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外在特殊性
❶ 國際商務談判的特殊性有哪些
國際商務談判既具有一般商務談判的特點,又具有國際經濟活動的特殊性,表現在:
1.政治性強。國際商務談判既是一種商務交易的談判,也是一項國際交往活動,具有較強的政策性。由於談判雙方的商務關系是兩國或兩個地區之間整體經濟關系的一部分,常常涉及兩國之間的政治關系和外交關系,因此在談判中兩國或地區的政府常常會干預和影響商務談判。因此,國際商務談判必須貫徹執行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和外交政策,同時,還應注意國別政策,以及執行對外經濟貿易的一系列法律和規章制度。
2.以國際商法為准則。由於國際商務談判的結果會導致資產的跨國轉移,必然要涉及國際貿易、國際結算、國際保險、國際運輸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在國際商務談判中要以國際商法為准則,並以國際慣例為基礎。所以,談判人員要熟悉各種國際慣例,熟悉對方所在國的法律條款,熟悉國際經濟組·織的各種規定和國際法。這些問題是一般國內商務談判所無法涉及的,要引起特別重視。
3.要堅持平等互利的原則。在國際商務談判中,要堅持平等互利的原則,既不強加於人,也不接受不平等條件。我國是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平等互利是我國對外政策的一項重要原則。所謂平等互利,是指國家不分大少,不論貧富強弱,在相互關系中,應當一律平等。在相互貿易中,應根據雙方的需要和要求,按照公平合理的價格,互通有無,使雙方都有利可得,以促進彼此經濟發展。在進行國際商務談判時,不論國家貧富,客戶大小,只要對方有誠意,就要一視同仁,既不可強人所難,也不能接受對方無理的要求。對某些外商利用壟斷地位抬價和壓價,必須不卑不亢,據理力爭。對某些發展中國家或經濟落後地區,我們也不能以勢壓人,仗勢欺人,應該體現平等互利的原則。
4.談判的難度大。由於國際商務談判的談判者代表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利益,有著不同的社會文化和經濟政治背景,人們的價值觀、思維方式、行為方式、語言及風俗習慣各不相同,從而使影響談判的因素更加復雜,談判的難度更加大。在實際談判過程中,對手的情況千變萬化,作風各異,有熱情洋溢者,也有沉默寡言者;有果敢決斷者,也有多疑多虛者;有善意合作者,也有故意尋釁者;有謙謙君子,也有傲慢自大盛氣凌人的自命不凡者。凡此種種表現,都與一定的社會文化。經濟政治有關。不同表現反映了不同談判者有不同的價值觀和不同的思維方式。因此,談判者必須有廣博的知識和高超的談判技巧,不僅能在談判桌上因人而異,運用自如,而且要在談判前注意資料的准備、信息的收集,使談判按預定的方案順利地進行。
❷ 商法對商行為有哪些特別規制,為什麼要進行特別規制
商法對商行為的特殊規制: ①代理制度; ②留置權制度:民事留置權基二平衡原則,強調回被擔保的債權答與留置的標的物必須具有關聯性;商事留置權則基於高效快捷的要求,僅強調……一般關聯性。 ③時效制度:時效短而且更嚴格。 ④嚴格主義。
❸ 商法的特點
商法的特點:商法調整行為的營利性;商法調整對象的特定性;商法規范較強的技術性和易變性;商法的公法性;商法的國際性。
商法的原則:商主體法定原則(類型法定、內容法定、公示法定);公平交易原則(地位平等、誠實信用);交易簡便、迅捷原則(交易簡便、短期實效、交易定型化);鼓勵交易原則(維護交易的有效性、對於有過錯的交易行為最大可能的使其有效、通過其他原則如短期實效、意思自治等原則) 。
(3)商法外在特殊性擴展閱讀
商法的種類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根據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
2、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夥企業法
(1997年2月23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2006年8月27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修訂)
3、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
(1999年8月30目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 1999年8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20號公布自2000年1 月1日起施行)
4、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
(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 根據1990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的決定》修正根據2001年3月15目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❹ 3、舉例說明商法的營利性特徵。
