹺蹊,立即查問手下人。
原來是端州硯工為了表達他們對包公體恤民情的敬仰,託人送來了一方用黃布裹著的端硯。手下人見是一方石硯,並非金銀珠寶,於是便收下了。
包公立即取來端硯拋到江中。剎時,風平浪靜。後來,在包公擲硯處便隆起了一塊陸州,這就是硯州島。包硯的那塊黃布,順流而下。
在不遠處的西江邊形成了一片黃色的沙灘,這就是現在「黃布沙」。這就是民間廣為流傳的「包公擲硯成州」的故事。
5、包公審烏盆
瓦缸店的主人丁萬看中了李浩身上的巨款,就下毒手把李浩毒死了,人死後為了毀屍滅跡,丁萬把屍體扔到燒窯的瓦窯里燒成一塊烏盆,還把這烏盆送給了前來買夜壺的陳清。
陳清晚上睡不著,突然聽到有人叫他陳公子,看到是白天送的烏盆,烏盆把自己慘痛的經歷告訴了陳清,希望陳清能為他上報包大人,讓包大人為自己做主。
陳清夫婦帶著烏盆去見包大人,在橋頭遇到丁萬,指責丁萬謀財害命,但是烏盆在白天不能說話,陳清夫婦只能等到晚上再帶著烏盆去拜訪包大人。
包拯聽完陳清的話,想時間竟然還有如此詭異的事,他決定審問烏盆,勿噴不說話,陳清被打出衙門,烏盆說衙門前有門神,我的魂魄不能進入。
晚上的時候,陳清擊鼓伸冤,他帶著烏盆從後門進入,包大人問烏盆有什麼冤屈,烏盆又什麼都不說,陳清快急瘋了。原來李浩死的時候什麼都沒穿,他不能這個這樣子見包大人。
包拯就脫下哎自己的官服蓋在烏盆上,李浩的冤魂這才像包拯匯報了自己的悲慘遭遇。包大人聽了下令捉拿丁萬夫婦,並將他們依法處置。
④ 開封府包青天有多大權利。怎麼辦等級比他高的官
開封府是宋朝都城汴京的首府衙門,級別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它始建於五代後梁時期,興盛於宋朝,掌管著整個都城轄區的民政、司法、捕捉盜賊、賦役、戶口等政務,位列天下首府,地位顯赫。
到宋太宗時期,開封府的司法職能被大幅擴大,雖然名義上是地方行政司法機關,卻行使著部分中央審判機關的職權,與御史台、大理寺並列為三大中央審判機關。凡是在京都發生的刑獄案件都歸開封府管轄,小案件可以自行裁決,如事關重大和涉及機密,則可以向皇帝報告。若承旨已斷者,刑部、御史台無輒糾察。
開封府到底是什麼,為什麼包拯能憑它上斬皇親國戚,下斬刁民惡霸
正因為開封府特殊地位,開封府尹一職一般都是由皇族親王兼任。而在五代和宋朝初期,大部分還都由事實上的儲君擔任,如周世宗柴榮、宋太宗趙光義、宋真宗趙恆在即位前都曾擔任此職。
一般情況下,開封府尹一職是空缺的,管事的是少尹或是臨時委派的官員(權知開封府),因為開封府權利大,油水足,出任府尹一職的官員,很難超過2年。寇準、范仲淹、蔡襄、歐陽修、包拯、蘇軾、司馬光、宗澤等北宋名臣都權知過開封府。
⑤ 中國古代十大判案高手中為什麼唯獨沒有包拯
斷案高手包拯:一個被神話的人物
古代斷案高手有很多,封建社會的中央官,是中央最高行政長官,凡宣布國度政令、管理百姓,審決訟案,稽察奸亢,考核屬吏,徵收賦稅等一切政務皆為其職責。能否斷案,能否公正執法,是老百姓評價官員好壞的一個重要條件。中國歷史上涌現了一大批秉公執法,清正廉潔,不畏權貴,廉己恤民,剛正不阿,事必躬親,勤於政事的官員,他們所到之處惠及一方,在民眾中極富聲威,深受民眾愛戴,在民間素有「青天」之譽。中國的歷史之所以能持續至今,中國的文化之所以能保管至今,這樣的官員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下面小編給大家著重提下北宋官員包拯。
斷案高手包拯個人簡介
幾百年來,在中國老百姓的心目中,包拯是一個十分富有傳奇顏色的人物,是清官的出色代表,是一個斷明了很多冤案錯案的出色的斷案高人,人們習氣稱他為「包公」或者「包青天」。
歷史上的包公,其實遠非傳說中的那樣神奇,只是他為百姓辦實事,所以遭到了人們的愛戴與反對。
