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司法民法總則

司法民法總則

發布時間: 2021-02-10 00:41:51

A. 民法總則和民法通則的關系國家司法考試輔導用書民法部分有民法總則嗎

民法通則是我國抄1986年制定的民事法律立法,在沒有制定民法典的情況下民法通則基本上相當於民法典•總則,這也是當時基於我國民事立法技術發展、立法經驗積淀不足造成的結果,而今這部民法通則基本上已經算是「僵屍法條」,現在在司法實踐中可以正常適用的只有不到十條,我們的民法典起碼包括總則、物權、債、婚姻家庭等內容。

B. 民法總則的通過對2017年司法考試有什麼影響

民法通則是我國民法的法條。在目前沒有民法典的情況下,民法通則大版概相當於民法典。民法總權則是學習民法的前提,他系統的介紹了民法的相關概念和知識。學好了總則才能看懂分則。司法考試輔導三大本里有民法總則部分。
考點肯定不會變化很大,一是因為民法通則還沒有施行,二是很多民法通則確定的內容其實在相關的司法解釋中已經有所體現,也算是老的知識點。記住一點,每年的司法考試很少有幾個突然冒出來的知識點,所以一般來說,就算是看前一兩年的書本,掌握的差不多的話,通過司法考試肯定沒有問題。

C. 什麼是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民法總則》規定

根據《民法總則》

第一百三十三條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通過意思表內示設立、變更、終止容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

第一百三十四條民事法律行為可以基於雙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成立,也可以基於單方的意思表示成立。法人、非法人組織依照法律或者章程規定的議事方式和表決程序作出決議的,該決議行為成立。

第一百三十七條以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相對人知道其內容時生效。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時生效。以非對話方式作出的採用數據電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相對人指定特定系統接收數據電文的,該數據電文進入該特定系統時生效;未指定特定系統的,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數據電文進入其系統時生效。當事人對採用數據電文形式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時間另有約定的,按照其約定。

第一百三十八條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表示完成時生效。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D. 民法總則關於民事調解書的規定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已由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於2012年8月31日通過並予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決定》(以下簡稱《修正案》)則有四處關於調解制度的規定:增設「訴前調解和庭前調解」兩司法調解制度,將「人民調解制度」與《人民調解法》配套,分別轉為適用《人民調解法》和增設「確認調解協議」程序。具體內容是:
一是刪去了第16條(原條文內容為:人民調解委員會是在基層人民政府和基層人民法院指導下,調解民間糾紛的群眾性組織。人民調解委員會依照法律規定,根據自願原則進行調解。當事人對調解達成的協議應當履行;不願調解、調解不成或者反悔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間糾紛,如有違背法律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糾正)。
二是在修改為第121條(原第110條)後增加一條作為第122條,即增設了「訴前調解」制度:(增加條文內容為:當事人起訴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糾紛,適宜調解的,先行調解,但當事人拒絕調解的除外)
三是在修改為第132條(原第119條)後增加一條作為第133條,即增加了受理後分別處理的規定。其中增加條文的第(二)項內容為:「開庭前可以調解的,採取調解方式及時解決糾紛」,作為增設的第122條關於訴前調解制度的補充,即又增設了「庭前調解」制度。
四是在第十五章特別程序中的第五節後增加一節為第六節:確認調解協議案件(增加條文內容為:第194條:申請司法確認調解協議,由雙方當事人依照人民調解法等法律,自調解協議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共同向調解組織所在地基層人民法院提出。第195條:人民法院受理申請後,經審查,符合法律規定的,裁定調解協議有效,一方當事人拒絕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裁定駁回申請,當事人可以通過調解方式變更原調解協議或者達成新的調解協議,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E. 《民法總則》施行後,三年的訴訟時效是否具有溯及力,如何適用

您好!
就訴訟時效期間而言,《民法通則》與《民法總則》如何銜接,《民法總則》沒有作出規定,對此,通常應該由最高法院作出相關的司法解釋。

關於《民法總則》中訴訟時效制度的溯及力問題,有兩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民法總則》中關於訴訟時效的規定沒有溯及力,民事權利被侵害發生在2017年10月1日《民法總則》施行之前時,應適用《民法通則》關於2年訴訟時效期間的規定。實踐中,最高院在《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中部分採用了訴訟時效制度不具有溯及力的觀點。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修改<行政訴訟法>的決定》將行政訴訟的起訴期限由3個月延長為6個月,該決定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依據最高院《行政訴訟法司法解釋》第26條及該解釋的起草者在《行政訴訟法新舊法銜接的幾個具體問題》中的論述,2015年5月1日前起訴期限已經屆滿3個月的,應適用修改前的《行政訴訟法》關於起訴期限的規定,2015年5月1日前起訴期限尚未屆滿3個月的,適用修改後的《行政訴訟法》關於起訴期限的規定。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民法總則》中關於訴訟時效的規定具有溯及力,從保護債權人的角度出發,即使民事權利被侵害發生在2017年10月1日《民法總則》施行之前,仍應適用《民法總則》關於3年訴訟時效期間的規定;或者雖然不適用延長後的訴訟時效期間,但對於發生在《民法總則》施行前民事權利被侵害的,作出特殊的安排。
實踐中,最高院在《民法通則意見》中採用該觀點,該意見第165條規定,「在民法通則實施前,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利被侵害,民法通則實施後,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的訴訟時效期間,應當適用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五條和第一百三十六條的規定,從1987年1月1日起算」。
又如,我國台灣地區2009年修正公布的《民法物權編施行法》第4條規定,「民法物權編施行前,依民法物權編之規定,消滅時效業已完成,或其時效期間尚有殘余不足一年者,得於施行之日起,一年內行使請求權。但自其時效完成後,至民法物權編施行時,已逾民法物權編所定時效期間二分之一者,不在此限。前項規定,於依民法物權編修正施行後規定之消滅時效業已完成,或其時效期間尚有殘余不足一年者,准用之。」
如能進一步提出更加詳細的信息,則可提供更為准確的法律意見。