商法的營利性
營利性是指經濟主體通過經營活動而獲取經濟利益的特性。商法主要規范的是商事主體的營利行為。其實商人總是與營利聯系在一起,商事主體從事商事活動,其直接和主要目的就在於營利,這是被各國商法所確認的。從這一角度而言,商法也可稱為「營利法」。[2]
商法的營利性還反映了商法與民法的區別。商法只調整經濟關系即財產關系,而民法除調整財產關系外還調整人身關系;商法調整的財產關系直接發生於商事領域,都是有償的、營利的,而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並不都是有償的、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法調整的財產關系集中發生在若干特殊的商事領域,如公司、海商、保險等,而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是一般狀態的財產所有關系和流轉關系。
市場經濟具有功利性的特性。為了實現營利的目的,商法對於商事主體的條件做出了規定,即民事主體只有具備了營業能力才具備了成為商人的條件,具體包括:
(1)具有營業財產,其不同於一般財產之處在於它是具有一定的目的的有組織的財產。這種財產是區別於商人用於私人生活消費的財產的特別財產,能夠成為轉讓、租賃的擔保的客體。
(2)有自己的商號。商人應是以自己的名義從事商事活動的人和組織。商號,是商人在營業上表現自己的名稱,或表現其營業自身的標志。
(3)必須進行商事登記並進行公告。公告與登記事項應該相同,否則不得對抗第三人。
營利是商法的根本價值追求,是商法調整的市場經濟的價值基礎,也是評價市場經濟本質要求的標准。而正是這一特殊性,加強誠信原則對商事活動主體的指導作用有更重要的意義。為了維護正常的市場秩序,防止商事主體過分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而產生不正當競爭,坑害消費者,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利用好誠實信用原則的彈性規定,依據法官的自由裁量對商行為作出評價,是保護市場弱勢群體的有效方法。
❺ 1、商法具有哪些法律特徵2、商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一、商法的特徵
(一)兼容性(復合性):1.私法與公法的兼容,2.任意法與強製法的兼容,3.組織內法與行為容法的兼容。
(二)調整對象的營利性:商法中的一些重要制度的構造、重要規則德確立,都必須考慮營利性特徵。盡量減少交易成本和制度成本。
(三)商法規范有較強的技術性
(四)商法的國際性:1、商行為本身是一種跨國界的活動;2、商法產生之初具有國際性;3、商法的技術性4、大量的國際條約和國際商事組織的出現
二、商法的基本原則
(一)效益原則l源於商人和商行為的營利性
體現:在制度上減少加以成本和實現迅捷交易。如,短時時效、格式合同、權利的證券化等
(二)公平交易原則l源於民法,又有所發展
體現:注重機會公平、結果公平
(三)主體法定原則l商主體的創設、維持及解散需嚴格遵守法定條件和程序。
(四)維護交易安全原則l強調誠實信用、公示主義、外觀主義、行為獨立、以及嚴格責任,並建立風險分散機制
(五)業自由原則。在不違反法律和社會良俗的前提下。l商事結社自由l商事經營自由
❻ 商法的特徵
具有調整行為的營利性特徵,又具有商主體嚴格法定等原則。
商法是指調整商事交易主體在其商行為中所形成的法律關系,即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商法的調整對象是商事關系。
在我國,商人主要包括:
(1)個體工商戶和個人獨資企業;
(2)合夥企業:與獨資公司相對,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自然人通過訂立合夥協議,共同出資經營、共負盈虧、共擔風險的企業組織形式。
(3)公司和其他形式的企業法人;
(4)聯營企業:聯營企業(Associated Enterprises) 指兩個及兩個以上相同或不同所有制性質的企業法人或事業單位法人,按自願、平等、互利的原則,共同投資組成的經濟組織。
(5)外商投資企業: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規定,在中國境內設立的,由中國投資者和外國投資者共同投資或者僅由外國投資者投資的企業。
(6)商法外在特殊性擴展閱讀
商行為的規制原則主要有三種:
(1)主觀主義原則。主觀主義原則的立法理念是以商人概念為出發點,在此基礎上推導出商行為的具體形態,並以列舉的方式揭示出商行為的范圍。大陸法系國家採用主觀主義立法原則的主要有義大利,德國,瑞士等國。
(2)客觀主義原則。客觀主義原則的立法理念是以行為的客觀性作為出發點來確定商事行為。《法國商法典》創造了這一原則,而《西班牙商法典》則繼承和發展了這一原則。
(3)折中主義原則。折中主義原則的立法理念是在主觀主義原則和客觀主義原則基礎上,依據行為的客觀性和商人的經營方法兩個標准來確定是否屬於商行為。日本現行商法典和法國修改後的商典法採取該立法原則。
❼ 商法 民法 經濟法這3者之間的區別!!