幾千年官員恆河沙數,青史留清名者卻寥若晨星,但是普通百姓多能對包拯、海瑞等「青天」出口成頌,深信不疑。想那包公上鍘權貴、下打污吏、救民於倒懸、起案於沉冤,明鏡高懸,令人敬重。開封府舊衙址立有一石碑,遍刻歷任知府凡183人的名字,包拯之名夾在其間,字體普通大小,並未做特殊處置。然遊客至此,對其他官僚全然忽視,單尋那包大人的名字,包拯二字因摩挲太多而漫漶不清。
斷案高手:歷史上的包大人
令人遺憾的是,歷史上包大人其實並未理過如山積案,更未鍘過枉法權貴陳世美之流的狗頭,在宋朝史料中,只記載了包公相似「斷割牛舌」這樣的幾件小案,關於他如何成為「日斷陽,夜斷陰,三口銅鍘泣鬼神」的破案高手,宋朝史料中並沒有記載。也就是說,包公成為福爾摩斯式的破案高手,應該是後人演義出來的。
終其終身,包拯並沒有幾時間去辦案,他大局部精神是放在了進諫和財政方面,可是為什麼民間卻傳說他是一位神判法官呢?其實這和當時百姓們所等待的執法如山、清明如鏡的大清官為他們掌管公允的希望有極大的關系,包公如此「清操厲冰雪」,兼之後人企盼「青天」不斷有很深的社會根底,是以舞台上無論如何神化他,百姓皆寧信其有,更增敬重。再加上包公的確也明斷過多起案件,這樣包公的破案高手形象就順理成章地樹立起來了。
斷案高手:後世對包拯的評價
就這樣,包拯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無人企及的崇高與正義的化身,一個清官標志與忠臣樣本,一個被歷朝官方推向神壇,又被歷代老百姓奉為神明的「包青天」,青天大老爺。包拯是一面鏡子,他照出了官場的黑暗、百姓的無耐,照出了人們對剛正不阿的清官的希望。可以這么說,包拯曾經成了正義和聰慧的意味,和真實的歷史人物曾經相去很遠了。
⑥ 包拯應該怎樣評價從法律和廉潔方面
每當人們在受到不公平對待的時候,往往會想到歷史上的包公包青天,包公以三口鍘刀壓邪斷案的故事歷代傳頌,包公三口鍘刀壓邪斷案的故事透視出一種社會現象,越是「政治清明」的朝代,歌頌清官的文藝作品就越少,而當社會政治腐敗、貪官污吏橫行與世的時候,文藝作品中的「清官」就格外受到人們的青睞。原因不是別的,就是因為在貪官污吏橫行的時候,勞動人民辛苦獲得財富被他們鯨吞了去,眾生百姓苦不堪言。很多民眾在憤怒而又無可奈何的時候,只好把希望寄託在一些「清官」的身上,希望「清官」們及時出來懲治貪官、揚善除惡、除暴安良。
在中國廣泛傳頌的「清官」中,最有名的要首推包公包晴天。在傳統戲劇《鍘美案》、《包公賠情》之類的作品中,包公都被塑造成剛直不阿、不徇私情的清官形象。說到包公,不能不提到那膾炙人口、為包公贏得「青天」美名的三口鍘刀。
包公的三口鍘刀各有分工:狗頭鍘,專鍘犯了死罪的普通百姓;虎頭鍘,則是為十惡不赦的貪官污吏預備的;龍頭鍘,據說只有「鳳子龍孫」才有資格享用。但要真正實行起來則是不可能的。人們對「清官」包公的憧憬,也是對集權社會里無法解決的社會矛盾那些渴望,「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一點期盼,是普通百姓要求「司法公正」的美好願望而已。
這些美好願望不要說在包公年代,就是在當今社會要做到真正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實現「司法公正」,似乎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閑來你不妨到媒體上查閱,在當今物慾橫流的社會中,在權力左右或干擾執法的社會風氣中,有些百姓真是呼喚「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實現「司法公正」而不應。有的「富人」或有權勢的人及有「靠山」的人,或開著車橫沖直撞、或惹出事端依仗權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還講什麼「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實現「司法公正」,社會公平正義。有的因其亂停車,與發生發生爭執,野性大發殘害無辜。有的在民群情激憤,各種媒體紛紛報道,要求嚴懲兇手的呼聲中仍然逍遙法外。
