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旭東公司法
『壹』 球《公司法實例與法理》(趙旭東主編的)電子版書籍,發送到[email protected],O(∩_∩)O謝謝~~~~~~~
木有。。。。
『貳』 求一公司法案例答案
新公司法案
1.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甲公司)於2006年2月1日召開董事會會議,該次會議召開情況及討論決議事項如下:
(1)甲公司董事會的7名董事中有6名出席該次會議。其中,董事謝某因病不能出席會議,電話委託董事李某代為出席會議並行使表決權。
(2)甲公司與乙公司有業務競爭關系,但甲公司總經理胡某於2003年下半年擅自為乙公司從事經營活動,損害甲公司的利益,故董事會作出如下決定:解聘公司總經理胡某;將胡某為乙公司從事經營活動所得的收益收歸甲公司所有。
(3)為完善公司經營管理制度,董事會會議通過了修改公司章程的決議,並決定從通過之日起執行。
要求:
根據上述情況和《公司法》的有關規定,回答下列問題:
(1)董事謝某電話委託董事李某代為出席董事會會議並行使表決權的做法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簡要說明理由。
(2)董事會作出解聘甲公司總經理的決定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簡要說明理由。
(3)董事會作出將胡某為乙公司從事經營活動所得的收益收歸甲公司所有的決定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簡要說明理由。
(4)董事會作出修改公司章程的決議是否符合法律規定?簡要說明理由。
【正確答案】 (1)不符合法律規定。根據規定,股份有限公司召開董事會,董事因故不能出席時,可以書面委託其他董事代為出席,但書面委託書中應載明授權范圍。在本題中,董事謝某以電話方式委託董事李某代為出席會議行使表決權,委託方式不合法。
(2)符合法律規定。根據規定,解聘公司經理屬於董事會的職權。
(3)符合法律規定。根據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未經股東會或股東大會同意,利用職務便利為自己或者他人謀取屬於公司的商業機會,自營或者為他人經營與所任職公司同類的業務,否則所得收入歸公司所有。
(4)不符合法律規定。根據規定,股份有限公司修改公司章程應由股東大會決定。
『叄』 經濟法知識,下列公司章程是否合法。很急
該章程存在多個問題,主要包括:
(1)公司名稱,未冠以「有限責任公司」或「有限公司」字樣,不符合公司法規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公司和國公司法》第八條規定,依照本法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必須在公司名稱中標明有限責任公司或者有限公司字樣。
(2)首次出資5萬元,低於注冊資本的20%,是違反公司法規定的。
如果公司於2006年3月成立,那麼,於2007年10月和2008年5月繳付剩餘出資,是不符合公司法規定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二十六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注冊資本為在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全體股東認繳的出資額。公司全體股東的首次出資額不得低於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二十,也不得低於法定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其餘部分由股東自公司成立之日起兩年內繳足。
(3)貨幣出資8萬元,低於注冊資本總額的30%,違反了公司法規定。
用信用作價出資於法無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二十七條第1款規定, 股東可以用貨幣出資,也可以用實物、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等可以用貨幣估價並可以依法轉讓的非貨幣財產作價出資;但是,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得作為出資的財產除外。第二十七條第三款規定,全體股東的貨幣出資金額不得低於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三十。