民法、商法、經濟法的相互關系,是近年來倍受法學界關注的一個問題。民商合一亦或民商分立的相左意見頻仍,而關於民商法和經濟法的共性和個性的爭論,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民法、商法和經濟法作為規制市場交易和經濟運行的互補互動的重要法律部門,是社會主義市場良性發展的重要制度保障。三個法律部門以市場的完善和協調發展為共同的立足點,相互之間存在許多共性和差異,充分認識其相同點和不同之處,對於健全我國經濟法律制度,推動市場經濟的穩定和高效運行具有重要意義。對三者之間關系的考察存在多個視角,而選取本質屬性和價值取向為切入點,能夠充分揭示問題的實質。此外,經濟分析方法的運用,則是進一步深化該認識的有效途徑。
(一) 商法與民法的關系
商法和民法共同調整商品經濟關系,通屬私法,兩者有著密切的聯系。商法大量使用民法的某些原則、制度、規范,同時,屬於商法的一些原則、制度和規范也不斷的被民法所吸收。眾所周知,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它是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它所調整的財產關系主要是指財產歸屬和流轉關系,人身關系是指個人非財產關系。而這些都符合龐德所指的個人利益的特徵。無疑,民法所保護的利益是個人利益。而商法的主要則是由商事交易習慣形成的商品交換規則,完全可以視為民法的特別法,因此,它所保護的利益也是個人利益。
民法是商品經濟的產物。在古羅馬時期,商品交換十分頻繁。從事交易的人們漸漸需要一個共同遵守的交易規則來維護交易秩序,保障商品流通。於是,商品交換的習慣產生,進而,習慣發展為法。這就是民法的起源。民法既然以保護交易利益為主要內容,因而必須適應商品交換的要求,即人格之獨立性——能以自己獨立意志從事交易,所有權之確定性和訂立契約的自由。
商法起源於中世紀的歐洲。在公元11世紀,商人為保護自己利益,成立了商人基爾特,採用通行的商事慣例解決商人之間的糾紛。在當時,商人是一個特權階層。他們擁有普遍人所沒有的一些商品交易的權利。正是在這種環境下,商事慣例被長期沿用,最終發展為商法。商法保護的仍是商品交易者的利益。同民法相比,它無非是以更復雜、更特殊的規則來實現其保護目的。因此,大陸法系的主要國家一般認為商法系民法的特別法,兩者均以個人利益為保護重心,在諸多方面有重合、交叉之處。
在民法的編篡體繫上,大陸法系有民商分立和民商合一之分。在主張民商合一論的學者們看來,無論民法大量吸收商法的最新成果,還是商法大量吸收民法已有的原則和制度,都是民商合一的重要表現。前者是「民法商法化」的合一論(德國學者李賽爾是代表人物),後者是「商法民法化」的合一論(我國民國時期林森、胡漢民是代表任務)。①而法國歷史學家費爾南布羅代爾把並存於同一經濟形態下的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的和簡單商品經濟形象的比喻成經濟的「高級齒輪」和「低級齒輪」,兩者具有不同的特點和運行規律。②
關於民法與商法關系有以下幾種論述:
一、 商法是民法的特別法;
二、 反對民法是商法的特別法,但未提出新的見解,希望廣大民法學者研究;
三、 「民法和商事法規之間是基本法與補充基本法的單行法規之間的關系」③
現分述之。
第一, 商法是民法的特別法。此觀點認為「民法有普通民法與特別民法之分。······在采民商合一國家的民事單行法,在采民商分立國家的商法,相對於作為普通法的民法典而言,屬普通法。我國采民商合一主義,現行民法通則相當於民法典的普通法地位,而公司法、海商法、保險法等均屬特別法。遇普通法與特別法均有規定的事項,應優先試用特別法的規定。」④總的說來,商法是民事特別法,它和民法都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民事關系的規范;對市場關系來說,民法提供了民事主體、民事權利、民事行為和民事救濟的一般規定,而商法提供各種商事組織和商事交易的具體規則。前者以普遍性、穩定性和原則性著稱,後者以技術性、普遍性和靈活性而見長。此一觀點指出,「現行民法通則為民商合一之立法。經濟合同法、涉外經濟合同法及技術合同法,雖屬商事合同法性質,但仍屬民法通則之特別法。海商法、公司法、票據法、保險法等,均屬民事特別法。」⑤「民商合一所反映的正好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所謂民法的商法化。」⑥