從近幾年爆露出的諸多案件中可見端迷,很多實例中,有前任大領導和小領導,也有在職的大領導和小領導家的「公子哥」內親等等,例如最近宣判的原重慶市公安局副局長文強涉黑案等,距「鳳子龍孫」級別待遇遠著呢,法紀辦理都這么難。因此說,建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實現「司法公正」,社會公平正義是當務之急,也是社會健康發展的長期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法制社會,決不能讓那口「龍頭」鍘刀永遠都成為裝點的擺設,堅持反腐倡廉,提倡社會公平正義永遠都是社會的主旋律。
⑦ 從法律方面看包青天
1.有罪推定:
和西方的無罪推定相比,中國的法制包括現在都存在「有罪推定」的痕跡。顧名思義,無罪推定是指任何人在未經證實和判決有罪之前,應視其無罪。而我們從《包青天》中看到的是,包公一般都在審判前猜出了是誰犯的罪,而今後的工作是找出他犯罪的證據,可以說這是一種有罪推定的方式。兩者不存在孰優孰劣,僅僅是特點而已。
2.在毫無制衡的政治體制中,人民渴望清官來實現司法公正:
每每看《包青天》,最讓我感動的其實是有冤屈者攔轎喊冤。那種悲切,再配上那種音樂,不得不讓我有所思。人民的無助渴望清官的出現。我個人認為,中國古代封建政治制度是一個人治的過程,在司法的實施上往往依賴於統治階級的的意志。因而人民只有渴望出現一個青天的份兒。我想這也是幾千年來包青天、海青天在民間得到高度稱頌的原因了吧。在《鍘王爺》中,小光和他姐姐為什麼能在開封府得到伸冤的機會,在縣衙卻不行?一個司法制度如果在不同的官有不同的結果的話,我們不得不認為這個制度是不健全的。
說到著我真的很法自內心佩服包大人,「本府為你做主」這句話實在很響亮,也就不難理解在《魚美人》中為什麼展昭說「天下可以沒有展昭,而不能沒有包大人」
3. .初顯國際法痕跡:
國際法的完善是在1648年三十年戰爭後逐步進行的,主要地點在歐洲。但是在世界各地,包括亞洲也有國際法的痕跡和原則。這次看《三擊鼓》給了我很大的感受。耶律夢龍在最後被審的時候,包公就說大宋法律無法制裁他。我認為「大宋法律無法制裁他」這就是一個國際法中國內法不制裁外國人的原則,再加上耶律夢龍又是王儲,有種「元首特赦權」的感覺。當然我們是把宋和遼視為兩個擁有獨立主權國家,雖然有檀淵之盟。
4.辯護制度
包公每次在給罪犯擺完所有證據後,問一句「你可還有話說?」或者「你服不服氣?」這就是一種明顯的給嫌疑人說話的機會。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中國古代這種制度不健全。同樣從《包青天》中,我們看到了包拯的辯才滔滔,有時候也會遇到口才很好的被告,如郭槐.宋天寶之流,每當他們辯論時,包公都會說「休得巧言狡辯」。這就可以看出這種辯護制度的不成熟性,盡管他們的確有罪。
5.中國封建制度中「孝」的基礎作用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成為了中國皇帝捍衛統治的基礎。有對父母的孝引申出對君的忠。《雷霆怒》《報恩亭》中,為什麼小商王和宋天寶被雷劈死,我想這是導演的一個很精心策劃。
⑧ 包拯包青天在當時是個什麼官位官居幾品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
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從一品),謚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8)包青天司法擴展閱讀:
史載包拯最後的實授官職是三司使,樞密副使,前者接近現在的經濟部長,後者差不多是軍事系統的副長官。包拯生前根據職務不同,權力大小也有所變動,長期在地方做官,也就相當於一個現在市長,但權利較小,司法財政軍權都不在其手中,剩下的行政權也要與「通判」平分。
後來調任中央,但所擔任職務也都沒有多少權力換句話說,不止包拯,整個宋朝官員的權力都是較前朝小的,同一職務往往分成若干官員共同管理,避免專權跋扈之臣出現。
包拯死後追授禮部尚書,為銀青光祿大夫,宋制諸銀青光祿大夫,簽書樞密院事,觀文殿大學士,太子少師、少傳、少保,御史大夫,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尚書。
左右金吾衛、左右衛上將軍,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州牧,殿前都指揮使,節度使,開國縣公,柱國,為從二品。北宋時君主比較開明,即使官員品級不高,其實也有說得上話的時候。所以即使包拯品級不高,也在皇帝心中有一席之地。
⑨ 包公斷案故事
包公斷案的故事
宋朝宋仁宗在位時,端州城郊有一個十多歲的小男孩,名叫張小友,他父親靠炸糍粑賣來維持生活。
有一天,張小友放學後,他幫助父親提糍粑上街叫賣。這一天生意特好,晌午剛過就賣完了。小友在回家路上,看見路旁的大樹下面有一塊長方形的大石頭,不坐下來休息。知他一坐下來,竟不由自主地打起了盹。等他醒來時,一摸籃子里的錢,發現被偷去了,小友忍不住大哭起來。 正當他哭得傷心時,包公恰好路過此地;包公叫馬漢過去詢問原因。
小友哭著對包公說:「大老爺,我賣油炸糍粑的銅錢,被偷去了。」包公聽後,沉吟了一下,忽然有了主意,便叫王朝、馬漢把石頭抬到一間祠堂裡面說是要審它。霎時間,包公審石頭的消息,一傳十,十傳百,人人偕知,第二天百姓急先恐後地涌進祠堂,都想親眼看看包大人審石關泊奇案。包青天威風凜凜地坐在臨時擺高的公堂上,把驚堂木一拍,大聲喝道:「你這塊石頭,小張坐在你身上打盹,弄得他賣糍粑的錢不見也,定是你偷了,快從實招來,以免受刑。」
包公一連問了三聲,石頭卻沉默不言。包公看見石頭不做聲,頓時怒目一睜喝道:「這塊頑石死不開口,打它三十大板。」石頭挨打後,仍舊沒有做聲。包公又喝道:「再打三十大板,看它招也不招。」這時,看的人擠了一祠堂。包公笑著開口說:「列位鄉親父老,這頑石偷了錢,死不承認,我看這小張真可憐,大家就伸出友愛仁慈的手,每人送他一枚錢,好不好?」大家聽後都異口同聲地說:「好!我們聽包青天的話。」
包公叫王朝馬漢守住祠堂左右兩邊的小門,不準任何人出去;在大門口放了一隻裝了水的木桶。包公走到木桶前,帶頭投了一枚銅錢下去,然後坐在椅子上,目不轉睛地看老百姓,出一個人就投一枚錢於水桶中。一人、兩人、三人……。當有一個漢子將銅錢投入水中時,包公發現水面上浮現了一層油膜。
包公便大喝一聲:「把這偷錢的賊抓起來,帶上公堂!」這一大喝,令眾人莫名其妙,議論紛紛,每人心裡都想:「包大人是憑什麼說這漢子是偷錢賊?」包公重新升堂,開口問漢子:「你叫什麼名字,家住那裡?」「我叫王小三,家住王家村。」「你是如何偷張小友的錢的,從實招來。」「大老爺,小人沒有偷他的錢,真是冤枉啊!還望大人明鑒。」
「證據在此,你還想抵賴。」於是包公拿起那塊起油膜的銅錢,大聲地說: 「各位鄉親父老,張小友是賣油炸糍粑的,銅錢丟入籃中,難免沾有油漬,錢一旦投入水中,就會浮現油膜。我想每個人出門帶錢,若發見錢上有油漬,大都會洗干凈的,免得弄臟衣服。
因此我便心生一計,引誘鄉村父老及過路行人,都來看「審石頭」怪案。偷錢的賊大概已會混進來看希奇的,如果是這樣,就正合我意了!各位鄉親今天能破案全賴大家支持合作,謝謝! 王小三聽完包公的話,嚇得面如土色,連忙爬在地板上,叩頭如搗蒜,承認自己偷了張小友的錢,恭恭敬敬地把錢拿了出來,聽從包青天的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