(4)董事會成員2人,違反了公司法規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四十五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設董事會,其成員為三人至十三人。
(5)監事由董事兼任,違反了公司法規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五十二條規定,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不得兼任監事。
(6)公司成立後股東抽逃出資,違反了公司法規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公司成立後,股東不得抽逃出資。
『肆』 公司法書籍
俗稱的「指定教材」,共三本,按照司法考試前三卷的考試內容進行編排。原為司法部組織編寫的司考官方教材。後在《行政許可法》頒布之後,取消了「指定教材」的稱謂,但是,作為司法部組織編寫的唯一司考專用教材,其「指定教材」的地位仍然是毋庸質疑的。因此,作為考生,也應當對其有足夠的重視。當某些教材或者復習資料對某個觀點存在爭議時,我們應當以輔導用書的觀點為准。當然,三大本中的內容是相當豐富的,不少內容似乎對於司法考試的作用並不是很大,我們在復習時也應當視具體情況而定。
(2)講座系列教材
此類教材一般為各高校、法學研究機構或者司考輔導機構編寫的「民間教材」,比如萬國編寫的系列講座。此類教材的特點是重點突出、高度歸納,考生在復習的時候可以省去很多概括知識點的精力。 我認為在復習的時候可以將其與司法部的輔導用書穿插起來使用,效果會好一些。
(3)法律匯編
各法律出版社每年都會出版一些司考用的法律、發規匯編,此外,還會有一些重點法條導讀。對於重點法條,我們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據統計,雖然司考范圍內的法條總共有一萬多條,但每年實際考核的只有600條左右,而從2002年司法考試至今,考核過的法條不超過3000餘條。對於其它的「休眠」法條,一方面是因為其重要性相對次要,另一方面,是因為一些法條不具有可考性。這也體現了「重者恆重」的定律。
因此,對重點法條進行重點復習、全面掌握就顯得尤為重要。它是司法考試的主要得分點。對於其它法條,也要有所了解,能夠結合運用。
(4)常規教材
所謂常規教材,指的是一些普通的教科書。之所以看這些書,主要是與命題人有關。比如,往年的司考刑法部分的命題人一般為張明楷和陳興良,那麼,很多考生就會去看他們編寫的刑法學方面的教材。從中除了可以了解他們對於一些爭議問題所持的觀點,把握答題脈絡,還可以對他們的出題思路進行大膽的預測。
不過,本人認為,通過這種方式進行復習並不適合於大部分考生。因為這種方式有助於考生深入掌握知識點,但難以面面俱到,難免顧此失彼,反而得不償失。因此,對於那些基礎掌握比較扎實,有充足時間復習的考生來說,可以適當顧及這類教材。
(5)歷年真題
對於司法考試而言,歷年真題的作用是相當突出的,我們必須對它要有足夠的認識——善待真題。應該說,歷年真題是司法考試的精華所在,它將司法考試范圍內的知識點以題目的形式展現出來,這也是命題專家智慧的結晶。
如何用好真題是關鍵問題。曾經有位考生僅通過看重點法條和做真題通過了司考,由此可見一斑。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對於真題必須反復的做,並且要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要能夠真正搞懂每一道真題,而並非單純的記住答案。在制訂復習計劃的時候,應當把真題練習單獨列出來,穿插在每一輪的復習過程中。我的建議是,真題至少做兩到三次。希望每次都會有不同的收獲,每次對題目的內涵都能夠有更深刻的認識。
(6)流傳於網路中的文字和音頻資料
互聯網給我們的學習帶來了許多的便利,也方便了我們的交流。目前,網上有不少專門針對司法考試的網站和論壇,很多考生都會將自己學習的體會和經驗發表於此,此外,也會有很多復習的資料能從那裡淘到。這些資料主要是考生自己整理和總結出來的要點、難點,以及大家從各個司考輔導班中整理出來的講義和講座的音頻資料。應該說,這些資料的作用還是很大的,有時能給大家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