F. 《民法總則》規定了哪些基本原則

民法總則在第一章中規定的基本原則,包括:

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合法原則、綠色原則。

法律中的基本原則,指的是能夠體現立法的指導思想、並且對全部法律制度發揮統率和指導作用的最基本規則。確立民法基本原則,是為各種規范民事活動的法律法規提出具有指導思想性質的基本要求。

(6)司法民法總則擴展閱讀:

民法基本原則的規定,不僅是為了規范當事人自身行為,更是為了規范民事活動的立法、行政執法、法院及其他機構的司法行為。

在立法層面,民法總則中規定的這些基本原則不僅對總則中的全部法律制度發揮統領作用,而且對整個民法典中的法律制度發揮統領作用,甚至還要對包括商事法、知識產權法、社會性立法和很多涉及民事權利的法律發揮統領作用。

這些基本原則對於各種下位法的制定應當發揮指導甚至是制約的作用。例如,在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地方立法機構制定的地方法規涉及民事活動規范的時候,都應注意遵守這些原則。可以說,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為規范民事活動制定的其他法律,其效力次於像民法典這樣的法律的時候,同樣也要遵守這些基本原則,使得下位法符合上位法的要求。

在行政執法過程中,當然也要遵守這些原則。而在人民法院和裁判機構分析和裁判民事案件的時候,這些基本原則的作用更直接,也更顯著。這些基本原則雖然有的不一定能直接用來裁判案件,但它們都可用於從宏觀上指導案件的分析和裁判,自願原則等甚至可直接用來分析和裁判案件。

G. 民法總則 什麼時候出 司法解釋

您好,制定民法總則是編纂民法典工作的第一步,2018年,民法典的各分編要整體版提交全國權人大常委會審議,力爭在2020年形成統一的民法典。按照時間服從質量的要求,具體的時間可能做出調整。
在貫徹民法總則過程中,有一些條款可能還要做一些司法解釋,以更好地體現民法總則的精神。當然具體的哪些條款要做司法解釋,還需要讓《民法總則》實施一段時間,才能夠逐漸作出司法解釋。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H. 我國《民法總則》明確規定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在十月一日生效的《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總綱,制定了普遍適用於民商法各個部分的基本規則,是民法典中最基礎、最原則、最通用的部分。《民法總則》確立的基本原則是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和司法機關進行民事司法裁判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與《民法通則》相較,有所創新和完善。
總則確立的基本原則如下:
一、平等原則
平等原則主要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憲法原則在民法中的體現,一層含義是平等保護所有民事主體的合法民事權益。
二、自願原則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意思自治是現代民法的「三大基石」之一。
三、公平原則
所謂公平就是以利益的均衡作為價值判斷標准以調整民事主體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通過利益均衡配置民事主體的權利義務,公平正義是對民事司法活動的基本要求。
四、誠信原則
誠實守信是市場活動的基本准則,是保障交易秩序的重要法律原則,它和公平原則一樣,既是法律原則,又是一種重要的道德規范,它要求全部民事主體誠實不欺,講究信用,以善意的方式行使權利。
五、綠色原則
這是民法總則新確定的一項法律原則,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創舉,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項原則既傳承了天地人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傳統文化理念,又體現了新的發展思想,有利於緩解我國不斷增長的人口與資源生態的矛盾。
六、公序良俗原則
公序良俗是由「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兩個慨念構成的,要求民事主體遵守社會公共秩序,遵循社會主體成員所普遍認可的道德准則。這項原則還有一種含義,凡違反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是無效的。

I. 為什麼司法考試考民法總則,但是國家還在擬民法總則草案,還沒有出台民法總則你

司法考試范圍包含民法通則,民法總則以民法通則為藍本。。。。

熱點內容
法治宣傳八個一實施方案 發布:2025-09-18 05:27:22 瀏覽:352
批鬥刑法 發布:2025-09-18 05:22:12 瀏覽:533
依法治普 發布:2025-09-18 05:21:26 瀏覽:665
南昌大學法律碩士培養方案 發布:2025-09-18 04:49:17 瀏覽:135
無錫法院苗 發布:2025-09-18 04:48:31 瀏覽:686
江津法院電話 發布:2025-09-18 04:20:31 瀏覽:52
2016年勞動法產檢規定 發布:2025-09-18 03:43:42 瀏覽:631
國網公司規章制度以什麼為主 發布:2025-09-18 03:31:02 瀏覽:359
論民法基本原則論文 發布:2025-09-18 03:31:01 瀏覽:313
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共 發布:2025-09-18 03:27:23 瀏覽:847