第二, 反對把商法說成是民法的特別法。持此論者最有說服力的論據是認為「商法是民法特別法」的模式是一種過時的、陳舊的、落後的模式。在簡單商品經濟下產生完善的立法模式是不能適應當今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另外,此觀點還提出,國際性是商法的天然屬性,也是其調整的市場交易關系與其他社會關系的顯著特點;商法納入國內法後,忽視商法調整對象、調整方法的特殊性,把商法與家庭人身財產關系攪混在一起,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情況下其不合理性不明顯,但在世解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的新時代,其不合理性就暴露出來了。因此認為「不應該將一個具有國際性調整交易關系的法律部門,淪為調整家庭關系的附庸。」⑦
第三, 認為民法和商事法規間是基本法的單行法規之間的關系。王利明教授等有這方面的論述,具體可概括如下:
首先,在我國法律體系中,實際上並不存在商法部門。雖然由於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有關公司、保險、票據、破產等方面的立法相應得到了重視和加強,但這些法律規范大多都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商品關系,因而可以視為我國民法的組成部分。我國民法作為調整社會商品經濟活動的基本法,是千千萬萬種商品關系的抽象化的法律現象,而調整商品經濟關系的商事法規不過是民法原則在具體領域中的表現,是民法規范在某些經濟活動中的具體化。
其次,「商法本身不可能組成部門法體系,而只能適用民法的一般原則,民法的總則、物權制度、債券制度實際上已對商品經濟活動的重要方面都做出了一般規定,對商事法規中的一些問題同樣適用。」⑧
(二) 商法與經濟法的關系
商法與經濟法的關系是存有爭議的。但在大陸法國家和普通法國家,在有商法典的國家和無商法典的國家,在國外和我國爭論的焦點是不同的。從總的趨勢來說,在國外,經濟法和其他法的關系主要是同商法的關系。在我國商法與經濟法的矛盾不是很突出。因為,在西方國家中都有較完備的商事法律制度,社會是典型的商業社會,一切都早已商事化。就是有民法典的國家,也由於民法商法化,從而使民商矛盾弱化。而經濟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法律制度,要突破舊有法律部門的劃分疆界,從古典商法規范中引申出來的原理重新組合為一個新的整體。這樣,在西方社會經濟法與商法的矛盾就顯得比較突出。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民法和商法是從橫向調整社會經濟關系,他們是一般和特殊的關系,而經濟法則既從橫向、也從縱向調整社會經濟關系。它們雖然是各自獨立的法律部門,但並非純然無涉,而是應相互配合,相互輔助,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來保障社會經濟發展。單純以某一個部門法為主體,其必將有害於我國改革開放大業的順利進行。
① 蘇惠祥主編:《中國商法概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0頁。
② 同上,第101頁。
③ 梁慧星《民法總論》。「九五」規劃高等學校法學教材,1998年版,第2頁。
④梁慧星《民法總論》。「九五」規劃高等學校法學教材,1998年版,第2頁。
⑤梁慧星《民法總論》。「九五」規劃高等學校法學教材,1998年版,第2頁。
⑥梁慧星《民法總論》。「九五」規劃高等學校法學教材,1998年版,第2頁。
⑦ 王利明,《論中國民法典的制訂》,《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京),1998年5期44-52,83。
⑧王利明,《論中國民法典的制訂》,《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京),1998年5期44-52,83。
❽ 商法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
法商不止於思維,而是聚焦於思維方式下的財富規劃實操。
什麼是法商?