各部門法的復習方法
基於各個部門法自身所具有的不同特點以及在司法考試體系中的重要性的不同,在對各部門法的復習方法上,也是有區別的。根據本人的復習經驗,可以將其分為四個梯隊:
第一梯隊:包括刑法和民法。如前所述,得民刑者得天下,對於民法和刑法必須高度重視。從最近兩三年的司考來看,對這部分內容的考查越來越側重理論,所以,對這兩門部門法一定要看透教材(此處所說教材一般指《國家司法考試輔導用書》,下同),這是基礎,當然,對於刑法,可以只看總則部分,刑法學的理論基本集中在總則部分。對它們,必須站在理論的高度來學習,掌握原理性的知識點,而並非單純的去記憶法條。然後在看重點法條,對於重點法條必須完全掌握,做到運用自如。之後,在把所有法條都看一遍,達到融會貫通之功效。
第二梯隊:包括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包括仲裁法)。這兩個部門法和第三梯隊的行政訴訟法的分值一般在180分左右,佔了司法考試的三分之一,因此,從考試得分的層面看,必須把三大訴訟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且,對這部分內容的考查不像其它部門法那麼靈活,訴訟法考查的多為法條的直接規定(行政訴訟法稍有不同)。在復習的時候,應當直接面對法條,全面掌握訴訟法的每一個法條,應該說,訴訟法的每一個法條都具有可考性,因為其都為操作性的內容。而對於仲裁法,法條內容不多,可每年分值都在10分左右,可以說,仲裁法是最好得分的一部法律。不少司考輔導機構的目標是「訴訟法不丟分」,我們也可以以此作為自己的復習目標,真正做到抓大放小、有的放矢。
第三梯隊:包括行政法、行政訴訟法、商法、經濟法、憲法、知識產權法和司法制度及法律職業道德。這部分內容龐雜、法條冗多,而理論性相對較弱。對於這部分內容,可以只看重點法條,並且,從經驗來看,掌握重點法條已經足夠。這些法律中有很多法條是不具有可考性的。比如《環境保護法》中只有第10、11、41、42條四條可能作為考查對象,因此,在復習時,只需掌握這四條內容就可以了。如此,可以少走不少彎路。
第四梯隊:包括法理學、法制史、三國法(國際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這部分內容本身沒有法條,而三國法部分的國際條約也沒有必要去看,其實也不可能有精力去掌握國際條約的內容。因此,對於第四梯隊只看教材即可。
『伍』 如何理解《公司法》中的繳付折中資本制
法定資本制:一次性繳足(我國原來實行法定資本制)。
授權資本制:先繳付一定比例,後分期付清。
折衷資本制:先繳付一定比例,再在一定期限內分期付清。(新法)
第二十六條 有限責任公司的注冊資本為在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全體股東認繳的出資額。公司全體股東的首次出資額不得低於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二十,也不得低於法定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其餘部分由股東自公司成立之日起兩年內繳足;其中,投資公司可以在五年內繳足。
第八十一條 股份有限公司採取發起設立方式設立的,注冊資本為在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全體發起人認購的股本總額。公司全體發起人的首次出資額不得低於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二十,其餘部分由發起人自公司成立之日起兩年內繳足;其中,投資公司可以在五年內繳足。
同學:各位老師好,我有一個有關公司資本制度方面的問題想向趙老師請教。趙老師對公司制度方面新公司法所作出的修改的評價是「引領時代潮流」。我覺得如果從出資形式和最低資本額制度上來說,它確實作了很大的改進。但是從資本形成制度上來看,我認為很難說它有很大的改變,因為在舊的公司法它採取的是最為嚴格的法定資本制,而在新的公司法它規定的普通的有限公司和發起設立的有限公司採取的是分期繳納制度,而募集設立的有限公司採取的是一次繳納。從現在的形式上來看,實際上是把原來給外資公司的優惠現在給了內資公司,它所謂的進步似乎體現在這里,它實質上還是一種法定的資本制度。現在,在這種英美國家廣泛採取授權資本制、大陸法系廣泛採取折中資本制的形勢下,我們仍然固守著法定資本制,而法定資本制頗受非議,這是否體現了公司法修改的保守性?是否會導致在不久的將來又會有一次公司法的修改?
