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中的動機錯誤
Ⅰ 民法上的錯誤
民法上的錯誤,是指行為人由於認識錯誤或欠缺對錯誤的認識,致使內心的真實版意思與外部權的表示行為不一致。在傳統民法上,嚴格區分錯誤和誤解,我國民法不作類似區分,在關於重大誤解的規定中,涵蓋了錯誤和誤解所包含的內容,並將相應民事行為的效力規定為可撤銷。
Ⅱ 求解 「民法中的過錯」
刑法中的過錯主要包括"故意"和"過失"兩類,再細分可以分為:直接故意、間接版故意、過於自信的過失、疏權忽大意的過失。
民法中的過錯包括「故意」、「重大過失」和「一般過失」。
民法和刑法中的過錯對於確認責任比例、認定孰是孰非、孰輕孰重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刑法中,故意與過失是量刑的一個重要指標,有時候是故意還是過失 甚至會影響犯罪定性,影響到罪名成立 與否.
而一般來說民法中很常見以相對方"故意"或者"重大過失來免責的情況。
Ⅲ 重大誤解和動機錯誤怎樣區分
重大誤解是指當事人因為對相對人的行為或者合同的標的發生錯誤認識,從而是自己做出... 當事人訂立合同都具有各種不同的動機
Ⅳ 怎麼理解民法里的"重大誤解"和"顯失公平"
顯失公平的合同是指一方在緊迫或缺乏經驗的情況下而訂立的明顯對自己有重大不利的合同。顯失公平的合同往往是當事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極不對等,經濟利益上不平衡,因而違反了公平合理原則。法律規定顯失公平的合同應予撤銷,不僅是公平原則的具體體現,而且切實保障了公平原則的實現。顯失公平的合同主要具有以下法律特徵:
1.此種合同對雙方當事人明顯不公平。合同,尤其是雙務合同應體現平等、等價和公平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合同正義。然而顯失公平的合同,一方要承擔更多的義務而享受極少的權利或者在經濟利益上要遭受重大且失,而另一方則以較少的代價獲得較大的利益,承擔極少的義務而獲得更多的權利。
2.一方獲得的利益超過了法律所允許的限度。如標的物的價款顯然大大超出了市場上同類物品的價格或同類勞務的報酬標准等。
3.受害的一方是在缺乏經驗或緊迫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行為。是指一方當事人明顯有利而不利於另一方當事人的民事行為.
在民法理論上,重大誤解又稱為錯誤,其情形有二:(1)意思與事實不一致,(2)意思與表示不一致。按照德國法學家薩維尼的見解,前者為真正之錯誤,即動機錯誤;後者為非真正之錯誤,即法律行為之錯誤或直接稱為錯誤。重大誤解通常具有如下特徵:
(1)誤解是當事人認識上的錯誤。該錯誤的產生是當事人的內心意思缺陷,不是其他原因。當事人的意思真實與其內心意思是一致的,就是由於缺乏必要的知識、技能或信息等內心意思的缺陷,使其對合同的內容等發生誤解。
(2)誤解是當事人對合同內容的認識錯誤。誤解的對象是合同的內容,是對合同內容的認識錯誤,因此而使當事人訂立了合同。合同的內容,主要是合同的主要條款,當事人對合同的主要條款的認識發生誤解,才能夠成為重大誤解。在訂約的動機上,在合同用語的使用上,都可能發生誤解,不能構成重大誤解。
(3)誤解直接影響到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基於當事人對合同內容的錯誤認識,因而,就必須影響到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給誤解的一方當事人造成損失。正是由於這樣,法律才將重大誤解作為合同相對無效的理由,授予發生誤解的當事人以變更權或撤銷權。
Ⅳ 法益關系錯誤說中的動機錯誤怎麼理解
一、動機錯誤的含義及其理論
所謂動機錯誤,是指意思表示緣由的錯誤。即表意人在其意志形成的過程中,對其決定為某特定內容意思表示具有重要性的事實,認識不正確 。如果他具備了正確的觀念,那麼他作出的是另一個決定。例如:表意人出於房屋能增值的願望而作出購買某地段房屋的意思表示,但經查發現此地段並沒有能使房屋增值之可能。此表意人就發生了動機錯誤。
對於動機錯誤的界定可以追溯至薩維尼(Savigny)的「二元構成說」。他認為必須將當事人形成訂立合同的意圖階段同他表達意圖的階段分開,嚴格區別「值得法律保護之表示錯誤」與「不值得法律保護之動機錯誤」。即:在意圖形成階段的錯誤是動機錯誤,沒有法律意義;反之,如果意圖形成沒有錯誤的但表達有錯誤則使表意人有權撤銷。
二、動機錯誤與表示錯誤的區別
以薩維尼錯誤學說為基礎,德國學理一般主要將錯誤區分為動機錯誤與表示錯誤。表示錯誤為意思與表示間不一致。而動機錯誤,則是其意思與表示間並無不一致,僅在意思形成階段,對於與意思表示有關的事實認識有誤,由此可知,動機錯誤與表示錯誤劃分方法論基礎在於錯誤發生階段之不同 ,依此,動機錯誤為意思形成階段的錯誤。意思的形成,常受許多不同考量因素所影響。如甲決定向乙買某屋,其考量因素有系針對自己之需要(自用,保值,投機);有系針對標底物本身(房齡,安全性,房屋之坐落);有系針對意思表示之相對人(信用,政商背景,人際關系),就上述有關考量因素表意人認識錯誤時,則意思形成發生錯誤,被認為是動機錯誤。表示錯誤為意思表達階段產生的錯誤而致意思與表示不一致,在德國法上被區分為表示行為之錯誤,即誤作非欲的表示,如誤說,誤寫,誤取等,及表示內容之錯誤,即表意人雖然使用了預想的表示手段,但卻誤解了其表示的涵義內容的情形。