除了人們熟知的情商、智商和財商之外,法商作為流行的新名詞,正在影響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法商即法治商數,指對法律知識了解和運用的指數。在經濟生活中,包括私人財富規劃、管理、傳承、資產保全都需要法律的介入,知道如何運用法律工具和知識去應對和規劃。
用法商駕馭創造財富的智商和情商
法是規則,商是創新,商無法不興,商無法不穩,法寸步不離地影響著商業行為。精商明法,敏思善行,讓律師具備商業思維,讓總裁具備規則思維,法商融合,大勢所趨,法商智慧是企業管理者必備的一種能力和思維。
如今,社會已全民法商時代。擁有法商,才是守護您財富的最佳法寶。
(8)商法外在特殊性擴展閱讀~提高法商小竅門
(一)做個學法的人。一定要將法律學習貫穿自己的一生,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不斷的強化、深化,保護自己也尊重他人。
(二)做個守法的人。努力學好法律知識,約束好自身的行為,控制好個人情緒,不聽信他人慫恿、不參加打架斗毆等行為。
(三)做個用法的人。充分尊重同學和他人的合法權益,積極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利,主動抵制違法的行為。
❾ 民法與商法有什麼區別
您好,一、民法和商法的理念不同
民法理念主要有平等、公平、私法自治、過錯責任。商法理念主要有強化的私法自治、營業自由與投資自由、保護營利、嚴格責任。從原則上講,民法作為商法的一般法,民法的理念都適應於商法,而商法作為特別法,不僅具有自己特殊的理念,且在適用民法理念時,也因商法的特殊性而有所修正。
二、民法和商法產生的經濟基礎不同
民法產生的經濟基礎是商品經濟,民法是和商品經濟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有商品經濟就應當有法律,就應當有調整商品經濟的基本法律——民法。商法產生的經濟基礎是市場經濟,商法是調整市場經濟的最基本的法律形式之一。民法強調平等自主、等價有償以及誠實信用三項基本原則。商法強調效率至上、兼顧公平以及國家干預,這三項原則體現的顯然是市場經濟的普遍要求與一般規律。
三、民法和商法的立法價值取向不同
立法價值取向,主要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各國在制定法律時,希望通過立法所欲達到的目的或追求的社會效果;二是指當法律追求的多個價值目標出現矛盾時的最終價值目標選擇。價值取向主要涉及到價值界定、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價值取向和法律原則的關系是價值取向可轉化為各項明確肯定的法律規范和法律制度。價值取向和具體法律規范之間是通過法律原則來連接的,在效力上,價值取向是法律原則的上位概念。
民法和商法都是私法,具有誠實信用、公平、效益、平等等相同的基本價值取向,但基於調整對象的不同,兩者的立法價值取向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在民法的各項價值目標中,最基本的價值取向是公平,當公平與其他民法原則發生沖突或矛盾時,公平是首選,即公平至上兼顧效益與其他;在商法中最高的價值取向是效益,其基本立法要求是效益至上兼顧公平與其他。民法和商法不同的價值取向既反映了兩者具有不同的目的追求,也反映了兩者具有不同的作用和獨特的存在價值。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❿ 為什麼說電子商務法是特殊的民法
您好,我國目前還未產生正式的《電子商務法》。之所以說其為特殊的民法,因回為電子商務是指通過電子行為進答行的商事活動,廣義的電子商務是指通過電子行為進行民商事活動。商事活動的范圍被民商事活動所覆蓋,商事活動是以盈利為目的、具有營業性的民事行為,而民商事行為的外延顯然大於商事行為,它不僅包括商事行為,也包括非商事主體之間的民事活動。
附:2000年12月,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2004年8月通過了《電子簽名法》;2012年12月份,通過了《關於加強網路信息保護的決定》。
2016年12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對電子商務立法進行常委會一審。
2016年12月27日至2017年1月26日在中國人大網向全國公開電子商務立法徵求意見。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