趙旭東:這個問題提得很好,也是一個很有深度的問題。應該說,我們所說的我們新公司法的現代性和先進性,是對它的一個總體的評價。當然也包括在制度設計方面的先進性,但是並意味著所有制度都是最先進的,而且對所謂「先進」也有不同的評價標准,並不是最激進的就是最先進的。若激進的過頭了,反而會引起不好的結果,這就談不上先進了。所以在這個問題上需要作具體的分析。我們的確在最低資本額、在出資方式、在股份回購、在轉投資方面,相對於我們原來的基礎有了很大的突破,這些突破在整個世界各國公司法當中不能說最先進的,但也是在最先進之一。但有些方面,由於一些條件的限制,包括在理論上論證的不足,立法上也有一定的難度。這包括你剛才所說的授權資本制問題,在開始立法時,大家都認為這是一個很容易突破的問題,但是經過最終的立法過程,授權資本制實際上到最後都沒有反映出來。而取得的突破是在在法定資本制之下,從原來的一次繳納改為後來的分批繳納。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學者也認為是不是可以採取授權資本制,沒有採納也覺得很遺憾,包括我本人。法工委對此也很重視,為此還專門開了個會單獨研究授權資本制問題,但是到了最後有些問題還是沒能得到突破。比如說最簡單的一個問題——如果有了授權資本制、有了總資本、有了發行資本、有了實繳資本的時候,到底注冊資本是什麼?注冊資本到底是以總資本來注冊?還是以發行資本來注冊?還是以實際繳納的資本來注冊呢?就這樣一個問題都需要反復論證,最後導致似乎理論論證的不足對立法的突破形成了一定的阻礙。不過我想,隨著我們公司法的發展,這個問題在將來應該有所突破。
江平:我想對你這個問題補充一句話——不要忘了公司在西方有四百年發展的歷史,而在我國只有十幾年的歷史。在今天,西方所實行的一些公司制度,在我國目前公司的發展情況下,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王涌:我們十多年的歷史能夠出台這樣一部公司法已經非常不容易了。由於時間問題,下面只能最後再請同學們提一個問題。江平:第一個《公司法》的修改將本著一個使公司設立,更加便利,公司設立的門檻更加降低,按照這么一個原則,我們可能會把有限責任公司的最低注冊資本額從現在的五十萬、三十萬、十萬統統降低到五萬。如果這樣的一個方案通過了以後,我們注冊公司就會方便得多,尤其是一個有限公司的設立會大大方便。過去我們在三資企業裡面出資還可以分期繳納,而現在《公司法》裡面沒有這個規定,新的公司法修改了以後,還會要允許我們在設立公司的時候,不需要一次繳納,還可以分期,兩年內交,第一次比如繳納20%就可以了。出資的形態也會發生變化,現在我們規定的出資形態只有五種,國家、實物、工業產權,非專利技術和土地使用權。修改以後的《公司法》很大的一個可能的變化,就是把股權給出資了,我們的聯通在中國上市的時候,用的就是中國聯通集團在香港的股權,世界許多發展、發達的國家都用股權來出資,股權本身也可以到銀行去質押貸款,如果股權可以質押也可以讓股權來出資。我假如在公司裡面拿實物,貨幣這種形態來出資作為我的股權,我同樣可以拿股權在另外一個公司出資。當然拿股權來出資以後,股權怎麼評估,股權怎麼樣對債權人有哪些風險,有一系列的問題,包括會計師們都提出來,拿股權來出資,在會計帳目上怎麼體現。應該說第四個很重要的變化,就是要把轉投資的限製取消,這個現在已經都達成了廣泛的共識了。按現在的《公司法》規定,一個公司在另外一個公司去轉投資的累計的,不得超過本公司的凈資產的50%,這個比較嚴。當然不得超過凈資產的50%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一個公司既然規定了主業,你主要是搞建築工程,你是一個房地產開發,那你應該主要的錢拿來作為你這個主業來經營,你怎麼拿去搞投資,投到別人那裡去,甚至買股票。