Ⅵ 刑法上關於被害人基於錯誤的承諾的問題
你忽視了被害人承諾的另一個問題,動機錯誤雖不影響承諾的效力,但承版諾的內容與承諾權的效力息息相關:
第一,根據刑法理論通說觀點,被害人對重傷的承諾是無效的,而對輕傷的承諾是有效的。
第二,在器官捐獻、競技體育、醫療手術中的承諾是有效的。
你的第一個例子,因為是輕傷的承諾,所以是有效的,而第二個例子,眼角膜是重傷,如果不構成器官捐獻的話其承諾是無效的。誠如案例中所言,甲將乙的角膜改作他用,並不屬於器官捐獻,所以這種導致重傷的承諾是無效的,構成故意傷害罪。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Ⅶ 刑法中的認識錯誤包括動機錯誤嗎
刑法中來的認識錯誤不包自括動機錯誤。
認識錯誤指的是行為人對於自己行為的法律性質和事實情況發生認識上的錯誤。認識錯誤主要包括對法律認識的錯誤(如假想的犯罪、假想的不犯罪、對應成立的罪或應判處刑罰的輕重上的認識錯誤)以及對事實的認識錯誤(如對犯罪客體、犯罪對象、因果關系等因素的認識錯誤),但不包含對動機的認識錯誤。
動機錯誤是指行為人(民法中即表意人)在其意志形成的過程中,對其決定為某特定內容行為具有重要性的情境事實,認識不正確。如果他具備了正確的認識,那麼他將作出的是另一個決定。
Ⅷ 如何理解「對於動機的錯誤認識一般不構成重大誤解」
這是指,如果當事人因為自己「動機」的錯誤,而簽訂合同,此時不能視為「重大誤解」。
比如:甲聽說單位要分房,於是到商場購買了一批裝飾材料。結果後來單位沒有分房,則甲與商場購買裝飾材料的合同不能認為是「重大誤解」,而是一個有效合同。
又如:甲認為一兩個月後大豆價格會上漲,於是買了一噸大豆囤積起來打算一個月後出售。結果大豆價格反而下降了,此時不能認為是「重大誤解」,甲購買大豆的合同是一個有效合同。
Ⅸ 民法中錯誤的構成要件有哪些
您好,民法中的過錯是侵權行為構成要件中的主觀因素,反映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的心理狀態。與無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不同,對一般侵權行為而言,過錯是行為人承擔侵權責任的必備前提。
1、過錯根據其類型分為故意與過失。
(1)故意,是指行為人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產生的損害結果,仍希望其發生或放任其發生。
(2)過失,是指行為人對其行為結果應預見或能夠預見而因疏忽未預見,或雖已預見,但因過於自信,以為其不會發生,以致造成損害後果。過失根據法律對行為人要求的注意程度不同又分為一般過失與重大過失。
A.一般過失,是指行為人欠缺善良管理人或者與處理自己事務同樣的注意義務。
B.重大過失,是指行為人顯然欠缺普通人的注意義務。
2、過錯除了一個人的過錯以外,還有共同過錯、與有過失等情形。
(1)共同過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行為人基於共同的故意或過失致他人損害,故共同過錯只是存在共同侵權行為中。由於我國的共同侵權行為理論發生了變化,因此共同過錯不再是共同侵權的必要條件,因此共同侵權行為可以在沒有共同過錯的情形下發生。(參見《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第3條第1款的規定)
(2)與有過失,是指對於損害的發生,受害人存在過錯。民法通則第131條對於與有過失的規定相對較為簡單,《人身賠償司法解釋》第2條就與有過失作了詳細規定,該條可以分解為以下內容:
A.受害人對同一損害的發生或者擴大有故意、過失的,依照民法通則第131條的規定,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B.侵權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受害人只有一般過失的,不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C.適用民法通則第106條第三款(適用無過錯歸責原則的特殊侵權)規定確定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時,受害人有重大過失的,可以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因此,在適用無過錯歸責原則的特殊侵權行為中,如果受害人只是一般過失,不減輕加害人的責任。
與有過失,既可以發生在單獨侵權中,也可以發生在共同侵權中。而在共同過錯中,有過錯的僅是加害人一方,在與有過失中則是強調受害人有過錯。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Ⅹ 民事法律行為中的 重大誤解,裡麵包括的動機錯誤具體指的什麼動機誤解等於動機錯誤嗎求解
動機錯誤因為一件事做另一件事,因為前一件事認識錯誤所以後一件事錯誤,比如你本來要給你女朋友買個訂婚戒指,結果發現你女朋友已經結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