過去我們法院也有這樣的判例,拿自己的凈資產50%以上去買股票,也應該說是違反了公司法的有關轉投資的限制。這一條顯然越來越不合適宜了,因為我們知道轉投資的限制會違反了一個資本的規律,資本的規律是哪裡能夠產生最大利潤我投到哪裡去,如果投在我自己的企業裡面產不出更多的利潤,投到別的地方去能夠產生更大的利潤,能夠產生更大的效益,那為什麼不能夠轉投資到別的企業呢?所以如果我們這條取消的話,那將來我們企業沒有轉投資的限制,我看到其它的同類的企業,煙草行業或者其它的,其它的部門或者地區認為這個更有效益,也完全可以不受限制在這兒投資。第五個就是將來《公司法》修改以後,會允許一個人的有限責任公司存在,一個股東的有限責任公司存在,這將會是一個很大的變化。現在的公司法規定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必須是二到五十個人,可是美國歐共體,日本、韓國、台灣都允許一個股東的有限責任公司存在,這條放開了以後,我們將會有國有的獨資公司,法人的獨資有限公司和一個自然人的獨資公司。這樣的話,設立公司,設立有限公司更加方便了。實際上為什麼這么改呢,不讓一個人搞有限公司,我隨便拿一個什麼東西就注冊了。所以我們如果規定必須非要兩個以上,有時候硬湊也會出現很多問題,還不如放開,但是放開了以後就出現問題了,如果一個人的股東,我們把他叫做一個自然人,或者叫做一個個人,或者一個法人的出資,你必須把你股東的財產和公司的財產分清楚,如果股東的財產跟公司財產分不清楚,一個股東認為公司財產就是我的了,我隨時可以把公司的財產拿過來歸我自己,一旦有這樣的情況,他還要對公司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就公司欠的錢你要來還了,所以變成一人的公司以後,還有一條底限,底限就是股東的財產和公司的財產必須分清,如果你沒有出資到位,你從公司的財產抽資本,仍然要承擔民事責任,不能說這個公司就是我一個股東出資的,所以我隨便可以抽資本,不行,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要控制,要不然一個股東也可以,一個自然人也要承擔,按個人獨資企業法,個人承擔無限責任。所以一人工飼放開了之後,對我們很重要。最後將來可能股份公司的設立要放開一點,設立更方便一點。按現在的寫法一個股份公司的設立要經過國務院授權的部門或者省級人民政府批准,這個太嚴了。而股份公司又有發起設立,又有募集設立,發起設立,在我五個發起人之間,把這個股份公司的一千萬交足,股份公司注冊資本額也高了,一千萬了,這個沒變。這樣的話,我自己交足了,我不向社會募集,可以。那你設立應該方便一點,跟一般的有限公司一樣。如果你要是向社會募集,需要經過證監會的批准,因為向社會募集的時候還要證監會來批准。
我想這幾條說明將來我們設立公司的門檻要降低,設立公司要比過去方便得多,這對我們企業來說,要注意什麼?第一個,我們可以看到如果設立公司比較簡便了,門檻降低了,最低注冊資本額要求也降低了,你跟人家打交道,你說你成立方便了,但是人家這個公司注冊資本只有五萬塊錢,你要跟他打交道,那你要小心一點了,所以一看一個公司的信用,不絕對看它注冊資本多少,更重要是要看他實有財產有多少,而且也不僅看它實有財產有多少,還要看它平時跟你打交道的信用如何。財產並不多,但是一直很講信用。財產很大,幾千萬,不講信用也不行,只要他注冊資本真實的,沒有欺騙,寫的就是五萬,寫的就是十萬,那你跟他打交道要根據他現在的注冊資本多少,根據他實際有的財產有多少,根據以他現在對外一般往來中的商業信用有多少,你來跟他打交道,這是現在的第一個問題。
http://www.ectime.com.cn/Emag.aspx?titleid=7557
『陸』 求中國政法大學趙旭東老師《公司法》課件加急 抱拳謝!!
你好!建議你去法大BBS裡面去問問。
『柒』 關於公司法的參考文獻
【1】趙萬一,來《公司治源理法律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
【2】王保樹主編,《中國公司法修改草案建議稿》,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3】劉俊海,《中國公司法的制度創新》
【4】趙旭東、劉俊海、朱慈蘊,《〈公司法〉的「新」、「好」、「難」》
【5】江平,趙旭東,陳甦,《中國<公司法>的修改及價值》
【6】高強,《新公司法淺析》,
『捌』 公司法案例分析,趙旭東版教材的,緊急~~
1.某有限責任公司有A、B、C三股東。A股東持有公司股本的55% ,為控股股東,B股東持股40% ,C股東持股5% 0 A股東欲將其持有的公司股本全部轉讓他人。B股東要 求在同等條件下,對其轉讓的部分股權即公司股本的15%行使優先購買權,達到持有公司股本的559毛,取得公司控制權。A股東則認為,優先購買權不能部分行使,其聯系的股權 受讓方之所以向意受讓股權,就是為取得公司的控制權,如B股東通過部分行使優先購買 權控制了公司,剩餘的40%股權,對方是不會接受轉讓的。所以,A股東要求B股東或者 放棄行使優先購買權,或者對全部股權行使優先購買權。B股東不同意其主張,且也無力 收購全部股權。雙方由此發生爭議。
21998年11月,因時為上海申華大股東的深圳君安公司派出的兩名董事楊某與康菜 案,君安公司於是向上海申華公司提出了更換謝某與張某為董事的提案,但在1998草
月19日舉行的臨時股東大會上,申華公司董事會將君安公司提出的更換董事的提案·一拆為四「,結果使股東大會僅通過了免去楊某與康某的董事職務的議案,而未通過選.,; 某與張某為董事的議案。而且在股東大會作出否決收購科環電子60%股權議案的9
號決議後,申華公司董事會還是決議對科環電子公司進行投資6000萬元(公司章程嗖)
公司股東會授權董事會對6000萬元以下的投資有決定權》 0 1998年12月底通過投資科 環6000萬元( 30%股權)後,次年3月又投資科環4270萬元(21%股權) .由此申華公司實際上購買了科環51 %股權取得了科環公司的控股地位。
君安公司認為,上述任免事項是君安公司作為股東提出的一項完整不可分割的議案,而申華將君安提出的更換董事的提案擅自「一拆為四」,直接侵犯了君安公司作為股東的提案權,而且申華公司在對股東議案擅自拆分後交諸股東會表決前並未予以通告股東知 曉,以至造成了大股東董事人數實際減少了2名的結果。申華公司的此種行為直接違反 了《公司法》第III條的規定。而且君安公司認為,在股東大會否決收購科環電子60%股 權的議案後,申華公司董事長及董事會以公司名義「越權」向科環電子投資6000萬元(占 科環股權的30% )的行為超過了其職權范圍,既無公司的授權實際上也直接推翻了公司股 東會的決議結果,因而系為「非法投資」,應按照《公司法》第118條規定承擔賠償責任。於 是君安公司於1999年1月14日向上海高級人民法院起訴,請求判令98019號臨時股東大 會決議無效及投資行為元效,要求停止侵權行為並返還投資款項、恢復原狀。
3.旺達實業公司連同其餘5家單位發起成立了億達股份有限公司。→年半後,旺達 實業公司因資金緊缺,與前進實業公司簽訂了股份轉讓協議,將其在億達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2萬股,以價值人民幣250萬元轉讓給前進實業公司,雙方當即交接完畢。又過了一 年半,前進實業公司反悔並訴至法院,稱其與旺達實業公司的股份轉讓行為違法無效,要 求旺達實業公司返還價金250萬元並賠償銀行利息損失
『玖』 求公司法案例答案~
1.道奇兄弟抄訴福特公司案凸襲顯的核心問題是公司治理的理念。
2.此案發生在1919年,當時利益相關者理論並未問世(在歐洲和東亞地區被稱為公司的社會責任理論)
3.基於以上兩點,我們知道1919年美國法律仍舊堅持的是股東利益至上主義。所以公司利潤分配方案應當符合股東利益最大化的要求。而本案中福特的這種「社會福利」觀點實際是慷他人之慨,法院當然不會支持。
4.1919年密西根州最高法院判決請參考」《西北判例匯編》第170卷,第688頁(密歇根1919)及趙旭東主編:《公司法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